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福妻安康

《》正文 第二章 飛帖 文 / 雲湘

    岳書瑤聞言微微感到有些失望,但她還是不死心的確認了遍:「你的意思是說,那掛在門口的紅箱子真的不是用來裝書信的?」

    秋香沒好氣的重複了遍:「當然不是了,那是逢年過節用裡裝飛帖的接福箱子。」

    「裝飛帖的接福箱子?那是何物?」

    「這一到喜慶佳節,前來大戶人家投飛帖的人多得數不勝數,有些人家招呼不過來,就會在門外掛出一個紅箱子供人投放飛帖……」

    秋香邊說邊指了指鏢局旁邊的一戶人家,進一步解釋道:「有些人家則會在門外掛一個名為『門薄』的紅紙袋,讓人得以讓飛帖投放在紅紙袋裡。」

    岳書瑤聽了秋香的解釋,再順著她指的方向抬眼仔細一看,果見隔壁人家的門上掛著一個紅色的紙袋,上面寫著「接福」兩個龍飛鳳舞的大字,而那紅紙袋裡已零零散散的插了幾張比較早送來的飛帖。

    岳書瑤若有所思的看著那門薄,再想了想秋香說的那番話,心裡頓時湧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只是岳書瑤對古代的飛帖瞭解的並不多,所以不知道她心裡這個計劃可不可以行,於是她馬上奔到了書房查閱起各種書籍來。

    因岳書瑤想要藉著飛帖來擴展鏢局的新業務,所以她把資料查得十分仔細,不但詳細的查了「飛帖」的由來,還查了這飛帖最初是什麼樣兒的,以及具體的功用等等。

    這飛帖其實也可以算是古代書信中的一種,但它最初並不被人叫做「飛帖」,而是稱作「刺」。

    原來在這個朝代,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最初是把竹木削成條刺狀,然後再在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籍貫以及身份等,用於拜會他人時互通名姓。

    而這所謂的「刺」其實就是古代的個人名片,又被稱作「謁」,當然那時還沒有紙張這種東西,待到古人明瞭紙張後,雖棄竹木改用了紙張,但習慣上的叫法卻沿襲了下來,那時以紙張寫上姓名等資料的名片依舊被叫作「刺」。

    古時候逢年過節時,許多有頭有臉的大戶人家會在紅紙上書寫上賀詞,然後送去給親朋好友當是拜賀,於是這有著賀詞的紅紙便成了古代的「賀年片」,慢慢的亦稱之為「拜帖」。

    而那些有頭有臉的大戶人家,每到逢年過節前來家裡投拜帖的人實在是數不勝數,這迎來送往讓主人家應接不暇。

    為了省事起見,主人就讓下人在門外掛個箱子或是掛個紅紙袋,藉以接受各方投送的拜帖,為了圖吉利還把此舉稱之為「接福」。

    而這「拜帖」之所以慢慢的被成為「飛帖」,乃是因比派出去投拜帖的家僕,一日往往要上好幾戶人家愛去投帖,一人要投上許多拜帖。

    這任務繁重便會讓時間變得緊迫,於是他們往往只在主人家門口敷衍的喊上幾聲,便將帖子投入箱內或門薄中,投完便匆匆離去趕去下一家投帖,待得主人或家僕應聲出門相迎時,早已不見了那投帖人的蹤影……

    久而久之在民間便有了戲言,稱這「送帖的人比兔子跑得還快」,也正因為這句戲言,賀年片便慢慢的被改名為「飛帖」,以方便和平日裡正兒八經投的拜帖區分開來。

    岳書瑤查到這裡便已對飛帖的由來和功用十分瞭解,其實說白了就是現代的節日賀卡,而這負責投飛帖的人則相當於現代的郵遞員,藉著這點相似,岳書瑤打算利用這飛帖來擴展鏢局的新業務,於是她開始留了個心眼,若有所思的翻著手裡的書籍,意圖在書上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很快書上的一則趣聞便吸引了岳書瑤……

    這是一則名為「陶谷易刺」的故事,說的是有一年春節,有友人差家僕前來陶家投刺,一般人家都不會留投刺的家僕用飯,但陶谷卻是個例外,他不但已美味佳餚盛情款待前來投刺的家僕,還送上了許多美酒給投刺的家僕品嚐。

    這陶谷其實一開始就在心裡打了小算盤,他留著投刺之人用飯是別有用心的,只見他趁投刺的家僕用飯時,悄悄的去翻了翻他裝著各家刺片的布袋,現裡頭那些要送去別的人家的刺,上面寫的人家許多都與自己亦有往來……

    這陶谷正因家裡人手不夠,無人替他送刺而煩惱,所以他當下就把布袋裡的刺悄悄的進行了調換,把自家要送出去的刺偷梁換柱的放到了投刺家僕的布袋裡。

    待投刺家僕酒足飯飽後,便起身告辭抱著那堆刺匆忙離去,並按著刺上面的人家一一投了出去,直到把布袋裡的刺都投完了,也未覺自己所投毒哦喂陶谷之刺。

    這只是一則博君一笑的小趣聞,但岳書瑤看完後卻陷入了沉思,暗忖這太平縣的大戶人家甚多,而古人每到重大節日要打點的事情都十分繁瑣……那麼,太平縣的這些大戶人家是否也會覺得投飛帖的人手不夠?

