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講 君臣反目 文 / 袁騰飛
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被史書稱為南宋中興四將,宋高宗明明知道劉光世怕死,張俊貪財,卻對他們十分信賴。劉光世拿著皇上的賞賜回家頤養天年,張俊官封郡王盡壽而終,唯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被史書稱為南宋「中興四將」,宋高宗明明知道劉光世怕死,張俊貪財,卻對他們十分信賴。劉光世拿著皇上的賞賜回家頤養天年,張俊官封郡王盡壽而終,只有精忠報國的岳飛,最後竟以謀反罪被處死。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剛開始宋高宗還是非常欣賞岳飛的,岳飛英雄善戰,是保衛南宋的主要力量。但岳飛是一員武將,不懂得揣測皇帝的心思,他無意中在兩件事上觸怒了宋高宗,為自己埋下了殺身之禍的禍根。岳飛是怎麼觸怒了宋高宗,岳飛又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一開始岳飛跟皇帝之間還是有一個短暫的蜜月期,有一個很短暫的蜜月期。皇帝在他打了勝仗之後,平定偽齊之後非常高興,收復襄陽六郡,當時封他為節度使。他32歲做節度使,開府建節,然後封他為武昌開國子。中國古代皇帝之下是王爵,王爵之下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岳飛是子爵,子爵是倒數第二等。雖然這個爵位還不高,但是已經證明岳飛已經進入到了國家貴族的行列,已經屬於貴族的行列了。而且當時就已經有人尊稱岳飛為「岳侯爺」,尊稱他為「岳侯」,其實當時他還不是侯爺。後來追封了,等他死後幾十年追封為「鄂王」,所以現在很多書上,包括評書演義都稱呼他為「岳王爺」。這個王是後來追封的,當時是封為子爵。那麼年紀輕輕三十幾歲,所以岳飛就更高興了。到35歲那年,岳飛35歲那年,皇帝給岳飛加太尉銜,封宣撫使兼營田大使。這個官是什麼意思?太尉在中國古代是三公之一啊,最早是三公之一,與丞相平級。所以岳飛在35歲的時候,他的官位已經跟宰相平級了。你想這是很了不起了。皇帝在內宮當中召見岳飛,問岳飛應該怎麼樣收復中原,問「中興大計」。當時岳飛是怎麼回答的呢?
「臣伏自國家變故以來,起於白屋,實懷捐軀報國雪復讎恥之心」。「國家變故以來」指的就是「靖康之變」。「起於白屋」,我是老百姓,白丁起身。我當兵的目的是要一雪國恥。
「陛下錄臣微勞,擢自布衣,曾未十年,官至太尉。品秩比三公,恩數視二府。又增重使名,宣撫諸路」。我,一介布衣,原來我就是一個老百姓,蒙皇上天恩,把我從一個老百姓提拔起來。我不到10年的工夫,我就做到了太尉。我的官級已經跟三公,跟宰相平級,跟宰相樞密平級了。又讓我做節度使,又讓我做宣撫使,這種曠古未有的恩典。「今者又蒙益臣軍馬使濟恢圖。萬一得便可入,則提兵直趨京、洛,據河陽、陝府、潼關,以號召五路叛將。則劉豫必捨汴都,而走河北,京畿、陝右可以盡復。至於京東諸郡,陛下付之韓世忠、張俊亦可便下。」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岳飛跟這個皇帝講,這個仗應該怎麼打。我跟韓世忠、張俊我們怎麼分工,我負責中原,從湖北這個地方出兵往北,負責中原。然後江南地區交給韓世忠、張俊,那麼很容易就會把失掉的領土咱們收回來。我們看後來岳飛的一系列戰功,岳飛這兒絕不是吹牛。所以,他說這些話,皇帝也是心花怒放。「收復失地」,高宗皇帝絕對不會不想。後邊岳飛再一說,皇上不高興了。
岳飛不僅對自己的國家非常忠誠,而且非常感激高宗皇帝的知遇之恩,所以岳飛一心精忠報國,收復失地,並為此向高宗皇帝獻計獻策。君臣交談正在融洽之時,岳飛又說了一些什麼話讓高宗皇帝突然就不高興了呢?
