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上)

正文 第十二講 火光炸天 四時雷電明晚期青花 文 / 馬未都

    明晚期的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從1522年到1620年,加起來是99年,差一年滿一百年。嘉靖皇帝15歲登基,在位45年,60歲去世;隆慶皇帝30歲登基,在位6年;萬曆皇帝10歲登基,在位48年,他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這三朝加起來99年的時間,一般被稱為明晚期。過去史學觀一致認為,明晚期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皇帝不上朝。但通過這些年的研究,又有了一些新觀點,認為晚明時期儘管皇帝不上朝,但國家機器運轉並未停止,是正常的,否則也不能扛住99年。與歐洲資本主義萌芽幾乎同時,中國也出現了一些相似的特徵,比如商品經濟非常發達。

    我們縱觀來看,明代的青花瓷器有這樣一個過程:濃艷,疏淡,又到濃艷,相對應就是永宣、成弘、嘉萬這三個時期。早期永宣時期的熱烈,是提倡者的熱烈。提倡者和觀望者是兩個階層,提倡者是皇家,觀望者是百姓。晚期嘉萬的熱烈,是提倡者和觀望者同時都參與進來。換句話說,整個明晚期的青花瓷器的熱烈,官民同享,不但官窯熱烈,民窯也熱烈。從社會學的角度看,這是社會心理的另一種表達形式。瓷器變成這個樣子,是全民的一個釋放。

    嘉靖青花

    從嘉靖開始,就進入明代的晚期。瓷器的劃分,也是按照這個思路。清朝嘉慶年間的藍浦在《景德鎮陶錄》中有這樣的記載,他說嘉靖的瓷器是"製作益巧,無物不有"。這說明嘉靖時期瓷器的樣子非常多,什麼都做。今天看實物,確實也是如此。

    青花瓷器到了嘉靖朝,開始使用回青,也稱回回青。這個名字一聽又是從伊斯蘭文化中傳過來的。乾隆時期有一本書叫《陶說》,在描述嘉靖瓷器這一段裡,他說"嘉靖尚濃,回青之色幽倩可愛",還給予了肯定。回青是一種青金藍色,也叫佛頭青,過去鎏金造像佛頭髮髻的顏色就是那種藏青色。回青的特點是藍中帶紫,顏色開始發紫,這個紫有點像過去紫藥水的那個顏色。

    因為皇帝喜歡,道教開始對瓷器產生影響,道教題材的青花瓷器集中在嘉靖時期大量出現。青花紋飾中的八卦紋、雲鶴紋、葫蘆紋、回紋、靈芝紋都是典型的道教題材,造型有葫蘆瓶、香爐,跟道教有關。這樣一來,官窯產品立刻就顯得不那麼莊重了。在此之前,官窯瓷器非常莊重,是有制式的,不能越雷池一步。到了嘉靖朝,皇上說不行,得給我燒成葫蘆形的,太上老君使的都是葫蘆瓶,都得改成這個樣子。嘉靖在瓷器的裝飾中追求"言必有意,意必吉祥",在瓷器上面直接寫字,字面都得吉祥,比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萬壽清平"、"五穀豐登",相當於一種口號。

    嘉靖青花色澤的變化不是最重要的。從社會學的角度看,顏色改變一點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內容、題材的改變。嘉靖朝瓷器的典型特點就是受道教影響。明朝推行優待道教的政策,嘉靖是明代最信奉道教的一個皇帝,他大力扶植道教。這是史書上明確地有他的記載。原因有幾點。

    第一點,就是重來生的信佛教,重今生的信道教。這與嘉靖幼時的教育有很大關係。嘉靖是一個很現實的人,他不是一個生來就是皇子的人。他是因為正德不生,臨時把他提了來當了皇帝。在他得到這通知之前,就是說,在他上任這15歲之前,他乾脆跟皇上沒關係的一個人。所以他年輕的時候所受的教育不是一個非常正統的教育,他受了很多道教的教育。他這個很現實嘛,他是一個臨時地被弄上來變成了一個統治者的時候,他就很注重這個現實。道教講究的就是順其自然,無為而治。他就覺得這個無為而治,我就少管點事,恐怕我也管不了。

    第二點,就是嘉靖剛才說了,嘉靖是因為正德無後,他才臨時入承大統。他生活在哪兒呢?他生活在湖北,湖北道教的起源地——武當山,他就生活在那兒。所以祖師張三豐——道教的祖師張三豐——也是湖北的,所以他深受道教的影響。這對他一生有極大的影響。那麼,嘉靖在後半生,他為了長生不死,他都不是長生不老,他就是長生不死,他就拚命地煉丹,不停地服用丹藥。

