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掛帥團中央 文 / 齊魯
「誰掌握青年,誰就掌握未來」,胡耀邦經常把周恩來的這句話說給身邊的人聽。胡耀邦在主持團中央工作期間,提出「背靠黨委,面向青年」的口號,創造性地執行了中央指示,開闢了建國以來青年工作最為活躍並且積累了重要經驗的時期。從此以後,胡耀邦的一生就和青年人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
建國初期,胡耀邦主持團中央工作,在沒有直接可供借鑒的經驗情況下,「上下請示,左右求援,自我奮鬥」開闢了青年工作最為活躍的歷史時期。
1952年,胡耀邦來到團中央主持工作,當時正值我國開始進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的前夕,但是,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建立剛剛三年,面對經濟建設艱巨而複雜的任務,沒有直接可供借鑒的經驗可循,所以,開展青年團工作的困難很大。
胡耀邦經過慎重思考,針對青年團工作
「戰線長,配合多」的特點,果斷提出了「上下請示,左右求援,自我奮鬥」的工作指導思想,這一方面表現了一個青年幹部謙虛謹慎的優良品質,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一種積極工作、努力開創新局面的革命精神。
隨後,胡耀邦在黨中央的領導和關懷下,遵照毛澤東主席的指示,確定了圍繞黨的中心工作,照顧青年特點,開展團的獨立活動的工作方針,統一了全團的認識,帶領全團開始創造性地開展青年工作。
他要求廣大青年團幹部,不要只關心本部門的工作,而要關心整個工作的全局,要認真領會和理解黨中央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指示精神。遇到一些重要的問題,還要召開團中央全會,進行討論,作出相應決議後,加以貫徹執行。這樣,保證了黨對團的領導,使團的工作緊緊圍繞著黨的中心任務去進行。
在胡耀邦出色的領導和組織下,廣大青年團幹部都自覺地去把握全局,瞭解青年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組織豐富多彩的團的獨立活動。
由於工作方針與措施得力,所以,在五六十年代,青年團的工作相當活躍,團的獨立活動多種多樣,成績巨大:在工業戰線,為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青年團發動和組織了青年突擊隊活動。極大激發了青年人的生產熱情;在農業戰線,為發展農業生產,配合黨和政府提出的「開展移民懇荒」任務,青年團適時發動和組織了「青年志願懇荒隊」活動,既開墾了荒地,發展了農業生產,又在青年中倡導了一種「墾荒精神」和「向困難進軍」的精神;在林業戰線,青年團發動億萬青少年開展綠化祖國、植樹造林活動,使荒山禿嶺披上了綠裝,從而改善了生態環境,保持了水土;在文教科技戰線,青年團則發動和組織了青年學習文化、掃除文盲和「向科學進軍」的活動,為提高全民族文化科學水平作出了貢獻。
對此,在他逝世後,中共中央有如下評價:在此期間,他創造性地執行中央指示,開闢了建國以來黨的青年工作最為活躍並且積累了重要經驗的時期。特別是他十分注重在實踐中用共產主義思想教育青年,按照青年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提倡「朝氣蓬勃,實事求是」的作風,使團組織具很強的吸弓I力,從而帶領廣大青年很好地完成了黨賦予的光榮任務。
胡耀邦十分關注《中國青年報》,他領導《中國青年報》,既放手,又不丟手,既有強有力的領導,又無得手得腳之處。
在青年工作中,輿論引導與教育極為重要。
1952年秋,剛剛擔任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向《中國青年報》的幾個負責人談起了辦好團報的問題。
