小說博覽 > 科幻小說 > 神探貝斯特

正文 356 五行之金 1 文 / 月之輪迴

    基本信息折疊

    元素名稱:金(gold)

    符號:au

    cas號:7440-57-5

    金屬密度:19.3g/cm3

    比熱容:0.13kj/(kg.k)

    原子序數:79

    核電荷數:79

    核外電子數:79

    常見氧化數:+1、+3

    原子半徑:134

    m+離子半徑:137

    m3+離子半徑:85

    m+(氣)水合熱:-644

    昇華熱:385

    原子體積:(立方厘米/摩爾):10.2

    元素在太陽中的含量:0.000001‰

    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0.00000001‰

    地殼中含量:0.000011‰

    氧化態:mainau+3

    otherau-1,au0,au+1,au+2,au+5

    化學性質折疊

    其化學性質不活潑,只能溶於王水,硒酸,高氯酸等腐蝕性較強的物質中。

    金的化合物:氯化金:aucl?、氧化金:au?o?等

    相對原子質量:196.9665

    同位素及放射性:au-197

    所屬週期:6

    所屬族:ib

    外圍電子層排布:5d1??6s1

    核外電子排布:2-8-18-32-18-1

    電子層:k-l-m-n-o-p

    常見化合價:+1+3

    電負性:2.54

    電離能(kj/mol)

    m-m??890.1

    m??-m2??1980

    m2+-m3+2900

    m3+-m4+4200

    m4+-m5+5600

    m5+-m6+7000

    m6+-m7+9300

    m7+-m8+11000

    m8+-m9+12800

    m9+-m10+14800

    熔點:1064c

    沸點:2807c

    密度:19.32g/cm3(20c)

    常溫下金的自由電子的平均自由程:40nm

    常溫下,金的塊體材料的電阻率:2.05x10??(Ω.m)

    描述:赤黃色金屬,質軟,延展性強.晶體結構:晶胞為面心立方晶胞,每個晶胞含有4個金屬原子。

    晶胞參數:

    a=407.82pm

    b=407.82pm

    c=407.82pm

    a=90°

    β=90°

    γ=90°

    聲音在其中的傳播速率:(m/s)2030

    莫氏硬度:2.5。

    金元素的形成折疊

    在45億年前,地球形成的時候。很多宇宙中的小天體帶有一些金,在它撞擊地球的時候隕石被熔化,金子也被留下來了。由於金的密度大,金便往地心下沉。所以現在挖金礦都在地下。

    據科學家的測量和估算,地球的黃金總儲量大約有48億噸,而分佈在地核內的約有47億噸,地幔8600萬噸,而分佈到地殼的只有不到1億噸。地球上99%以上的金進入地核。金的這種分佈是地球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的。地球發展早期階段形成的地殼其金的丰度較高,因此,大體上能代表早期殘存地殼組成的太古宙綠巖帶,尤其是鎂鐵質和超鎂鐵質火山岩組合。金丰度值高於地殼各類岩石,可能成為金礦床的最早的「礦源層」。

    地質上金礦床的分類折疊

    1、砂金礦

    砂金礦有沖積和殘坡積二類,以沖積為主。

    (1)沖積砂金礦

    區內沖積砂金礦分佈廣泛,礦體沿現代河谷分佈,一般長幾百米至幾十公里,寬30∼200m,厚0.5∼2m,品位多為0.5∼6g/m3。

    含金砂礫層賦存於河床底部,由粘土、砂與礫石組成,以砂礫為主。砂以石英為主。含有磁鐵礦、赤鐵礦、菱鐵礦等多種礦物;礫石以脈石英、燧石、硅質岩、鐵礦塊和綠巖為主。金賦存於砂礫層中,以底部最多。砂礫層被粘土或亞粘土所覆蓋,覆蓋層厚多為0.5∼2m。地表為腐植土。厚約30cm,生長熱帶林木,根系淺,易推倒剝離。

    本區的砂金礦為自然金,呈不規則粒狀、片狀、板狀、樹枝狀、棒狀與渾圓狀。金的粒度較大,為肉眼可見金,多數大於,在巖金礦出露地段或近河流源頭,常有大金塊賦存。金含量多在92%以上。