除了「收復失地」,岳飛還想幹嗎?岳飛說:「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奉邀天眷歸國,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之憂,臣之志願畢矣。然後乞身還田里,此臣夙昔所自許者。」後邊的話一說,這皇上的臉擱下來了。因為岳飛和皇上講,我打仗除了要收復失地之外,「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太上皇帝就是徽宗皇帝,寧德皇后就是徽宗皇帝的皇后,他們當時已經死在金國,所以把他們的棺木迎回來。皇帝的棺木稱為梓宮,把這個東西迎回來。把這個迎回來是沒問題的,高宗他也得干,把我父親的靈柩迎回來,這個沒問題。後面「奉邀天眷歸國」,這麻煩大了。我不但要把死的皇帝迎回來,我還想把那活的皇帝給迎回來。「奉邀天眷歸國」,不能讓欽宗皇帝在北方受苦啊,我得把他迎回來。這樣一來,高宗可不是臉色就變了嘛,心情就不好了。
而且這樣一來,我岳飛做到這一點之後,我就要幹嗎呢?還歸田里。我原來不就一個河南農民嘛,我功成身退,我還去種地去。天下再也沒事了,北方的威脅也解除了,您當您的太平天子,我做我的盛世良民,我去種地。所以,岳飛這樣一番跟皇帝剖白心跡,岳飛是覺得皇帝肯定會很感動的。實際上他這個時候已經把皇帝逼進了死胡同,岳飛他感覺不到,他已經把皇帝逼進了死胡同。你要迎回宋欽宗,皇上是無論如何不能答應的,但是皇上不能明說。皇帝的寵臣,像秦檜這些人可能是心知肚明,這一層窗戶紙誰都不能捅破。結果你一而再,再而三地老把這個難題擺在皇上面前,皇上就很坐蠟了。你老提這個事,要迎回欽宗,我又不能說不行,我又不能說行。你一個勁兒地給我提。
皇帝能做的唯一的手段,就是我用高官厚祿來收買你。你不是想名垂青史嗎?行,我讓你青史垂名。你做宰相,做樞密,做太尉,我也封你個郡王。我可以這樣來收買你,給你房子,給你地。你把軍權交出來,我再來一次「杯酒釋兵權」,你把軍權交出來,咱們君臣就沒有矛盾了,其樂融融,多好啊。問題是岳飛不吃這一套。岳飛跟皇上講的是,天下太平之後我回去種地去,我沒有爭名逐利的這種心,我要去各地。所以(高宗)皇帝一看,這個人沒法收買,軟硬不吃。當時你沒法跟他硬啊,他手下有軍隊,他等於是保衛國家的主要力量,你沒法跟他硬。軟的也不行,沒法收買他,名利他都看淡。他又沒有短處落在高宗手裡。要說岳飛手下的人告岳飛,說岳飛貪污,軍晌都搬他們家去了,高宗(皇上)馬上就可以拿你,可以治你。岳飛是愛兵如子啊,岳家軍是「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我寧可自己受凍,老百姓家我絕對不會進去的,有點跟咱們「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那個感覺,人民的子弟兵啊。所以,你找不著岳飛的短,你也找不著他部下的短。那麼,(高宗)皇帝怎麼辦?高宗皇帝一點轍都沒有。
宋高宗對岳飛不滿,但又要依靠岳飛來抗擊金軍。岳飛一心精忠報國,卻不懂得揣摩高宗的心思。就在這個時候,中興四將之一的劉光世貪生怕死放棄兵權,拿著皇帝賞賜的金銀財寶回家頤養天年去了。但劉光世手下的五萬兵馬又將會交給誰來指揮呢?