胡耀邦認為,團中央之所以要辦《中國青年報》,就是為了通過它指導青年運動,以共產主義精神教育青年。
同時,他又指出,《中國青年報》區別於「黨報和其他報紙之處,在於它具有青年特點,因此,今後應當使這個特點更加突出。」
如何辦好團報?胡耀邦說,辦報不像上課,也不像編雜誌,而是必須提出和解決實際工作問題。他認為對青年講道理是很必要的,因為青年對於很多事情是非觀念不明確,需要對他們比較系統地講些道理。但最深刻、最能感動青年,影響青年的,還是具體的事例,這是辦報注意的一個方面。
胡耀邦還談及了加強報紙的戰鬥性問題。
他說,報紙是個號角,要吹著人們前進的,因此聲音必須宏亮,力量微弱,戰鬥性便不強,就不能很好地起引導鼓舞大家前進的作用。他指出,以後《中國青年報》應當加強戰鬥性,也就是加強指導性、鼓舞性,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報紙要有聲音,有言論,採取每期有一篇社論。同時,要拿出好榜樣,讓青年學習,也要把壞人壞事公佈出來,讓青年不要學,並鞭策有這樣那樣錯誤和缺點的人改正。
胡耀邦走馬上任之初,為什麼主動過問《中國青年報》宣傳工作?這是因為,「要把整個青年工作由為革命戰爭服務轉到為建設祖國服務,必須在理論上和實踐上下功夫。」這一點,與他解決執政黨條件下的青年工作的戰略思想是連在一起的。
所以,他親自掌握了這個武器,並在辦好《中國青年報》的事情上,不遺餘力。
他領導中國青年報,既放手,又不丟手。讓人感到,既有強有力的領導,又無礙手礙腳之處。他的領導注意從青年學新聞理論到青年報紙業務(比如宣傳重點、社論寫作、新聞採訪、版面安排、標題編製等)都悉心研究,提出真知灼見。
有時,他也直接指揮採訪新聞。1956年印尼總統蘇加諾訪華,貴賓一行已由北京去上海訪問,他親自寫介紹信,擬定了問答題目,派總編輯連夜飛往上海採訪。
在領導方法方面,他注重面對面的交流意見,親自和編委會、總編輯、編輯、記者開座談會,交流辦好報紙的思想心得。從大家反映的情況和現實矛盾中,他再抽出題目,提筆示範,親自作標題。
每次《中國青年報》記者會議,胡耀邦都要講話,這樣積累下來,報社特意印了一個小冊子,用以指導報社的工作。
除了《中國青年報》,胡耀邦也非常重視其他機關報刊的建設,他經常召開不定期的務虛會,邀請報社、雜誌社、出版社的同志議論宣傳工作。
胡耀邦認識到,這些團中央機關刊物的讀者對象是青年人和青年團的幹部,它們把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方針和指導思想迅速傳達給各級團組織的幹部和廣大青年群眾,作為青年團的喉舌,根據黨中央的政策精神,向廣大青年開展宣傳與教育工作,勿庸置疑,是十分重要的。
與青年人交朋友,成為胡耀邦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常說:
「年輕人靦腆,你不主動去結交他,他才不會理你呢。」
「背靠黨委,面向青年」是胡耀邦主持團中央工作時提出的青年工作口號。這個口號不僅體現了青年團的性質,而且反映了青年團的工作特點和任務。
胡耀邦認為,青年團幹部應當主動到群眾中去,面向廣大青年,開展團的工作,他常說,「年輕人靦腆,你不主動去結交他,他才不會理你呢。」因此,他要求團的幹部要「背靠黨委,面向青年」。
在他主持團中央工作時,團中央機關有這樣的制度:每一位書記要直接聯繫幾個基層支部,作為瞭解情況的渠道和開展工作的試點。
他本人就曾深入北京大學,與中文系59級漢語專業團支部建立了聯繫。
五六十年代搞團的工作的人都記得,那個時候,北京團組織搞什麼活動,胡耀邦幾乎每請必到。有時候他連續二十幾天泡在北京基層搞調研,傾聽青年的心聲。
與青年人交朋友,成為胡耀邦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一天晚上,他叫來一位團幹部,說:「走,到少年宮玩去。」於是,兩個人從大甜水井團中央駐地步行走到少年宮大門,少先隊員卻把著大門不許進。他發表聲明了:「讓我們先進去看看,不動手,不吵鬧。」這時,出來一位大同志,才認出是團中央的書記光臨,喜笑顏開地帶他倆進去了。
