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把時間當作朋友

第七章 真正的解決方案 7.b 提前準備的好處 文 / 李笑來

    提前準備的好處往往只有那些提前準備的人才可能真正體會。然而,無論多麼麻煩,只要允許我多囉唆一點,我就可以做到讓那些讀我的文字的人哪怕從未真正提前準備過什麼事情,也都真正能夠明白提前準備的種種好處以及「意外」的好處。為了說清楚,必須先從一些貌似並不相干的事情開始說起。

    所謂「靈感」

    讀書的過程中,一個格外有趣的現象是,當你意識到你需要,想去找關於某個特定的領域的書的時候,好書會自動出現——或者是朋友送你的,或者是你在書店或者圖書館裡隨手翻到的,或者是在網上閒逛看到不知道誰寫的帖子裡提到的,甚至可能是早就存在於你的書架上你卻一直沒時間看的……

    我最近的遇到的這種情況格外多。在我整理這本書期間,在朋友的書架上發現了一本他都不知道從哪裡搞來卻從來沒打開看過的,給我許多啟發的ThomasSowell的《KnowledgeandDecision》原版;在我自己書架上的早就看過好幾遍的《TheTippingPoint》、《MeanGenes》以及好幾本其他書中,「發現」了許多特別好的例子;在書店閒逛隨手拿到的是書中幾乎隨處都有內容可以驗證我過去很多想法的《少有人走的路》,在機場書店(書店在機場裡總是不倫不類,除了雜誌之外很少有好書)裡看到的包裝和設計都很差但僅憑作者的名氣就可以保證讀完不會後悔的畢淑敏的新小說《女心理師》——裡面有個特別好的類比以後的篇幅中會提到……

    我講作文課的時候,總是有學生向我抱怨,「老師,我找不到例子,怎麼辦?」最初我總是很耐心地告訴學生,「例子這東西,就跟錢一樣,是攢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還有的同學問,「老師,我怎麼找不到像你上課舉的那樣精彩的例子呢?」,我就回答:「繼續找。凡事兒都只不過是靠積累。」

    今天想來,這樣的回答未免過分簡單化了。然而,好幾年的時間過去,直到有一天,我在講一道GRE作文題的時候,我才意識到自己的過分簡單化。講那道題的時候,我提到這樣一句話:「我們的社會傾向於遺忘那些重要的人物——事實上,所有的社會都可能如此。」於是,我就必須向學生舉例說明「哪些重要的人物被遺忘了呢?」我問學生,「有沒有人可以說出三個,對我們的社會來說非常重要,卻被遺忘了的人物呢?」一聽說「三個」,課堂裡幾百人,少數幾個剛剛猶豫了一下才舉手的同學又慌忙地把手放下了。

    舉例說明「哪些重要的人物被遺忘了呢?」豈止不容易,甚至差一點就不可能。你想啊,你是整個社會的一分子,整個社會都遺忘了,作為一分子的你又如何知道呢?就算現在直接用google在互聯網上搜索,都不知道從哪裡開始。隨後,我就一口氣提到許多比如陳寅恪、張志新、蔣彥永、高耀潔,等等一連串的名字。每提到一個名字,我就要請所有沒聽過這個名字、或者聽過也不知道那是什麼人的同學們舉手,結果每次都是絕大部分同學舉手。

    就有同學當堂發問:「老師,那你是怎麼知道的呢?」我告訴他們,「原本我也不知道,甚至我也不可能知道。」但是,我跟他們只有一點是不一樣的,這些題目和剛剛那個句子「我們的社會傾向於遺忘那些重要的人物——事實上,所有的社會都可能如此。」是我很久以前記錄到我的筆記本上的,所以,後來有某一天讀到關於剛才那些人的文章,儘管當時的閱讀基於其他的什麼原因或者目的,與寫作文無關,但是,一下子就想到那個曾經記在筆記本上的那個句子,於是,那個句子邊上就又多了另外一個「被整個社會遺忘的重要人物」的例子。

    我記得我小時候讀那些博學的人寫的書,常常導致自己非常自卑,很納悶「他們究竟是如何做到連這個都知道的呢?!」比如,有人提到那個說「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譚嗣同在一百多年前還寫過這樣的文字:「詳考交媾時筋絡肌肉如何動法,涎液質點如何情狀,繪圖列說,畢盡無餘,兼范蠟肖人形體,可拆卸諦辨,多開考察淫學之館,廣佈闡明淫理之書,使人皆悉其所以然。」

    另外一則我現在已經找不到出處。是說以《大亨小傳》享譽的美國小說家費茲傑羅(ScottFitzgerald)因為自己的陽具尺碼「太小」而苦惱,海明威得知之後就拉著費茲傑羅到男生廁所去瞧真相,還不夠,就乾脆帶他去參觀羅浮宮的藝術品,說,「你那伙哪會輸給任何一尊男體雕塑的下體?」好人做到底,海明威還給費茲傑羅詳細地講解了透視學的基本原理,告訴他,很多男人都覺得自己的那物比不上別人的大,其實只不過是在觀察自己的和他人的時視角不同而已。費茲傑羅這才開始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現在看來,他們不見得一定是什麼都知道之後才寫出來的。很可能是為了寫出來,才去搜索、積累,才發現了那些令我們驚奇的內容。當然,如果我沒猜錯的話,他們自己也經常被自己的發現嚇一跳,要不然怎麼會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之類的慨歎呢。

