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仕途法則

《》章 節目錄 第15章 【到周康】 文 / 楚圖南

    第二天早上,郭小洲在宣傳部陳主任和組織部一名科長的陪同下,前往周康市。比·奇··首·發

    周康東鄰武江,西接順山、新化,北依漢江,南靠廣漢,境內地勢低平,湖泊河流眾多。全市常住人口七十八萬。

    周康水利條件優越,南部土壤肥沃,盛產大稻、小麥;北部地區盛產棉花、芝麻,並擁有一個國家級的良種棉生產基地;工業門類齊全,形成「化工,輕紡,建材」三大龍頭和機械加工,農副產品加工兩大群體。

    根據郭小洲昨天看的資料,所謂的三大龍頭,現在化工和建材強勢,輕紡式微,以前整個周康市有十二家輕紡企業,但現在依然還能生存的只剩下五家,其中三家都瀕臨倒閉破產。

    送他前往周康的宣傳部辦公室主任陳輝的老家便在周康,他剛開始的話不多,但車一進入周康境內,他便滔滔不絕起來。

    「七年前,太和棉紡廠是廣漢甚至是省裡的明星企業,最發達、最繁榮時,工人近五千,是周康工業十強之首,納稅大戶,後來……哎……」

    組織部王科長是外地官員,不大瞭解下面縣市的企業,他開口問:「是經濟大氣候還是別的原因導致太和滑坡呢?」

    陳輝感概道:「各種原因都有,全盛時期,在政府的干預下,太和兼備了三家瀕臨倒閉的輕紡企業,當時的確是救活了這三家企業,但包袱卻越背越大,隨著棉花價格的不斷攀升,鄉鎮企業的迅速崛起,市場經濟大潮下,國營大型企業管理不善以及自身包袱越背越沉等等諸多原因,致使太和紡織廠陷入越來越無法自拔的困境。」

    「實在不行,可以破產清算,還可以招商給私營企業啊?」王科長不解道。

    陳輝看了王科一眼,苦笑道:「哪有那麼簡單,如果停廠清算,誰敢背這個包袱,誰背得起,上千的退休職工安排,三四千下崗工人的安排,再說太和曾經給周康市帶來過無法磨滅的貢獻,而且從太和走出去過兩位省部級領導……」

    談到高層領導,王科長很自覺地閉上嘴巴。

    陳輝似乎覺得當著郭小洲的面說這些話有些不厚道,於是笑著對郭小洲說:「郭小洲你年輕,大學學的是經濟,說不定太和因你們而重現輝煌,我們說我們的,你千萬別氣餒。」

    「沒事,陳主任,王科長,你們聊,我昨天沒睡好,趁這個機會瞇一瞇。」郭小洲說著當真閉起眼睛。

    昨天晚上他沒睡好是真的,但他現在還真沒多少瞌睡。太和的資料如針刺般插在他心裡。他得到的數據遠比陳輝的更清晰,更殘酷。

    截至去年年底,除去外欠的款項,太和棉紡廠累計虧損和負債額已達到1點5億元人民幣!而最近的虧損和負債額還沒有結算出來,預計總外債額將接近2億!是周康農業銀行最大的債戶。據說周康農業銀行專門派駐一名副行長駐廠,監控財務資金流向,有時候,廠長批示了,一樣在該副行長這裡受到阻攔,一段時間經營甚至受到影響。

    從去年五月份開始,太和棉紡廠便已發不出完整工資,上班人員一律只發生活費,以前兼備的毛紡廠、毛巾廠和織布廠全部停產。

    流動現金告竭,採購原棉不得不使用銀行承兌匯票,只能賣了棉紗後還款。不得已使用的這種付款方式,使得採購成本不斷增加,削減本就不多的利潤,可謂越生產越虧。

    太和棉紡廠幾個廠長出事的地點並非廠內,而是太和全盛時期在武江,在廣漢市投資的外圍公司,其中有酒店,有地產,甚至還有一家航空票務公司,最多時,各種小公司達到二十幾家。

    這些外圍公司賬目極不透明,往往四百萬投資的酒店一年十萬的費用承包給某廠長的小舅子,地產公司更是一塌糊塗,是幾位廠長爭奪的目標和焦點。

    至於無任何油水可撈的太和棉紡廠,財務已被農行監控,誰也懶得管,誰也不想管。

    郭小洲想了一宿,要想盤活太和,首先必須手裡要有錢,太和的幾個外圍公司是他盤算的重點,他初步算了算,如果出售幾家外圍公司和酒店,太和棉紡廠至少可以獲得一千五百萬的現金。

