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江南好 第223章 攻與不攻 文 / 基本是骨頭
呂大通連下三城,不僅遼人沒想到,就是徐誠忻也沒想到。他沒想到遼人的武備已經如此鬆懈,看來與西夏打了這一仗後遼國兵力大減,已經不是以前那麼強悍了。
儀仗著強大的炮火和正確的戰術,這一仗打下來鐵衛軍幾乎沒什麼損失,傷亡極其有限。大軍在檀州休整一天,立即開始下一步的收復計劃。此時真定大營杜子騫的軍隊已經從東面向瀛州進發,他雖然沒裝備火器,但擁有二十萬大軍,拿下瀛州不是問題,再從瀛州向北直取莫州和薊州也只是時間問題。
僅用二天時間,宋軍一舉拿下東線的七座城池。遼軍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抵抗,一來他們沒準備,想不到宋軍出兵如此果斷迅速;二來也確實兵力上捉襟見肘,女真族派出十三萬,駐守上京的十多萬還在休整當中。剩下的就都是些地方衛戍軍和各親王府軍,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動用的。
鐵衛軍在檀州休息了一天,不用徐誠忻動員,手下眾將紛紛請戰,要求一舉拿下其餘各州。這正是徐誠忻想要的,所謂打鐵要趁熱。趁遼國還沒反應過來,鐵衛軍立即分兵兩路向西面擴張。
徐誠忻帶領步兵在北線,用不到十天時間輕鬆拿下儒州、媯州、武州、新州。呂大通與王懷充帶騎兵在南線,用十二天時間拿下蔚州、應州、寰州、朔州、雲州。兩支軍隊向西並頭並進,加上杜子騫向東北方的進攻,總共化了大約半個月時間將幽雲十六州全部奪回。
消息傳到京城,朝廷上下一片歡騰,百官朝賀、百姓奔走相告,比過年還熱鬧喜氣。他們突然發現原來遼人並不是那麼可怕,他們也不過是人而已,只要意志堅決、準備充分照樣可以將其打敗。一時間,徐誠忻帶的鐵衛軍和杜子騫帶的北府軍威望大漲,此二人也不知被多少文人墨客填詞寫詩頌揚過了。另外還一個跟遼人死磕的呂大通,一晚連下三城,在百姓們眼裡簡直是一個奇跡,名聲大振。
當然,百姓們嘴裡津津樂道各位將軍的功績,朝中大臣們總是習慣性的把最大的功勞歸於皇帝。臣下有再大的功勞也是皇帝領導有方、知人善用,這個關節誰要是弄不清就不配在朝中為官。哲宗這幾天整天喜氣洋洋,文武大臣們在朝中一連幾天的歌功頌德,簡直比秦王漢武更威風幾分。
興奮了幾天以後,北疆送來的二份折子又讓朝廷爭論不休起來。這兩份折子分別來自徐誠忻與杜子騫,說的是同一件事,意見也大至相同,就是建議朝廷允許他們繼續北上伐遼。
在這件事上,哲宗還未打定注意。本來他的最大願望只是收回幽雲十六州,至於吞併遼國這樣的壯舉他只是偶爾想想,決不敢有付諸實施的膽子。如今徐誠忻與杜子騫竟然能在短短半月時間就一舉拿下幽雲十六州,讓他對宋遼的軍事力量對比有了重新的認識,感覺打掉遼國似乎也不是那麼不可實現的。
二人在上奏的折子中例舉了敵我局勢和力量對比,出兵理由看起來非常充分。首先遼國與西夏打了將近一年的戰爭國庫空虛、兵疲將寡,百姓厭戰情緒強烈,自下而上都不願再繼續打仗。其二,大宋雖然也出兵西夏,但純屬於磨洋功,除在損失幾十萬兵力,基本沒傷筋動骨。而禁軍本就亢員,這些損失嚴格來說是利大於弊。其三,大宋民富,久受遼人侵犯早就對其恨之入骨,滅遼深得民心。其四,鐵衛軍有火器優勢,遼軍暫時還找不到有效的應付方法,北府軍在草原歷練一年,士兵做戰經驗豐富也可一戰。其五,女真族崛起,可以大大牽制遼人兵力,使其腹背受敵……
一條一條看下來,似乎每一條都無懈可擊,看得哲宗波瀾大起,不由燃起一股雄心壯志。做為一位有報負的君王,成就一番千秋偉業讓世人敬仰,成為一位開疆拓土的偉人那是夢寐以求的。大宋雖然富庶,但長久以來總是邊疆多事,北面有遼、夏,東面的倭國、西面蕃國蕃兵,都想來敲詐勒索。如今倭國、西夏已滅,國威大振,再若將強遼吞併,大宋將威服四海,再也無人敢越軌。
想到這兒,哲宗的心思開始活絡起來。但朝中大臣大多持穩健保守的策略,幽雲十六州既已收回,只需加派戍邊軍隊、鞏固邊防,守住邊疆即可。滅遼之事雖然不失為壯舉,但風險太大、勞民傷財,實不可輕提。持這一觀點的大多是文臣,而兵部與樞密院帶頭,幾乎所有的武官都建議乘勝北伐。一連爭論了三五天也沒個結果,哲宗聽了三五天似乎說得都有道理,倒把他越聽越猶豫不決。
這天哲宗呆坐景政殿,正為是否出兵遼國之事傷腦筋,忽有太監來報:開國伯杜中師求見。
