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陝北白狄峁 第一百一十一節 黃河第一把頭 文 / 飛行電熨斗
畢竟高唐的白家是非常團結且高傲的一個氏族,對他們來說,族群的榮譽高於一切,甚至是個人的身家性命!
船哥會成立不久,抗日戰爭就爆發了。陰謀論者紛紛認為,如果白印天要對清泉寺發難,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因為當時的國民政府疲於應付各方勢力,壓根兒沒有精力去顧及這些,而且隨著長年的軍閥割據,槍支氾濫,白印天的手底下雖然看似是一幫筏子客,但真要組織起來,絕對是一股不可忽視的武裝力量。到那時別說要蕩平一個清泉寺鎮了,就是趁機掌控整個陝北地區,都可謂輕而易舉。
但白印天就是白印天,他的決定再一次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
抗戰爆發後,白印天的第一道把頭令就規定:凡船哥會陝甘寧蒙分舵,只要是接到抗日武裝的貨運業務請求,不問距離,不問派系,不問貨物內容,一律無償接單,由此給各分舵造成的損失,總舵一力承擔!
這就是抗戰初期,黃河流域名噪一時的「三不問」漕運原則。
這道把頭令一直持續到建國後,船哥會在八年抗日戰爭,四年國內戰爭中,對陝甘寧邊區各根據地的建立,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而無論是日本人還是國民黨,從未停止過對白印天的暗殺,好幾次都眼見得手,卻因為意外情況功虧一簣。白印天就好像是有高人在背後保護似的,雖然一生驚險無數,卻一直活到了八十多歲,壽終正寢。
也有人計算過,單是這一條把頭令,十幾年來,白印天的直接經濟損失,按銀元算,就數以百萬計!可以說,船哥會憑一幫之力,托起了大半黃河流域的敵後漕運任務,為整個北方,乃至全中國的解放,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直到這時,所有人才終於明白,白印天真不是他們想的那樣,這是一個有血性、有抱負、以家國天下為己任的真漢子!真英雄!
清泉寺和高唐的恩怨,不是白印天放下了,而是他從來就沒有放在心上過。之所以當年要選清泉寺為船哥會總舵,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化解兩地百多年來的恩恩怨怨。而這一點,白印天真的做到了!此後幾十年,清泉寺鎮人顧及他的恩惠和大度,再也沒有在高唐的祖墳山上葬過一個人。
建國後,在當地政府的遊說下,白印天為大局著想,甚至一度解散了船哥會。但這些筏子客們突然失去了約束,非但不安生討生意,反而各省各自抱團兒,建立起有利於自己地盤的一系列規定,結果漕運被搞得一塌糊塗,各種「過路費」橫生,許多船出了本省,到下一個省就被攔著了,不交錢就別想過。這在以前船哥會時期,是根本不會出現的。
如此放任了三年半,眼見越來越亂,白印天不得已又在上面的默許下,再次出面整治混亂不堪的漕運。好的是他雖然隱退了三年,但大多數筏子客都念著老把頭的舊情,一呼百應。但這次白印天又給出了新條令,就是各省建立分舵,推舉德高望重的老把式,成立「漕運管理委員會」,總舵不再統一徵收和管理各地的營收,主要承擔調解矛盾和監督的職能。其實就等於是說,白印天放權了,他這個總把頭從今往後只是一個名號,並無實權。
轉眼到了一九七八年,國家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風,白印天也已年近八十,他深知改革開放所帶來的變化,早晚會影響到這種流傳了千年的古老運輸模式,於是在改革開放後的第二年,也是自己八十大壽那年,第二次正式提出,辭去總把頭的職務,自己家族這一塊的業務,由自己的五兒子接手,這個人正是白捨年。
其實這時,白家的勢力已經萎縮到僅限於陝北地區了。而且剩下的這些筏子客,多是以清泉寺鎮的人為主。
大約十五年前,白印天壽終正寢。他生前曾留下遺願,死後只求一副棺材,埋在高唐村的祖墳山上。
由於白印天這麼多年來的卓越貢獻,整個清泉寺鎮都為他送行,但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眼前——該怎麼往祖墳山上葬?
最後,由幾個長者討論出了一個結果,白印天既然是從高唐村出來的,那高唐理應允許他葬在那兒。但為了表示他們的誠意,以及產生不必要的誤會,所以在下葬前,他們還提前派人特意去高唐村告知這一情況。
當送葬的隊伍到達了祖墳山下時,派去高唐村知會消息的人剛好回來,但他們把情況說明後,所有的人都不知如何是好——高唐村竟然不允許白印天葬在祖墳山,理由只有一個,他當年是自願出村的,既然出去了,就不能再算作是高唐人,所以自然不准在祖墳山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