    嘉靖煉丹

    嘉靖為了長生不死,拚命煉丹,不停地服用丹藥。明朝的皇帝,朱元璋、永樂就算長壽了,都活到60歲以上;其他皇帝都是短命,好幾個皇帝都活不過40歲。嘉靖拚命想活得長,天天煉丹。丹藥是有毒的,含有鉛和砷。砒霜裡就含有砷,但少擱一點兒,人吃了會興奮。嘉靖為什麼信丹藥呢?因為他服了丹藥以後是有效果的,馬上就興奮,所以他覺得靈。但服丹藥屬於慢性中毒,所以他活到60歲也完了。縱觀明朝的皇帝,他的壽命還算是長的。

    明代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嘉靖三十一年(壬子冬),帝命京內外,選女八至十四歲,三百人入宮。已卯,又選十歲以下者一百六十人。蓋從陶仲文言,供煉丹藥也。"這是什麼事呢?就是在嘉靖三十一年、三十四年的時候大量挑選民女,一定要處女,小女孩入宮,然後用她的初潮去煉丹。當時都是一個叫陶仲文的人給出的鎪主意。這陶仲文這個人,是一個道士、方術,他搞的各種鬼怪之術,他搞得特別靈通,把皇上全給蒙了,所以皇上從頭到尾都特別相信他。這個陶仲文本身也是湖北人,說來說去,跟皇上又是老鄉,所以他非常容易相信他。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痛斥過這種煉丹的方法,就是這非常不科學,一定是有毒的。嘉靖的煉丹的事就實際上很多人就特別反感,就是說,大部分人都是旁觀者清,看得清楚,覺得皇上,一國之君天天弄這事都比較煩。

    嘉靖除了煉丹以外,他還幹一件什麼事呢?最重要的事就是祈禱,願意把自己心裡的事告訴天地。儀式中要寫文章、寫青詞。所謂"青詞",我們在講宋徽宗的時候講過,就是他跟上天要溝通,弄得全是虛的。官員裡誰能把這種青詞,就是這種文章寫好呢?誰就是好人,比如,大奸臣嚴嵩,他就是青詞寫得好,所以就被提拔上來了,成為了首輔。明代的首輔就相當於宰相了。

    宮女行刺

    嘉靖二十年,有一件沒有目的的事發生在宮裡,這使嘉靖皇帝改變了下半生。宮女楊金英等人半夜溜進皇帝睡覺的屋子,拿一根繩子要勒死他。這些宮女半夜怎麼潛進去的,幾個人怎麼商量的,都不清楚,因為第二天就把所有當事人都殺光了。勒死一個大活人沒有那麼容易,尤其要勒死的是皇上。宮女們慌亂中把繩子打成了死結,越拉越死。可死結套在脖子上拉一下,也夠嗆,所以當時把皇上拉暈過去了。這時,其中有一個宮女扛不住了。因為你想的事跟做的事往往都有差距,你決心很大,到時候不一定敢做。那麼,一個宮女就出去報告皇后了。一報告,所有參與此事的人,以及當天的目擊者,一個不留,全部殺光。因為不知道誰要害皇上,涉案的就都不是好人了。

    經過這一次事變後,嘉靖皇帝移居西內,不在故宮裡住了,每日祈求長生。皇上想:沒勒死我,我趕緊祈求多活吧,煉丹,天天就為這件事了。祭祀的事不想做了,朝廷的事也不想管了,君臣根本不見面。

    至於宮女們當時為什麼要勒死嘉靖,史書沒有明確的記載,也弄不清楚這些人都是怎麼想的,有無幕後指使者。但嘉靖皇帝脾氣急躁,個性苛刻,可能是招致怨恨的原因。他為什麼急躁和苛刻呢?這與他服用丹藥有很大關係。

    窺一斑可見全豹

    有一天,一個朋友買了一個大罐子,特別高興地來找我:"我這是嘉靖時期的一個官窯。"先把罐子撅過來讓我看屁股,我一看底下寫的"大明嘉靖年制",沒有問題。然後我就說:"你這東西是官窯沒錯,但是半個。"他說:"哎呀!怎麼是半個啊?"我說:"你這罐子是八仙紋。你看這是誰?鐵拐李、呂洞賓、韓湘子、何仙姑。那四個人呢?"他說:"那四個我怎麼會知道在哪兒?這不就畫了四個嗎?"我說:"那四個是畫在上面的。這是一個葫蘆瓶,斷掉了。你看到的是一個局部,下半截。"