哲宗一聽精神一振,心想我怎麼把他給忘了。杜中師早在元祐時期就算得上是哲宗的親信,也屬於那種半師半臣的關係,三朝元老啊。自伐夏回朝後一直在家頤養天年,不過以他的脾氣、再加上自己的獨子帶兵在北方,定然不會不關切朝中大事。他戎馬一生,多次與遼、西夏打仗,按理說這件事上他最有發言權了。
「快宣!」
不多時鬚髮皆白的杜中師穩步邁入殿內,見過陛下、賜坐、上茶。
「杜愛卿雖年事已高,朕看你卻依舊是威風不減當年啊。不知近來身體可好?」哲宗笑吟吟地道。
「蒙陛下掛念,老臣除臂上偶有寒痛軀體還算無恙。」杜中師頓了頓又溫言道:「老臣年歲已大,能活著便已知足,小病小痛倒也不放在心上。就如打仗一樣,只要能打勝仗,就算有些犧牲也是在所難免的,如果一點犧牲也不想付出自然就不能打勝仗了。」
哲宗心中一動,似乎聽出他話有所指。沉吟片刻道:「杜愛卿,近日朕對北疆是攻是守猶豫不定,朝中大臣也是爭論不清。人道:為君者兼聽則明,但朕聽著似乎都有道理,倒讓朕一時難以定奪。杜愛卿是三朝元老,又身經百戰,朕很想聽聽你的意見。」
杜中師還是副溫和歉虛的樣子,緩緩道:「老臣一生戎馬,對軍國大略實是不太擅長,既然陛下問起,老臣就只好勉力作答。」然後裝模作樣的沉思片刻才娓娓道來……
「既然陛下聽著都有理,那麼老臣覺得是攻是守都是對的,關鍵在於陛下想要的是什麼。攻,陛下願成強國之君,守,陛下願成富國之君。然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陛下可觀心而取捨,不知陛下是想成強國之君威服四海呢還是想成富國之君國富民樂?」
見哲宗低頭不語,杜中師接著又道:「老臣以為治國與做人並無不同,要的無非就是權錢兩樣。有權勢者人人懼怕,有錢財者人人討好,便如徐誠忻徐大人所說:做人要拳頭硬又要腰包鼓。但此事不易,陛下只能選一樣,不知陛下更喜歡哪樣?」
哲宗呵呵笑道:「朕兩樣都想要,哈哈哈……」
杜中師起身一拜,頌道:「陛下果然雄才大略,老臣拜服!」
哲宗瞥了他一眼,道:「杜愛卿,你還沒告訴朕你的建議,是攻還是守。」
「陛下心中早有決斷,老臣愚鈍,不敢妄議。」
哲宗微微一笑,道:「徐誠忻與杜子騫都是朕信賴的,依你之見,他們……沒問題吧?」
杜中師一時搞不清他這話什麼意思,正思索中,外面有人啟奏:章惇章太師求見。杜中師忙乘機告退。
章惇見杜中師從裡面退出來,微微一怔,隨即面帶笑意打了個招呼,便進去面聖了。抬頭見哲宗的心情似乎不錯,心中便隱隱有了些把握,閒聊幾句便慢慢將話題轉過來。
「陛下,開國伯可是來勸陛下攻遼的?」
哲宗笑道:「他倒沒明說,不過是什麼意思朕也是清楚的。杜家是武將世家,能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的機會自然不肯輕易放棄。」
「那陛下可有注意了?」
哲宗看了一眼四平八穩地章惇,道:「朝廷為這事已經爭論了五天,身為當朝宰執的章愛卿是何主張朕還不知道呢。」
「臣正為此事而來。」
「哦?」哲宗笑了笑,道:「快說來聽聽。」
章惇道:「臣這幾天考慮的並不是我宋軍應不應該、能不能滅遼,而是在想……徐杜二人能否堪用。」
「此話怎講?」哲宗不動聲色道。
「陛下想,徐杜二人各統大軍,總兵力達三十餘萬,均是我大宋精兵。並且二人關係非同一般,又執本朝之牛耳,萬一有變……」
章惇這話一說出口,哲宗突然明白了,這天自己為什麼總覺得心神不寧下不了決心。不過此事不能明說,不僅他不能提,也不能讓臣下提,不然會大失人心。
「章愛卿,」哲宗淡淡地說:「朕既然把兵權交於他們,自然是信得過的。此事以後不必再提,否則就算你是當朝宰相朕也要治你的罪。」
章惇忙道:「臣遵旨。陛下寬厚仁德令臣汗顏,不過臣比不了陛下的心胸,故有個建議望陛下採納。否則,就算滿朝文武人人支持攻遼,臣也要誓死反對。」
哲宗面帶微笑,道:「章愛卿但講無妨。」
章惇拜道:「徐杜二人均立新功,陛下封賞當厚此薄彼,此其一;其二,攻遼可以,但須有言在先,命其二人各自為戰,先取上京者功高,至於怎麼封賞全憑陛下斟酌。望陛下採納。」
他的用意再明顯不過了,就是要讓徐杜二人互相忌恨,相互制衡。這樣一來便無人敢對趙氏江山起覬覦之心,這其實就是帝王的弄權之術,哲宗豈會有不明白的道理。
「唔……」哲宗表面上沉思,內心卻是大悅,章惇果然是個傑出的謀臣,這一招可解決了朕的後顧之憂啊。
「此計甚好,可以鞭策二人勇猛向前、努力建功立業。至於厚此薄彼那也是暫時的,待得勝歸來朕必要重重犒勞他們。上京乃是遼國京師,誰能先破者……朕便封他為王--平戎王!」
話講到這裡,攻不攻遼似乎倒成了次要問題,那麼,出兵滅遼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