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講 將帥失和 文 / 袁騰飛
黃天蕩之戰,韓世忠以八千兵馬,擋住了完顏宗弼十萬大軍,金國這次搜山檢海捉趙構的軍事行動宣告失敗。建炎四年,宋高宗回到臨安。
從建炎元年登基到建炎四年回到臨安,幾年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涯,給宋高宗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陰影。其中最慘的一次,宋高宗君臣在海上漂了四個多月。正月十五上元佳節,本來是閤家團圓的日子,君臣們卻只能在海上漂蕩。突然,他們發現兩艘大海船乘風鼓浪,直奔他們而來。君臣都嚇壞了,以為金國的追兵到了,因為他們聽說金國追兵到了寧州(今天的寧波),已經下海了。於是,他們進入高度戰備狀態,準備將船隊散開。幸虧高宗皇帝還比較鎮定,先派水軍上前詢問來的船是幹什麼的。一問才知道,這兩艘船是賣橘子的。高宗知道後很高興,一開口就把這兩船橘子都買下了,然後命人把橘子分給部將們吃。君臣逃難這麼多天,能吃到新鮮水果也很不容易,所以君臣都非常高興。
因為恰好是上元佳節,高宗就讓人把橘皮完整地剝下來,注上油,插上捻,做成小橘燈,放在海面上。一時間,成千上萬的小橘燈漂在海面上,場面看上去非常壯觀,也很浪漫。史籍上描述當時的情景說:「風息浪靜,水波不興,有數萬點火珠,熒熒出沒滄溟間。」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皇宮禁院裡,天上一輪明月,水上萬點火珠,這幅景致真可以說是美不勝收,但現在是在逃難的過程中,高宗看到這樣的美景,恐怕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有了這麼淒慘的經歷,宋高宗回到臨安之後,就命人在城外錢塘江口,準備了二百艘大船,船上滿載物資,又讓人在今天的舟山群島囤積糧草,準備一旦金軍南下,君臣們可以上船就跑。
宋高宗做好了隨時逃跑的準備,而金軍卻改變了戰略。黃天蕩大戰之後,金國人意識到自己不習水戰,從北往南直取南宋是很困難的,於是決定從西往東打,首先進攻川陝地區。那麼,金軍這一次大舉進攻南宋,宋高宗派了誰來抵擋呢?
金軍這次南下攻宋,主攻方向不再是江南,而是川陝地區。宋高宗派大臣張浚到川陝地區主持軍務。張浚是進士出身,徽宗當政時,他只是禮部的一個小官。靖康之變時,他趕在城破之前逃了出去,投奔當時做大元帥的趙構。趙構登基之後,朝廷極缺人才,於是就把張浚提拔為殿中侍御史,相當於今天中央紀委的一個官員。從原來六七品的小官,陡然升至三四品的官員,可見張浚是比較受高宗重用的。另外,我們前面講過,苗劉兵變的時候,高宗皇帝被苗劉二將逼迫,下詔改元。張浚在外地聽說之後,毅然號召諸將起兵討賊,平定了苗劉兵變,高宗才得以復辟。張浚這次救駕,等於是中興第一功,高宗皇帝自然對他另眼相看。
如今,金軍再次攻宋,高宗皇帝就問張浚:「朕想恢復江山,保全祖宗基業,愛卿你看應該怎麼辦?」張浚回答說:「中興大宋,當自關、陝開始,臣恐金人首先入陝,繼之窺蜀,其地一失,東南再難保全。」意思是說,如果要中興大宋,必須要重視關陝,如果金人佔領關陝,接著進攻蜀地,蜀地一失,金人就等於控制了長江上游,江南的半壁江山就保不住了,所以必須要控制關陝,保全蜀地,才能夠擋住金兵。高宗覺得張浚說得很有道理,而且張浚又是文官,任用他也符合宋朝「以書生典戎行」,即用書生制約武將的一貫政策,所以,高宗馬上任命張浚為川陝宣撫處置使,在今天甘肅天水建立幕府,準備防禦金兵南下
張浚雖然是書生,但行事非常果斷,頗有大將之風、丈夫之氣。臨出征時,張浚向高宗皇帝辭行,說「臣為陛下前驅清道,明年上元佳節,你我君臣東京相會。」意思就是,我給陛下您去探探道,明年的元宵節咱們君臣就能打回東京,就能回去過元宵節。
張浚在朝堂之上,當著滿朝文武百官誇下了海口。但是川陝平原不比江南水鄉,沒有了水戰時的障礙,金軍的金甲鐵騎來勢洶洶,張浚一介書生領兵,他用什麼辦法來抵擋金國的大軍呢?
