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這才是宋史1·太祖太宗卷

第二篇 大宋開國 九 籌備南方最後一頓大餐 文 / 余耀華

    1、大國風度

    南漢被消滅之後,南方的割據勢力只剩下南唐、吳越和偏安一隅的泉漳。對於趙宋朝廷來說,吳越、泉漳只是兩碟小菜,南唐則是一道菜,一頓大餐。

    此時的宋朝,已經佔據了長江中上游和下游的江北地區,以及珠江下游地區,對南唐已呈三面包圍的態勢。特別是佔據了長江上游,這是很大的優勢,如果征伐南唐,軍隊乘船順流而下,可直逼金陵。如何吃掉這頓大餐,趙匡胤真得要好好地籌備一番。

    南唐主李煜是一個聰明人,南漢滅亡之後,他已感覺到唇亡齒寒的威脅。

    開寶四年(971年)十一月,李煜苟且偷安,備了一份厚禮,派堂弟李從善去汴梁覲見趙匡胤,主動提出削去南唐國號,改稱號為「江南國主」,懇請趙宋皇帝賜號。

    趙匡胤見李煜如此巴結,做了個順水人情,賜封李煜為江南國主,還額外贈送白銀五萬兩。授李從善為奉寧軍節度使,在汴梁賜了一處宅子,將他留在京師。不難看出,名義上,是將李從善留在京師做官,實際是扣押、軟禁起在京師做人質。

    封號也只是個虛名,下一道聖旨就搞定了,額外給這麼多銀子,卻有點使人費解。因為南唐是俯首稱臣,賜給一個封號已經是格外恩典,再賜給大筆銀兩就有點不合常理,難道是趙匡胤手中的銀子沒處花,叫南唐幫忙花銀子不成?事情當然不會這麼簡單,因為即使有錢,他也不會這樣花,其中一定有原因。原來,這裡面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趙宋滅了南漢之後,南唐主李煜害怕宋朝攻打南唐,秘密派人到汴梁賄賂宰相趙普,賄金就是白銀五萬兩。趙普見這麼多的銀兩,心裡愛得要命,但他是個聰明人,知道這銀子很燙手,雖然愛不釋手,為了個人的仕途,還是據實向趙匡胤作了匯報。

    趙匡胤聽了趙普的匯報,哈哈大笑,叫趙普將銀子收下,給李煜寫封信,表示感謝,對送銀子的人,意思一下就完事了。

    趙普以為趙匡胤是在調侃他,說人臣之間無私贈,也無私受,實在是不敢奉旨收銀。

    趙匡胤認真地說:「大國要有大國的風度,不宜向小國示弱,要令他們心存畏懼,有莫測高深之感。你只管按朕的意思辦,朕自有妙計。」

    趙普果然遵照趙匡胤的旨意,收下了五萬兩白銀。

    李煜接到李從善派人送回來的書信和五萬兩白銀,馬上明白是怎麼回事,心裡對宋朝更是畏懼,於是再上一表,請求趙匡胤讓李從善回江南。

    趙匡胤當然不會答應,他留住李從善是有深意的。他給李煜去了一份詔書,意思是說,從善是個人才,朕要重用他,當今南北一家,不必分彼此。意思是叫李煜不要有什麼顧慮。

    李煜無奈,也就只好作罷,讓李從善留在了汴梁。

    2、反間計

    南唐有一個能人,他就是江都留守林仁肇,此人有勇有謀,他見宋朝平西蜀,克南漢,所向披靡,預料江南是下一個被攻擊的對象,便向江南主李煜上了一份折子。說趙宋先滅西蜀,又取嶺南,江南將是他們的下一個目標。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奮力一搏。趙宋連續征戰,已成疲憊之師,他們在淮南守軍不多,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他願率兵數萬,自壽春渡江,收復在後周時被奪去的江北大地。趙宋如果發兵來救,就據守淮南,與宋軍一決雌雄。如果勝了,則國家得利;如果敗了,請李煜殺了他全家,以此向趙宋謝罪,說他是南唐的叛臣,收復淮南是自作主張。到時,趙宋就不會追究李煜的責任。

    林仁肇算得上是忠勇仁義之士,為了保護國家利益,連家都不要了,為了使自己的行為不至於連累自己的國家,甚至甘願背負叛臣的罵名,此等氣概,千古能有幾人?

