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秦家有女

正文 第1章 晨起 文 / 無痕之歌

    純字在線閱讀本站域名

    手機同步閱讀請訪問

    長盛二十年初夏,燕京秦府

    清晨正榮堂內自鳴鐘連敲六下,秦老夫人方氏正剛起床,更衣洗漱,屋裡屋外丫環、僕婦十多個行動皆井然有序,不聞一絲聲響,捧盆、遞手巾、換水,又有靈巧的丫環替方太君塗面脂、梳頭。

    一旁的大丫頭雙福笑問道:「老太太,今日備著出門,戴前日六爺進的那套頭面可好?」早有兩三個小丫頭捧著首飾匣子讓方太君相看。

    方太君指著雙福笑道:「就你鬼精,一會見了你六太太可要討封厚賞。」

    言畢雙福替方太君戴上一套萬字福紋金鑲紅寶石牡丹形頭面,又有成套的耳環,好生精巧的幾件套,不張揚又壓的住場面,正合身份。

    雙福嘴裡又打趣道:「是老太太生的好,幾位爺和太太們都可心孝順,京裡誰人不羨慕老太太的福份,前幾日張侍郎的母親來,還念念不忘要沾沾你的福氣呢。」

    方太君聽了更高興,做為內閣首輔的夫人,如今得意滿滿的豈只是富貴兩字,兒女雙全,子孫繞膝得享天倫之樂,可不是好福氣麼!!!覺得眼前的丫頭尤為貼心討喜。

    方太君轉頭向外屋侯著的婆子問道:「老大人幾時起的,昨夜睡得可安生,早飯進得如何?」

    秦首輔每日朝中事務繁忙,待回得府中還要與人議事書寫奏疏等。十日裡有七八日都歇在外院書房,一應飲食起居皆不在此,方太君難免要憂心自己夫君的身體,因是外院派人侍候過去多有不便,只遣了僕婦日日詢問一番。

    只聽那婆子一一答道:「因著今日是大朝會,老大人未進早飯只帶了吃食出門。」又言「外頭廚房做的窩頭不錯,老太爺想著九姑娘愛吃,特意咐附人送了過來。」

    方太君一聽心下明瞭。秦首輔祖籍西北,出身寒微,幼時曾吃過不少苦頭,如今官居二品,入閣稱相,時時惦念家鄉的風味。無奈多年錦衣玉食下來,已克化不動民間小吃。家中子孫眾多,也無人捧場,只有五歲的小孫女自小就對這些粗陋的吃食異常喜愛,也慰籍了首輔大人的思鄉之情。

    彼時一個婆子進來向老太太請安道:「今早十一姑娘已大好了,並四太太謝老太太牽心,等過兩日四太太帶十一姑娘來向老太太請安,再向老太太磕頭致謝。」

    方太君笑道:「這孩子總是這般客氣,叫她不必見外,好生在家看著丫頭,小小人兒好生可憐。你們也要盡心伺候,到時都有賞。」

    方太君又說了幾樣菜式,叫雙福傳下去,午飯時送到孫兒們讀書的院子。難道說家中僕人眾多都不盡心伺候,都是偷懶者?!非也,方太君已過半百,後宅無爭寵之憂,兒女也都成家,孫兒孫女們身邊都有奶娘嬤嬤丫頭們,一應瑣事自有人打點好。鎮日無事便覺得下人多有不妥貼處,有些細處還得自己操心一二。這也是秦家門風清正,上慈下孝。

    一時雙福自去讓人下去傳話,叮囑小丫頭看顧好屋裡養的畫眉、鸚鵡等,備著老太太想起來。看廊下兩個小丫頭在說話,招手喚來其中叫小喜鵲的:「你去對九姑娘說,老太爺送來了她喜歡吃的早點,九姑娘必高興賞你荷包」。

    小喜鵲七八歲的年紀是今年才挑上來,和剛才正說著話的小黃鸝都是因為嘴巧機靈,專為老太太閒時逗笑的,素日得老太太喜愛得了不少賞,便有些看不上姑娘們的一點小綵頭。又是才到上院來被老太太寵著有些不知深淺,便心下不情願,拉了臉下來:「不過是個庶出的也這麼精貴。」