1955年,胡耀邦出差到廣東,在火車上,他走進一節滿載大學生的車廂,和大學生們聊上了,彼此像久別重逢的老朋友,談了個把鐘頭,大家才知道交談對手是團中央書記,一下歡叫起來。
胡耀邦身體不行,帶動了從團中央到地方的團於部,改變了過去某些「面向黨委,背對青年」的不正確作法。
IN#年,胡耀邦在共青團九大工作報告中總結道:密切聯繫青年群眾,對於共青團來說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我們要最大限度地把青年團結和組織起來,每個團的幹部,每個共青團員,都必須關心青年,接近青年。一瞭解青年的意見和要求,做青年的知心朋友。
青年團不能用一般化的方法去帶領青年,要瞭解青年的特殊要求,從青年特點出發,開展各種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活動。
胡耀邦主持團中央期間,特別是50年代,將青年工作搞得十分活躍,成績很大,直至今天許多團的幹部仍然津津樂道,加以稱讚。其中原因何在?關鍵是在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基礎上,按照青年的特點,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了廣大青年和團員。
早在1953年,胡耀邦就指出:「在工作中不少幹部不善於領導團員正確地發揮作用,不善於按照青年的特點,採用青年所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方法來進行工作,不懂得青年團的作風應當是既嚴肅而又活潑,既反對輕浮而又反對沉悶枯燥,如果我們要求青年和要求成年老年一樣,就一定會脫離實際,脫離群眾。」
他認為,青年有旺盛的精力,有著多方面的興趣和愛好,而且青年時期又是思想上矛盾最多的時期,少年沒有出現的問題,他們已經出現,成年人已經解決的問題,他們還沒有解決。正因這樣,青年團就不能用一般化的方法去帶領青年,要創造一些適合青年特點的方法,去發揮青年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去滿足青年的各種進步要求,並且使青年幹部在干的當中增長才能。總之,要開展有益於社會主義事業又適合青年特點的獨立活動。
胡耀邦深刻地認識到,青年團的獨立活動能否適合青年的特點,這關係到獨立活動的成敗。因而,他帶領團中央積極深入基層,瞭解青年的特殊要求,從青年特點出發,開展各種各樣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活動。
青年思想活躍,好奇,喜歡翻新花樣,團組織就根據黨的中心任務的要求,不斷提出新口號,採取新形式,使得活動變化多樣,生動活潑;青年求知慾強,當時的文化水平又低,團組織就協同有關部門建立各種技術夜校、技術培訓站、文化補習班,進行業餘教育,幫助他們學習文化技術。僅1956年一年,在農村就有530萬青年脫盲;青年朝氣蓬勃,進取心和上進心強,團組織就在活動中通過可比性強的各種競賽,通過宣傳樹立先進人物來激發青年的積極性。1955年,團中央召開「社會主義積極分子大會」,由此在青年中掀起了」立功」『的熱潮。會前,各級團組織廣泛發動;會議期間,內外結合,擴大影響。通過這一活動,極大鼓舞了全國青年的鬥志,出現了「學先進、趕先進」的群眾性熱潮。
胡耀邦在黨的八大上說:我們還只解決了一個半問題,初步摸到了一些按照青年特點工作的方法。
1956年,胡耀邦在黨的人大上作了《把我國青年引向最偉大的目標》的發言。他說,回顧過去的八年,全國青年確實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就青年團的領導來說,我們還只解決了一個半問題。一個問題是指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個全國性的青年團,半個問題是指我們初步摸到了一些按照青年特點工作的方法。
