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科幻小說 > 神探貝斯特

正文 340 五行之火 8 文 / 月之輪迴

    皇帝指揮救火折疊

    《東華錄》載:「二月丙子,正陽門外居民火,上御正陽門樓,遣內臣侍衛撲救之。」這裡說的「上」指的是康熙皇帝。此事發生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二月十一日。康熙對火災歷來很重視,史載,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二月二十三日夜,西苑五龍亭、光明殿失火,次日黎明,康熙親自到現場視察火情。由於康熙重視防火,因此,在他執政的61年間,故宮只發生過一起火災。

    慈禧害怕電影折疊

    光緒三十年(1904),慈禧太后70壽誕時,英國駐華公使晉獻給她一部電影放映機和幾部影片,一次放映時突然著火,片子及電影放映機被燒燬。火勢快,火焰猛,使慈禧太后大驚,於是她特頒一道諭旨:紫禁城裡不准放電影。

    孫中山與火結緣折疊

    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在他的革命生涯中與火結下了不解之緣。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創立了中國早期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為了保密,成立大會的地址選在了「華人消防所」,這個救火救生的群眾團體十分安全,保證了成立大會的順利召開;1912年的一天,安徽都督柏蔚得知裝載大量鴉片的一艘英國商船在安徽省安慶縣長江水域行駛,下令將該船查扣。英國駐安徽的領事說中國警察侵犯了英國在華商人的正當權益,提出「抗議」,要求中方在24小時內放行,交還全部貨物,並向英方賠禮道歉。同時,在長江游弋的英國炮艦。將炮口對準安慶城。就在這十分危急的時刻,孫中山來安徽視察路過安慶,安徽都督柏蔚登上孫中山的座艦「江賽」號。請示孫中山此事如何處置。孫中山聞聽此事拍案而起:「非給英國鴉片販子以沉重打擊不可!」次日,孫中山在「江賽」號甲板上向前來歡迎的群眾激昂陳詞。歷數了林則徐禁煙以來西方國家對中國的侵略罪行,面對英軍的炮口,果斷下令:「將繳獲的所有鴉片,悉數燒燬!」

    火焰折疊

    基本釋義折疊

    火焰正確地說是一種狀態或現象,是可燃物與助燃物發生氧化反應時釋放光和熱量的現象。

    火焰分為焰心、內焰和外焰,火焰溫度由內向外依次增高。

    火焰並非都是高溫等離子態,在低溫下也可以產生火焰。

    詳細介紹折疊

    火焰中心(或起始平面)到火焰外焰邊界的範圍內是氣態可燃物或者是汽化了的可燃物,它們正在和助燃物發生劇烈或比較劇烈的氧化反應。在氣態分子結合的過程中釋放出不同頻率的能量波。因而在介質中發出不同顏色的光。

    例如,在空氣中剛剛點燃的火柴,其火焰內部就是火柴頭上的氯酸鉀分解放出的硫,在高溫下離解成為氣態硫分子,與空氣中的氧氣分子劇烈反應而放出光。外焰反應劇烈,故溫度高。

    火焰是能量的梯度場。伴隨燃燒的過程,其殘留物可以反射可見光,與能量密度無關。

    火焰可以理解成混合了氣體的固體小顆粒,因為是混合體,單純的說成固體或者氣體都不合理的.因為固體小顆粒跟空氣中的氧氣起反應(受到高溫或者其它的影響)。所以可以以光的方式釋放能量

    在物質變為氣態以後,如果從外界繼續得到能量,到一定程度後。它的粒子又可以進一步分裂為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離子,即原子或分子發生了電離。電離使帶電粒子濃度超過一定數量(通常大約需千分之一以上)後,氣體的行為雖然仍與平常的流體相似,但中性粒子的作用開始退居到次要地位,帶電粒子的作用成為主導的,整個物質表現出一系列新的性質。像這樣部分或完全電離的氣體,其中自由電子和正離子所帶的負、正電荷量相等,而整體又呈電中性,行為受電磁場影響。稱為「等離子體」。因為物質的固、液、氣態都屬於「聚集態」,所以從聚集態的順序來說。也常常把「等離子態」稱為物質的第四態。

    等離子體現象並不少見。光彩奪目的霓虹燈,電焊時耀眼的火花。閃電、火焰等,都是等離子體發光現象的表現;地球大氣上層的電離層就是等離子體形成的;跟人類關係最密切的太陽也是一個大的等離子體球。在我們的地球上,物質的等離子態算是特殊的,但在整個宇宙中,按質量估計,90%以上的物質處於等離子態,像地球這樣「冷」的固體倒是罕見的。

    等離子體服從氣體遵循的規律,但與常態氣體相比,還有一系列獨特的性質。它是電和熱的良導體;粒子在無規則的熱運動之外還產生某些類型的「集體」運動。等離子體中帶電粒子的電磁作用,有時也使等離子體本身像液體一樣,在強磁場的作用下,凝集成具有清晰邊界的各種形狀。因此,在研究等離子體的有關問題時,常把它看成能傳導電流、可以流動的連續介質,也就是把它當作導電流體。這種導電流體的行為和運動,可以用磁場加以影響或控制,也稱它為「磁流體」。

    蠟燭的淚狀火焰是熱量造成空氣流上升所致。空氣流在蠟燭火焰周圍平穩流動,並將它聚攏成一點。本生燈的火焰形狀是由空氣流和燃氣流共同控制的。如果本生燈在點燃之前,燃氣沒有同空氣混合,燈的火焰就會是紊亂的,看上去像一條黃色的帶子在微風中舞動。如果空氣事先同燃氣混合,那麼火焰的溫度要高得多,形狀也規則得多,是帶點藍色的圓錐形。無論何種方式,火焰的形狀同重力有關,尤其是這樣一個事實:熱空氣的密度比冷空氣低,因此會向上升。在失重狀態下,這種「對流」的效應就不再發揮作用了,火焰的形狀更像球形。

    火是物質分子分裂後重組到低能分子中分離、碰撞、結合時釋放的能量。火內粒子是高速運動的--高溫高壓就是這個目的。雷擊能電離,那麼高速碰撞一定也能電離,不然效果不可能一樣。可以認為火是電離了的氣體--等離子氣體。這就是為什麼雷擊的屍體都有

    燒傷的症狀。

    綜上所述,火焰內部其實就是不停被激發而游動的氣態分子。它們正在尋找「夥伴」進行反應並放出光和能量。而所放出的光,讓我們看到了火焰。(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