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仙俠修真 > 神祖王

正文 第五百二十章 斗旗(二) 文 / 五城十二樓

    式(占)術、星(占)術與筮(占)術在大陰陽術數中位列前三甲。

    各大神祖座下的祭、祀二王各有本職四大絕式,也是只有這二王才能成就的神術;

    祭、祀二王越到巔峰越不可混淆越界二王四大本職。所以屬於真正的祭、祀二王級別的二王司南,它們的神能便是絕對對立,或者是互補的。

    而斗旗雖不是二王本命司南一樣的王階之物,是屬於小祭王、小祀王時期就可開始構築的陰陽術數寶物,但其中所囊括的陰陽術數領域,業已大範圍涉獵二王各自獨特的四大天賦職司。只是二小王互相在對方以後主職方面構築的斗旗,便會出現天生弱於對方的同種斗旗情況,卻還不到絕對不能共存的地步。

    而兵事伐疆,歷代便是祭王本職四大絕術之一!

    大事旗具體旗數可無定數,但大致卻可分四大類:全旗、日月旗、辰旗和宿旗。

    全旗七面,主大兵,是祭王主職之一。

    那麼祝小山兵旗便會天生強於宗一的兵旗。

    宗一一見祝小山所出是七面兵旗,便知不敵,只能以三面自家天生強過小祭王的大命旗相抗!他又放出了大事旗中的日月十旗輔助,顯然星殺之術,同樣是他的擅長領域!

    祝小山所出七旗亦稱七兵旗,七兵旗可掌萬靈、萬兵、甚至可掌各種法則鬥志於手掌之間;成就祭王之位後則可稱七大兵旗,更是戰時陣前,輔助各大神祖與兵王大司馬調度的七大輔助令旗!

    神祖之下,戰前的測兵與佈兵以祭、祀二王為主;戰中具體行兵則以兵王為首;

    祭王在兵王發兵之前,便會與祀王開始共掌預測前途與改天換命,為己方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做好兵力配備,欲想一舉致勝!

    所以行兵之前敵對雙方的祭、祀二王,會早早進入冥冥中的較量,凶險比那陣前廝殺也不枉多讓!如此亢長的斗術下來,到得出兵陣前,祭王哪還有多餘力氣再管兵王那一攤子破事兒。

    因此祭王的七大兵旗,便常常做為陣前兵王令旗的輔助,只在接到兵王請求後發出那麼一面兩面,調節一下節奏;

    但兵王出事後,伐兵便會改以祭王七大兵旗為先!整個戰局則變成祭、祀二王共掌,開始身兼多職。

    所以說,祝小山以未來的七大兵旗對付面前五人,實在是大材小用!但這是祝小山天賦職司所在,當然也是最強絕術之一。

    他和宗一現在誰的本事也是不全。打起架來誰還有功夫追究對方絕術有何來頭……

    一時間二人上空一百多面大陰陽禁旗閃爍、於時間長河中跳躍,七八十旗忽隱忽現間戰在一處,場面雖無太大聲勢,但是五行陰陽轉換玄奧深邃,讓人一眼便能辯明等級之高,皇尊也不敢輕攖其鋒!

    宗一又拋出日月十旗,天光陡然被分成黑白兩半;中天五日、五月對襯當空!

    祝小山眼神一瞇手指連彈便是二十八面星宿旗,四週一分,就將中心十旗日月困於當中!

    一對日月向一處一合,驟變黑白,唰地便是黑白兩束純正的陰陽之力!

    二十八面宿旗,五方亮五星向五角一遊!

    林琪瑢瞳孔一縮!

    便看到一星強逼中宮,四星同是一盛,便形成一道天劍般的灼光,如輪脫飛,於當空一截!陰陽二光便是粉碎……

    可不正是當初林琪瑢嘗過苦頭的五星斬陰陽的那道五星殺術麼!

    第二對日月連著以月侵日,騰地噴下一片鮮艷雲氣;配合第三對日月變做紅通通兩個,從中驀然化出兩隻赤鳥臨空落下;

    赤鳥在鮮艷雲氣中若隱若現,在場眾人無不昏昏欲睡!