劉光世的這支部隊怎麼辦?誰接手這十幾萬男女老幼?誰來接手?皇帝一開始是想讓岳飛接手,岳飛非常高興。如果這支部隊「劉家軍」要歸了岳飛,跟「岳家軍」合併的話,那不得了啊。這支人馬可以佔到當時宋朝總兵力的七分之四。岳家軍就已經十萬了,在五路大軍裡它人數最多,他已經有十萬,再加上劉光世這幾萬人,所以岳飛非常高興。那我收復中原,迎回二聖指日可待啊。這十幾萬大軍歸我指揮,如虎添翼,岳飛高興得不得了。皇上既然動了這個心思,您就趕緊下旨吧,趕緊把這支部隊給我啊。岳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給皇帝上折子,給皇帝上疏,快點把這支軍隊給我。他怕皇帝不給他,怕皇帝說話不算數,所以他怎麼著,他一個勁地跟皇上曉以利害。你說話得算數,你這麼做是對的。
他跟皇上怎麼說呢?「臣聞興師十萬,日費千金,邦內騷動,七十萬家,豈止細事。然,古者命將出師,民不再役,精不再藉,蓋慮周而用足也……」岳飛跟皇上這麼講:這個養兵打仗太花錢,「興師十萬,日廢(費)千金」,人吃馬喂得多少錢啊!太花錢了。所以您把劉光世的部隊,您給我。您給我之後,我提勁旅,收復中原,迎回二聖。中原一收復,二聖一迎回,就不用打仗了。不用打仗部隊就可以遣散了,咱這筆軍費就省出來了。您看這事多好啊。皇帝看到岳飛這個上疏,本來可能心裡還在犯嘀咕,這個劉光世不能打,岳飛確實是百戰名將,要不我就把部隊給他?一看到這封上疏,皇帝的信念就很堅定了:絕不能給他!給誰也不能給他。怎麼又來這一套啊,又「收復中原,迎回二聖」。給誰也不能給他。
而且更關鍵的是,這個時候主戰派的張浚——三點水那文官的張浚——當時做宰相,和主和派的秦檜兩個人出奇一致地站在了一條戰線上,反對岳飛合併劉家軍。你說主戰派和主和派為什麼能站在一條戰線呢?倆人也沒商量,這事就得這麼幹。倆人的相同點都是文官。甭管是主和還是主戰的,全是文官。所以,他們倆是絕不能看到武將的勢力做大。因此,這兩個人就合在一塊兒了。合在一塊之後這兩個人就跟皇帝講:請陛下收回成命,這事不能這麼幹。絕不能讓岳飛合併劉家軍。他合併了劉家軍之後,他勢力就太大了。你想全國七分之四的軍隊給他,岳家軍。萬一他哪天——這話我不往下說了,你琢磨。皇上越琢磨越對啊,說得有道理啊。所以這事就拖下來了。
這一拖,岳飛就著急啊。因為君無戲言,你答應把這支部隊給我。你現在黑不提白不提,沒下文了。所以岳飛就索性——既然這樣的話,給皇帝寫折子說不明白,我面君得了。我見了皇上我跟皇上當面說,我有什麼話我跟皇上當面說。於是岳飛就來見皇上。岳飛見皇上就跟皇上說了,說:「您趕緊把淮西軍撥劃給我,我保證盡快恢復中原故地。」皇上就不陰不陽地問:「你這盡快是多長時間啊?」岳飛說:「三年。你只要把劉家軍給我,統一由我指揮,我保證三年收復失地。」皇帝說:「你真的保證三年恢復中原?如果到時候三年不能恢復中原,你何以自處?」岳飛一聽這話愣在當場。皇帝看到岳飛跟那兒沉吟,岳飛答不上來,在那兒沉吟。於是皇帝就冷冷地說了一句話,說:「這個劉光世的部隊駐守淮西,淮西是臨安的屏障,行在的屏障。如果我把這支部隊都撥給你,你把這支部隊調走」,因為岳飛是坐鎮鄂州,就是今天的武昌那個地方,「你把部隊西調,調走了,北上去收復中原。你中原又沒有收復,這個時候金軍南下,朝廷又沒有屏障,那我不是完了嗎?」所以皇帝把這話說出來,等於就是明確地拒絕了岳飛。
岳飛毫無宮廷爭鬥的經驗,勇猛過人卻謀略不足。他只是想著得到劉家軍就可以壯大隊伍一舉恢復中原,迎回二聖,平定戰亂,卻不知宋高宗只想保住自己的皇位,絕無迎回二聖之心。所以岳飛越下保證,宋高宗就越不會把劉家軍交給他。那麼此時的岳飛採取了什麼行動呢?
