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科幻小說 > 神探貝斯特

正文 259 物理學之光學 下 文 / 月之輪迴

    光學成就

    對火的認識

    我國古代取火的工具稱為「燧」,有金燧、木燧之分。金燧取火於日,木燧取火於木。根據我國古籍的記載,古代常用「夫燧」、「陽燧」(實際上是一種凹面鏡,因用金屬製成成,所以統稱為「金燧」)來取火。古代人們在行軍或打獵時,總是隨身帶有取火器,《禮記》中就有「左佩金燧」、「右佩木燧」的記載,表明晴天時用金燧取火,陰天時用木燧取火。陽燧取火是人類利用光學儀器會聚太陽能的一個先驅。講到取火,古代還用自製的古透鏡來取火的。公元前2世紀,就有人用冰作透鏡,會聚太陽光取火。《問經堂叢書》、《淮南萬畢術》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火生。」我們常說,水火不兼容,但製成冰透鏡來取火,真是一個奇妙的創造。用冰製成透鏡是無法長期保存的,於是便出現用玻璃或玻璃來製造透鏡。

    《華嚴經》菩薩問明品記載「勤首菩薩以頌答曰:如鑽燧求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亦然。如人持日珠,不以物承影,火終不可得,懈怠者亦然」。

    針孔成像和影的認識

    公元前4世紀,墨家就做過針孔成像的實驗,並給予分析和解釋。《墨經》中明確地寫道:「景到(倒),在午有端,與景長,說在端。」這裡的「午」即小孔所在處。這段字表明小孔成的是倒像,其原因是在小孔處光線交叉的地方有一點(「端」),成像的大小,與這交點的位置無關。從這裡也可以清楚看到。古人已經認識到光是直線行進的,所以常用「射」來描述光線徑直向前。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記述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小孔成像的實驗。他首先直接觀察在空中飛動,地面上的影子也跟著移動。移動的方向與飛的方向相反。然後在紙窗上開一小孔,使窗外飛的影子呈現在窒內的紙屏上。沉括用光的直進的道理來解釋所觀察到的結果:「東則影西,西則影東」。墨家利用光的直線傳播這一性質,討論了光源、物體、投影三者的關係。《墨經》中寫道:「景不徙,說在改為。」「光至,景亡。若在,盡古息。」說明影是不動的,如果影移,那是光源或物體發生移動。使原影不斷消逝,新影不斷生成的緣故。投影的地方,如果光一照,影子就會消失,如果影子存在,表明物體不動,只要物體不動,影子就始終存在於原處。墨家對本影、半影也作了解釋。《墨經》中有這樣的記載:「景二,說在重。」「景二,光夾。一。光一。光者,景也。」意思是一物有兩種投影(本影、半影),說明它同時受到兩個光源重複照射的結果(「說在者」。「光夾」)、一種投影,說明它只受一個光源照射,並且強調了光源與投影的聯繫(「光者,景也」)。與此相連,墨家還根據物和光源相對位置的變化,以及物與光源本身大小的不同來討論影的大小及其變化。

    對面鏡的認識

    墨子對凹面鏡、凸面鏡和平面鏡成像的原理也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已發現了凹面鏡焦點的存在。如墨家對凹面鏡作了深入的觀察和研究,並在《墨經》中作了明確、詳細的記載。「鑒低,景一小而易。一大而正,說在中之外、內。」「低」表示深、凹之意;放在「中之內」。得到的像是比物體大而正立的。雖然他尚把球心和焦點混淆在一起,但這些實驗是世界上最早的光學實驗。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李約瑟曾把墨子光學與古希臘光學進行比較,指出墨子的光學研究「比我們任何所知的希臘為早」,「印度亦不能比擬」。

    北宋沈括對凹面鏡的焦距作了測定。他用手指置於凹面鏡前,觀察成像情況,發現隨著手指與鏡面距離的遠近變化,像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在《夢溪筆談》中作了記載:「陽燧面窪,以一指迫而照之則正,漸遠則無所見,過此遂倒。」說明手指靠近凹面鏡時,像的正立的,漸漸遠移至某一處(在焦點附近),則「無所見」,表示沒有像(像成在無窮遠處);移過這段距離,像就倒立了。這一實驗,既表述了凹面鏡成像原理,同時也是測定凹面鏡焦距的一種粗略方法。

    墨家對凸透鏡也進行了研究。《墨經》中寫道:「鑒團,景一。說在刑之大。」「鑒團」即凹面鏡,也稱團鏡。「景一」表明凸面鏡成像只有一種。「刑」同形字,指物體,它總比像大。我們的祖先,利用平面鏡能反射光線的特性,將多個平面鏡組合起來,取得了有趣的結果。如《莊子.天下篇》的有關註解《莊子補正》中對此作了記載:「鑒以鑒影,而鑒以有影,兩鑒相鑒,則重影無窮。」這樣的裝置,收到了「照花前後鏡,花花交相映」的效果。《間經堂叢書》、《淮南萬畢術》中記有「取大鏡高懸,置水盆於其下,則見四鄰矣。」表明很早就有人製作了最早的開管式「潛望鏡」,能夠隔牆觀望戶外的景物。

    此外,漢代發明的透光鏡,能夠反射出銅鏡背面的精美圖像,是中國古代光學的一大發明,現在仍引起中外學者的關注。

    對虹的認識

    虹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從公元6世紀開始,我國古代對虹就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唐初的孔穎達(574-648)曾概括了虹的成因,他認為「若雲薄漏日,日照雨滴則虹生。」明確指出產生虹的3個條件,即雲、日、「日照雨滴」。沉括對此也作過細緻的研究,並作實地考察。在《夢溪筆談選注》中寫道:「是時新雨霽,見虹下帳前澗中。」予與同職扣澗觀之,虹兩頭皆垂澗中。使人過澗,隔虹對立,相去數丈,中間如隔綃觳,自西望東則見;蓋夕虹也。立澗之東西望,則為日所鑠,都無所睹。」指出虹和太陽的位置正好是相對的,傍晚的虹見於東方,而對著太陽是看不見虹的。地虹有了認識之後,便可以人工造虹。8世紀中葉,唐代曾有過這樣的試驗:「背日噴呼水成虹霓之狀」,表示背向太陽噴出小水珠,便能看到類似虹霓的情景。

    相關著作

    古代

    《光學》作者:歐幾里德

    &nbsp

    《光學》(optics)是希臘的第一本透視學,從12個假設(公設)出發推出61個命題.假設1是「人看到物體,是光線從眼睛出發射到所看的物體上去」.這是從柏拉圖以來的傳統觀點.其中命題6是「處於平行位置,大小相同但距離不同的物體,在眼中看到的大小並不與遠近成比例」.(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