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女中醫

《》章 節目錄 第38章 三夏九歌 文 / 三夏九歌

    年輕女醫生用中藥治病的視頻很火,不止燕京醫學院的學生們興奮,醫學院的老教授,特別是中醫學的幾位老教授,激動得把視頻反反覆覆的研究。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城市的中醫愛好者偶然看到這個視頻,心裡也是一片火熱。

    秦教授下課後,換了一身長袍,回自己的診所。

    說起來他家也是祖傳中醫,有祖傳的中藥房,在燕京這一塊地兒也是遠近聞名,並不像大多數中醫那樣落魄。在燕京中醫學會也算是元老。

    當然,診所裡也有帶徒弟,用他的話來說,他的徒弟比燕京醫學院的學生靠譜多了。要不是醫學院前任老校長跟他是故交,他也希望中醫能傳承下去,才不會接這種又累又不討好的活。

    不過今天一回診所,就聽到自己的幾個弟子說起網絡上的視頻。

    對於他這種老人來說,與時俱進是一件難事。但視頻跟中醫相關,也勾起了他的興趣,讓一個徒弟把視頻搜出來看看。

    不知道還好,可這麼一看,秦教授也忍不住激動了。幾十年古井不波的情緒,完全被打破,就像一層層漣漪一樣,再怎麼都平復不下來。

    他小生嘀咕,「竟然用的是八寶驚風散,這小姑娘的膽子不小。不過……哪怕像我,就算知道八寶驚風散有壓驚的作用,也斷然不會這麼果斷的使用。」

    秦教授對這個視頻很重視,甚至打電話讓幾個同在中醫學會的老友一起研究。不僅僅是研究八寶驚風散為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會這麼好。還討論如何教導弟子或是學生,才能讓弟子學生們更好的學習中醫。

    在他們眼裡,視頻裡的女孩兒確實太年輕了,年輕到他們都不敢想像這個歲數竟然真會有懂中醫,並且能運用自如的人。哪怕,這人可能只是治療一些小病。但對於他們來說,也是難能可貴的了。

    特別是像秦教授,自家就是祖傳中醫的,他十六歲開始跟自己的父親學中醫,二十歲的時候,還不敢開方子,不敢獨自看病。

    像他們這一輩的,誰敢說學四五年中醫就能治病了。不把患者的病情加重都算是好的了。

    視頻肯定不是假的,也絕對不是拍攝出來騙人的。

    秦教授目光老練,就算是視頻,也大抵能判斷出孩子當時的病情。

    如果真說能培養出這樣的中醫人才的話,估計就是那些底蘊比較強的中醫世家了吧!

    秦教授拿著煙斗吧嗒吧嗒的抽了兩口煙,決定去拜訪一下這家診所。

    「小旭,你能查到這家診所的地址嗎?我想去看看!」秦教授突然對自己的一個徒弟說。

    小旭笑呵呵的說道:「老師,你是想收徒弟吧,這個視頻我和師兄弟們也研究過,不管怎麼說,比咱們這幾個都厲害。」

    小旭是秦教授的第一個弟子,算起來,也在秦教授身邊學了五年的中醫。二十五歲的小伙子,總是一副笑呵呵的表情,讓人親切。

    秦教授笑著說:「就是去看看。這女娃兒肯定已經有師傅了,我就不去丟人現眼,就是去看看。」

    小旭把下面的評論拉出來,指著其中一條評論。

    秦教授迫不及待的直接打車過去,就怕找不到人。可讓秦教授失望的是,診所不營業,又焦急的詢問附近的居民。

    哦,原來只有週末才營業啊。

    週末啊~秦教授臉上露出微笑,二十來歲的年齡,估計是上大學吧。

    ……

    對於學生來說,大學還是挺自由的。就算醫學院的課程多,那也是相對於有些學院或者是某個專業。

    總的來說,比高中的時候輕鬆多了,不會一天到晚都坐在教室裡讀書。

    當然啦,雖然大學不上課的時間多,但對於學霸,比如胡雪莉來說,不上課的時間大多是泡在圖書館看書,自習。

    對於想在大學裡過一個不錯的生活的學生,比如趙寧,或者是夏小婉。閒暇的時間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興許……要排除夏小婉。

    畢竟夏小婉只是對西醫不是特別感興趣而已。也沒有想過有怎樣的一個大學生活。反正按照目前的狀態,除了父母,學習中醫是她的全部。

    就算上一世爺爺曾經說過,西醫的精華融入中醫,會更好。糟粕扔掉就行。但她也僅僅是為了讓中醫更厲害,才會涉獵西醫。不會像爺爺那樣是個真正的中西醫聖手。

    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偏科略嚴重。

    但夏小婉依舊樂此不疲,甚至還要了一份中西醫結合專業的課程安排表。有老教授講中醫的,她絕對會去報道。

    週一下午沒課,正好中西醫結合專業還有一堂診斷學課程。夏小婉收拾收拾,帶上背包去教室。

    今天教室裡的人比往常多,上一周她可沒見到有這麼多人,隨隨便便就能找到空位,不過今天麼……只好站著聽聽了。

    她上一世也畢竟只有二十二歲,哪怕博聞強識,記憶力好,又經歷過那種事情,但總體來說,經驗肯定比不上七八十歲的老中醫。

    興許老中醫在治病的過程中,會領悟一些小訣竅。這種小訣竅絕對能在一定時候救患者的性命。

    就像之前她用拴著繩的珍珠讓小患者嚥下去,拉扯,刺激腸胃和喉嚨,讓患者把卡在喉嚨的痰吐出來一樣。

    這種小技巧,她絕對不嫌少。

    秦教授走進教室,看到今天下午的課,也是爆滿的狀態,臉上一直掛著慈祥和善的笑容,穿著長衫從容的走上講台。

    他跟其他老師不一樣,沒有任何課本。

    他的經驗,他腦子裡的東西,就是中醫課本,別說診斷學了,其他的他也會。

    不過診斷學,在中醫裡,也是個入門課程。

    今天他所面對的,不僅僅是自己已經教過一年多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對中醫不太瞭解,或者只是對中醫感興趣的同學。