這個時候的岳飛就很不理智了。如果岳飛這個時候明智的話應該是下去妥為謀劃,或者說這個事你看出來皇上不想這麼幹。不想這麼干你就別再提了,要不你就妥為謀劃,你把詳細的比如你的作戰計劃或者你的打算這些東西你給皇上送去,這事不就解決了嗎?岳飛幹了一件讓人瞠目結舌的事。你不把淮西軍交給我是吧,你說話不算數是吧,我不幹了。岳飛辭職,不幹了。我母親去世,在過去的話應該守孝三年,我給我母親守孝去。岳飛第二天就摞挑子了,上廬山了,不幹了。這一下皇上傻了眼了。因為確實這些個大將裡面是岳飛最能打仗,而現在跟金國又沒有和議,金軍隨時有可能南下,岳飛是朝廷倚為柱石的一個人。他說不干就不幹了。
(高宗)皇帝這個時候的心情,我們其實都能體諒得到,你等於跟皇帝攤牌了,你要挾天子啊,跟皇帝已經攤牌了。皇上怎麼辦?不用你,不可能,你最能打仗,而且你確實是忠心為國,不管你為的哪個皇帝,你要迎回欽宗,甭管這個,你確實是忠心為國。用你,皇上面子往哪兒擱?所以,這個時候我想皇帝在心裡對岳飛的恨應該已經達到期了極點,但是皇上又沒法發作,這個恨又發洩不出來。那麼可想而知,後來岳飛的下場為什麼那麼慘,他為什麼那麼慘?在這個地方埋下了,可以說是一個臨界點了。皇上沒轍了。怎麼辦呢?皇上不便出面,皇上沒法去請岳飛,不便出面。不便出面怎麼辦?皇上讓宰執給岳飛下了一道手令,那意思您趕緊回來。岳飛說,不行,我得給我母親守孝。岳飛這個時候有點太楞了,皇上給你個台階,皇上不能親自跟你道歉,讓宰執一級的大臣給你道了歉,下個手札,您就趕緊就坡下驢,有台階趕緊下來。
結果岳飛告訴,不幹。最後沒辦法了就派了岳飛手下的一個參謀和他的一個部將到廬山上去請岳飛,已經做到這一步了。這個參謀和這個部將還都是岳飛的人,不是皇帝派來的人,但是他們是奉了中書省,奉了命令去請岳飛。結果岳飛居然怎麼著呢?居然不見。你們倆雖然是我的部下,你們倆幹嗎來了,奉上頭的命令來請我是吧,我不見。皇上說話不算數我生氣,我不見。七天,這倆人見不著岳飛的面。後來岳飛手下這個參謀就很著急,我見不著岳宣撫的面我沒法回去交差啊。於是,他就實在不行的話我就往裡闖。闖了之後見到了岳飛,見到岳飛之後,這個人就義正辭嚴地跟岳飛講,說什麼呢?說:你這樣堅決不服從朝廷的命令,你有什麼資本啊?你有何倚仗啊?朝廷怪罪下來的話,你這是給自個兒招禍。你這個人怎麼思想這麼糊塗,這個道理你想不明白嗎?你原來不過是一個農夫,皇帝不嫌你出身微賤——岳飛自己上表也說了——不到十年就把你升到太尉一級的高官,你這樣做的話對得起皇上嗎?你對得起朝廷嗎?而且你一腔壯志,你也沒法施展。你不要收復中原,迎回二聖嗎?你跟廬山上待著你什麼時候能迎回二聖啊?所以,你這個事你得好好考慮考慮。再者說了,我們倆追隨你多年,現在我們奉上意來請你下山,你堅決不肯,我們哥倆怎麼辦?我們怎麼回去覆命?皇上是不敢殺你,我們倆的腦袋現在可是寄存在那兒,隨時有丟的可能啊。岳宣撫啊,你好好想想吧。你再思再想,別意氣用事了。
