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玉
《論語》中記載這樣一個故事,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之)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這段故事說是什麼呢?子貢問孔子,他說:「我這兒有一塊美玉,我是把它擱在盒子裡呢,好好收藏著呢?還是我求一個善價,把它賣了呢?」孔子說:「你就賣了吧,賣了吧。我這兒救災等著賣給呢。」
孔子說的什麼意思呢?他把自己比做(作)美玉——我還想把我賣了呢。那麼,他為什麼把他自己比成一個物質。就是說,他為什麼把他自己比成一個玉?他認為,「玉有德」。這是他(關於玉)的最重要的思想。
玉有幾德呢?說法不一。大致有這樣幾個。第一,《禮記》裡,孔子認為玉有十一德: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誰也記不住,太多了。第二,《管子》記載有九德。第三,《荀子》記載有七德。第四,到了漢代,《說文》歸納為五德:仁、義、智、勇、潔。這就比較容易記了,後世也基本依照此說。
玉珉之爭
春秋時期,玉已走入社會的上層,此時關於玉有個爭論,就是「重玉輕珉」。珉是什麼呢?就是類似玉的一種美石。
《禮記》裡記載了一段對話。子貢問於孔子曰:「敢問君,貴玉而賤珉者,何也?為玉之寡而珉之多歟?」孔子曰,他說:「非為玉之寡故貴之,珉之多故賤之。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子貢問孔子說:「我想問問老師,為什麼貴玉而輕珉,是因為玉的數量少,而珉的數量多嗎?」孔子說:「不是因為數量多寡的緣故,不是因為玉少珉多。是因為玉有德,用於比喻君子。《詩經》中說: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玉有德,所以玉才重要。孔子認為玉有德,而珉無德,等於孔子給玉做了一個結論玉是君子的化身。
《詩經》中多處把玉比做君子。《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詞彙切磋、琢磨都是從這兒來的。原意都是治玉的方法。這句詩的解釋很多,我們選其一種解釋,就是說:這麼漂亮,這麼有文采的君子,是經過了像治玉一樣的切磋、琢磨後,才逐漸成的。那麼,切磋、琢磨這種治玉的方法,當時是來比喻人品的美好,後來才引申為其他的,意思。比如探討吶、磨煉、思考等等。
唐朝的唐明皇,也為這樣的事發過火。《太平御覽》裡記載:當時禮神、祭祀的禮器用玉找不到好玉,大臣就糊弄皇上,用珉替代,隨便做了點兒擺在那兒。唐明皇發現以後非常生氣,「《禮記》裡都說了,珉是不可以用的,你們怎麼能用這事來糊弄我呢?」從那兒以後,唐明皇就下令:禮神和宗廟祭祀必須用真玉,如果沒有大的玉材,寧肯做得小一點兒,也要用真的,不能用其他的石頭來替代。」所謂「如以玉難得大者,寧小其制度,以取其真。」這就是皇帝對玉的一個態度。皇帝尚且這樣嚴謹,那民間就更要嚴謹。
德玉文化
孔子認為玉有德的結論對後世影響非常大。德是什麼呢?解釋起來非常麻煩。過去電影中有句玩笑,就說:什麼是德呀,無才便是德。就說明這個「德」非常難解釋。「德」它所包含的內容,我們可以讀一讀老子的《道德經》。它很多內容需要學者反覆地去解釋,甚至有爭論。
當玉被賦予德行的時候,當它作為宮廷中或者社會上流非常重要的禮器當中的時候,它就體現了它一個巨大的精神力量。
孔子將玉人格化,賦予了道德的內容,把玉納入一種道德規範。此後,玉就走下了神壇。它從早期的神玉文化、禮玉文化,發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德玉文化。玉開始逐漸走入民間,首先普及到上層社會。
完璧歸趙
我們都非常熟和氏璧的故事。《韓非子》記載:春秋時期,楚國有個識玉的高手,叫卞和。他看到一塊璞玉,馬上知道這塊玉好不好。因為我們知道,有點像今天的「賭石」。一次他得到一塊非常好的璞玉,卻沒有人認,歷經三代楚王,他最後把這塊好的璞玉獻給了楚文王。楚文王命令玉工將其雕成了一塊稀世美玉--和氏璧,卞和的名字命名。