    林琪瑢卻是一個激靈,便被神咒文驚醒!卻見羊小萌「呼」地打個呼嚕,中術倒是徹底,這場斗旗怕是再也指望不上了……

    赤鳥入雲瞬間,二十八宿旗分成四方,各漂來一朵五色光雲!

    四朵五色雲與那片鮮艷雲氣一遇,便如烈火烹油,「辟嚦啪啦」攪在一起……

    兩隻赤鳥忽然一滅,二者原地中間驀然現出一隻通紅大嘴,緊跟著現出一隻朱紅的紅鸞,撲扇兩隻火焰滔天的火翼,驀然一聲慘叫!卻是兩隻赤鳥不知何時從其背後化出,登時下衝,把紅鸞鑽出兩個窟窿,從其腹下飛出……

    紅鸞暴怒,立馬追殺二鳥,別看紅鸞身形比百隻赤鳥也大出許多,但一雙赤鳥卻極為精悍,動作靈巧,下嘴狠准,雖然也各中紅鸞一記,但隨後卻又在紅鸞身上得手了十七八回……

    紅鸞氣勢漸漸疲弱,這一手宗一勝出!

    突然二十八宿東北呈品字形飛出三星,三束清光便是當頭一落!

    宗一忙點兩隻赤鳥連躲,同時第四對日月互繞旋轉,二十八宿旗之威,竟莫名的化成縷縷霧氣被日月旗吸去!

    三束清光圍殺赤鳥之勢驀然一弱!祝小山只得一點正東兩面宿旗!但見兩旗旗面一漲,便生出一蓬青灰之氣,所有向中天日月十旗飛聚的二十八宿霧氣猛地一定,如同二十八支箭矢直指中天十旗!

    林琪瑢自來所學便是師氏術數總篇;

    祝、宗二族所傳術數則早形成了各族的特點,甚至更加細化,威能更加具體而微。可是不論如何,師氏陰陽才是術數之首。他自不會捨本逐末,去學祝、宗之術。

    但祝、宗二人剎那便是百十手大陰陽絕術,林琪瑢目睹,腦中魂光飛轉,對照參悟師氏無算,已然大有所得!

    林琪瑢自來對十幾頁的無算是師氏陰陽總綱,一直耿耿於懷,更確切的說根本不信。但是祝小山得去又悟出一套祝氏陰陽,便讓他大為觸動,才一直堅持不懈。

    這時他才發現,實際施術當中,無算中的一字往往可以解成百字;如此下來一本十幾頁無算所含絕術之多,簡直不可想像!

    也不知當初撰寫無算的是哪個欠扁高人,想是炫耀學術之最或者還有其它,最後竟將如此廣博的師氏陰陽只精簡到這般廖廖幾頁,雖有諸多變化可觀,也遠遠不夠,讓林琪瑢真有種罵娘的衝動……

    如沒有兩大司南圍護,眼前所見的任何一種大陰陽絕術,都足以產生巨大後果!雖還不一定奈何得了皇尊性命,但是皇尊之下已難有抗衡!就是皇尊來了,也不一定能全須全尾的安然無恙……

    起碼以大星皇與大宿皇尊陰陽術數造詣,與眼前二人還差了不少!

    最讓林琪瑢不能置信的是祝小山,即便有司南相助,他的進境也太快了……

    世人只道他林琪瑢如何異數,卻不知祝小山才是真正的異數中的異數……

    如果宗一知道祝小山只有一百多歲,現在還能不能有心情較量下去呢?

    真是耐人尋味呀……

    待到宗一將第五對日月則驀然化白,一條白虹橫貫兩天,一日一月正被白虹托於其上,大災大禍!

    祝小山點指東三宿發出的三束清光,將兩隻赤鳥的壽元剝奪而煙消雲散之時,林琪瑢眼中的祝小山和宗一二人身外,驀然浮現兩圈璀璨光輪……

    命軌!