    李煜雖然做了江南之主,但他是一個不願多事的人,他只想過平平安安的日子,至於在後周時期被周世宗奪去的國土,他似乎不想計較,因為他知道,憑江南的國力,要想與趙宋較勁,那無異於螳臂當車,不自量力。因此,他並不理會林仁肇的奏議,將奏折丟進了廢紙簍。

    林仁肇召集大量壯士,在長江練習水戰,並屢次於海門擊敗江南另一個小政權吳越。他認為吳越與南唐有仇,依附於趙宋,他日必定要與趙宋聯合謀奪江南國土,便又向李煜獻了一個詐取吳越之計,說他詐稱反唐,李煜則對外宣佈討逆,他便往吳越請求救兵。等到吳越的救兵來了後,乘機拿下吳越的國土。

    李煜對於林仁肇詐取吳越之計,仍然沒有興趣。林仁肇雖然有一顆報國之心,主子不賞識也是枉然。

    趙匡胤久聞林仁肇是江南第一猛將,驍勇善戰,智勇雙全,早就有除掉此人之心,當他得知林仁肇向李煜獻策,欲收復江南失地、詐取吳越的兩項計謀後,更是心驚,認定此人是心頭大患,如果不除掉此人,想吃掉江南這道菜,恐怕就不那麼容易。於是,除去林仁肇的事情便提上了議事日程,只是苦無良策,思之再三,終於有了主意。

    李從善留在汴梁,李煜便經常派人來往於汴梁,向從善打探朝廷的一些消息。信使南北往來不絕於道。趙匡胤命人重金賄賂江南使者,竊得一幅林仁肇的畫像,然後,將林仁肇的畫像懸掛在別室。

    這一天,李從善進宮覲見趙匡胤,內監故意把李從善引到別室等候,李從善看見別室懸掛著林仁肇的畫像,驚異地問,為何將林仁肇的畫像掛在這裡。

    侍臣故意問道:「足下見到這幅畫像如此驚異,難道你認識這個人嗎?」

    李從善道:「這是下國江南留守林仁肇的畫像,不過,據我所知,他與朝中人士素無來往,為何他的畫像卻掛在這裡?只是不明原因,故此驚訝!」

    侍臣遲疑了半天道:「我既與你同殿為臣,也不拿你當外人,實話告訴你,林仁肇有意歸順朝廷,先派人送來畫像作為信物。皇上愛惜林仁肇是個人才,特備下這套府第,等他來京後,賜給他居住。將他的畫像懸掛在這裡,表示朝廷重賢的意思。」

    李從善聽在耳裡,記在心頭。回府後,立即寫了一封信,派人飛馬送回江南。

    李煜得到報告,以為林仁肇有異志,立即傳召林仁肇,賜了一杯鴆酒,把他毒死了。可憐林仁肇一生忠心為主,就這樣不明不白地被冤死了!

    李煜以為殺了林仁肇,江南再不會有人敢圖謀不軌,可以高枕無憂,更是聲色犬馬,不理國事。

    趙匡胤得知李煜中了自己的反間計,一杯酒毒死了林仁肇,心裡自然高興,準備找一個借口,調兵遣將,征伐江南。由於此後連著發生了幾件事,推遲了他的計劃。

    3、霓裳羽衣

    李煜不知自己中了反間計,還以為除去了一個奸細,更是高枕無憂了,便放情聲色,不理國事。

    李煜是李景的第六個兒子,按理,南唐國主的寶座輪不到他,只是因為他的幾個兄長都死了,陰錯陽差,國主這頂桂冠就戴到了他的頭上。

    李煜天資聰穎,文采出眾,能詩善畫,通音律,尤其長於詩詞歌賦。他給自己取號鍾仁隱士、蓮峰居士,所仰慕的也是遠古隱士許由、伯夷和叔齊等人,全然一派文人騷客清逸的瀟灑氣派。李景非常喜愛李煜,故在臨終時,將南唐國主之位傳給他,史稱李後主。