到了戰國時期,和氏璧歸了趙國,秦國很希望得到這塊璧。為什麼呢?首先這塊璧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其次是它的物質價值。當時秦國希望用15座城池來換這塊璧,這就是「價值連城」這個詞彙的由來。秦國強大呀,趙國惹不起,又不想乖乖地把自己的國寶獻出去,於是就派藺相如出使秦國,鬥智鬥勇,最後成功的把這塊璧帶回來了,成語「完璧歸趙」就是這麼來的,今天生活中還時常應用。但是趙國的勝利是一時的。因為秦國強大,最終統一六國,和氏璧還是歸了秦國。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隨」就是隨侯之珠,「和」就是和氏之璧,這兩件戰國時期價值連城的寶貝都歸了秦國。
璧,在中國玉器中數量非常多,也非常有名,收藏者特別喜歡,作偽也就多起來。前些天還看一個人來找我,說:「我這兒有塊璧。馬先生,您給我瞧瞧。」我一瞧,就說:「你這塊玉是個作偽的。」他當時覺得很奇怪:「您看了一眼怎麼就知道呢?」我說:「這個事對我比較簡單。你沒有注意到,戰國以前甚至漢以前,所有玉璧的邊緣都是非常清晰的。簡單地話叫非常利。可你看這塊璧,邊緣全都是圓滑而模糊的。僅從這一點就可以判定這塊璧是作偽的。我們說的這個作偽,先不管是今天的作偽還是歷史上的作偽,但可以肯定不是漢朝以前的玉。」
在收藏中,即便是最流行的品種,或者說數量最大的品種,也應該注意細節。你連細節都沒有搞清楚就盲目收藏,肯定要吃虧。
谷紋璧
新時期時代的良渚文化就開始有玉璧了,那時候是個素璧,上面沒有紋飾。到了春秋時期,出現了谷紋璧,璧上有一顆一顆像谷子似的凸起為什麼會出現谷紋璧呢?首先跟農業有關。中華民族是一個農耕為主民族。要靠地裡種糧食為生,不靠狩獵為生。五穀雜糧,有稻、黍、稷、麥、菽,老玉米。老玉米是16世紀從墨西哥引進的,歷史上中國沒有。民以食為天,吃是很重要的,谷子是我們的主食。那麼,谷與玉,谷與龍,有什麼不解的關係呢?古人認為玉跟水有關,屬陰。龍是管雨的神,下了雨,才能使谷子豐收。農民肯定都希望風調雨順、年年豐收。
所以在春秋戰國以後,大量玉器上出現谷紋,就是這個道理。我們開始用谷紋跟上蒼溝通了。老子在《道德經》中是這樣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老子認為,谷是萬物之本,把谷子上升為神的高度。我們要生存,要吃,簡單說就是民以食為天。
《周禮》中解釋谷璧說說:「谷,善也。其飾若粟文然,谷所以養人。」意思是谷紋璧,玉璧是個好東西,它的紋飾像谷子一樣。你看,古人這會兒就比較世俗,想的是生存的情況。雖然是跟上蒼溝通,講的是玄之又玄的事,但具體到世俗的方面,就是吃。
谷紋璧,因為吉祥,歷朝歷代都在做,說明我們國家從古到今就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中華民族歷史上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雖然也有很多遊牧民族、漁獵民族,但佔大多數的還是農耕民族。
童子佩觿
有件玉器離我們今天特別久遠。一般人蒙都蒙不出來它的名字。這件玉器叫「觿」(音西)不查字典大部分人根本不認識這個字。
觿是幹什麼用的呢?它呈牙狀,過去是一個解繩器,能把繩子的死扣解開。還有一個名字叫「沖牙」,過去解繩器有用虎牙,豬獠牙做過。繩子在歷史上非常地重要,古人出門要帶一根繩子,為什麼呢?繩子可以解困。比如去砍柴,砍完柴怎麼拿呢?拿繩一捆,背著就回來了。遇到危險的時候,可能把繩子拴在哪兒,就逃脫了。繩子在當時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工具。
今天大部分人出門,除了登山以外,沒人帶根繩子,只有想不開才帶呢!很多少數民族同胞身上還會隨身帶著解繩器,因為經常要使用,我就見過使用過多次的豬獠牙,磨得珵亮,很漂亮。
