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血宋

正文 第八回 結良緣再嫁太子 理國政此心依舊5 文 / 任我*飛揚

    第九節

    新帝登基後連續出台的措施,讓百姓們看到了希望,開始盼著能過上平安、穩定的生活。雖然朝廷現在還只是局部的調整,卻已經侵犯了大宋最有實力的士大夫集團的利益,讓他們難以接受。

    裁減冗官、減少吏員,都減輕了朝廷和百姓的負擔;而加強軍事、提高武將的地位,則又使得一直被文人輕視的武將漸漸的進入朝廷,並開始掌握部分實權。這些措施,都使得一班的文人進入朝廷為官的渠道變窄,也使得士大夫階層高高在上的地位受到了影響。

    守舊一派文官們因為支持帝后改革的大臣,有不少都是士林中宗師一級的人物,在天下人心中地位極高,明顯壓過了他們,暫時無法反對天子趙慎的舉措,只能在外戚不得專權的傳統上做文章,逼迫岳帥交出軍權。

    為了保護水靈和自己的家人,岳帥主動要求退役,放棄了軍權,不再領兵。世子岳雲也被迫離開指揮的位置,接手軍隊訓練之事,不再直接在軍中任職。

    連岳帥的其他幾位小公子,也被迫從此放棄了從軍的打算,呆在家中幫助父兄整理有關戰爭記敘。只有岳帥次子岳雷,因為文武雙全之故,按朝廷規據以軍功轉任文官,擔任了地方上的文職官員。

    甚至,為了不讓那些守舊的文臣再有向天子和皇后發難的機會,中興名將還在世的另兩位韓世忠和張義也放棄了手中的兵權,正式退出軍隊。天子趙慎下旨,封他們為郡王,享受朝廷禮遇。

    好在,金宋兩國現在再無戰事,武將們也大都忙於邊境上的守衛和訓練,岳帥他們被迫離開軍隊,才沒有嚴重影響到宋軍的實力。

    為了給大宋培養軍事人才,也是為了大宋朝野對軍人根深柢固的不信任,加強軍人對國家的認同和忠誠之心。

    在重臣們的支持下,天子趙慎下令以《孫子兵法》、《武經總要》等兵書為基礎,改革武將升職的制度。從低級、中級再到高級將領,中間設了三個階段,從下一個階段升到上一階段,必須經過武功和兵書、戰策的綜合考試。以前因軍功升上來的軍官不算,從天子趙慎登基之年開始,所有武將必須通過全部測試,方能升職。

    同時,天子還下令在臨安城東郊設武校,宗旨是「忠君愛國」,岳帥被任命為第一任學政,在這四個字上,的確也沒人能跟岳帥爭。

    武校分成戰事、後勤、謀略等數個分院,其他已經回朝不再擔任實際軍職的高級將領,如韓世忠、張義等人都進入武校擔任分院的學政。

    各級將領按朝廷的要求,都要把自己多年征戰的經驗寫下來,不能寫的由朝廷派去的書辦幫忙,連皇后虞水靈也抽時間完成了《臨安防守策略》一書。以上實際經驗通過原太子行在的參謀官員們整理,綜合成了一本教材《大宋武經》,與《孫子兵法》、《武經總要》等兵書一起成為了臨安武校的教學用書。

    所有中級以上可以直接領兵的將官,每三年都必須在入朝朝見皇帝的時候,來武校參加一個月培訓,然後由朝廷安排他們的去向。這樣,就算沒有實戰,也能夠保證武將們有一定的作戰能力,同時可以給武將們灌輸一些忠君、愛國、愛護百姓的思想,同時也防止了武將擁兵自重,守衛各地的駐軍不再如以前一樣頻繁調動,基本留駐原地。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臨安武校的成立也打破了文人對國家級別教育的壟斷,使得武將們也有了接受專業教育的資格。臨安武校和負責培訓士林子弟的太學和國子監,都同為國家級別的大學,自然也成為文官和守舊勢力的眼中釘、肉中刺。

    隨著時光流逝,在短短的十數年中,一批支持天子趙慎和皇后虞水靈整頓軍政的老臣們相繼離世,先是李若水,然後是趙鼎、張所、史浩等人。

    這些朝廷的重臣都是靖康前的老臣,有的還是士林宗師,在吏民百姓中的威望極高。在大宋這個輕視武將的國家,岳帥等將領威望再高,也無法和這些在士林中有著巨大影響力的老臣相提並論。他們的故世,使得支持帝后進行改革的勢力受到了沉重打擊,也使得帝后身邊輔佐無人。