    李煜在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他的書法,陶谷的《清異錄》記載說:

    後主善書,作顫筆樛曲之狀,遒勁如寒松霜竹,謂之「金錯刀」。作大字不事筆,卷帛書之,皆能如意,世謂「撮襟書」。

    李煜的畫,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宋代郭若虛的《圖書見聞志》記載說:

    江南後主李煜,才識清贍,書畫兼精。嘗觀所畫林石、飛鳥,遠過常流,高出意外。

    李煜填詞,也有很高的造詣,前期的詞風格綺麗柔靡,不脫「花間」習氣。根據內容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描寫富麗堂皇的宮廷生活和風花雪月的男女情事,如《菩薩蠻》:

    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剷襪下香階,手提金縷鞋。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郎恣意憐。

    還有一類是在宋朝的壓力下感受到無力擺脫的命運時所流露的沉重哀愁,如《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這都是一些膾炙人口的詞,廣泛地流傳於後世。

    李煜確實很有才氣,如果能將才華用之於治國,則是萬民之福。偏偏這個李煜,性驕侈,好女色。如果僅僅是性驕侈,好女色,在治國理財上有一套,也不可怕。因為古代很多帝王都有這個毛病。比如說,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個好色的皇帝,弟弟李元吉在玄武門之變中被殺,他見弟媳、也就是李元吉的老婆長得漂亮,毫不猶豫收為王妃。這叫做肥水不流外人田。但是,李世民勤政,治國有一套,在他的領導下,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貞觀之治。所以,歷史學家們並沒有過分地要求李世民做一個完人,對他好色這個毛病沒有過多地追究。

    李煜卻不同,他驕侈,好色,卻忘了正事,不理朝政,聲色犬馬,醉生夢死,樂而忘憂。李煜的皇后周氏,不但生得天姿國色,而且博古通今,尤其善於彈琵琶,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才女佳人,夫妻二人你情我愛,感情一直很好。

    周後有個妹子,秀外慧中,姿色和才華比她的姐姐更勝幾分,經常進宮來探望姐姐。李煜是一個天生的情種,見到這個小姨子,早就心猿意馬,吃著碗裡的,瞧著鍋裡的,有了一箭雙鵰之念,只是礙於周後,且又苦於沒有機會,故遲遲不能得手,只好將滿腹的慾念埋藏在心裡。

    機會終於來了。

    有一次,周後偶感寒疾,身體有些不舒服,小姨子進宮的次數更頻了。李煜乘機將小姨留在宮中,只說是請她陪伴病中的姐姐。周後也不疑心,任由李煜將妹子留下。

    李煜為了達到與小姨子幽會的目的,特地命人在御花園的花叢中修築了一間小亭子。亭子修得精緻華麗自不待說,關鍵是裡面的擺設,一床、一椅,僅供二人起坐,床上的錦被繡枕一應俱全。

    這一天,李煜支開眾人,獨自引小姨子到御花園觀花。小姨子看到花叢中有這麼一間別緻的小亭子,起了好奇之心,便問御花園修這麼一間漂亮的小亭子作何用。李煜心裡早就編好了謊言,騙她說小亭子用於收藏各色名香。小姨子是一個愛香成癖的人,聽說裡面有香,好奇地走進去看。不料李煜跟在後面,順手將門反鎖了,小姨子大吃一驚,正欲喊叫,李煜伸手摀住她的嘴,溫言軟語地說了一大堆相思相愛的話,小姨子先是不從,怎奈在這樣一個花香四溢的地方,又是孤男寡女的兩個人,小姨子也是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加上李煜又是一個天生的情種,甜言蜜語隨口就來,小姨子也被逗得心動,半推半就地倒在亭子裡的錦床上,成就了美事。