「觿」在《詩經》上有記載,特別有意思。《衛風?芄蘭》:「芄蘭之支,童子佩觿。雖則佩觿,能不我知。」這首詩是以女孩的口吻寫的,我得翻譯一下:芄蘭是一種植物,長得非常茂盛,可能借此代表女孩子的心情。茂盛的芄蘭旁邊站著個男孩子,身上佩帶著觿。女孩子就說:「雖然你帶著觿,是個解扣的工具,科室你白帶著,不能解開我心中這個結。」佩觿,在古代是男子成年的標誌。女孩子有愛慕之情,但無法去表達,希望男孩子能夠明白她的心意,解開她心中的疙瘩。
觿還有什麼象徵意義呢?古人認為,它能解開這個疙瘩,就是說能變亂為治。面對一團亂麻,怎麼解開呢?後來人說快刀斬亂麻。古人不會,要拿觿一點點地解開。生活中也是這樣,我們一生中肯定要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問題盤根錯節,不是僅憑簡單的願望或者衝動就能快刀斬亂麻了。如果我們擁有觿這樣的工具,有用觿解扣這樣的心態,很多疙瘩是可以解開的。所以佩觿,當時也作為一個治亂的象徵。一個君王佩觿,表明有能力治亂,政治含義強大。
隨侯之珠
我們說戰國玉,不能不說曾侯乙墓。曾侯乙墓是戰國非常有名的大墓。整個出土過程拍成紀錄片,我看過無數遍,每次看都覺得驚心動魄。曾侯乙是什麼意思呢?曾是國名;侯是爵位,乙是名字。除了戰國七雄以外,當時南方還有很多小國,像曾國。曾國的國君就是曾侯乙。
曾侯乙墓的位置在文獻記載的隨國境內,就是今天湖北的隨州境內。那麼有相當一部分學者考證曾國就是隨國,曾侯就是隨侯,因為沒有發現隨國相關文物。但這不是結論,只是一種說法。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的「隨和之寶」,「隨」就是隨侯之珠,指隨國的夜明珠。《淮南子?覽冥訓》說:「隨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最後這兩件寶貝都歸了秦國。隨侯之珠有個故事。有一次隨侯外出,在野外遇到一條受傷的大蛇,他命令手下救助,把這個蛇救了以後放。很多年以後,隨侯出去獰獵,滿載而歸,駕船到河中間的時候,突然狂風大作,水一分為二,從裡面出來一條大蛇,含著一個珠,非常亮。那時已經是傍晚了,所有人都看到這顆珠子閃閃發光。大蛇把珠子放在船頭,然後致意而去。後來隨侯就想起來了,這條蛇就是他幾年前救過的那條。這顆珠子就是隨侯之珠,傳說中的夜明珠。那麼,曾侯乙墓中出土夜明珠了嗎?沒有,但出土了很多琉璃珠。琉璃珠就是玻璃珠,做成許多眼狀,你見到這個珠子,會覺得上面到處都是眼睛,俗稱「蜻蜓眼」,蜻蜓是複眼嘛。夜明珠是什麼呢?其實並不新鮮,就是一種螢石。我見過,螢石在光線下可以吸收光,在黑暗中可以把光釋放出來。
輝煌的曾侯乙
1978年,發掘曾侯乙墓,文物的出土量令世人震驚,一共出土了15000件文物。其中,黃金8430克。出土的青銅最多,總重量10500公斤,十噸半重。一個墓葬裡出土了十噸半青銅器啊!今天到湖北省博物館裡看曾侯乙墓的文物,會覺得非常震撼,只有走到這樣的青銅器面前,才知道什麼叫歎為觀止。你不可想像,幾千年前的中國人能製造出如此精美的青銅器。相對來說,曾侯乙墓的玉器數量不算太多,只有大約600件玉,但都非常地精美。
曾侯乙墓創造了中國考古的多個之最。第一是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編鐘,今天還可以奏出出動聽的樂曲;第二是工藝最精的青銅尊盤;第三是容積最大的青銅酒器,可以容納很多升酒;第四是先秦時代最大的金製器皿。秦朝以前,中國最大的金製器皿,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第五,就是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天文圖像。
曾侯乙墓還有一個之最非常有意思,被人忽略了,就是在曾侯乙的頭骨中找到了21件玉器。放在死者嘴裡的玉,叫「晗」。這21件晗包括玉牛6個、玉羊4個、玉豬3個、玉狗2個、玉鴨3個、玉魚3個。