胡耀邦認為,新民主主義青年團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了「青年團是黨領導下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這一正確的建團路線,團的發展是健康的,絕大多數團員的思想是進步的,工作是有朝氣的。他舉例說,到1956年6月底,全國已有2000萬團員,差不多佔全國青年的百分之十七。因此,他認為,青年團已成為黨的一支可靠的後備隊,成為吸引全國青年蓬勃向上的巨大力量。「在這樣的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上,並且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的時候,把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改為共產主義青年團,是完全符合廣大青年願望的。」
在肯定取得的巨大成績的同時,胡耀邦也指出,我們才初步摸到了一些按照青年特點進行工作的方法,在青年的獨立活動中,仍然有不少問題和缺點:由於我們有些活動沒有注意同有關部門多加商量,取得它們的支持,有時就和這些部門的步調不夠一致;由於我們有時提出的要求過高過急,到了下面又層層附加任務,就使得某些;情不太行得通,甚至發生一些強迫現象;由於我們有時過分強調青年打先鋒,「包下來」,就使得一部分青年過分勞累。使得青年和中老年之間的關係不夠協調。這些就是青年團工作中還沒有解決的半個問題。
胡耀邦還指出,我們有些同志,不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不正視自己的缺點,這是不對的;另有一些同志,一聽批評,不管對與不對,就趕緊「收兵回朝」,關門檢討,甚至得出這樣一條「經驗」』,叫做「少做工作,少犯錯誤」。這同樣是錯誤的。
他強調說,培養社會主義新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新經濟一樣,都是我們黨在過渡時期帶有根本性的任務,而且是密切相關的任務。我們相信,全黨一定會更好地關注我們這未來的一代,引導他們朝著最偉大的目標——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勝利前進。
胡耀邦在黨的工作重心從革命轉移到建設上來這一重要關頭,及時總結了青年團工作的成績與不足,提出了未解決的「半個問題」,為青年團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深人探索與研究青年團的工作方法,指明了一個發展方向,在青年團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筆。
「以天下為量者,不計細恥;以四海為任者,不顧小節。」
「文革」開始後,許多青年蒙受冤屈,胡耀邦在精神上鼓勵他們,告誡他們要經得起挫折。毛澤東同志說: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他們最肯學習,最少保守思想,在社會主義時期尤其是這樣。
但是,青年人也不可避免地具有青年期的消極因素,他們思想較為單純,缺少政治經驗,往往經受不起困難與挫折的考驗。
胡耀邦長期從事青年團工作,他認為年輕人應該學會坐冷板凳,加強鍛煉,提高修養,經得起一切考驗,不為困難所嚇倒。
1963年,胡耀幫帶職下放到湖南湘潭,擔任地委書記,他來到響塘區南谷多公社視察,他看到公社年輕幹部龔國仁的宿舍裡貼著一副對聯: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而翱翔。胡耀邦問龔國仁:「你知道這兩句的出處在哪裡嗎?你懂它的意思嗎?」
龔國仁面帶愧色:「我不知道,我是看了《湖南日報》上的,覺得有意思,才抄了下來。」