    李煜與小姨有了第一次,就不愁第二次,有了第二次,第三次也就順理成章了,他們乘周後尚在病中之機,天天在御花園的小亭子裡幽會。時間長了,總要露出一些蛛絲馬跡,周後起了疑心,宮女們雖然不敢說真話,周後也用起了心思,將宮女寅時叫來一個,卯時叫來一個,旁敲側擊,多方查探,終於將二人的秘密探得個清清楚楚。周後氣得肝腸寸斷,病情陡增,幾天後便香消玉殞了。

    李煜痛哭了幾場,雖然有小姨陪伴,減少了一些悲哀,但念及周後的舊情,還是流下了不少傷心淚,因為他是一個天生的多情種子,喜新並沒有忘舊。

    李煜剛辦完周後的喪事後,便正式冊立小姨子為新後。歷史上,稱周後為大周後,稱大周後的妹妹為小周後。

    小周後天生慧質,曲意獻媚,不知從哪裡弄來楊玉環的霓裳羽衣曲,按譜校音,日夜研摩,竟得神韻。自此以後,南唐的宮廷裡朝歌暮舞,霓裳羽衣曲迴盪於皇宮後院,惹得李煜意蕩神迷,沉浸於中,無心國事。

    李煜一是傷感故後,二是陪伴新寵,時哀時樂,深居宮中,臨朝的時候更是少了,他將國事都交給大臣們去處理,他做起了甩手皇帝。如果沒有人請示,他也不聞不問,有時憂悶至極,便微服到娼樓妓院去散心。

    這一天,李煜又微服出宮了,走到一家娼樓門口,見裡面有一個僧人擺宴喝酒,僧人獨坐中間,左手將一名妓女摟抱在懷裡,右手舉起一隻大碗牛飲,眾妓女圍在四周,有勸酒的,有唱歌取樂的,偎紅倚綠,熱鬧非凡,很是有趣。

    李煜見狀,邁步走進去,一邊走一邊笑呵呵地道:「有不速之客一人到!」

    那個僧人也是一個豪放脫俗之人,見李煜雍容華貴,舉止非凡,雖然不知道他是國主,但從衣著看,肯定是一個富家公子,便請他入席,一同飲酒。李煜也不客氣,高踞上座,暢飲起來。這些妓女見李煜如此模樣,以為是那僧人的上客,爭著執壺把盞,上前勸酒,僧人以為是妓女們的常客,也是大碗相敬。直喝得酩酊大醉,才放盞離座,提筆在右邊牆壁上題了幾個字:

    淺斟低唱偎紅倚綠大師、鴛鴦寺主持傳風流教法

    題罷,拋下筆,轉身向僧人一拱手,說聲失陪,便揚長而去。

    僧人看著李煜遠去的背影,感歎地說,這是哪位姐姐的貴客,真的是瀟灑極了!

    眾妓女哄堂大笑,都說大師醉了,這個人我們沒有一個認識的。那僧人拍掌大笑地說,誰也不認識?這就更加有趣了,快找人去問一下,看他姓甚名誰,家住哪裡,下次喝酒,還是請他來一起快活!

    正準備叫人趕上去詢問,忽然一個老媽跑進來,驚喜地問道:「大師好大的面子呀!竟然認識國主,今天這一桌酒,真的使我們蓬蓽生輝啊!」

    「你說什麼?」僧人奇怪地問,「誰是國主?」

    老媽便說,她在街口,看到剛才喝酒的那個人被一群宮裡的人圍住,都說原來聖駕在這裡,總算是找到了,然後扶著那人上車,前呼後擁地去了。

    僧人和妓女都驚訝不已,暗自慶幸,幸虧剛才沒有得罪他。

    4、趙普罷相

    開寶七年(974年)四月,江南國舉行慶典活動,李煜給汴梁送了份請柬,趙匡胤乘機派翰林學士盧多遜出使江南,名義上是去參加慶典,實際上是去搞間諜活動。

    李煜以最高禮節接待盧多遜,並安排專人帶著這個高級間諜將金陵的旅遊景點玩了個夠。盧多遜吃飽喝足玩夠了,捎帶大量的江南土特產,臨走的前一天,有意無意地對李煜說,朝廷要重修天下圖經,國史館獨缺江東各州的版圖。言下之意,要李煜提供一份江南的版圖資料。

    李煜雖然有些不願意,卻也不敢拒絕,安排人連夜複製一份江南版圖送給盧多遜。有了這份圖,江南十九州的地形,軍隊駐防,戶口數量,一目瞭然。這些家底是國家一級機密資料,李煜這個書獃子,就這麼輕易地拱手送人,南唐不亡國,那才是怪事了。

    趙匡胤得到這些寶貴資料,暗自歎道:李煜呀李煜,感謝你給朕送來如此厚禮,不是朕要滅你,是你自己將自己送上斷頭台啊!