    葫蘆瓶在製作當中,中間有一個接口,接口很容易受傷。如果質量有問題,在使用當中稍微一碰,可能就碎了。上半截打碎了不要,把下半截的斷口磨一磨,猛地一看,也像一個罐子。八仙人物的組合,一出場肯定是八個人。我這朋友不知道,他認為可能還有一個罐子,上面再畫上另外四仙,其實不是,一個葫蘆瓶就把八仙全都畫上了。八仙這種記載在唐代就開始有了,宋元以後逐漸搭成一個神仙班子。宋元以後,一出場就是八個人。

    嘉靖時期有《東遊記》小說,跟《西遊記》對著。中國人就是這樣,你寫一個《西遊記》,我寫不成了,就寫《東遊記》,還有人寫《南遊記》、《北遊記》,就是朝四個方向走。《東遊記》出現以後,八仙這個班子就定下來了。原來八仙裡沒有女的,有一個東方朔。後來把東方朔請下去,把何仙姑擱上了,怎麼也得有個女代表嘛。清朝的瓷器上有時不畫八仙人物,畫的都是八仙每個人手持的法器,稱之為"暗八仙",比如畫一個簫、雲陽板等等,清代很流行。

    這半個葫蘆瓶,作為一個初學者來說,可能覺得如獲至寶,得了一件好東西。但對於我來說,我清楚地看到這件東西是半個。因此,瞭解一個事物一定要全面。有時候說窺一斑可見全豹,是因為你看過全豹,才能窺一斑可見全豹;如果你沒見過全豹,你窺一斑就是一斑。在鑒定中全面分析思考,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

    隆慶青花

    嘉靖以後緊跟著就是隆慶。隆慶皇帝在位只有6年,30歲登基,36歲就死了。他是一個長期受壓抑的人,父親嘉靖天天煉丹,你想能給他好氣嗎?所以隆慶長期受壓抑,是一個笨嘴拙舌的皇帝。但隆慶一上台,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隆慶開關。

    由於當時沿海的騷亂得到局部的平定,明政府同意有限度地開關,史稱"隆慶開關"。隆慶開關使中國晚明的商品社會,與世界有一個短暫的接軌,所以晚明社會的商品非常富足。從隆慶開關起,實際上就預示了中國第二次收藏熱的到來。

    十多年前,一個朋友來找我,拿了一個青花大碗,藍得發紫。他抱著問我:"這件東西是我在鄉下買的,我實在拿不準,你幫我看看這是什麼時候的。"我一看:"你這是好東西,非常難得。"他說:"人家告訴我這叫洋藍。"洋藍就是清代晚期,中國青花瓷器走到窮途末路時,出現一種很刺目的藍色,被稱為"洋藍"。但這個碗不是洋藍,它用的是回青。

    晚明時期,青花最為濃艷的顏色就是隆慶時期創造的。這個碗就是隆慶的,藍得發紫,並非藍得刺目。而這必須看到實物,你才能感受到顏色間的差異。隆慶青花的顏色非常漂亮,在嘉、隆、萬三朝裡,有"鶴立雞群"之說。青花顏色是我判斷這件瓷器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上面畫的人物。隆慶的人物有一個典型特徵就是長腰,喜歡把腰畫得特別長,畫長腰的人一般都呈半蹲狀。過去一看到人物的腰畫得比較長,往往都是隆慶這個時期。

    第三,這個碗底下寫的是"大明隆慶年造"。我們知道,瓷器署款一般都寫"大明某某年制",不寫"造",惟獨隆慶朝改了,寫"大明隆慶年造"。這是鑒定中非常重要的一條。

    在這個青花大碗上,體現出隆慶時期的所有典型特徵。顏色、紋飾、款識,三條俱備。我說:"你這真是一個寶貝,好好留著吧。"這個人特別高興:"我這東西買得很便宜,很多人都說是晚清時期的碗,結果我買對了。"我現在不知道這件隆慶青花大碗上哪兒去了,後來再也沒見著。