死者嘴中含晗是希望死者不朽,後來長時期作為中國的喪葬制度延續。曾侯乙的晗一共21件。這麼多的,僅此一例。到了漢代以後,一般就是放一個玉蟬,沒有這麼複雜。這些晗都是微雕的玉,最小的1公分多,大的有2公分,但21件也很大的一把,全部塞到他的嘴裡,當時往裡塞的人都很麻煩。曾侯乙為什麼嘴裡放這麼多玉晗呢?至今仍是一個謎。也許最能說明的就是曾侯乙生前一定非常奢侈。古人奢侈的第一標準就是吃,而今天奢侈的第一標準一定不是吃。說一個人天天吃好的,那肯定是要得腦血栓了!吃得太好,不是件好事。今天的生活太好,社會各階層在吃上面的差異性不是很大。但古時候不是這樣。曾侯乙吃的一定比別人好,所以他嘴裡塞滿了能吃的東西。
曾侯乙還出土了一件重要的玉器,十六節龍鳳掛飾。在這件玉器出土之前,我們不能想像戰國時期的玉器工藝水平能達到如此高峰。這件掛飾可以活動折疊,我們原來以為這種工藝是明清以後才有,沒想到戰國就有了。
它突破了商代以前一胚一器做法,即一塊玉料就做一件東西。它這裡是分雕連接法,用五塊玉料分割,再形成一個整體。可以拆裝、也可以組合。龍鳳掛飾上面刻了37條龍、7隻鳳、10條蛇,總共刻了50多個動物。先秦時代,這件可以算是玉器中的頂級精品。那麼,它是做什麼用的呢?有學者推斷它是掛在帽子上的,因為出土的位置,就在曾侯乙的頭顱附近。這個沒有結論,只是一個推論。
組佩的新功能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政治鬥爭的激烈,宮廷內部最容易發生的事情就是刺殺,刺客大量出現。於是,約束人們行為規範的組佩被移作他用,所有的大臣上朝都要帶組佩。為什麼呢?限制行為。一旦有其他想法,動作過激,組佩就會發生聲響,提醒君王。如果我想去刺秦王,那當然我成荊軻了,首先要解決身上佩玉的問題。電影《刺秦》中,圖窮匕見後,荊軻抓著短刀,越過多少人衝向秦王。這些都是電影表演,實際當中不大可能。佩玉了,當你作出激烈動作而不被別人發現,或者不提前預警,是不可能的。
組佩此時就變成一套國家安全的預警系統,出現這個現象,是我們始料未及的。一開始佩戴組佩,是為了追求形象美、聲音美,但沒想到這個聲音還起了其他作用。當社會的政治發生變化的時候,很多藝術品就開始為政治服務。組佩就是很好的例子。
玉劍飾
剛才講了刺客,刺客要佩劍,其他古人也要佩劍。作為隨身物品,人都是要追求虛榮,於是玉劍飾就出現了。今天很多人戴名牌手錶,不是簡簡單單為了時間,還為了虛榮,為了表現一種身份地位。從西周開始就出現了劍飾,東周時期全套劍飾形成。作為一種體現身份的飾物,用玉作為材料當之無愧。全套的玉劍飾分為劍首,裝飾在劍的首端位置;劍格,在護手位置;劍璏,鑲嵌在劍鞘上,中間有一個通槽可以掛在腰帶上;劍珌,是劍鞘末端的裝飾。這四塊玉,是春秋戰國一直到漢時期劍飾必配的四件。當劍裝飾了大量玉的時候玉器的另外一個意義就顯示出來,就是它的美學功能。玉除了帶給你精神上的享受,還有美學功能。玉劍飾湊成一套是非常不容易,西周大量出土劍飾中,沒有找到一套完整的。但生活中老有人拿來成套的,為什麼呢?做的比找容易。
我碰到過一個朋友,給我拿來一套劍飾看,問我這套怎麼樣。我說:「你這套東西都是老的,沒有問題。問題出在它不是一個時期的,這裡有西周的,有戰國的,有漢的。」七拼八湊,湊成了一套劍飾,也很難得了。但是作為收藏,就應該鬧清前因後果。本來不是一組的劍飾,收藏起來就不如原本就是一組的珍貴。有時候玉器風格演變非常微妙,戰國跟漢的非常相近,不注意就會忽略。所以要把握各個時代的特徵,這在收藏中就尤為重要。尤其是早期玉器,每個時代的特徵應該準確地去把握。
春秋戰國的玉器中,裝飾品佔了70%以上。主要原因是統治階級對玉高度的崇拜。這個時期的人們開始崇拜玉,感受玉溫潤的感覺,用佩玉來炫耀自己的權勢、地位、儀表、品行。由於孔子的出現,把玉提高到德的高度。這種新觀念「以玉比德」強調的是德玉文化。原始社會是神玉文化,奴隸社會是禮玉文化,到了春秋戰國時候,強調的是德玉文化。中國後來的玉文化全部限定在德玉文化之下。我們下一講講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