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大漢雄風川軍威

正文 第七十七章 魯肅的無奈 文 / 小黑可可

    書接上回,卻說此時魯肅的一番話說得吳候孫權無言以對!此時魯肅見此知道自己說到了要害之上!但此時魯肅單刀直入,直奔主題繼續說道:「臣魯肅在想請主公算算,此時曹*已經損失了多少兵馬!足足一百五十餘萬!而李宇呢?李宇出征川蜀之時的兵力總數不到三十萬,足足是五比一的比例!而李宇此人居然以弱勝強,連戰連捷!曹軍之中,謀臣如雨,猛將如雨!竟然無一人能擋住李宇之鋒銳!可見李宇戰神之名當之無愧,常勝將軍更是名至實歸!我魯肅覺得李宇今日之勝,絲毫不亞於我江東軍大都督周郎的火燒曹*赤壁百萬大軍之功也!並且我魯肅還覺得,李宇這仗打的漂亮,最起碼比公瑾打的漂亮的多!從這些方面來看,公瑾對上李宇,可以說是勝算渺茫!此乃一也!二諸葛孔明此人有驚天動地之才,鬼神莫測之智!在赤壁之戰時,諸葛孔明單身過江,公瑾尚不能傷他分毫,何況如今荊州尚有十餘萬虎狼之師駐守!公瑾豈有完全大勝的把握!今我魯肅放膽直言,自古有言家有孝子不亡其家,國有諍臣不亡其國!今我魯肅知道這些話說出來,主公回不高興,可是此時漢興王劉備佔據荊州時日多也!荊州之氏族百姓已經歸心!此時我江東大軍攻取荊州,荊州氏族百姓自然會同仇敵愾與我軍展開死戰,到時候我軍死守必然慘重!而我江東雖已經歷經兩世,但論根基遠遠比不上曹*,甚至我魯肅再此說句不該說的。川蜀和荊州等地,經過李宇數次改革,國力大增,府庫充足!如今我江東比之漢興王劉備也是望塵莫及!再者說,如今天下人盡皆知,都知道漢興王劉皇叔是主公的妹夫,是我江東的女婿!若是如今我軍背信棄義,單方面撕毀合約!那麼天下英雄將會怎麼看,必將恥笑我江東言而無信,唯利是圖啊!另外如今攻打荊州時機稍微成熟,最起碼也要等到李宇出兵洛陽和關羽的荊州軍會和一起!等到李宇所率領的劉備軍被曹*粘住!沒有機會回援荊州之時,才可動兵荊州啊主公!主公啊!你要三思啊!此時若是與劉備軍交惡,等到最後曹*騰出手來,第一個對付的仍然還是我江東軍啊!主公啊!不可因一時的義氣,使得我江東落於萬劫不復之地啊!主公啊!自古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臣魯肅求主公三思啊!」

    吳候孫權聽完魯肅的話,點了點頭!但隨即有搖了搖頭!為什麼?因為孫權已經把話說出去了!不可能朝令夕改!再者說江東軍的三大巨頭都已經點頭出兵荊州,只有魯肅一人不贊成!若是孫權聽了魯肅的話,那麼周瑜和其大哥孫策還有呂蒙怎麼想!再者說今日吳候孫權若是朝令夕改,以後怎麼號令三軍!此時的孫權前思後想後,說道:「子敬之言雖是有理,但焉不知,我江東軍蟄伏數年,早已經今非昔比!戰鬥力已經陡然而生!比之劉備軍絲毫不差!所以請子敬,稍安勿躁。靜候我江東大軍之佳音即時,無需在言!孤已經決心已下!勢要奪取荊州!」可見此時的孫權已經徹底的被眼前的利益迷惑了雙眼!孫權此時眼裡只有荊州!所以根本沒聽進去魯肅的話!

