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大漢雄風川軍威

正文 第三十五章 沒有硝煙的戰爭 文 / 小黑可可

    書接上回卻說此時周瑜聽完諸葛亮的話後,突然拔出腰間的寶劍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說道:「今日我計不成乃是天命也!吾周瑜非是不欲盡忠報國,今本想乘勢祝我主公吳候奪取荊州,以圖巴蜀!與北方曹*老賊平分天下!助主公吳候平定天下,以助主公吳候圖千古輝煌之帝業。但今周郎數次敗給諸葛孔明,本想日後在決一死戰,但奈何周郎之天命已絕矣。汝等眾將,勿要以我周郎為念,我周郎死後,爾等應對一心善事主公吳侯,先安江東,重新促成孫劉聯盟,而後孫劉聯軍共抗北方的曹*!穩固江東基業,內要做到與民休養。外要做到強軍強國!日後在審時度勢,共成大業。可惜周郎看不到那一天了!今日我周郎此戰罪莫大焉!唯有一死,方可謝罪天下!哈哈哈哈哈哈!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瑜何生亮啊!蒼天不公啊!」這正是臥龍南陽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蒼天既已生公瑾,塵世何須出孔明!周瑜確實無奈,可以說奠定三分天下基礎的是他周瑜周公瑾,沒有他周瑜帥令江東大軍火燒赤壁,就沒有今日的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勢!

    可是如今的蒼天不公,讓他遇到了今生的勁敵臥龍先生諸葛亮,並且周瑜的二分天下之計和諸葛亮的三分天下有都在這個亂世出現了!周瑜的二分天下之計,就是要和統一北方的曹*形成南北對立,也就是後來南北朝的格局!這就是周瑜竭盡全力,絞盡腦汁為江東軍策劃出來的戰略思想!可以說不管是臥龍先生諸葛亮的隆中對三分天下之計也好,還是周瑜的二分天下南北對立也罷!可以說這兩個戰略思想,都是在第一時間便將各自的目光全部投到了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荊州!可以說,早在北方的曹*沒有南下荊州之前,荊州候劉表還沒有魂歸九泉的時候,江東的周郎便已經將目光盯上了荊州!江東軍的大都督周瑜周公瑾,率軍生擒劉表手下大將鄧龍,以及兩次出軍討伐江夏,最終擊敗黃祖的荊州軍!這一切都可以最好的說明一切了!最起碼劉表的荊州軍根本不是吳候孫權江東軍的對手,荊州歸屬江東的吳候孫權可以說只是時間的問題!但是在這個江東吳候孫權的天賜良機之時,周瑜萬萬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什麼事情!那就是在這個緊要時刻曹*大軍南下的的事情出現了!導致了江東軍的突發狀況,只好暫時擱置荊州,將重點放在了抗擊曹*的北方軍上!然後才有了江東的魯肅去找漢興王劉備,然後才是漢興王劉備讓當時初出茅廬的軍師諸葛亮到江東去回禮!然後才是建成孫劉聯盟共抗曹*的大局!最後孫劉聯盟成功建立了!可以說包括赤壁的水戰勝利,和後來的黃蓋獻出的苦肉計!然後才是周瑜的火燒赤壁,烏林大戰!孫劉聯盟大軍追擊曹*!然後才是周瑜帥令江東大軍攻取南郡!可以說這一切都標誌著,周瑜和戰略若是成功了的話,可以說天下大勢就極有可能,順勢江東的有利方向而開始發展的!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周瑜萬萬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在周瑜的二分天下之計的最為關鍵之時,就又出現了一個極大的變化!就是漢興王劉備的問題,漢興王劉備和荊州侯劉表早就已經有了聯盟,並且因為我們的主人公李宇的加入,使得漢興王劉備過早的佔據了川蜀全境!所以孫劉聯盟若是論軍事實力,已經不比歷史上的從前,那個時候的漢興王劉備無論是軍力還是物力,在或者是人力和人才的資源儲備上都比江東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漢興王劉備對荊州也是非常「渴望」的!並且臥龍先生諸葛亮的三分天下也是從荊州開始招眼出發的!而就在此時,一代戰神護國公大將軍,劉備軍的兵馬大元帥李宇來了!李宇和諸葛亮一一武相互配合!使得在周瑜在奪取南郡損兵折將之時,劉備軍可以迅速的奪取荊州全境!而就在這個時候周瑜的眼光獨到之處早就已經看出來了!周瑜看「人心」的眼光確實比吳候孫權和北方的曹*更准!漢興王劉備的存在,就是周瑜二分天下戰略思想上的一個「最重要的障礙物」!才有了後來魯肅過江來找漢興王劉備談荊州歸屬的聞聽,可是因為戰神李宇的出現使得劉備軍的實力已經不可和歷史上同日而語了!李宇甚至放出狠話,不惜在荊州撕破臉皮和江東軍交戰!並且李宇那個時候還帶來了二十餘萬的川蜀大軍主力人馬!使得江東吳候畏懼了!後來周瑜獻計吳候孫權,希望吳候孫權可以用美人計軟禁漢興王劉備,然後周瑜在順勢奪取荊州和川蜀!可是沒有想到諸葛亮早就有了準備,讓漢興王劉備逃了,這才導致赤壁之戰後,漢興王劉備奪取荊州並且大佬便宜,吃盡了甜頭!可是江東的吳候孫權和周瑜確實什麼實惠也沒有拿到!這才是直接導致周瑜二分天下之計的破滅的最主要的原因!