張浚赴任不久,金國大軍就攻到了川陝地區。當時的金軍統帥,是百戰名將完顏婁室。完顏婁室是金國皇族,百戰名將,曾經率領部隊追擒遼國的末代皇帝天祚帝。金國大軍到達川陝後,完顏婁室派自己手下的大將完顏撒離喝出兵進攻,沒想到撒離喝中了宋軍的埋伏,幾乎全軍覆沒。撒離喝大哭而去,金國的其他將領就很看不起他,覺得男子漢大丈夫,打了敗仗就哇哇哭,讓宋朝人看見很丟人,所以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啼哭郎君」。
張浚牛刀小試就大獲全勝,志得意滿,認為「金軍不過而耳」,所以他就很看輕金軍。事實上,這一仗不是張浚打的,而是原來駐守關陝的將領曲端和吳玠打的。也就是說,統帥張浚還沒有直接與金軍較量,就開始輕敵了,這對宋朝是十分不利的。而對宋朝更為不利的是,張浚與手下的將領曲端,在軍事策略上發生了嚴重的分歧,以致兩人發生了激烈衝突,最後竟釀成慘禍。
曲端和吳玠打了這場勝仗之後,兩個人之間開始鬧矛盾,最後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曲端是吳玠的上司,吳玠就向張浚參劾曲端,二人在張浚面前爭得很激烈。在接下來的軍事會議商討下一步的作戰計劃時,曲端又跟統帥張浚發生了爭執。曲端認為,金軍以騎兵為主,而宋軍以步兵為主,關陝平原廣闊,利於金軍騎兵馳突,所以宋軍不能跟金軍野戰,應該據城堅守。
在中國古代,騎兵相當於現在的坦克裝甲部隊,其戰鬥力是非常強大的。尤其金國的重甲騎兵,據說人馬都披著鐵甲,馬只露著四個蹄兒和尾巴,當然,可能耳朵也露在外面;人只露著眼睛,手持長刀、大斧、狼牙棒,進攻起來聲勢駭人。而且戰馬能把人一撞一個跟頭,人還沒等站起來,就被後面的亂馬踩成肉醬了。所以,曲端說平原不利於宋軍作戰,是有道理的。
然而,張浚聽了曲端的話,卻很不高興。張浚心想,你讓我在這兒修土圍子死守,那得守到什麼時候?你這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家威風,還配做威武大將軍嗎?我們知道,張浚這時是急於建功的,因為他赴任的時候就跟皇上說要君臣同回東京過元宵節。再加上宋軍首戰告捷,張浚覺得金軍沒什麼可怕的,所以,他堅決要出戰。
曲端是武將,性格耿直,可能對朝廷用文官統帥軍隊這種做法,也頗有微詞。他認為張浚不通兵事,所說的都是紙上談兵,說說而已,不能真按張浚的方法打仗,所以他也鬧情緒,甚至頂撞張浚。曲端的話說得也有點過頭了,他對張浚說,這一仗你要是打贏了,我把腦袋給你,你斬我的腦袋以謝天下。張浚一聽,火就上來了,心想,公然被部下如此藐視,我還怎麼指揮戰鬥啊?於是,張浚也說,行,如果我輸了,我的腦袋也給你。倆人還寫下了軍令狀,約定誰輸了誰交腦袋。仗還沒打,宋軍將帥之間就已經嚴重失和了。
張浚奉皇命統兵西北,臨行前又誇下了海口,所以立功心切。曲端則是駐守西北的一員大將,久經沙場,經驗豐富,根本瞧不起張浚。於是,南宋的統帥和手下的大將發生了嚴重的爭執。那麼,這次打賭最終到底是誰輸誰贏?而這種將帥失和的局面,又會給南宋的川陝之戰帶來什麼樣的惡果呢?