    而此時魯肅見此哈哈大笑說道:「天啊!莫非要亡我江東嗎?主公啊!此戰若不利!悔之晚矣啊!」

    孫權聽此大怒手指魯肅說道:「子敬眼中無人,欺我太甚了!子敬不知,今漢室傾危,早已經名存實亡!今四方雲擾,孤承父親孫堅將軍之餘業,思有桓之功。君既惠顧,本以佐之孤孫權成就霸業,但今日為何如此出言不遜,苦苦阻孤出兵,奪取荊州呢?」

    魯肅聽此知道孫權是在責怪自己。但見魯肅此時燎泡跪倒在地開口說道:「昔者漢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是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猶如昔日之項羽也,今吳候何由得為桓乎?今我魯肅竊料之,漢室必然不可復興,但同時曹*也必然不可卒除。但今天念漢朝昔日之恩者眾多,漢興王劉備有打著匡扶漢室之大旗,廣受天下士子百姓之心!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我軍若攻劉備乃是失民心之舉也!今我魯肅為吳候之江東大計,如今之勢惟有鼎足江東,與曹*和漢興王劉皇叔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然後以觀天下之釁。若曹*敗我軍則取曹*,襲取北方!若是劉備敗,我軍則進取荊州!如此規模籌劃準備,我軍方可穩穩立於不敗之地也。今何況?北方誠多務也。曹*此時早已經自顧不暇!李宇所率領劉備軍已經打得曹*亂了分寸,此時曹*陣腳以亂,本是我軍趁勝追擊奪取徐州等地之天賜良機也!若是此時不打破合肥,奪取徐州等地!然後反其道而行之,進兵荊州,進伐漢興王劉備,若勝雖可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但我軍豈不是要失信於天下,再者言,此戰我魯肅真的看不出我江東大軍有必勝只把握!就算是勝,我魯肅也敢斷言,必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慘勝!而反之主公若是力排眾議,親提大軍直指合肥城下,則三軍將士必然效命死戰,必可一鼓作氣奪取徐州等地!然後主公便可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乃高帝之業也。請主公三思啊!」

    江東吳候孫權聽完魯肅的話,實在是忍無可忍了!心說魯肅啊!魯肅!我孫權可是給了你好幾次台階了,是你魯肅自己不要!那好,別怪我孫權無情無義!但若是真殺魯肅吧。孫權還真捨不得!並且孫權也不是一個無道的昏君,還正好相反,孫權就是一個想有一個大作為的人!孫權確確實實是古代的英明之主!要不然怎麼能在一代奸雄曹*。一代梟雄劉備的時代,稱王稱帝呢?這就說明了,孫權確有過人之處!而此時孫權心裡知道,要是再和他魯肅說下去!魯肅一定會還有話等著他孫權!亂棍將魯肅打出去,孫權做不到,給魯肅下獄那根本不可能!就是他大哥孫策和大都督周瑜都不能同意!雖然意見不同,但他魯肅確實毋庸置疑是一代忠臣名將,也是此時江東為數不多的大才之人!所以孫權是越看魯肅越來氣!此時的魯肅還在地上跪著呢?這次孫權可在沒那自己的熱臉去貼魯肅的冷屁股!相反此時的孫權連拽都沒拽魯肅一把!只見孫權此時冷冷的哼了一聲,便拂袖而去!回後院休息了!

    而此時魯肅見此剛想上前去追孫權!這個時候呂蒙可看出來自己的主子孫權的想法了。急忙上前一把將魯肅保住!硬生生的將魯肅拉出了孫權的吳候府邸!此時的呂蒙可是一言未發!魯肅見了呂蒙這個氣啊!用手指著呂蒙大聲斥責道:「吳下阿蒙,你要誤國誤君誤天下啊!

    你可知道,此戰若不勝,則我軍必然會陷入曹*和劉備兩面夾擊的萬難之中!所謂的外交,其實就是自己實力的強弱,你若是太弱了,誰會與你建交!這就是弱國無外交的道理!可是你吳下阿蒙,竟然不知其中之輕重,與周公瑾和孫伯符求主公出兵!你們真是要置我江東於萬劫不復之地啊!蒼天啊!莫非要天亡我江東嗎?」

    呂蒙聽此哈哈大笑說道:「子敬兄長,多慮了!不會的!此戰周瑜大都督都已經籌劃了多年!在這說我,我江東大軍有心算無心!偷偷過江,必可一鼓作氣,一舉奪取荊州之地!到那時候我軍則北可攻打曹*,逐鹿中原!西進則可奪取川蜀,和漢興王劉備決一死戰!再者說此時李宇早已經是強弩之末,已經到了油盡燈枯之時!必然不可能是曹*大軍之對手!再說此時李宇雖勝,但曹*的根基並未傷到絲毫!曹*底氣還在!李宇和劉備必然不是曹*之對手!而我軍此時進取荊州正是千載難遇的良機也!而等我軍奪取荊州之後,便可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子敬兄長,為何不明如此之道理也!」