    我們閒言少敘書歸正傳卻說此時江東軍的大都督周瑜說完便要自刎當場!周瑜的這個舉動可是嚇壞了在場的所有人啊!此時此刻的江東軍全都慌了起來!因為周瑜的這個變動太快了,如同電光火石一般!此時此刻的甘寧和凌統、徐盛和丁奉等人急忙驟馬趕來想要搶下來周瑜手中的寶劍,想要救下周瑜!而周瑜雙眼不在是炯炯有神而是開始變得暗淡起來,從這裡可以看出此時的江東軍大都督周瑜是真的要一心尋死了!而此時的情況可以說是萬分危急,別說江東軍的那面,就是劉備軍的荊州大都督丞相諸葛亮的也不能淡定了!為什麼?周瑜不能死!周瑜絕對不能死!最起碼周瑜不能死在荊州,或者死在劉備軍的手裡!周瑜此人可是江東軍真真正正的統帥!在江東軍中的地位只能比江東的領袖吳候孫權高,絕對不能比吳候孫權低就是了!此時此刻若是江東軍的大都督周瑜真的身死荊州這片劉備軍的土地之上!吳候孫權還跟你劉備軍結盟個屁啊!到時候劉備軍和江東軍可就是真的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了,吳候孫權哪裡還會跟你劉備軍談什麼孫劉聯盟共抗曹*了!孫權就是想不拚命都不行了,江東軍的將士都給拚命了!那個時候吳候孫權是斷然不能阻攔的,若是吳候孫權阻攔江東軍和劉備軍的血戰,到時候他的位置能不能坐穩了還真就不一定了,如今的形式和歷史上可是已經有了很大的出入了,江東猛虎孫堅的長公子江東小霸王孫策可是還健在人世呢?並且孫策在江東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了,身掛江東軍大將軍的要職,可以說孫策是上馬管軍下馬管民!擁立孫策的人可不在少數,當初若不是孫策的讓位,吳候孫權怎麼繼任江東軍的領袖吳候的位置啊!所以如今的吳候孫權,在江東軍中的地位可以說既比不了江東軍的

    的大都督周瑜也比不了江東軍的大將軍孫策,吳候孫權的地位可以說在江東九九八十一州之中可以說是很微妙的!吳候孫權管理政務,確實是一把手,但是在軍事上吳候孫權其實最多也就是個三把手而已!若是周瑜和孫策兩人不把吳候孫權當回事也是完全可以的!所以現在的這個局勢之下江東軍的大都督周瑜是萬萬不能死的啊!諸葛亮此時已經深深的明白了這一點,可是此時此刻的周瑜已經把寶劍架在了脖子上。諸葛亮雙眼圓睜,只能寄希望於周瑜能夠不死了!若是周瑜真的死了,江東必然會發動傾國之力,與劉備軍在荊州不死不休了到時候身為劉備軍的荊州大都督丞相諸葛亮也只能拚死一戰了!而曹*就極有可能,在北方在此做大,到了那個時候只能寄希望於護國公大將軍戰神李宇能夠擋住曹*了!若是不然極有可能被曹*一統天下!結束三分天下的格局了!