    他雙手放在講桌上,緩緩的說道:「很感謝大家來上我的課。從今天上午開始,上我課的學生,就比較多。不僅如此,其他中醫學科的幾位教授也是如此反應。」

    「今天中午,我看到一個網絡視頻,是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女孩,用中藥輕而易舉的讓一個兩三歲左右的受了驚嚇的男孩平靜下來,且很快入睡。我就在想啊,這年頭竟然有這麼年輕的孩子能沉下心來學中醫,實在是難能可貴。」

    「既然她能做到,為什麼咱們這些學中西醫結合的同學們做不到呢?其實……大家都能做到。之前,興許很多同學一直認為,中醫能幹什麼?不就是養身的麼?就算能治大病,也需要幾個月,半年,甚至一年。實在是太慢了。」

    「但這個視頻告訴大家,一切皆有可能。那麼現在,問題就來了……」說道這裡,秦教授身體稍稍挺直,口氣略微嚴肅了一點。

    聽講的同學們也都屏住了呼吸,目不轉睛的看著秦教授。

    「學中醫,哪家強!哎,不對,是學中醫,基礎是什麼!」

    「哄——」整個教室充滿了笑聲。

    沒聽過秦教授講課的同學覺得,秦教授實在是太逗了,太接地氣了。這麼個小老頭兒,竟然也跟上年輕人的步伐。網絡視頻,學xx哪家強,一個都不落下啊。

    原本就是學診斷學的同學也震驚,秦教授平時也很嚴格,竟然也有玩笑的時候。他們就像是打了雞血一樣,以後真的得好好學診斷學這門課程。

    夏小婉的唇角也忍不住翹了翹。秦教授的語言幽默風趣,絕對夠吸引人。

    「我是給大家講診斷學的,那咱們就來說說診斷學的基礎。今天不少同學都是第一次或者第二次來上課,對於診斷學不瞭解,我就從頭開始講。大家都當聽個小故事。」

    「對於把脈,大家應該都知道,但中醫怎麼能從脈搏的跳動看出生病呢?看起來也挺神秘的,脈搏不都差不多的麼?當然不。一個正常的人,他的脈搏每分鐘該跳幾次,它的壓力大小,它沖激脈管壁的幅度和強度等等,都有它一定的規律,一定的『常數』,如果全身或某一部分發生病變時,這種規律,就會遭到擾亂或破壞。古人根據無數的臨床實踐,把病理性的脈搏歸納為二十多種,雖然其中有一些確有『心中了了,指下雖明』的情況,但基本精神則在於掌握脈的『至數』,至數,即每分鐘跳多少次,脈位的高、低,脈狀的大、小、長、短、曲、直,脈勢的有力、無力、流利、不流利這幾點。」

    「對於脈象,這學期我有講過,誰能起來告訴大家!」

    秦教授話音剛落,診斷學的學生們個個神情緊張,他們根本就沒怎麼聽課啊。雖然知道診斷能判斷病情,但大多數就知道心跳快慢來判斷。其他的,真的是沒有注意過啊!這些東西都在書本上,考試前背一下就行了啊。

    這兩堂課實在是太輕鬆,都忘了秦教授很嚴厲啊,每堂課都會提問的啊!

    秦教授目光一掃,竟然一個同學都沒有站起來講解。心裡略微失望,也有些怒。教室裡出現了短暫的寂靜。

    秦教授也很無奈,好歹也要給自己台階下,把整個教室掃了一眼,看到後門邊上一個女生一直在寫,根本就沒聽他上課。

    他叫道:「後門的那個女生,講講關於脈搏的幾種脈象吧!」

    夏小婉停下筆,感覺到四周的眼神都往她這邊來,迷茫的抬起頭,指了指自己,「我?」

    秦教授:「嗯,說說脈搏的幾種脈象。」

    夏小婉唇角帶著淡淡的笑容,從容不迫,在幾十雙眼睛下絲毫沒有壓力。

    她整理了一下語序,說道:「剛才我聽到秦教授講的關於脈搏的知識,就以秦教授說的來講。大家應該更好理解。」

    「從至數方面說,一般以一呼一吸四至為『平脈』,即平常無病的脈。如果超過此數,則稱為『數脈』,不足此數則稱為『遲脈』。數脈一般應屬於『熱證』,遲脈-般應屬於『寒證』。」

    夏小婉才開口,不僅是教室裡的學生,連秦教授都震驚了。

    作者有話要說:感謝菇涼投的地雷,前兩天忘記謝了,麼麼噠。

    驚神無夢扔了一個地雷 投擲時間:2014-11-1721:52:11

    今天跟一隻男性基友說起九渣渣寫的文。

    九渣渣:機油機油,我真的想加豪門世家的線腫麼破

    基友:你敢不敢寫一本情節不逗比,正常的以中醫為主線的文,呵呵~

    九渣渣就醬紫被鄙視被呵呵了┬┬﹏┬┬

    咳咳,內啥……偶考慮了許久,咱還是繼續以中醫為主吧,不寫逗比情節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