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狼毒花

正文 第十三節 文 / 權延赤

    陽面看草原上的壩,其實是突兀顛連的高山。干冷干冷的空氣有著驚人的咬嚙力,雖是穿了毛烘烘的蒙古靴,父親的兩腳仍然凍得木疼,像有無數毒蟲在咬嚙。上得山時,呼嘯的草原風迎面撲來,簡直具有一種屠殺力。沙栗色騍馬淒慘地嘶鳴,腳步踟躕,而我的父親險些被風掀落馬背。

    定定神,才知道高山已變高原——西北風帶來的黃沙為高山所截,千萬年來幾乎填平了山的北邊一側。於是,山就變成了壩。

    在風中走馬,感覺要比在水中行走還吃力。父親在馬背上盡量俯低他高大的身軀。可是,常發卻忽地從馬背上直起身,獵犬一樣凝神傾聽。我的父親只能聽到風聲,但他相信常發一定聽到了異樣的聲音。他本能地摸槍四望,便望到西北方向撲來的一哨人馬。

    「不要動槍!」常發急吼,「政委,你停在這裡不要動!」吼聲裡,常發雙鐙一磕,火炭一般的蒙古馬便斜刺裡衝出,向那一哨人馬截去。父親清楚地看到,常發沒有掏槍,只從馬背上摘下一根大馬棒。

    馬棒並非人們想像的大木棒,其實是籐子做的,有小胳膊粗,顫顫悠悠,外面網織紅綠皮條,編出花紋,前頭還綴有一個鐵箍。擺在屋裡會使人誤會是工藝品,操在手裡摟頭打去,卻是件嚇人武器。於是,父親依稀看出那哨人馬前面奔突著三條狗似的畜生,並很快猜到也許是狼。

    常發已經截到那三條畜生前。三條畜生雖轉了向,仍然有一條被常發的駿馬追上。鐵箍在陽光下閃爍一道寒光,那條馬棒早已揮落,畜生立刻球一樣滾了十幾滾,攤開身子不動了。常發的馬卻絲毫未停繼續追下去。大概被追急了,一條畜生驀地返撲回來,竄起近二米高,直撲常發咽喉,姿勢是那樣優美而凶悍。常發竟不避不閃地迎上,馬棒在空中漂亮地揮出一道弧,剎那間與畜生咧開大嘴的腦袋相撞,畜牲便凌空翻個跟頭,落在駿馬蕩起的塵埃中。

    我的父親聽到一聲槍響,第三條畜生猛地躍起,像被人擲出的一樣,升到最高點時便猝然墜落,摔在地上抽搐著四肢,漸漸僵硬了。

    槍聲起自那哨人馬。父親已經看清,他們有穿蒙古袍,有穿皮大衣,也有只穿了灰裡透黃的棉軍衣。父親認識這種軍棉衣,是內蒙古自治軍第四師自己搞的軍衣。

    父親不無擔心地看到常發被那一哨人馬圍住,彼此打起手勢說著什麼,便有人去拾地上的畜生,更多的人紛紛轉了頭朝我的父親張望。

    終於,常發揮手招喚:「政委,過來吧。他們是四師的弟兄們!」

    父親策馬過去。常發介紹他面前那位30歲左右的穿著藍色蒙古袍的人:「他叫孟和烏力吉,是四師的參謀。」

    「他、賽音、百努![i]」父親在馬背上攤開雙手,用蒙族的禮俗問好。

    「阿日木、賽音、百努!」孟和將右手放胸前,躬身施禮。接著指指手下人拎過來的畜生,豎起拇指:「你的衛兵好身手!」

    父親看清,那畜生確是狼。

    孟和不像父親想像中的綠林好漢、草莽英雄。他文質彬彬又熱情禮貌,將父親帶入一座愛裡〔牧區小村子),還按照古老的習俗給我的父親遞了鼻煙壺。他注意聽父親講述來意和願望,末了從懷裡掏出一包物件,解開黃布,裡面竟是一本日文精裝的《列寧主義問題》。他翻到「民族問題」一章,裡面用紅藍鉛筆畫滿了圈圈點點:「權政委,你們是按列寧、斯大林的教導辦嗎?」