    萬曆皇帝的苦悶

    隆慶之後就是萬曆。萬曆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48年。十三陵的定陵就是萬曆的陵寢。萬曆也是幼年登基。36歲的隆慶事業未完就死了,留給萬曆的遺詔裡說:我自己感到不行了,皇帝你來做,一切禮儀都有人幫你,你按部就班去做就行了。你做皇帝一定要有一個很好的德行,任用有品德、有道德的大臣,不要無所事事。

    張居正是當時輔佐萬曆皇帝最重要的大臣。皇帝年幼,只有十來歲。張居正給他安排了滿滿的上朝和學習的日程表,每個月逢三六九上朝,其餘天天"日講",就是天天上課。一年就放兩天假,大暑一次,大寒一次,我想頂多加一次就是春節了。皇上在年幼時過的日子比我們所有人都苦,天天上課,這是一般人不能想像的。他每日上課先讀《大學》十遍,再讀《尚書》十遍,然後老師才開始講課,天天如此。咱們哪個人能做到這一點?

    萬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對他的管束非常嚴,下課後還讓他複述一遍,不滿意就罰跪。萬曆皇帝從小畏母,所以也不敢懈怠。由於督導過嚴,萬曆皇帝產生一種逆反心理,對他的性格也產生了一些不好的影響,導致後來萬曆皇帝都不願意上朝。他跟嘉靖幾乎一樣,幾十年不見大臣。

    晚明繁縟之風

    萬曆皇帝的性格對瓷器產生了影響。萬曆瓷器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裝飾繁縟,密不透風,瓷器畫得非常滿,沒有空地兒。我覺得這種裝飾風格有點兒像他小時候的課程,安排得滿滿的。

    萬歷時期的密不透風有一個特徵,就是畫面沒有主題。畫面上滿滿的,找不出主題,畫花鳥,整個器身上都是花鳥;畫草,滿滿的都是草。這種特徵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一定跟皇帝的生活背景,以及政治背景有關。當時中國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西方藝術中有很大一部分講究裝飾繁縟。與晚明同時期的歐洲,在16、17世紀,盛行洛可可式的裝飾,風格非常繁縟,對我們的文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萬曆瓷器中還出現了一些鏤雕作品,比如用雕刻、貼塑來裝飾瓷器,使它顯得非常豐滿,這也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我有一個萬曆青花小碗,早年在廈門買的。碗非常小,整體鏤雕,上面刻著非常細小的五個字:"永享太平春。"可見當時社會非常富足,至少對這個碗的使用者而言,非常舒服,要不然也不能寫上"永享太平春",說明他已經享了,還想再享。這個小碗做得非常精緻,讓看到的每個人都非常震驚。

    過去的書上都記載晚明時期社會黑暗,民不聊生。實際這種社會的黑暗面只是一部分,並非全部。黃花梨、紫檀傢俱都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正因為晚明社會的經濟和文化都有富足的一面,才會誕生出如此燦爛的文明。

    過我眼即我有

    我20多歲的時候在出版社上班,每天清晨騎自行車從西郊一直騎到東城,下了班又從東城騎回去。每天路過阜成門,那兒支著一個帆布棚子,有一個老頭兒在那兒賣面茶。老頭兒的攤上有一溜兒青花大碗,圖案都不太一樣。我為了看碗,就經常在那兒喝面茶,時間長了就想買他的碗。老頭兒說:"這是我家的傳家寶,不會賣,但你可以看。"面茶碗裡裝著油面,挺大,我抱不起來,也不能看底,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的,只能看到風格不一,其中一溜兒都是一個朝代的,看著很漂亮,有一個單個兒的畫得特別滿,顯得比較粗糙。

    我當時還年輕,不能正確判斷,就認為那一溜碗都特別值錢,因為特別新,特漂亮。後來有一次機會,那溜碗有一個用空了,我趕緊翻過來看,上寫"大清光緒年制",那時我才開始對光緒瓷器有比較清晰的印象。而那個單個兒的碗永遠盛得滿滿的,老頭兒不讓我翻著看,我就看不到。後來我終於看到這個碗的底了,寫著"大明萬曆年制"。我這才知道,敢情這個很粗糙、畫得亂七八糟的碗,年代要比那溜漂亮的早得多。

    但是我一直也沒買下這個碗,每次跟老頭兒談,老頭兒說:"這是我的飯碗,不能賣給你,賣了碗,我怎麼賣面茶?你不是天天來我這兒喝面茶,就是為了看碗嗎?"