岳飛一想,說得對。這倆人說得對,我再怎麼著我跟朝廷賭氣是不應該的,我作為臣子,「君憂臣辱,君辱臣死」,我不能跟皇帝慪氣。特別是我不能對不起這哥倆兒,人家上山來請我下山,我不去,他倆交不了差。於是,岳飛就跟著這倆下了山了。下了山之後,給皇帝寫了一道奏折,請罪。您看我不懂事,您大人大量,您別跟我一般見識。給皇帝寫了一封奏折。皇帝就把岳飛召來了,我沒生你的氣。——我估計這幾句話皇上是咬著牙說的,那聲音可能從牙縫裡出來——我沒生你的氣,但是你這麼做很不應該。而且呢,我希望沒有下次了。太祖皇帝曾經有遺訓:「犯吾法者,惟有劍耳。」你要是犯法,我這兒可有尚方劍,「犯吾法者,惟有劍耳」,你可以試試。岳飛這個時候後脊樑發涼,岳飛知道,這禍自個兒闖大了,皇上都能把這話說出來,這就以死來威脅岳飛,「犯吾法者,惟有劍耳」。皇上說這話的時候肯定是已經動了殺機,但是現在時候未到,我還用得著你,你好好掂量掂量,咱沒第二回了。凡是皇帝動用寶劍對付臣下的時候,他絕不會手軟,該出手時就出手。所以,現在就是這時候還沒到,你好好想想。岳飛唯唯而退。然後,回去之後岳飛就整軍精武(整頓軍務),準備到前線報國立功,把皇帝對他惡劣的印象給清除一些。皇上當時表現得也很大度,說:「恢復之事,朕未嘗一日敢忘於心。」所以,你去給我好好打仗,你收復中原故土,我還是會很看重你的。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君臣關係已經分裂了。然後,這件事過去了,皇帝已經對岳飛拋出了這種狠話——「犯吾法者,惟有劍耳」,換在誰,以後這錯可不能再犯了。結果當年的8月,岳飛捅了一個比上次還大的婁子。
岳飛秉性耿直,意氣用事,恃才傲物,不知輕重,他覺得宋高宗身為皇帝言而無信,竟和皇帝賭起氣來,卻不知官場暗流湧動,伴君如伴虎的道理。那麼忠直的岳飛後來又因為什麼事情觸怒了皇帝使宋高宗動了殺機呢?
岳飛面君去見駕,皇上又召見他。面君的時候,他跟他的參謀官,他參謀官叫薛弼,就跟這個人講,說:這次見皇上我要啟奏一件大事。倆人這個時候已經要進宮了,倆人往宮裡走的時候,他跟薛弼說:「我這次見皇上,我要啟奏一件大事。」薛弼說:「明公要啟奏什麼事啊?你的這個文稿什麼奏折應該是我給你代筆啊,哪有你大帥戎馬倥傯自個兒寫折子,我給您代筆。您要啟奏什麼事,你怎麼沒跟我說啊?」岳飛說:「我要建議皇上立儲。」這薛弼一聽就嚇暈過去了,這事兒不應該是統軍大將說的事吧。因為誰都知道皇帝沒有生育能力啊,這個咱不說作為皇家的尊嚴,趙構他三十多歲正值壯年,作為一個男子的尊嚴你把這事提出來,你不是噁心皇上嗎?大庭廣眾之下。
而且皇帝也知道自己可能是也不會再有後代,所以他收了兩個養子。這兩個養子是太祖皇帝的後代,因為趙構本人是太宗的後代,太祖皇帝死了之後傳位給太宗,所以太祖這一支凋零。太宗子孫靖康之變基本上給一網打盡,連鍋端到金國去了,所以他只能找遠支的皇族做養子。他收了兩個太祖的後人做養子。岳飛就說:「我到時候就跟皇帝說立建國公為太子。」薛弼就說:「千萬不可。」岳飛說:「沒關係,你甭管。這事兒我說定了,沒問題。君臣一體,上下同心,我提這是為皇上好啊。皇上肯定應該感激我才對。」於是,岳飛就進了殿,跟皇帝該說的事兒說完,就把自己的奏折掏出來,就開始念:「我建議皇帝立建國公為太子。」在岳飛念這道折子的時候,一陣冷風襲來,把岳飛的折子吹落在地,岳飛渾身顫抖。一陣冷風襲來,這陣冷風很可能是岳飛感到(高宗)皇帝身上的殺氣。