    若是他們覺得人手不夠,那岳書瑤完全可以讓鏢局推出代為投飛帖的業務,這其實就是現代社會的寄信、寄賀卡等業務,岳書瑤完全可以效仿之。

    岳書瑤甚至還可以效仿中國郵政,在特定的節日裡推出特定的賀卡來,讓那些富貴人家的主人在賀卡上書寫賀詞,然後再委託振威鏢局幫忙投送,這樣他們就無需擔心人手不足了。

    岳書瑤從這「代投飛帖」上又衍生出了一些新的想法,認為可以在代投飛帖的基礎上,順道幫大戶人家在節日裡送一些禮品到親朋好友家裡,這點可以理解為現代的同城快遞,也可以解釋為古代的同城走鏢。

    岳書瑤記得在她還沒穿越過來時,每逢中秋佳節一定要買盒月餅寄給身在異地的奶奶,更是記得每到中秋佳節,各大商場裡就會推出月餅專區、專櫃等等。

    而現代的各大商場和月餅廠家等都十分精明,一到什麼節日就會同中國郵政做特別的合作,在商場裡賣月餅的同時還給顧客提供郵寄服務,讓顧客能夠買了月餅就立刻寄走。

    當然這郵寄的成本商家自然是加在了月餅裡頭,不過他們卻也借此推出了新的消費理念——讓買月餅和寄月餅一步到位、兩不相誤。

    有一年岳書瑤就被分配到商場裡負責登記送到各地的月餅,登記整理完再把月餅運送回郵局,因此岳書瑤對商場和中國郵政的這種特殊合作,不但十分熟悉它的業務流程,還對整個過程記憶猶新,認為完全可以依葫蘆畫瓢的在太平縣裡推廣開來!

    從飛帖上尋到商機後,岳書瑤馬上轉身奔到了大廳,命秋香把趙杏山請來後,馬上迫不及待的把自己的新點子說了出來。

    「趙叔叔,馬上就要過中秋了,我們鏢局應該趁著這個佳節推出些新的賺錢點子才是!」

    趙杏山不解的問道:「新的賺錢點子?」

    「對啊!這一到中秋,相互投飛帖的人家肯定很多,可偏偏這中秋是一年中的大節,這大戶人家講究的東西多,要操辦的東西也多……」

    「這樣一來他們難免會有些人手不夠,派出去送飛帖的人也不好安排,難免會顧此此失彼失了送飛帖拜賀的最佳時機。」

    「瑤兒你這話倒說的沒錯,一到重大節日,那些大戶人家都會覺得人手不夠,可這和我們鏢局有何相干呢?」趙杏山聽的是一頭霧水。

    岳書瑤見趙杏山肯定了自己所做的「人手不夠」的猜想,當下臉上的笑容便又深了幾分,笑吟吟的反問道:「怎麼不相干了?我們鏢局既能幫人送書信,怎就不能幫人也聳聳飛帖呢?」

    「且這送飛帖可比送書信簡單多了,不但可以把同一人家的飛帖集中在一起送,還不用像送信那般把飛帖親自交到主人手上,只要把它們投入門薄裡即可,這不是比送書信省事多了嗎?」

    和書信本就是比較重要的東西,振威鏢局替人送書信時,是要求一定要把信送到接收人的手裡的,而這飛帖卻不同了,只要把它放入主人家門前的小箱子或門薄裡即可,可不比送書信還要容易些?

    而岳書瑤也從「陶公換刺」這則趣聞上窺到了一絲商機,這陶公竟然能夠把刺給偷梁換柱,那就說明這些大戶人家的交流圈子並不大,王家結交的李家,張家也定會有所結交,甚至連白家也會同時認識張家和李家,說得直白點就是交的朋友有所交叉,大家都會有共同的朋友。

    這樣一來,投出去的飛帖肯定也都是送到那幾家,約會素要只要把這些飛帖集中起來,然後再按戶按地區的合理分配,那實際送起來其實並不費事也不會浪費人手。

    岳理一一的同趙杏山細說了後,趙杏山又是贊同又是慚愧的說道:「哎,這些藏在一些日常瑣事裡的微小商機,我怎就如此愚鈍一點都看不到呢?」

    「還是瑤兒你聰明,什麼事兒被你這麼一說都成賺錢的好點子了,趙叔叔我自愧不如啊!」

    岳書瑤被趙杏山這樣一誇,當下便紅了臉,這其實也算不得是她的什麼本事,只是她憑著穿越者的優勢,把現代的東西都搬過來加以應用罷了。

    所以趙杏山越是誇獎岳書瑤,岳書瑤就越是覺得不自在,最後有些狼狽的找話把話題給岔開:「趙叔叔,我覺得除了代為投飛帖,我們還可以請人用梅花箋紙、紅剪紙等,製作出一些別出心裁的賀年卡來賣給那些大戶人家。」

    「我們鏢局還可以賣賀年片?有人會買嗎?」

    岳書瑤笑著點了點頭,胸有成竹的說道:「可以,這賀年片由我來親自設計,包準讓它出彩!那些大戶人家都愛圖個新鮮,且這賀年片也值不了幾個錢,他們會捨得花的。」

    岳書瑤早就打算用現代的新奇知識,再結合古代的一切特用工藝,好好的設計出幾種別出心裁的賀年片來賣給大戶人家,讓他們用這新奇的賀年片來給親朋好友拜賀,順道再為振威鏢局推出的一系列新業務做做廣告。四卷全朝快遞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