    恰在此時,後周幼主病逝,趙匡胤為處理喪事,耽擱了一段時間,畢竟皇位是從人家手中奪過來的,心裡多少有些不安,因此喪事辦得很隆重,一是做樣子給後周的舊臣們看,二來也使自己的良心稍安。喪事剛剛辦完,宰相趙普又出了問題。

    趙普是宋朝的開國元勳,陳橋兵變,他是策劃人之一,杯酒釋兵權,也是他的點子。當上宰相以後,十餘年來,協助趙匡胤總領朝綱,工作幹得有聲有色,深得趙匡胤的信賴。可能是他家的風水盡了,倒霉的事情一件一件地降臨到他的頭上。

    趙匡胤有個習慣,就是退朝後,經常要出去溜躂溜躂,只要他高興,隨時會走出宮,到街市上轉轉,或到哪個臣子家串串門,事先從不打招呼,弄得朝中幾位宰臣非常緊張,回家也不敢脫朝服。因為臣子見皇上,要穿上正規的朝服,否則就是失禮,失禮就是欺君,這樣的罪名,誰承擔得起呀?

    一天晚上,趙匡胤心血來潮,又出宮了。剛出宮時,只是想去逛逛京城的市場。當時汴梁的商業非常發達,尤其是東華門街、酸棗門至潘樓街一帶商業更是旺達,一些珍珠、布匹、香藥鋪,金銀、彩帛交易所,都集中在這一帶,店舖寬敞,門面闊綽,交易額動輒也是千萬,很是嚇人。趙匡胤走近東華門街口,突然想起了一件事,轉身向宰相趙普家走去。

    恰巧在這天晚上,趙普剛剛接待了吳越王錢俶派來的客人,來人說宰相為國操勞,實在是辛苦,特送來十罐海鮮,給宰相補補身子。客人剛走,海鮮還放在走廊裡,趙普來不及開罐看一眼,突然聽到家人來報,說皇上已經進了家門,來不及入內換衣,趙匡胤已入了大廳。

    趙匡胤看到走廊裡放著十個瓷罐,隨便問一句是什麼東西。趙普不敢說謊,說是吳越王托人送來的十罐海鮮。

    趙匡胤與趙普,雖是君臣關係,私交也不錯。聽說是吳越王剛送來的海鮮,高興地說:「海鮮?味道一定很鮮美吧?拿出來,讓朕也嘗嘗。」

    趙普心裡可有些為難了,因為他心裡明白,使者說是海鮮,說不定海鮮裡面有文章,因為僅僅是十罐海鮮,值不了幾個錢,也用不著大老遠地從吳越送到京師來。但皇上開了金口,他也不敢抗命,只好讓家人拿來工具開罐。

    罐子打開了,趙匡胤傻眼了,趙普也傻眼了。原來,罐子裡裝的並不是什麼海鮮,而是閃閃發亮的瓜子金。

    趙普曾說過,人臣無私受,也無私贈,如今竟出現這樣的事,弄得非常尷尬,結結巴巴地說:「臣未開罐,不知道罐子裡裝的是黃白之物。」

    趙匡胤歎息地說:「你也不妨接受了吧!他的來意很清楚,以為國家大事,都是你書生做主,所以就給你送來如此貴重的禮物。」說罷,轉身拂袖而去。

    趙匡胤的話雖不多,卻表達了一個信號,趙普的權力太大了,大得威脅到了皇權,大到連鄰國都知道,要想得到趙宋的照撫,先得買通趙宋的宰相趙普。

    趙普匆匆送走趙匡胤,回想到皇上離開時說話的語氣,就像冬天掉進了冰窖裡,裡裡外外涼透了。此後好些天,趙普總是窺探趙匡胤的臉色,但趙匡胤的臉上沒有任何反應,讀不出什麼內容,對他的態度也像以前一樣,似乎並沒有改變,一顆懸著的心,稍稍放下了些。