高宗皇帝當時聽了岳飛的建議之後,說句實在的,可能一隻眼睛能噴出火來,一隻眼睛能噴出冰來。高宗皇帝能氣到這種程度,但是又拿他沒轍。因為高宗皇帝沒法跟他公開撕破臉。所以高宗皇帝說什麼呢?說:「這種事不是這個領兵駐外的大將應該說的,你退下吧!」狠狠地,最後那幾個字真是砸在岳飛身上——「你退下吧!」岳飛退下的時候,面如死灰。這次岳飛也明白了,自己跟高宗皇帝之間的關係是徹底無法挽回了。——「你退下吧。」立儲這種事,在中國古代是最忌諱的。我們看「聰明」的大臣一定是什麼?皇上問:「愛卿啊,我這幾個兒子你覺得誰合適啊?誰應該承繼大統啊?」「聰明」的大臣馬上應該跪地上磕頭:「這是陛下的家事,微臣不敢多言。」你立誰都是我的主子,我都伺候這位爺,你立誰都行。這是陛下家事,我絕不敢多言。你干涉皇家的內部事務太犯忌諱了。高宗皇帝會想,你跟建國公什麼關係啊?你幹嗎主張立他做太子啊?他做了太子之後,他登基做皇帝會給你什麼好處啊?皇上肯定會想這個,你是結黨啊,你要營私啊。
自從中國社會建立封建帝王制開始,「立太子」就是一個最敏感的問題,多少宮廷中的爭鬥謀殺都是因為立太子這事。岳飛身為一員武將竟敢在朝堂之上公開請求立太子,這是犯了大忌的。那麼惱怒的高宗皇帝會如何處理這件事呢?
所以,皇上就會想這個問題。這肯定是岳飛有動機,要圖謀不軌,他想推翻我的政策,他覺得我窩囊,他覺得我無能,他覺得我礙手礙腳,他沒法收復中原,他壯志難酬,所以他早早主張立這個建國公做太子。岳飛退下之後,皇帝馬上就把岳飛的參謀官薛弼就給叫過來了,說:「剛才你知道岳飛跟我說了什麼話嗎?」薛弼說:「我不知道。岳宣撫他沒跟我說啊。」(高宗)皇上說:「岳飛告訴我要立建國公做太子。」薛弼一聽,完了。馬上就跪下了,光光磕頭,說:「岳飛最近天天在家練小楷,他練字。他的那道折子不是我給寫的,是他自己寫的。」等於薛弼趕緊把自個兒擇清,這個折子是他自己寫的,跟我沒關係。皇上說:「我知道你的忠心。你回去勸勸岳飛,我看他很不高興,繃著臉走的,你去勸勸他,這件事就到此為止了,以後咱就誰都別提了。到此咱打住,你去勸勸他,讓他也別往心裡去」,說,「岳飛是一介武將,這個人比較耿直,這一點朕還是知道的。會不會是他營中的那些個幕僚們挑唆的?」薛弼趕緊擇,「反正不是我,不是我。我剛才都跟您講了,他自己練小楷,奏折他自己寫的。也不是我們這幫文人挑唆的,絕對不是。」
皇上就放心了,既然不是你們挑唆就證明岳飛的這個主張只是他個人的意見,不代表岳家軍。皇上最害怕的是什麼?岳飛後面站的人,站著一撥人。所以,皇上套著薛弼的話,一套兩套套上來了,皇上明白了,這是你個人的主張,不代表岳家軍,那就好對付了。如果是岳家軍一致呼籲,十萬人馬一致呼籲「立建國公」,這麻煩了,這等於就是逼宮啊。皇上經歷過逼宮啊。前面咱講「苗劉兵變」,皇上被逼宮了。當時讓太后帶著三歲的小孩做皇帝,讓高宗禪位,所以皇帝最害怕這種事。現在既然是代表岳飛的個人意見,這個事好辦得多。「你退下吧。」,薛弼退下。薛弼退下之後,高宗皇帝就召見了當時的宰相叫趙鼎,趙鼎是一個忠臣主戰派,堅決反對跟金國議和的,鐵骨錚錚的一個人。皇上把趙鼎就給叫來了,他就跟趙鼎把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就說了,岳飛他怎麼勸我立太子,立建國公做太子。趙鼎一聽就急了,說:「岳飛太不知道自重了,這怎麼一點不符合他武將的本分。皇上您甭急,我罵他去。我去跟他說說。」