    胡思亂想中心頭一駭,兩人命軌被他的心緒變化波及忽地一淡,只變成隱隱綽綽的模樣!

    而正忙著較量的宗一和祝小山,突然詭異地各睨了林琪瑢一眼!

    日月十旗在中天突然大漲成千丈巨旗,二十八宿旗緊跟著亦是變化,在周天獵獵作響!二十八旗首向著中天齊齊一指,便延著之前定住的二十八條箭痕,向中天射去!

    日月十旗騰地光芒齊放,一片透明火舌向四面八方崩散!

    宿野之火,專燃命運!

    二十八旗箭驀然化水……

    營室之水,諸災不入!

    林琪瑢眼中一寒,對方兩駕寶車中飛出一黑一紅男女二人,一根三尺長的鶴嘴黑色手拐,與一把紫匕,已到身前十二面地支旗之前!

    一隻兩丈許的黑鶴神形攜著風雷巨能,猛然啄向其中一旗!

    而那紫匕銳意一閃則一個跳躍,直奔林琪瑢咽喉!

    天干地支旗為輔旗,就算是護衛旗也算不上,並無自保之力,非陰陽術數之人也可摘取。

    偏偏它們代表了祝小山大陰陽成術的基礎,與其頭上的一面大衍主旗,五十面大衍子旗構成了一片完全由祝小山主導的陰陽術數源頭。此旗只要失卻一面,祝小山施術依據便會有缺!

    有林琪瑢配合,在其眼前的各面寶旗便是他的護持範圍。而門旗雖為護衛旗,不到最後一刻是不會動用。

    林琪瑢眼中微現笑意,渾不管只加了一道遠超一級金則的紫匕,便是兩塊五行玲瓏符脫手,迎向黑拐!

    黑拐飛轉絞著銀光,就勢朝近前一面地支旗便砸了下去!

    紫匕臨喉,林琪瑢咽前突現一根寸許小針,紫匕近前,它才現身,只將尖首微微一翹,「錚」地扎入匕首,左右一個搖晃,便將紫匕尖首生生切出一條大口子……

    正是定光劍!

    紫匕靈性大降,一個不穩便欲栽落,卻驀然得一力一攝便欲飛回。不想林琪瑢左手法訣一引,下一刻紫匕已然被他二指挾在指間!

    「還不錯!」

    定光劍一跳變回三尺護在林琪瑢的身側乍呼大叫:「我一定會全心為主人效忠!」

    林琪瑢誇了句定光劍擒下紫匕的同時,右手食指法訣突散,在黑拐砸到一旗的瞬間,反而如常朝黑拐一指!

    那黑拐驀然僵在一旗之上,竟再也動彈不得,卻是中了一道陰則之束!

    林琪瑢不知何時,竟然已經不必開口成「束」,運用由心了!

    兩道五行玲瓏銀光化絲陡然發力,便將此拐拽到場中當空,隨之也解了束縛之態!黑拐主人趁機猛然飛撤,更飛出一蓬如血花瓣,想要助使寶物脫困。

    但是林琪瑢又是一指點出,一道匹練般的琉璃晶光「噗」地正中風雷滾滾與兩道銀光鬥得正凶的黑拐寶身!立馬成為壓倒勝利所需的最後一根稻草!

    飛撲林琪瑢的一片花瓣「咻咻」不絕釘在一片看不見的障壁之上,竟也轉瞬變做一抔塵埃撲簌簌而去了!

    「我的血魄花!」

    但是更嚴重的還在下面!黑拐上所踞大鶴,在風雷之外陡化出一條迷離隧道,內中更傳來陣陣死寂!那匹練晶光正入其中,本應消失冥冥,從容就死,不想晶光一過,大鶴也「蓬」散去……黑拐外銀光一寂,竟是林琪瑢又用了慣熟的爆破手段!

    但那黑拐不愧為聖尊級別的本命法寶,突然出現在三丈開外,滴溜溜轉著回返而去!

    而那爆烈中心卻現出一塊玉石四分五裂,將寶拐不知什麼時候替換了出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