    誰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趙普要蓋房子,派親信到秦隴去購買木材。這名親信打著趙普的旗號,乘機多買了一些,運到京師轉賣,從中牟取厚利。

    當時朝廷有明文規定,禁止私販秦隴木材。趙普派人私自採購,而且還從中牟利,這個婁子可就捅大了。

    三司使趙玭知道這件事,在趙匡胤面前告了御狀。趙匡胤聽了趙玭匯報,聯想到上次瓜子金事件,氣不打一處來,大罵道:「趙普真是貪得無厭的傢伙!」罵過之後,命令翰林學士擬旨,要將趙普逐出朝廷。

    老宰相王溥知道了這件事,畏於趙普的權力太大,極力替他開脫,才使得詔書沒有發出去,趙普逃過一劫。其實,這是趙匡胤不忍心向趙普下手,借驢下坡罷了。

    趙玭並不是彈劾趙普的第一人,司戶參軍雷德驤也曾告發過趙普,有人將這件事密告趙普。趙普藉故罷了雷德驤的官,把他下放到靈武縣去了。

    趙匡胤也聽說了這件事,但沒有去追究。

    雷德驤的兒子雷有鄰,知道趙普故意排擠他的父親,日夜尋找證據,要報復趙普。查來查去,不但查清了趙普的許多重大貪贓受賄的證據,而且連他身邊的幾個黨羽,堂後官胡贊、李可度,秘書丞王洞,攝上蔡主簿劉偉、宗正丞趙孚等人也牽連進來。為了做到一擊中的,雷有鄰直接將事情捅到了皇上面前。

    趙匡胤得知這件事後,怒火中燒,讓大理寺立即討論,如何懲處這幾個貪官污吏。結果,攝上蔡主簿劉偉被送到菜市口砍了頭;秘書丞王洞、宗正丞趙孚先各打了八十大板,然後削職為民;堂後官胡贊、李可度被沒收了全部家財。雷有鄰舉報有功,提拔為秘書省正字,還給了豐厚的賞賜。

    但對於如何處理趙普,趙匡胤一直下不了決心,儘管他也知道,只懲處幾個中級官吏,放過趙普,不免有只打蒼蠅、放過老虎之嫌,但他還是不忍心對這位患難知己、布衣之交的趙普下手。

    趙普屢屢逃過懲罰,朝中大臣雖然有些不服,但也只是在背後嘀咕幾句,並沒有人公開叫板,一切似乎都顯得風平浪靜。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終於有一個人從幕後跳出來了,這個人就是翰林學士盧多遜。

    翰林學士盧多遜,是趙普的政敵,兩人在朝堂上經常磕磕碰碰。盧多遜為人機警,知道皇上喜歡讀書,便常到史館去查看趙匡胤取哪些書,然後借同樣的書回家,通宵閱讀。等到第二天召見時,趙匡胤問起大臣們書中的事情,唯有盧多遜一個人應答如流,大家都以為盧多遜學識淵博,打心眼裡佩服他,趙匡胤也認為盧多遜有學問,因而對他也很賞識,如此一來,盧多遜在趙匡胤面前就越來越吃香,在朝臣中的份量也就越來越重。

    趙普雖然接二連三地出問題,卻還沒有被打趴下,盧多遜心有不甘,於是便親自登場。在趙匡胤面前告趙普的刁狀,說趙普把河南、河北等一些地方的一些公田當做私田賣,大發橫財;在京城和外地還建有多處豪華住宅;還經營店舖,與民爭利等等。

    趙匡胤雖然當時沒有發作,但從他的臉色看已經怒到了極限。盧多遜知道這把火挑起來了,識趣地退下。出門後,聽到屋內傳來摔杯子的聲音。

    盧多遜出宮後,並沒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開封府尹趙光義的府邸。看來這個趙光義與「倒普」活動,似乎有某種聯繫。