    雙福連忙捂了她的嘴,拽到一邊。雙福本意是要結個善緣,自己年歲已大該到嫁人的時節,小喜鵲看著機靈,將來或許能在老太太跟前得大用,九姑娘雖是庶出但得老太爺和老太太的一分偏疼,讓小喜鵲去也是做兩份人情。沒想到這小丫頭看似精明,內裡卻是個愚的。

    雙福不由得歎一口氣,自己在老太太身邊服侍了十來年,最能明白老太太心思,不論嫡庶都是老大人的骨血不容下人們輕賤,小喜鵲這話犯忌了。

    雙福輕斥小喜鵲:「有些話也是我們這些奴婢們說的,規矩都學到哪兒去了?」並叫過旁邊一個婆子,讓她領小喜鵲下去:「媽媽,勞煩你好生教教她學學規矩,若是再不改,大家都要一起吃掛落,我也不敢在老太太面前替你說話。」

    那婆子領了下去不提,經此波折雙福也罷了再讓小丫頭去九姑娘處的念頭。

    ******

    秦家庶出九小姐秦知言此時正被奶娘拉起床,不知正院因自己生了一個小事端。由著奶娘丫頭們折騰自己,人家還沒睡醒。穿越大神是怎麼搞的,我一個有老公、有女兒的人也被發送過來,誰知道是怎麼回事——一覺醒來變嬰兒。

    剛開始以為是時光倒流重生了,後來才知道是穿越,裝小孩也不容易,成天說一些幼稚的話,好生無聊。所以平時秦知言都是不開口,當然是一張口就語出驚人,不是聰明的驚人,是蠢的驚人!呃,貌似有點裝過了。

    秦家上下都知道九小姐是個憨傻的,老大人老太太平時無事像逗貓逗狗似地逗她。

    咳咳……知言也想改變形象,總不能一下子變神童,其實就她本人前世的那些學識還變不了神童,古人真是高智商。慢慢改變形象吧!

    奶娘正給假小孩知言梳頭,今天要到英國公府上賞花,前幾日老太太就咐附過了出門穿的衣服和頭飾,反正才五歲多也扮不出花來。

    秦家姐妹十好幾個,這種出門的日子都是統一衣著不分嫡庶。其實平時也不分嫡庶,所有庶女從生下來就養在老太太身邊,嫡女養到四五歲上也會送

    送過來,同吃同住培養出感情不說,老太太還要教導她們姐妹要齊心共榮辱、不分彼此、嚴忌窩裡鬥等。

    不是秦家沒規矩,大概老太爺是個驕傲到骨子裡的人,從上一輩開始就如此,子孫之間有個三六九等他自己心裡有底,但不能讓奴才、外人們(兒媳們)慢待自己的血脈。

    一時裝扮好了,讓小丫頭看看姐妹們準備得如何,好約上一同去正榮堂。小丫頭回話:八姑娘和五姑娘還沒收拾妥當。知言不由得看向奶娘:「又讓我起早了,還能多睡會。」

    奶娘哄她:「天天都是姑娘最晚,才早起了一次。」

    「哪有?上次,還有下雪的時候,都好多次了。奶娘就會騙我。」知言繼續裝無賴,扮小孩好好玩,上癮了不是。

    「大清早的誰惹九妹了」門外傳來一清脆女聲,如言快步跑出去,看著少女打扮的二姐俏生生地站在院中,銀紅色的襦裙襯得膚色雪白,再觀她明眸皓齒淺笑盈盈,便沖二姐吐了吐舌頭。

    姐妹們大都知道這個九妹妹的脾性,肯定是賴床不成磨人呢,相互又取笑了一番,等人齊了便帶著各自的奶娘丫頭們到老太太處。

    正榮堂內的丫頭早有人打起了簾子,又報知方太君:姑娘們都到了。七八個姑娘魚貫而入,按排序向祖母請安問好。

    不多時早飯擺好,知言一看有窩窩頭好東西啊!天天精米白面的傷不起,吃點粗糧有益健康,於是兩眼都放光了,一看姐妹們在偷著笑自己,才不管呢,粗纖維的食品一年都吃不幾次,擔心自己的腸胃都會被養得太嬌貴。