    這個期間,韓世忠將軍也因年事已高離開了人世,其他將領中也有部分因傷病和年事已高而離世。這些將領的離世,再加上岳帥他們被迫離開軍隊,更使得帝后在軍隊中的控制力有所減弱。

    更為不幸的是,兩宮皇太后也相繼過世,使得皇后虞水靈又少了一道遮風擋雨的屏障。她們平時雖然不干預朝政,卻以自己身為太上皇生母、定策太后的地位,隱然影響著朝廷的施政,就是太上皇在位的時候,也不能完全無視她們的意見。

    兩宮皇太后都喜歡、信重水靈,認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大宋江山和黎民百姓,也知道她以一個女子、一個皇后,在大宋這個重視儒家學說,講究禮法、規據的國家,參與朝政的艱難。所以,兩宮太后在平時十分注意保護虞水靈,平衡朝廷各個勢力,不讓那些守舊的臣子欺負她。

    尤其是韋太后,作為太上皇的生母,她自然瞭解太上皇的為人、個性,出於對水靈當初保護她的感激和對水靈的愛護,她常常在太上皇跟前為水靈說項。

    現在,沒有了兩宮太后及老臣們的保護和幫助,皇后虞水靈不得不直面那些守舊和偏安的勢力,憑一已之力與他們直接對壘,保護信重之臣,她的壓力驟然增大。

    第十節

    天子趙慎本性善良,十分重感情,而且過於念舊,更主要的是缺少對政治的敏感和洞察力。在任用大臣方面,他就出了不小的問題,過於重用自己當皇子的舊人:龍大淵和曾覿。

    此二人都是卑劣小人,平時靠著察言觀色,討得了當時還是皇太子的趙慎歡心。他們長期追隨太子,和趙慎關係密切,太子對他們比其他朝臣更為信任,遂重用他們以作為自己的耳目。

    虞水靈嫁入太子宮之後,他們又拚命的討皇太子妃的歡心,但虞水靈卻不是趙慎,很快就發現這兩人不學無術、見識淺薄,根本不是好人,習慣於欺上瞞下,甚至為了討好她欺負原太子的兩位側妃,在宮中製造不和,人品都不怎麼樣。她提醒太子趙慎注意,但太子根本沒往心裡去。

    等天子登基之後,出於自身的喜好,授予這二人高官,可他們一上任就仗著皇帝的恩寵胡作非為。結果,不止是支持天子的臣子們反對,就連不贊成天子施政的大臣也反對他們留任。

    最後,天子趙慎被迫把他倆外放出去,不久他們又違反朝廷的規定,收受賄賂,違反了國法,無法再保護他們的天子,不得不免去了他們的官職。

    這件事,使得很多大臣都不再信任天子識人的本領,也不再相信天子平衡朝廷的權力之爭的能力,沒有了天子的幫助,獨立應付朝爭的皇后虞水靈就更加勞累。

    因為在臨安之戰受傷之後不得養息,水靈的身體一直就不是很健康,在後來更是開始出現比較麻煩的問題。

    可為了保證改革的繼續進行,為了不讓更多的忠良之臣受到不應有的不公平對待,已經身體狀況不是很好的皇后,還得堅持著管理朝政,與那些守舊之臣和儒臣們較量。

    為了更好的完成復興計劃,水靈早已不是當年那個隨心所欲的任性丫頭,甚至必須將委屈和不甘全都自己強忍,永遠以寬和、賢良去應對臣子,應對那些無理的指責甚至是羞辱,永遠以微笑和平心靜氣讓自己的親人放心。

    小皇子趙惇或許是因為母親虞水靈生他的時候身體虛弱的原故,身體一直不是很好,常常生病。

    到了隆興三年,為了讓愛子能夠好起來,按大宋歷來的傳統,當今天子趙慎徵求過太上皇夫婦的同意之後,讓剛剛四歲的趙惇拜長風道長為師,並將他送到顯慶觀養育。

    漸漸的,大家發現趙惇越大,長的就越像他的外祖父虞允文。可隨著趙惇的成長,那性格卻是越來越調皮的讓人受不了,幾乎所有見過當年的虞水靈的人,都認為他的個性簡直是當年那個囂張、調皮的虞氏小小姐的翻板,只是更加的聰明,更討人喜歡。