曲端因為與統帥張浚失和,被張浚貶為團練副使,降成了省軍分區副司令員,不在戰鬥第一線了。如此一來,前線等於少了一員猛將,這對南宋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張浚攆走了與自己意見不合的曲端,開始集合部隊,準備與金軍決一死戰。據記載,張浚集合了五路兵馬,號稱四十萬人,不過四十萬人應該是吹的,是為了嚇唬金國,實際上大概只有十幾萬人。另外,張浚還集合了七萬匹戰馬,這差不多是南宋全國的戰馬了,是非常寶貴的。
開戰之前,張浚召開軍事會議,討論作戰方略。這個時候,我們前面提到過的八字軍的統帥王彥,就向張浚諫言:「陝西兵將,上下之情未通,一戰不利,則五路兵馬俱敗,不如屯踞險固堅城,萬一有失,亦可顧此保彼。」意思是說,如今這五路兵馬,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打起仗來只要有一路失敗,就會全局潰散。所以不如據城堅守,保證城與城之間有聯繫,如果金國人打這個點,其他四點可以援救,這樣的話,可保穩當。實際上,王彥跟曲端的意思是一樣的。但是,張浚連曲端的話都不聽,又怎麼會聽王彥的呢?張浚心想,你王彥原來只不過是個草寇而已,而我是堂堂進士出身,官居宰執,處置川陝,我能聽你的嗎?
所以,張浚不但堅決不聽這些意見,而且還書生意氣,竟給金軍下起了戰書。《孫子兵法》上講:「兵者詭道,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也就是說,只要能打勝仗,採取什麼手段並不重要。但張浚不這麼認為,他覺得大宋官軍是堂堂正正的仁義之師,不能玩陰謀詭計,所謂「夫戰,必投戰書」,所以一定要給金軍下戰書,約定好時間、地點,這才叫打仗。於是,張浚就給金軍下了戰書,說某月某日在某地,兩軍決戰。金軍統帥一看戰書,心想,這太搞笑了,宋朝這是派來個什麼人啊?哪有這麼打仗的?所以金軍根本不理張浚。
張浚見金軍不回應,很生氣,心想,金國人真是蠻夷之邦,沒有文化,我給你們下戰書,居然不理我。於是,張浚遍貼告示,稱「大宋軍民,有擒完顏婁室來獻者,封節度使,賞銀絹各萬」。意思是說,只要逮著完顏婁室,即使是平民百姓,也給封節度使,賞一萬兩銀子,一萬匹絹。張浚其實就是打心理戰,為了噁心金軍統帥完顏婁室。就連宋朝十幾萬大軍都逮不著完顏婁室,難道還能指望一個扛鋤頭的農民去逮?完顏婁室看了張浚的告示,莞爾一笑,也命人貼了一個告示,說甭管哪邊的軍民,「有張浚來獻者,賞布一匹、驢一頭」。這麼一來,張浚不但沒氣著完顏婁室,自己反倒被氣得夠嗆,於是加勁兒下書,催完顏婁室出戰。完顏婁室卻堅決閉門不出。所以,張浚就越來越輕敵,認為是大宋的軍隊
嚇得完顏婁室不敢出戰了。張統帥這麼一說,宋軍就更加懈怠輕敵了。
兩軍決戰之前,雙方主帥都要觀察地形。當時,宋金兩軍都是在平原列陣,中間有一片沼澤地。一員大將對張浚說,金軍以騎兵為主,宋軍以步兵為主,平原列陣對宋軍非常不利,所以宋軍應該把部隊轉移到山地,佔領制高點,列好柵欄,築好營壘,準備好滾木、礌石。一旦金軍進攻,宋軍居高臨下,金軍仰攻,宋軍用滾木、礌石往下一打,金軍肯定要失敗的。但是張浚根本不聽,他說,你以為我是書生就不會打仗啊?你沒看到中間隔著一片沼澤嗎?金國騎兵那一身盔甲有幾十斤,戰馬的盔甲也有幾十斤,人馬加起來有五百多斤,到了沼澤地,不用我們打就全陷進去了。我在平原列陣,就是要引誘金軍來進攻,讓他們全陷進沼澤裡,咱們不費一刀一槍,就能大獲全勝了。大將見張浚剛愎自用,不聽勸告,長歎一聲,也就不再多說什麼了。
張浚急於取勝,一意孤行,誰的意見也聽不進去。他把曲端貶職不用。又不聽從王彥之勸,就連軍中大將的建議,他也置若罔聞。而金軍統帥完顏婁室則是一名身經百戰、老謀深算的大將。那麼,張浚用沼澤地阻擋金軍進攻的計劃是否可行?宋金這一次交戰,結果會如何呢?