    秦家孫輩總共十三個女孩兒,今天在正榮堂用飯只有八個,分別是:二小姐知棋、三小姐知書、四小姐知畫、五小姐知嫻、六小姐知靜、八小姐知儀、九小姐知言、十小姐知恬。

    大小姐知琴下月就要出嫁,跟著大太太學管家晚飯時才過來;七小姐知是知言的同父嫡出姐姐,跟著三老爺在任上;十一小姐知容才一歲正吃奶;十二小姐知德不足一歲,是四房的嫡女,要過兩年才能到老太太身邊來;小十三知媛太小了半歲不到,今天要到她的外祖家。

    秦知言真是裝天真智商也退回去,四歲知恬都比她要老成,平時言行舉止都能看出一股優風範,當然人家本人也很漂亮,秦家女孩裡姿容最出眾,年紀小小已能看出長大後是如何的風華絕代。

    但是秦首輔那隻老狐狸太精,知言怕一不小心被他看出破綻,被當成異類關起來了怎麼辦?!

    用完飯後丫頭們伺候著方太君和眾位姑娘漱口,便有人回:各房裡的太太們前來請安了。

    方太君為人寬仁,平時不讓兒媳婦們立規矩,孫兒都在外院讀書,身邊一有大君小孫女,除了晨昏定省,兒媳們閒時陪著說說話就行。

    知言從小就看到老太太對兒孫們口善心慈、憐貧惜弱的樣子。小說中的老封君們不都是偏心、固執、令人生厭嗎?雖然穿越是一件不痛快的事,但是遇上這麼個祖母也算是撞了大運了,阿彌陀佛!

    在知言走神的這會兒,屋裡已多了四個貴婦,還有奶娘懷裡的小十三。知言最喜歡小小孩,讓她想起了在異世的女兒,家裡的跟她差不多、比她小的孩子見了都要逗一逗。手中拿了荷包逗十三,小十三快出牙了,正吐泡泡呢,瞪著一雙清澈的眼睛萌萌得看人,每次她都捨不得離開。邊逗小孩邊聽見大太太她們正說著大姐姐,又說著今天出門的事。

    秦家老倆口挑兒媳們可是費了不少心思,家裡頭的這些妯娌們同居一府未聽說相互間有什麼齷齪事,個個都是通曉事理進退得體。

    單說大伯母,原本是清流世家司馬氏的嫡次女,雖是繼室所生,可憑秦家當年的身份決對是高攀。大伯父為等大伯母及笄,到二十多才成婚。當下風俗是女孩過了及笄就出嫁,男子十七、八娶妻,大伯父當時可算是「大齡青年」。

    不過知言覺得這事一點都不虧,大太太論為人活泛不如二太太,論爽朗大氣不如四太太,論為人嫻也不如五太太,身份再尊貴也比不上六太太是英國公家的獨女。可平時對著一家老小處事御下讓人挑不出一點錯來。

    娘兒們幾個說笑了一番,大太太估摸著時間差不多起身道:「時辰差不多,老太太也該帶著姑娘們出門了,還要勞煩六弟妹多費心。」

    「我母親使人請了幾回了,幾位嫂嫂總是不肯賞臉,如今要出門了還要臊我。」六太太仗著自己年紀最小,總要做出幾份小女兒態。唉!不是知言一個愛扮嫩。

    二太太打趣道:「好不容易老太太和六弟妹不在家,我跟大嫂、五弟妹總要說點悄悄話,跟去了可說不成了。」

    五太太性子貞靜,只是抿嘴笑。

    引得方太君也發笑,直指二太太:「你呀!」又對身邊的丫頭們說:「今天把你們太太跟緊了,說了什麼話等我回來一一報來,我倒是要聽聽人後怎麼編排我呢?」

    大家也知是戲語,又笑了一番方出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