    魯肅聞聽呂蒙之言哈哈大笑不止,用手指著呂蒙說道:「阿蒙啊!阿蒙!我本以為你如今學貫古今,士別三日自當刮目相看!但無奈,你阿蒙還是阿蒙!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啊!你難道不知,劉備軍的戰鬥力天下第一毋庸置疑!如今雖劉備軍的忠義公大司馬關羽帥走二十餘萬荊州軍之精銳!但孔明仍在,你阿蒙捫心自問,你呂蒙是不是他諸葛孔明的對手!周公瑾對上諸葛亮又有幾分勝算!我江東雖然歷經兩世,但此時根基尚薄,而此時劉備軍呢?李宇數次改革,深的民心!劉備軍此時官民一體,戰鬥力之強,遍閱歷代之典故,恐怕未有也!並且漢興王劉備還在霞萌關埋伏下十五萬大軍,全權交予諸葛孔明指揮!此時的荊州軍部隊。雖比我江東軍要少,但戰鬥力卻是不遑多讓!再說若是我江東軍首先出擊!則李宇若是固守長安之潼關,便可擋住曹軍的攻打,而李宇便可抽出手來,率軍支援荊州之戰!到那個時候,請問我江東可有勝算否?一個諸葛亮就已經夠我江東軍大都督周公瑾和大將軍孫策還有你上將軍呂蒙忙乎的了。若是再加上個李宇,可想而知!你們又有幾成勝算呢?但既然主公聽不見逆耳忠言,執意奪取荊州,我魯肅身為臣子,必當竭盡全力解決你呂蒙和周公瑾還有孫伯符三人的後顧之憂!我魯肅不是因為不聽我的意見,便撂挑子的!這點你們大可放心,不過若是不用我!我魯肅自然而然也不會去求任何人!」

    呂蒙聽此哈哈大笑說道:『我阿蒙就知道你子敬兄長不是小肚雞腸之輩的人!但請子敬兄也不要長他人之志氣滅自己的威風!我江東也經過數次改革,並且江東軍也數次參加實戰!我呂蒙覺得奪取荊州,那是易如反掌之事!所以請子敬兄稍安勿躁,等候我江東大軍的佳音便是了!「魯肅見此揚天長歎道:「我魯肅也希望是我魯肅自己錯了,我希望是主公和你們都對了!但我魯肅真的不敢想,此戰若敗我軍的後果!但願這一切都是我魯肅杞人憂天,庸人自擾之吧!可是阿蒙,你還是要在第一時間,把我魯子敬的想法報給大都督周瑜和大將軍孫策!讓他們兩人早作準備!以防萬一我江東大軍戰敗,或者李宇率軍回援,做好萬全的準備!以防止到那時候,亂了陣腳!也轉告周公瑾和孫伯符二人說請大都督和大將軍放心,若是主公用我魯肅,必保糧草萬無一失!若是不用我魯肅,也請他們注意糧道,畢竟李宇此人用兵詭辯,諸葛亮用兵多謀!此兩人若到一起,必然是珠聯璧合!而自古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糧草一路至關全局之重要!糧草有事,江東軍危也!所以糧草一路必要找一個萬無一失之人,方可無憂!我魯肅言盡於此,你我二人就此分別吧!我的話也請你阿蒙好好想想吧!」

    魯肅說完不等呂蒙回話,轉身就走!此時魯肅的牛勁上來了!但魯肅萬萬不會因私費公,這一點呂蒙堅信不疑!但此時魯肅的態度確實是,過於堅定!在這一點上呂蒙也是萬萬沒有想到的事情!就是恐怕周瑜和孫策兩人都沒有想到魯肅會如此!

    此時呂蒙目送魯肅是越走越遠,自己心裡也不是特別舒服,畢竟幾人都如同親兄弟一般,此時只因為政見不合,居然鬧得今天這一步!不過歷史會證明他們誰對誰錯的!而到底荊州的結局會如何呢?請看下章分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