    趙匡胤本來對趙普就心有芥蒂,聽到盧多遜的嘀咕,對趙普漸漸地失去了信任。於是下詔,任命薛居正、呂餘慶為參知政事,增加兩名副宰相,這叫摻沙子,分散趙普手中的權力。

    趙普是個聰明人,他從人事變動中看出了問題,主動向趙匡胤上表請辭,不做宰相,回家養老去了。

    趙匡胤並沒有挽留,下詔免去趙普宰相之職,改任河陽三城節度使。宰相一職暫由薛居正代理,並封皇弟趙光義為晉王,仍領汴梁府,朝班位列宰相之前;封皇弟趙光美兼侍中;封兒子無德昭同平章事。

    趙普離京之時,給趙匡胤上了一道書,自訴說:「皇弟光義,忠孝兩全,外人說臣輕議皇弟,臣怎敢做這樣的事呢?這是外人的離間之詞。何況當初太后臨終前的遺命,臣是耳聞目見,並作了記錄,怎能有二心呢?知臣莫若君,請陛下明察。」

    這裡,趙普首次提到了太后遺命,即金匱之盟,他似乎是要表白什麼,但什麼也沒有明說。看來,趙普的罷相,似乎並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簡單。

    趙普是一個做事很認真的人,為相十年,剛毅果斷,以天下事為己任,做事非常執著。有一次,他認為某人適合一個職位,向趙匡胤舉薦這個人,趙匡胤不同意;第二天,再舉薦,趙匡胤還是不同意;第三天,繼續舉薦。趙匡胤發怒了,將他的奏折扯破,甩在地下。趙普神色自若,從地下將扯破了的奏折拾起來,帶回去,用糨糊粘好,第四天仍然將粘貼好的奏折呈給趙匡胤。趙匡胤終於同意了,後來考察,此人果然稱職。

    還有一次,有名官員立了功,應當陞遷官職。但是,趙匡胤很不喜歡這個人,就將這個人晉職的事壓了下來。趙普多次奏請,應該給此人升職。趙匡胤非常惱火,不高興地說:「朕不喜歡這個人,就是不給他升職,你能怎麼樣?」

    趙普並沒有被趙匡胤的氣勢嚇倒,仍然是據理力爭,說刑以懲惡,賞以酬功。懲辦誰,獎賞誰,是要看這個人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事,立了什麼功,陛下怎麼能以個人的好惡、任一己之喜怒而治理國家?

    這話說得不中聽,但趙匡胤又無以辯駁,於是起身就走。趙普跟在趙匡胤的後面,不肯離去,趙匡胤進宮,趙普站在宮門口,一站就是幾個時辰,趙匡胤無奈,只好同意了趙普的請求,提升了立功者的官職。

    這表明,趙普不曲意逢迎皇帝趙匡胤,在效忠皇帝,還是效忠大宋朝廷上,他選擇了後者,這恐怕觸動了皇權與相權之爭。趙匡胤是位明君,他容忍了趙普。

    在經濟問題上,趙普受賄,且還庇護部下,這就觸犯了法律。

    趙匡胤想到這裡,暗歎道,這樣一個人才,怎麼就經不住金錢的誘惑呢?這樣處理他,是對還是錯?想了半天,理不出一個頭緒,還是放下了,命掌管檔案的內侍把趙普的上表藏在金匱之內。

    趙普罷相後,盧多遜提升為參知政事,當上了副宰相,在這一場官場角力中,盧多遜暫時佔了上風,成了勝利者。

    盧多遜的父親曾擔任過少尹之職,有豐富的官場經驗,年紀大了,賦閒在家。他得知兒子在皇上面前告趙普的刁狀,致使趙普罷相,歎惜地說:「趙普是開國元勳,小子無知,詆毀先輩,他日一定遭到報應。我得早死,免得看到現世報。」

    盧多遜的父親果然不久病逝。盧多遜為父丁憂,後又奉旨起復,照常上班,深得趙匡胤的信任。至於說報應不報應,那是以後的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