    這個喜歡搗蛋、卻又十分會討人歡心的小傢伙,現在成了皇室裡最受歡迎的一個,無論是太上皇還是兩宮皇太后,都特別喜歡他,常常把他從顯慶觀裡接回來。

    也許是得到了太多的寵愛和嬌縱,趙惇雖然沒有那些出身高貴的紈褲子弟的毛病,但卻十分的任性,往往是隨心所欲、率性而為,什麼規據對他都沒用。

    雖然趙惇七歲之後進學,也跟著一大批教育皇家宗室的儒家大師學習治國和文學。但長風道長和皇后都認為光跟著這些儒家士人學沒什麼實用,所以,常常會請一些在一般士林人眼中看不上,卻又有真才實學的人來教授趙惇和他的師兄弟們,皇后和少王妃虞景兒也常常抽時間來教育長風道長的弟子們。

    虞景兒所生的兩個兒子岳義康和岳義靖比趙惇小兩歲,也拜長風道長為師,與趙惇相伴長大。

    由於從小和外祖父岳帥一家較為親近,還有恩師長風道長和周圍人的影響,趙惇從開始懂事時起,對那些喜歡摘章尋典、無事生非的儒臣就沒什麼好感。

    尤其是看到為了大宋任勞任怨的母后,常常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被那些老古板指摘,趙惇就十分的氣憤,動不動和他們吵架。長大一點,還常搞出一些惡作劇來為母后出氣。

    可有太上皇趙構和太上皇后吳氏的保護,被趙惇整了的臣子也拿他沒辦法,只能自認倒霉、晦氣。

    結果,在天子趙慎之子的繼位問題上,朝廷中的對立十分嚴重。

    天子趙慎共有三子,除了靖安貴妃江氏所生的長子趙適、皇后所生的趙惇,還有康妃葉氏在隆興七年所生的第三子趙平。

    此三子中,趙平年紀尚幼、身體也不是很好,出身又沒什麼優勢,基本沒有繼位的可能。

    對於都有可能繼承天子之位的皇長子趙適及皇次子趙惇,大臣們都有自己的意見,而且難予調和。

    絕大多數文臣支持現已經被封為肅郡王,個性溫和、喜好文學,很有修養的皇長子趙適。再加上趙適於大宋隆興八年娶妃杜氏後,在隆興十一年生皇長孫。皇家有後,自然是舉國慶賀,天子為自己的長孫取名趙文,並特賜封邑百戶,也使得趙適更有了繼位的可能性。

    幾乎是全部武臣和少部分文臣,還有大部分皇室、宗室、外戚成員都支持少皇子趙惇。這不僅僅是因為他是皇后所生的嫡子,更主要的是,士林人士掌控朝政,只有皇后能與他們分庭抗禮。如果繼位的是趙適,不少人都擔心皇帝會被士林架空。

    民間的態度倒是非常統一,兩名皇子的為人和學識究竟如何,反正大家也不知道,但衝著忠義郡王虞允文和賢德的皇后虞水靈這對名傳天下的父女,百姓們都支持小皇子趙惇繼位。

    天子趙慎被臣子們的對立給搞的很是無奈,他一直希望能立次子趙惇,既是出於對愛妻的感情,也是因為趙惇的確是果斷幹練、文武雙全,他繼位可以保證改革的繼續進行,也能使大宋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但讓人奇怪的是,皇后虞水靈不知出於什麼心理,並不支持自己的親生子成為皇太子。她在趙惇很小的時候,就提出來希望將愛子過繼給自己的父親虞允文為嗣,以使自己的父親不至於將來沒有後人祭祀。由於太上皇夫婦都不同意,此事也沒有向外公佈,只是拖了下來。

    關係一直不錯的趙適和趙惇兄弟兩個,對此事的見解是滿擰。

    趙適對母后的教養之恩和對自己生母的禮待十分感激,而且他的生母靖安貴妃江氏也很感激皇后的恩情,一直要求兒子禮敬母后、愛護弟弟。所以,趙適早就以嫡子才應繼位為理由,拒絕了與他親近的臣子們推舉他為皇太子的意見。

    趙惇則是根本沒心情多管朝廷中的爭執,他對能不能成為皇太子,繼而成為大宋的皇帝根本不在意,父皇立誰他都不會往心裡去。在他眼中,這根本就是那些無聊儒臣搞出來折騰人的麻煩,不過是那些守舊的傢伙借這個機會發洩對母后的不滿。若是有機會,只怕他又會報復那些討人厭的混蛋。

    本書源自看書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