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靈動仕途

正文 第四十七章 佛教與道教 文 / 逆轉的青春

    佛教是由古印度的釋迦摩尼(被稱為佛陀)在西元前6世紀建立,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追求的目標是「涅槃」,脫離生死輪迴。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這種苦是沒有盡頭的,是在一個循環反覆、不到頭的生死輪迴之中,只有實現涅槃後,才能脫離生死輪迴。佛說來世,勸世人忍耐,所謂今生作孽,來生償還,這輩子淒慘,下輩子可能不再受苦,它是把希望寄托於來世。

    在這種思想背景主題下,所修煉的武功也都大多是一類橫練的外功,內功心法也有,在少林72絕技中,內功心法佔了六種,其中這六種內功心法就有一種與道教的最高心法並列為世間第一功法,在武當太極術與北冥功法之上。但是聞名於世並且現世的佛門武學都是橫練一類,佛門內功心法基本不現世,至少迄今為止,極少遇到。

    道教是發源於華夏古代的傳統宗教,道教修煉的是長生不老,講究今世,信道者永生,來世的事來世講,今生就要不滅。道教主修五行,所謂「順成人,逆成仙」講的就是人的五行運轉。人的元氣藏於腎中,腎乃是五臟之首,屬水,心屬火,水在下,火在上,水無法滅掉火,最後火只會越來越旺,這樣的身體結構只能注定人最後都是走向死亡。生理結構如此,人無法改變自然,只能選擇改變自身,道教主要修煉的是改變這兩個髒位的屬性,把心的屬性修煉成水,把腎的屬性修煉成火,這樣水能壓得住火,就能得以永生。

    道教所修煉的主要是真氣一類的功法,太極拳、八卦掌是屬於已經形成系統招式的武學,也僅僅只有這兩種武學較為人們所知,正因為少,真正練成者也不是很多,涉及到真氣的修練,成功者更是寥寥無幾,但一旦大成,便是世間少有敵手的高手。

    佛教與道教互相融合,又互相排斥,按說道教屬於華夏最遠古的傳統宗教,應該受到國人的推崇,實則不然。從現今的社會發展變化來看,人們大多數推崇佛教,信仰佛教,佛門的72絕技更是被練武者大力推崇。

    其實這個也並不驚奇,因為佛教的底氣太足了。道佛兩教,一個是中土化,一個是外來化,但兩者在華夏哲學、宗教發展史上,卻有著大致相同的興衰經歷。佛教於東漢時期傳入華夏,道教亦在此時發生,二者又都經魏晉南北朝的醞釀發育,到隋唐而繁榮並盛。此種情形,歷來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尤其是兩教之間的相互抗爭、互不相讓的關係備受研究者的關注和探究。然而,在互不相讓的另一面,是相互融攝,這是二者得以並存,進而繁榮共昌的主要原因,亦是道佛二教關係的一個極重要的方面。

    說到底,佛教的思想教義更容易被世人所接受,這和華夏的歷史發展有關,當然也有儒家思想在起作用有很大的關係。佛學與儒學,一個是極端的出世學問,一個是極端的入世的學問,《起信論》在調和出世與入世的關係時,顯然擷取了儒學叩共兩端而竭焉的中庸觀點,但作為一種出世宗教學說與入世的官方正統學說,相距甚遠。雖然是『出世』與『入世』的關係,但就是因為這種對立關係,才使得另外一些極端的人走向佛門,而天才們都是極端的,從古至今,不滿朝廷管理者的天才人物多之又多,所以佛門子弟也都是高手如雲。(儒家化這方面暫表不提)

    道教提倡的思想觀點雖然不與治國儒學相對立,但卻是介於這兩個極端之間,提倡的是道法自然,出於自然,與世不爭,猶如武當張三豐在教張無極太極術的時候所說:不是我不教其他弟子,而是其他人的功法已成型,沒有道心,教他,反而是害了他。道家功法修煉的難處在於入門,更在於自身對天地萬物,萬法自然的感悟。試問這世間,誰能夠輕易看淡過去,放下一切,回歸自然?

    作為佛門弟子,對於道教這個華夏第一大教,心裡大多數會有一些莫名的牴觸心裡,修心有成者也許早已看透,能夠容納百家思想,但是作為一般的練武者,特別佛學絕技大成的俗家弟子,對道教之人,或是道教武學,從來都是不屑一顧。

    鄭一泰這個人習武天賦極高,南太子在少林寺學過十年的武藝,當時與鄭一泰是師兄弟,只是鄭一泰這個人心孤氣傲,儘管知道對方的背景極大,也不屑一顧,作為南太子的師兄,鄭一泰當時並沒有少虐過南太子,直到現在南太子仍心有畏懼,後來南太子在鄭一泰去部隊後的三年,也離開少林,而當時南太子與鄭一泰的師傅正是當時赫赫有名的陳挺,廣東十虎陳鐵志的傳人,身兼少林八大絕技。

    此時武藝有成的鄭一泰聽到南太子這麼說,心中一陣大怒,他心善良,但脾氣卻不平和,只是這兩年在仕途中磨練了許多,使之脾氣溫和了一點,但心中對道教那些人和功法的蔑視一如既往,明知南太子故意激怒他,心裡卻無法平靜下來。段婷被鄭一泰突如其來的表現嚇到,心中很不解為何鄭一泰會有如此行為,一時不明所以地看著鄭一泰。

    「你站住!」鄭一泰朝前方的靈宇吼道。

    南太子拍了拍剛被鄭一泰弄皺了的衣領,一臉得意地看向收住腳步的靈宇。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