    「我不認識日文。」父親懷疑這本書的真偽,「你的書……」

    「我從蒙古帶來的。」孟和一笑,「你只要把裡面漢文連成一起念,就可以明白意思。」

    父親認真看過兩頁,點點頭:「我們是要這樣辦。」

    「那好,我可以幫助你們。」孟和親熱地拍拍父親的手背。他比我的父親大兩歲,像兄長一樣。夜裡就在一張炕上睡。他說他是苦出身,當過喇嘛也當過蒙文教師。他介紹內蒙古自治軍第四師的情況,正談得有興致,坑下睡地鋪的士兵們發出哄聲。父親欠身望,不知常發搞什麼名堂。在士兵們的叫喊聲中,常發將枕在頭下的馬鞍子拎起來,夾在兩腿間,走三步,立穩,雙臂夾緊兩肋,胸腔裡起來一道龍吟似的低吼,臉漸漸脹紅脹大。父親正要發話,忽聽卡嚓嚓一陣裂響,馬按子在他兩腿間竟被夾得斷裂開!

    士兵們轟雷也似的一陣喝彩。孟和不由得豎起拇指對我的父親說:「有他跟你去35團,我看問題不大。」

    [i]蒙語:您好。

    小馬扎

    我的父親看清那面呼啦啦響著、被風吹展的藍旗,旗上繡了黃色的套馬桿和鋤頭。這是內蒙古自治軍的軍旗。村裡人影晃動,村口有幾匹啃吃草根的軍馬,一匹灰馬的背上落有白嘴鴉,在風中斜著身跳,不時在馬背上啄食一下什麼東西。

    父親將靴跟在沙栗色騍馬的肋下輕輕一碰,那馬便邁開一溜碎步走進村子。

    兩名穿著灰黃色棉軍衣的士兵舉著托盤迎上來。父親慌忙甩鐙下馬,便聽常發小聲說:「這是送下馬酒,孟參謀一定來過了。」

    兩名士兵已經來到父親面前,前邊一名士兵彎腰打躬:「他、賽音、百努!」

    父親一手牽馬,一手放胸前:「阿日木、賽音、百努!」

    前邊的士兵便轉身從後邊士兵端著的托盤中捧起一隻白瓷碗,雙手舉到眉際,向我的父親敬酒。父親望著那大半碗晶明剔透的酒漿,略一猶豫,常發已跨上半步,接過白瓷碗,咕咕一陣痛飲,將空碗遞回去。

    士兵望一眼常發,未動聲色,又敬上第二碗酒。

    轉瞬間,常發連於三碗下馬酒。於是,那士兵臉上露出笑,伸手恭請。「我們團長已經在等候,請吧。」

    父親在前,常發緊隨,走進一個大院門。馬已拴在門外木柱上,但父親忘了掛馬鞭。他不懂帶馬鞭進家是失禮的。他的馬鞭是籐把兒,當中牛皮子心,四周用羊皮子編織,鞭梢分叉,叉頭上有紅毛纓,是猩猩血染的,不掉色,又稱二龍吐須。父親甩著馬鞭子進院,迎面看見一條黑凜凜的大漢立於廳階上,兩目露出凶光。父親心中暗吃一驚,步子稍緩,那大漢已然甩起手臂。叭一聲槍響,父親陡然止步,手中那根漂亮珍貴的馬鞭已經齊手根析斷。

    父親怔愣間,我的常發叔搶前兩步,擋在父親身前,兩隻駁殼槍不知何時已經拔在手中,左右開弓,院子裡便炒爆豆般起來一串脆響。屋簷上簌簌落下土。

    極短暫的沉寂,院中散立的士兵們忽然喧聲喝彩。

    黑凜凜的大漢依然呈凶悍之色,死死盯緊常發,左手輕輕一撣落在身上的塵土,邁步下階,隨後轉身望屋簷。

    他的上下牙忽然拉開距離:二十根出頭椽子,根根椽子心上一個彈眼!