胡耀邦告訴他,這兩句話出自《史記·陳涉世家》,並且說:「一個人要有志向,要樹立遠大的革命志向。這是鴻鵠之志。但是光有志向,沒有實際行動,不能腳踏實地;也是不行的。作為基層幹部。工作條件較差,工作比較辛苦,你要安心,要經受起磨煉;作為一個革命同志,更要經得起一切考驗,要不為困難所嚇倒,在任何艱苦的情況下都無所畏懼,勇往直前。」
接著,胡耀邦講了一個故事:長征的時候,我們那個連指導員因為經不起考驗,受不了爬雪山過草地吃草根皮帶的苦,就悲觀失望,最後自殺了。
他告訴龔國仁,我們一切革命同志要不怕困難,不管東南西北風,一心一意往前衝。
接著,他對公社秘書說:「我跑了30多個公社,這些秘書都很年輕,確實不錯,不過缺乏經驗,應該加強鍛煉,提高修養。」
「文革」開始後,許多青年蒙受冤屈。胡耀邦對於他們,總是極力安慰,鼓舞他們的士氣,告誡他們要經受得起挫折。
1972年,一位叫武如春的同志,被懷疑受審查,他覺得很委屈,有些沉不住氣,便去找同在干校勞動的胡耀邦。
胡耀邦安慰他說,不要因此洩氣,年輕人應該學會坐冷板凳,也不怕坐牢、殺頭。
他還提筆寫了《後漢書》裡孔稚圭的一段話來勉勵他:
以天下為量者,不計細恥;
以四海為任者,不顧小節。
這位青年人視為珍寶地將它收藏起來,並久久思考著坐冷板凳的話,心情慚慚開朗起來。後來,他的問題也查清了。
「年輕人應該學會坐冷板凳」,胡耀邦這一青年工作思想耐人尋味。現在,報紙上經常提到對於青少年要進行「挫折教育」,這豈不與「年輕人應該學會坐冷板凳」有異曲同工之妙P
在「左」的風氣盛行時,胡耀邦興讀書之風,他歸結12個字:
「埋頭鑽研業務,抬頭了望政治」。
1956年中共八大上,胡耀邦在題為《把我國青年引向最偉大的目標》報告中就提出了青年人要讀書學習的問題。
他分析說,當時我國青年大部分人還沒有擺脫文盲狀態,團中央要帶領青年實實在在地學習建設社會主義的本領,使我國青年不單具有共產主義的思想、堅強的意志和強健的體魄,而且還要具有現代文化、技術、科學知識水平。他還特別指出,青年團提高戰鬥力的關鍵是加強我們自己的學習。
胡耀邦在報告中說,共青團應當擔負起教育青年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掃除文盲的重任。
他認為,青年團的同志雖然有熱情,工作積極,也聽黨的話,但年紀輕,鍛煉少,經驗缺乏,思想往往存在著片面性,這是青年工作中經常產生缺點和錯誤的一個重要原因。要擺脫這個困境,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水平,熟悉同本行有關的科學知識,加強自己的學習。
他深刻指出,「我們還沒有深刻瞭解,提高科學文化水平,是革命勝利以後青年最迫切的要求。現在這一代青年,是將來建設共產主義的中堅力量,如果現在不打下牢固的知識基礎,那時便要遇到極大的困難。」
站在這樣一種高度,胡耀邦身體力行,大力在全團和廣大青年中提倡讀書學習之風。
大家常常看到他緊張地工作,不倦地學習,辦公桌上放著書,從早到晚,手不釋卷。
在他的影響下,團中央機關的同志,刻苦讀書學習,蔚然成風。
1957年社會上出現了一些「左」的風氣。胡耀邦Z一次講話中說,有人說現在許多青年埋頭鑽研業務,不間政治。我說這句話也要加以分析,不要一般地批判。現在國內矛盾已基本解決,今後更長的時期是同自然界作鬥爭,這就需要自然科學,需要鑽研業務。怎麼辦呢?他風趣地歸結兩句話,12個字:「埋頭鑽研業務,抬頭了望政治。」他又說,這樣做就合人心、順趨勢了。
1959年,他針對讀書之風被反掉的情況,在一次講話中說,從1956年起,讀書之風興了一下,但有缺點。如目的有問題,方法不對,沒同實際結合,要求過高。這都是在實際工作中出的問題,提倡讀書之風是正確的,後來一反,就連缺點帶讀書之風都給反掉了,必須再來大興讀書之風。
關於讀書學習,有一次他說。「要讀馬、恩、、列、斯的全集,要讀四書五經,要讀完古今的文學名著,要讀完二十四史。」「這些書一共有5000萬字,即使一個人一天能讀書1萬字。整讀完這些書,至少也得要14年。20多歲的幹部按照這個方向去努力,到了40歲左右,可以成為一個學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