與此同時,完顏婁室也在觀察地形,他看了宋軍列的陣之後,仰天大笑,稱宋軍佈陣千瘡百孔,「極易破耳」。到真正開戰的那一天,完顏婁室命令所有士兵,用草袋子裝滿土,每人背一個,衝到沼澤地前,然後把土囊投進沼澤裡,很快就鋪出了一條路。金軍的騎兵踏著這條路,迅速地衝進了宋營。張浚萬萬沒有想到,這片沼澤地根本沒有擋住完顏婁室的騎兵。金軍的騎兵一衝進宋營,長刀、大斧、狼牙棒一掄起來,列陣的這路宋軍立刻就潰散了。最可怕的是,果然就像王彥所說,宋軍兵將上下之情未通,一路潰散,其他幾路也跟著一哄而散,宋軍所謂的四十萬大軍,頃刻之間就灰飛煙滅了。這一仗,宋軍慘敗。當時決戰的地點,在今天將帥失和的陝西富平。富平失守,金軍實際上就打開了通向四川的門戶。下一步,金軍翻過秦嶺就可以進攻四川了。當時的形勢,對南宋來說,是岌岌可危的。
張浚兵敗,幸虧他的部將單騎出關,召集殘眾,湊了幾千人,保護他且戰且退,到了安全地帶。張浚痛定思痛,後悔當初不聽曲端之言,致有今日之敗,所以,他想把曲端請回來,讓曲端繼續主持川陝的軍事。張浚一動這個念頭,吳玠可就急壞了。之前吳玠跟曲端鬧得水火不容,可以說是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如果張浚把曲端請回來主持關陝兵事,吳玠還有好果子吃嗎?所以,吳玠就跟張浚講,您忘了您跟曲端立過軍令狀嗎?後面的話,吳玠不說,張浚也明白。張浚和曲端賭的不是房子、田地,而是腦袋!張浚現在打了敗仗,有什麼臉面去見曲端?再說,曲端是武將,性子直,不會給別人台階下,萬一曲端把軍令狀掏出來,說雙方簽字畫押過的,要取張浚的腦袋怎麼辦?所以,張浚覺得吳玠言之有理,於是拿定主意,絕對不能讓曲端再起。
但是,張浚這時也犯愁了:按照當初立的軍令狀,我不把腦袋輸給曲端,曲端就得把腦袋輸給我,可是我打了敗仗,他的腦袋怎麼輸給我啊?吳玠在手上寫了四個字給張浚看,張浚一看——曲端謀反。張浚非常瞭解高宗皇帝的心理,皇帝最害怕的就是武將謀反。張浚心想,這個主意好,告曲端謀反,他就
必死無疑了。但是有什麼證據能證明曲端謀反呢?這個時候,一個曾被曲端責打過的部將,給張浚送來了證明材料,說曲端曾經寫過一首詩,詩裡流露出他有反意。原來,曲端的詩裡有這麼兩句:「不向關中興帝業,卻來江上泛漁舟。」我們知道,關中地帶以長安為中心,長安自古就是帝王都城,是周秦漢唐十一朝故都,可以說,漢唐的興起基本上都是在關中地區,所以,關中被認為是華夏民族政權的王業所在,有帝王之氣。如今金國佔領了東京,皇帝如果是英明天子,應該督率六師,赴關中長安,號令天下豪傑,收復故土。結果,皇帝卻到江上泛漁舟去了。張浚一看,大喜:這明顯就是諷刺當今天子!不管曲端這兩句詩是真的諷刺皇上,還是張浚故意搞的文字獄,只要有了這個借口,張浚就能把曲端抓起來了。
曲端因為不同意張浚的作戰方法,所以和張浚用腦袋打賭,並立下了軍令狀。如今張浚打了敗仗,事實證明曲端是對的。但是張浚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聽從了吳玠之計,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將曲端抓了起來。那麼,張浚會如何處置曲端呢?