    而就在此時,但見說時遲那時快!但見虎威公驃騎大將軍趙雲彎弓搭箭,但見趙雲弓開如滿月,箭走似流星!嗖的一聲一支雕翎箭破空而出直奔周瑜手中的寶劍而去!在聽的噹的一聲向前,趙雲那是何等的力氣,周瑜雖然也會武藝,但是豈能和虎威公驃騎大將軍趙雲同日而語!噹的一聲響起,周瑜手中的寶劍便已經握不住了,被趙雲的一箭射出手去!這一幕可是嚇傻了很多人,無論是江東軍還是劉備軍!而此時甘寧和凌統兩人急忙上前,一把將周瑜緊緊抱住!甘寧說道:「大都督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啊!萬萬不可尋思啊!周瑜大都督你若是撒手而去,何人可以統帥我江東大軍!何人帶領兄弟抗拒曹*啊,穩定江東啊!末將等可是無有這個本事啊!」凌統也上前說道:「周瑜大都督此時諸葛亮已經擺明了是要和周瑜大都督好好談談兩軍會盟的事情,萬萬不可尋死啊!諸葛亮若是有心擊殺我等,用此大陣在配合常勝將軍虎威公驃騎大將軍趙雲之勇,何人能擋!末將凌統請周瑜大都督三思啊!」周瑜聽此也點了點頭,知道凌統的話是對的!確實諸葛亮若是一心想要把他周瑜置於死地,那麼何必談這麼多話,費這麼多的唇舌呢?直接開戰就是了!周瑜明白,諸葛亮此時此刻沒有指揮劉備軍與自己交戰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要讓他周瑜回去江東好好勸勸主公吳候孫權從新和劉備軍修訂孫劉聯盟,然後共抗曹*!用此來減輕虎牢關的護國公大將軍李宇和宛城的關羽這兩個方面的壓力!周瑜看明白了,但去並沒有說什麼!而還是保持著沉默,此時好像沉默是金一般!沒有人去打破這個沉默!

    而此時荊州軍的大都督丞相諸葛亮見到虎威公驃騎大將軍趙雲已經救下了周瑜,並且周瑜此時此刻已經被江東軍保護起來!諸葛亮的心中到了此時方才稍稍的鬆了一口氣,諸葛亮就是現在想起剛剛周瑜做出的一幕還是感到一陣陣的心悸!確實剛才的那一幕夠嚇人的了!若是剛才趙雲的一箭,偏了準頭或者是在慢上一分,周瑜的小命可就是真的沒了!到時候後果就是吳候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了!不過還好!還好!這一切都跟著趙雲的一箭煙消雲散了!而此時諸葛亮見此方才輕輕搖動羽扇,恢復到了剛剛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的樣子!而周瑜此時此刻的心情也已經穩定下來!情緒也不在暴躁!而此時此刻的江東軍和劉備軍的兩大智者都互相望著彼此,周瑜沉默的看著諸葛亮好像是要望穿此時此刻諸葛亮的心情一樣!而諸葛亮也默默地看著周瑜,也像是要把周瑜看穿了一樣!兩個彼此默默地望著彼此,都是沉默不語!一言不發!而此時周瑜身邊的江東軍的將士們,也各自不在多說一句話!而劉備軍的將士們也不敢打破這種環境!就這樣兩大智者,誰也沒有率先開扣說話!他們都在等著彼此的另一方先開口打破寂靜!兩個人就這樣默默地注視著彼此,都在這個環境之下,雖然沒有戰爭!但還是讓劉備軍的將士們和江東軍的將士們都感覺到了不寒而慄!這是屬於周瑜和諸葛亮兩大智者的對局!他們彼此任何人都插不進手,幫不上忙!這是屬於兩大智之間沒有硝煙的戰爭,而到底周瑜和諸葛亮能否達成一定的合議呢?請看下章分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