於是,趙鼎就去了。趙鼎去了還是見薛弼,他找了岳飛的參謀,他跟薛弼說,說:「岳飛現在是個大將,而且領兵在外,朝廷上的事他不應該多說,他應該懂得避嫌疑。難道他不懂嗎?」
薛弼不敢搭言,宰相當時是急赤白臉啊,聲色俱厲地跟他說。趙鼎說:「你回去警告你的幕僚們」,警告岳飛身邊的幕僚們,「以後不許再挑唆著岳飛犯這種錯誤,否則的話甭說皇帝那關,我這關他就過不去。」
我們可以看到,得罪皇帝,還得罪了誰呢?宰相。岳飛這個人也是,忠直、勇武之氣,但是不會做官。可他就忘了一點什麼?你的理想,你的抱負,你的主張,你不在這個位子上根本就實現不了。他現在考慮不到這個問題。你可以辭職,我上廬山給我媽守墳去,你可以這樣做,但是你這樣做你當年發的這個誓願——你要收復中原,迎回二聖——你的這種理想、抱負、主張,你不帶兵了,靠什麼來實現?岳飛始終沒明白就是這一點。你不帶兵了,你就什麼都不是了,你一個平頭百姓你怎麼能指揮十來萬軍隊呢?
皇帝惱怒,宰相生氣,岳飛卻覺得十分委屈。他覺得自己既不貪圖富貴,又不想爭權奪利,都是一心為國家好。那麼,岳飛身為一員武將究竟為什麼要提「立太子」之事呢?
其實岳飛有一重意思在裡頭。徽宗皇帝歸天了,在金國被虐待致死了,欽宗皇帝還在啊。所以,岳飛想,我如果收復中原,我去打仗,我打敗了金國的話,金國就會想狠招,想餿招。想什麼餿招呢?比如說,金國要以宋欽宗為人質,他把宋欽宗推到陣前了,你說我怎麼辦?我放不放這箭?我砍不砍這刀?刀槍無眼,如果把先皇給傷著的話,怎麼辦?如果金國再想一個狠招,立張邦昌不行,立劉豫不行,趙構他又不承認,他萬一要把宋欽宗擱到汴梁做皇帝又怎麼辦?張邦昌是傀儡,劉豫是傀儡,宋欽宗可是正根的天子,是宋徽宗傳位給他的,不像你宋高宗,您這是實在沒人,矬子裡拔將軍,就你一個了,你當的皇帝。
所以,其實岳飛我們看,他這樣的主張完全是為了皇家去考慮。你立了太子,你有了接班人了,就是再立宋欽宗也沒人跟著他。因為這個時候,其實趙構已經得到了江南士兵、百姓、讀書人的信任。但是你老沒有儲君,所以如果立了宋欽宗,也許就會有人去忠於宋欽宗。所以,岳飛越想越冤,我冤大了。我一心一意為你好,你這樣喝斥我,看來這話沒說透。當時我光給皇上念折子了,然後風一吹,我可能念得結巴了點,皇上當時也生氣,這話沒說透。我得把這話說透了,我怎麼把話說透了呢?當他的面說沒法說不得了,皇上說了,這下次不許可,下次別來這個了。所以乾脆上疏吧。岳飛又給皇上上了一道奏折,前因後果一說,我都是為您好。這道奏折一上去,石沉大海。這個時候實際上在皇帝雙眸當中殺機湧現,只不過時候未到。時候為什麼沒到呢?岳飛想合併劉家軍,劉家軍沒讓岳飛合併,劉家軍嘩變了。這就是著名的「淮西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