張浚把曲端抓起來後,就交給一個叫康隨的部下去審問。康隨原來是曲端的下屬,曾經因為犯了軍法,被曲端抽過一頓鞭子,所以對曲端恨之入骨。張浚在這一點上倒是很會考慮問題,讓康隨來審曲端,這個謀反案肯定能定下來。曲端一聽要由康隨來審他,仰天長嘯,說:「曲端必死,鐵象可惜啊!」鐵像是曲端的坐騎,據說是一匹寶馬,可日行四百里。曲端歎息自己死後,這匹名馬不知道將來會落在誰的手裡,太可惜了。康隨審問曲端說,有人控告你謀反,有沒有這種事情?曲端當然否認,說我一片忠心,忠君愛國,絕無反意。康隨又問那兩句詩該如何解釋。曲端解釋,康隨卻根本不聽,為了讓曲端認罪,他命人大刑伺候。曲端是一員猛將,鋼筋鐵骨,尋常的皮鞭棍棒,根本奈何不了他。於是,康隨想了一招,他把曲端用鐵籠子裝起來,手腳都拷在鐵籠子上,用綿紙蘸水封住曲端的口鼻,然後在籠子四周堆起炭火來烤。這種酷刑是超乎我們想像的。曲端的皮膚都被烤化了,遍體流油,非常口渴,便向康隨要水喝。康隨竟讓人給曲端灌燒酒,這一灌入燒酒,再拿火一烤,曲端的五臟六腑就全爛了。可憐曲端一代名將,就這樣被活活折磨至死,年僅41歲。
曲端死得非常可惜,他沒有死在戰場上,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裡。更糟糕的是,曲端在關陝地區駐軍多年,深得民心,他一死,「陝西士大夫莫不惜之」,這就造成了「軍民亦皆悵悵,有叛去者」的惡果。關陝的軍民心想,曲將軍為國家殫精竭慮,精忠報國,結果落得這樣一個下場,這樣的朝廷,我們還保它做什麼?所以,有的人開始投降金軍,為金軍引路,有的州縣也開始投降金國了。
曲端這個人雖然剛愎自負,恃才傲物,但是史籍記載,說他「警敏知書,善屬文,長於兵略」。從他的詩寫得像模像樣來看,他不完全是個老粗,他的死實際上是宋朝由來已久的文臣武將之間的矛盾造成的。可以說,這種矛盾對後來宋軍戰鬥力的發揮,形成了很嚴重的制約。實際上,包括後來岳飛的下場,與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以及文臣武將之間的矛盾都是有關係的。整個宋朝,尤其是南宋一百多年間,文臣武將之間的矛盾一直沒有解決,這也是宋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大宋江山征戰多年,屢立戰功的大將曲端,沒有死在對金作戰的沙場之上,沒有像一員武將應該的那樣鐵馬金戈裹屍還,反而冤屈慘死在自己人的手裡。張浚打了敗仗,又害死了曲端,他曾誇下的海口,如今也不可能兌現了。那麼,宋高宗將會如何處置他呢?
張浚心裡明白,曲端死得冤。他也知道,曲端是一員名將,作戰有方,金國人都害怕曲端。所以,宋軍每次跟金國人打仗,張浚就命人在軍營當中大張曲端的旗號,來嚇唬金軍。但金國人也不傻,他們有很多間諜細作,因此,完顏婁室看見宋營當中遍張曲端的旗幟,就哈哈大笑,說曲端已貶,你還敢拿曲端之名嚇唬我?所以,完顏婁室覺得宋軍已經沒有將領了,就更加輕視宋軍。果然,完顏婁室一揮軍,宋軍就一潰千里。
張浚守關失利,又剛愎自用、擅殺大將,關鍵是他跟皇上保證過,明年君臣回東京過元宵節,這下保證兌現不了了。所以,張浚的政敵就彈劾張浚,說這樣的人怎麼能夠做一方節度使,來抵禦金國呢?高宗皇帝也認識到張浚有問題,於是下旨將張浚貶職。當然,曲端之死,吳玠也脫不了干係,因為是他出主意,在手上寫了「曲端謀反」這幾個字,致使張浚頓起殺心,把曲端害死的。那麼,吳玠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是不是奸臣呢?事實上,曲端被害死後,張浚兵敗,川陝得以守住,正是多虧了這位吳玠將軍。所以我們說,人的性格是非常複雜的,這種性格的複雜性,在吳玠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