    剛開始收藏的人,都有一種急切的心態,總想趕緊把東西買回來。我最早收藏也是這種心態。後來時間長了,我逐漸能壓抑住了。再後來我就自我解嘲,有一種說法叫"過我眼即我有",就是我看過了等於我有過了。當然,這是一種很自嘲的說法,過我眼即我有,那故宮的東西都過我眼了,對不對?所謂"即我有",我覺得就是擁有知識了。收藏當中,很多東西不是你必須擁有的,因為你沒有可能擁有,終身沒有這個機會。先不說你有沒有錢,只說很多東西跟你擦肩而過,有的乾脆你就沒見過面,這很正常。我覺得,不一定非得擁有一件東西才是快樂,擁有知識依然是一種快樂。

    克拉克瓷

    16至17世紀時,西方人,主要是歐洲人,盯上了中國的瓷器,大量船隻到中國來購買、走私。17世紀初,荷蘭人截獲了一艘葡萄牙商船,這艘船有名字,克拉克號。荷蘭人把船截獲以後,發現船上都是中國瓷器,這些瓷器風格一致,都是帶開光的,是當時中國專門定制的外銷瓷。這種風格的瓷器被西方人認為是"克拉克風格"。其實跟克拉克一點關係都沒有,只不過用那艘船裝了我們的瓷器。嚴格意義上說,克拉克風格,應該是中國晚明時期典型外銷瓷的風格。到今天,這種瓷器依然被西方人稱之為"克拉克瓷"。

    開光,這種裝飾手法宋元就有,萬歷時期開始流行。所謂"開光",是指在無主題的圖案中,用輪廓線開出一個框,框內畫上主題圖案。這種裝飾方法最大的好處是能夠突出主題。開光不僅使用在瓷器裝飾中,中國其他工藝品也在使用。西方人非常喜歡這種開光的克拉克瓷器。因此,當時這種瓷器的生產,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種來樣加工。西方人把樣子提供給我們,我們給他們製作,最後運到西方去賣。

    明代瓷器的第二次高峰

    嘉、隆、萬三朝的青花瓷器,主要還是景德鎮的產品。民窯的質量參差不齊,有特別好的,也有很粗糙的。過去認為萬曆朝的瓷器一定粗糙,其實不然,它只是分類非常明顯,好的特別好,粗的特別粗。明晚期大量瓷器出口歐洲,由此可見我國的生產能力。

    萬歷時期興起全國收藏熱,導致當時的瓷器後世多有模仿。光緒朝很多瓷器就是模仿萬曆,因為日本人特別喜歡萬曆風格的瓷器。晚明時期的瓷器備受日本人推崇是有原因的。當時我國跟日本的交流非常多,日本很多人跑到中國來學習。有個日本人叫吳良大甫,他來學中國瓷器,學成後回到日本去燒,創造一種"祥瑞手"瓷器,與萬曆瓷器風格非常一致。

    明朝瓷器的第一次高峰是永宣時期,第二次高峰就是嘉萬時期。瓷器的豐富不僅體現在數量上,還有品種。晚明瓷器千變萬化的造型、醒目的藍色、貼近生活的裝飾,讓人非常喜愛。萬曆一朝,官窯、民窯的青花瓷器不計其數,燒造量非常大,持續了四十多年。萬歷時期的國家官銀消耗中,大量用於瓷器燒造。萬歷時期有個人叫王世懋,在《二酉委譚》中記載當時的景德鎮是"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寢。戲呼之曰"四時雷電鎮""。他說景德鎮燒窯天天跟打雷打閃似的。

    晚明時期,16-17世紀,國際海洋貿易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歐洲各國都在成立各種海上運輸公司,搶佔市場。當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外貿易的開展和瓷器生產的花樣翻新。資本主義萌芽大大刺激了中國瓷器的生產,尤其是青花瓷器。中國當時最重要的商品就是絲綢、瓷器。商業瓷器的生產又刺激了市場活力,這一點表現在青花瓷上,就是既適應國內市場,又適應國外市場。明晚期青花極為充分顯現出商品的特性,這個特性超過了最早的藝術特性。永宣瓷器是藝術特性明確,而嘉萬瓷器是商品特性明確,這就是晚明瓷器的魅力。

    萬曆朝已經是明代的尾聲了,但仍有天啟和崇禎斷後,明朝最後的兩個朝代。滿清入關以後,瓷器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順治朝銜接明朝,又為後來輝煌的康熙青花打下基礎。明末清初這個時期不足半個世紀,在中國陶瓷史上稱之為"過渡期"。

    下一講從"過渡期"講起。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