    黑漢子二話不說,拔腿朝廳堂裡跑。父親剛要埋怨常發粗魯,那黑漢子已經隨了另一名同樣粗憨凶悍的黃臉漢子大步搶出廳外。他們根本沒有理睬我的父親,搶出廳便回身抬眼望。那黃臉漢子瞠目結舌了半響,忽然吼道。「拿梯子來,硃筆!」

    父親一直覺得這位黃臉大漢很面熟,只是想不起在哪裡打過交道。

    士兵們搬來梯子,拿來硃筆,那黃臉漢子親自爬上木梯,在每個彈孔裡塗一抹丹紅,齊齊一排!之後,像熊一樣晃動著身軀爬下梯子。木梯負擔過重地咯吱吱叫喚一番。

    「好漢子!」黃臉漢在我的常發叔右胸上搗一拳,「真如我聖祖成吉思汗手下的四狗!」

    我的父親事後才弄清,四狗是成吉思汗帳下最勇猛的四員戰將:者別,忽必來,者勒蔑和速別額台。蒙古人推崇狗的忠誠勇敢,「四狗」猶如漢族所熟知的「四大金剛」,是給予勇士的榮譽。

    「權政委,孟和烏力吉已經來說過。」黃臉漢子終於立到我的父親面前,「我們願意同你談判,請進。」

    來到廳堂裡坐下,喝過兩碗奶茶,我的父親才想明白,這位黃臉漢之所以那麼眼熟,是因為他長得太像廟宇和衙門口常見的那種獅子。

    黃臉漢是35團團長阿爾登哥,立在他身後那尊黑凜凜的大漢是二連連長烏爾塔。

    不過,阿爾登哥顯然不是能夠同父親談判的人,他除了勸父親吸煙喝茶,便不停地朝門外張望,偶爾用蒙語問身邊人幾句話。對於父親講什麼,他幾乎一句沒聽進。

    父親似有所悟,不再談判,隨便聊幾句閒話,打聽出這位團長就是蒙古大名鼎鼎的塔拉巴喇嘛的弟弟。塔拉巴又是大牧主,他的廟在天山南的西拉木侖河畔,至今赫赫有名。

    院子裡有騷動,馬靴聲響到廳門,阿爾登哥跳起身去迎接,我的父親也站起身。

    進來一位40歲左右的人物,身穿馬褲馬靴和西服上裝,黃白面皮,細高條,瘦得厲害,像個有肺病的書生。阿爾登哥介紹:「薩格拉扎布,我們薩主席。」

    「權政委,歡迎歡迎。」薩格拉扎布搶先一步,主動握住父親的手。父親感到他握得很有力量,是強調親熱呢。「上次兩軍誤會,我已經說了和師長,我們願意談判,願意同共產黨合作。」

    薩格拉扎布不曾用民族的禮節見客,而是用握手的方式,使父親略感驚訝。更驚訝的是他有如此誠懇熱烈的表示。對這位薩主席,父親到赤峰前便有所瞭解。

    薩格拉扎布是巴林右旗人,出身貧苦,當過喇嘛。因為有頭腦有文化,被日本人看中。日本人想打破蒙古地區的封建王公統治制度,注意網羅知識青年,便將薩格拉扎布送到日本上學,畢業後送回內蒙古。薩格拉扎布精通日、漢、蒙三種語言文字,被日本人重用為相當於省長的參事官。日本人投降後,他跟隨偽滿興安總省參事官哈豐阿恢復了「內人黨」,還有一個民族民主綱領,這在當時是有一定進步意義。哈豐阿就派薩格拉扎布到哈烏達省任主席,所以人們都稱他薩主席(蒙文省與盟是一個字)。

    這位薩主席像日本人一樣盤腿臥腳地坐著,一支接一支吸煙,一口接一口咳痰,起來時也是像日本人似地跪著。看來他在日本生活的時間不短。

    「權政委,我們同意和你們共產黨合作,你們把共產黨的綱領、政策交給我們,」薩格拉扎布以手掩心,表示誠懇,「由我們去執行。」

    「我到這裡來,是請你們接受共產黨的領導,而不僅僅是合作。」父親開誠佈公,抓住要害。

    「怎麼領導呢?」薩格拉扎布狠吸紙煙,將自己罩在瀰漫的煙霧中,「我們執行共產黨的政策,這就是體現了共產黨的領導。你們不要進這個地方,也不必來這裡建立黨組織,這裡不能建。」

    「為什麼?」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