    有了這筆資金,他才可以購買原材料,投入技改資金,補發一部分拖欠工資。但是根據資料的模糊介紹,這些個外圍公司的架構很複雜,有的是太和獨資,有的是合股,而且股東結構複雜,明的暗的,暗的明的,有私人有公司……

    據說太和的職工好幾次去市委請願,要求切割出售外圍公司,來挽救太和。但是,連續幾任廠長都沒人敢對外圍公司下手,甚至一個個陷了進去。

    陳輝和王科長之後的聊天興趣突然消失了,汽車一路無話地駛達周康市政府。

    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在大門迎接,幾人下車握手寒暄一番後,辦公室副主任直接把他們三人帶到周康賓館,說是先坐一坐,中午副市長和政府辦主任會來陪同吃頓便飯。

    用陳輝的話說,郭小洲本就是來打醬油的,來周康太和報個道,然後安心去搞廣漢論壇。

    組織部王科長聽了陳輝一席話後,原本程序中的一些列談話,他也興致全無,他等著吃完飯,快點趕回廣漢。

    可是還沒有等到中午,賓館外傳來一陣嘲雜聲。

    周康市政府辦的副主任起身來到窗前一看,頓時臉色煞白,也顧不得什麼禮儀,連忙拿著電話走了出去。

    郭小洲和陳輝王科長三人好奇地走到窗戶邊,發現樓外的大街上出現一群遊行的人群。巨大的紅色標語「太和人要生活!」

    隨便目測,排除一部分看熱鬧的,鬧事的職工也是近五百人。看路線,是要去市委大院門口。

    陳輝怔了怔,目光不由轉向郭小洲,忍不住說道:「看來你來得不是時候,要不,你給謝部長打個電話,把這裡的情況說一說,緩一緩,等太和的局面平息後再來周康報道。」

    組織部王科長也點頭附和道:「你總是我們廣漢的幹部,我們也要考慮你的工作安全問題,這樣,只要你們謝部長發話,組織部的程序我來處理。」

    郭小洲卻不這麼想,一旦太和的局面穩定或者平息下來,他這個掛職副廠長就成為真正的「掛職者」,名副其實的「學習者」和醬油公。

    他看到事物的將來,就必須有高遠的眼光。明智的人總會在放棄微小利益的同時,獲得更大的利益。

    他笑著對兩位領導拱手,「謝謝兩位領導的關心,既來之,則安之,不必去麻煩謝部長。再說我是個外來者,想必太和的職工不會為難我。」

    陳輝點了點頭,「也好,你自己多加小心。在市裡沒有派出新廠長前,你暫時別去廠裡……」

    王科長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好自為之。

    十幾分鐘後,周康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匆匆走進來,一臉歉意道:「不好意思,剛才出了點問題,走走,先去吃點東西。」

    飯桌上,承諾到來的副市長和市辦公室主任一個都沒有出現。

    這令陳輝和王科臉上無光,以他們的身份,來到下面的縣市,至少要安排相應級別的人出面接待。

    周康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一直表示歉意,但陳輝和王科長還是冷著臉,甚至很少動筷子。

    郭小洲知道肯定是職工鬧事的事情影響了市的接待安排,他忍不住出聲問:「洪主任,請問我什麼時間去太和廠?」

    「什麼?」洪主任一時間沒聽明白。

    「我掛職去太和棉紡廠的安排。」

    「啊……郭小洲同志,事情是這樣的,市委市政府早已把如何救活太和棉紡紡織廠列入今年年工作重點中的重點。昨天市常委開會研究,決定由高治國市長親自掛帥,市直部門聯合成立一個領導小組,專門負責解決太和的一系列問題。現在的情況要等廠長人選出來……要不,我們先給你安排好住宿生活,你先等等……」

    「我們暫時把你安排在周康賓館,吃住都在這裡……」

    郭小洲輕聲打斷他的話:「我下來接受掛職鍛煉,本是來學習的,我希望不浪費自己和國家的時間。洪主任,您看,是不是把我先安排在太和職工宿舍居住,吃的話去太和職工食堂。您看如何?」

    洪主任頓時愣在當場。他一來以為郭小洲不明白太和棉紡廠的形勢有多嚴峻;二來上級大市把他安排在太和掛職,明顯在原單位不受重視,沒有什麼背景,甚至是遭遇排擠打擊的對象。

    他心想,既然你自己要自找苦吃,那就怪不得我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