    (2)殘坡積砂金礦

    區內殘坡積砂金礦發育於有巖金礦和鐵帽紅土型金礦賦存的低山丘陵地帶。砂礦上部為腐植層。厚0.2∼0.4m,生長熱帶林木;下

    下部為含金的沙土或粘土碎石層。一般厚0.5∼1.5m。砂以石英為主,含有赤鐵礦、褐鐵礦、磁鐵礦等礦物;碎石為脈石英、燧石、赤鐵礦、基巖碎石等。粘土含量20∼50%不等。金品位多為0.5∼6g/m3。金的形狀、成色與沖積砂金礦類似。此類砂金礦易采易選。

    2、鐵帽—紅土型金礦

    產於含金高的岩石風化區或巖金礦的風化層中,是熱帶雨林氣候條件下分佈較普遍的一種金礦類型,分佈於低山丘陵區,由表及裡可分三層:

    表層為腐植層,厚0.1∼0.5m,有腐植土組成,生長熱帶樹木。

    第二層為鐵帽,由豆狀赤鐵礦、褐鐵礦層或是硅、鐵、鉛、鈣組成的硬殼組成,厚0.3∼4m不等。

    第三層為紅土,厚度3∼10m不等,紅土中常含有碎石與鐵礦塊。

    金礦品位一般2∼6g/m3,在巖金礦賦存部位可高達十幾至幾十克噸。

    這類金礦由風化殘積和風化淋濾所形成,金粒普遍較粗,以1mm以上的金粒為主,幾克至百餘克的金塊屢見不鮮,金多呈粒狀、片狀與塊狀,含量多在90%以上。

    3、巖金礦床

    區內現已發現的巖金礦床有石英脈型和破碎帶蝕變巖型兩大類。

    (1)石英脈型金礦

    石英脈型巖金礦是xx綠巖帶分佈最廣泛的巖金礦,目前正在開採的巖金礦,大部分屬於這一類型。區內廣泛分佈的含金砂礫層的礫石絕大部分為脈石英,一般脈石英越多,砂金礦越富,這說明砂金礦的來源有很大一部分為含金石英脈,這也說明區內石英脈型金礦比較發育,尋找這類金礦的前景是可觀的。區內的石英脈型金礦以單脈型為主,也有網脈型。礦體多呈北東東與北北西走向,傾向不定,傾角多在45°以上,礦體長幾十至幾百米不等,寬幾厘米至幾米,含礦品位變化較大,自每噸零點幾克到幾百克,平均品位多為8∼15g/t。

    這類金礦在氧化還原條件下可分為三帶,上部為金的氧化富集帶,中部在原始潛水面附近為金的還原富集帶,下部為含金較低的原生金礦帶。

    金的賦存狀態以單體自然金為主,也有賦存於黃鐵礦晶體內的包體金與晶隙金,這些金也是自然金。金呈片狀、粒狀、樹枝狀、棒狀、纖維狀、粉末狀與塊狀,粒徑多在以上,約有50%大於。金粒中金的含量多在90%以上。

    該類金礦在區內分佈比較廣泛。

    (2)破碎帶蝕變巖型金礦

    控礦斷裂帶由多條斷裂組成,帶寬幾十米至上百米,擠壓破碎強烈,沿斷裂帶碎裂巖、糜稜巖、斷層泥與片理發育。此乃為高角度的壓扭性斷裂帶,具有多期多次活動的特點,故切剖較深,成為金礦良好的導礦與儲礦構造,使含金熱液沿斷裂破碎帶交代充填,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金礦帶。它既受斷裂破碎帶控制,又受雲英閃長巖與圍巖的侵入接觸帶控制;使礦體產於斷裂帶與接觸帶內,礦體的展佈與形態、產狀、規模等均受兩者控制,使之沿斷裂帶與接觸帶呈脈狀、板狀、透鏡狀產出,在多組斷裂交匯與接觸帶轉折部位礦體膨大。(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