    所以,素材積累固然非常重要,然而,如果提前確定一個方向或者目標,那麼就甚至可以積累很多原本不可能想像的素材——驚喜連連。再後來,當我寫現在這篇文章之前的那麼一個星期左右的某一天下午,閒來無事,就拿出過去的讀書筆記翻來翻去,突然發現那裡面有這麼一則:

    我們都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雞尾酒會中,所有的人都在以差不多同樣大小的聲音三五成群地相互談話。你正在與某個或者某些人交談,在你們正在談話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除了與你交談的人們所說的話以及你自己對那些人說的話之外,其他的聲音事實上都被你忽略,等同於並不存在。但是,如果另外一群人的談話中突然出現了你的名字,甚至可能在他們事實上離你並不是很近的情況下,你都會瞬間捕捉到那個聲音,就好像它突然衝進了你的耳朵一樣。而奇怪的是,之前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那些人一直在以同樣大小的音量,在與你現在同樣的距離之外進行交談,但是你卻完全不知道他們在說些什麼,那個聲音在此之前的部分全部被過濾掉了。這就是所謂的「雞尾酒會效應」(Cock-tailpartyeffect)這個名字是柯林奇瑞(CollinCherry)於1953年第一次注意到之後命名的18。當時科學家們正在想辦法為機場解決空中交通控制時所面臨的各種問題。那個時候,控制員要從控制塔通過大喇叭得到飛行員的聲音信息,從眾多飛行員的嘈雜的聲音中分辨出特定的飛行員的聲音使得空中交通控制非常棘手。

    我終於有了更清楚地解釋。「對特定信息的注意力」會使我們擁有神奇的能力在哪怕非常嘈雜的「噪音」中一下子挑出我們需要那些的「我們所關注的信息」。

    索性,我在Wikipedia和Google上做了更多的功課。原來現在科學家們對所謂的「潛意識」也有了更多簡單明瞭科學解釋。我們大腦中的灰質中儲存的各種信息只有很少一部分(很難超過12%)是有序儲存的,這部分被我們稱作是「有意識的」。而更多的信息,或者信息碎片,是非有序儲存的,甚至很難有意識地直接調出,這些往往就是被我們稱為「無意識」或者「潛意識」的部分。夢境的存在,就是潛意識存在的最基本證據。

    而隨著信息輸入越來越多,大腦就需要越來越多的灰質細胞。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使用兩種或者兩種以上語言的人,有更多地灰質細胞。而顱腔的大小是有限的,於是,灰質細胞的增加,最終會導致灰質密度越來越高。於是,灰質細胞之間就越有可能由神經元連接起來。於是就有可能產生我們所說的「融會貫通」的現象——那些原本可能貌似毫不相干的信息現在有機會被聯繫在一起了。所以,所謂知識淵博的人,就是那些存儲於腦中的信息量超常地多的人,這些人總是可以「融會貫通」,於是,超常地充滿了「智慧」。

    這樣看來,很多人討厭死記硬背是膚淺的。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所謂智慧就是記憶力,應該是他自己儘管當時無法全面解釋,但於他來講卻又是樸素而自然的體驗。有些知識領域就是相對更需要所謂的「死記硬背」,比如,歷史,地理,外語什麼的。其實,「死記硬背」有另外一個令人印象截然相反的同義詞——「博聞強識」。

    我個人認為一下這種情況是完全有可能的。每天我們都會有意無意接受並於大腦灰質細胞中儲存大量的信息,儘管大量信息以潛意識的形態存在,我們甚至無法有意識地調出,但它們就好像是雞尾酒會中無序而又嘈雜的「噪音」,但有時我們「對特定信息的注意力」會使得我們「神奇地」捕捉到那些於「我們所關注的信息」相關的某些信息——這種情況,很可能就是我們常說的「靈感乍現」。如果是這樣的話,凱庫勒的關於蛇的夢境就有了合理的解釋——關於苯環應該是怎樣的問題,他關注得太久,他的潛意識裡應該有多少貌似無序而又嘈雜的「噪音」呢!終於有一天,「雞尾酒會效應」出現了——表現為,他夢見的那條色彩斑斕的頭尾相連的蛇。

    所以,不要無謂地相信什麼「突然閃現的靈感」的存在。靈感這東西就算存在,也不會是平白無故出現的,肯定是有來歷的。只不過是我們經常說的「量變到質變」的那一瞬間突然綻放的鐵樹之花。

    可能出於同樣的感受,李敖曾戲謔道「妓女不能靠性慾才接客,作家不應該靠靈感才寫作」。儘管李敖後來的為人頗有些令人失望,但是,他的博學卻是實實在在的。李敖看書的方法頗為獨特但也很容易就看出其機理以及好處。李敖在鳳凰衛視2006年1月19日的《李敖有話說》19里是這樣介紹他的讀書方法的:

    我李敖看的書很少會忘掉,什麼原因呢?方法好。什麼方法?心狠手辣。剪刀美工刀全部下來,把書給分屍掉了,就是切開了。這一頁我需要,這一段我需要,我把它分類分出來了。那背面有怎麼辦呢?把它影印出來,或者一開始就買兩本書,把兩本書都切開以後排出來,把要看的部分切開。結果一本書看完了,這本書也被分屍掉了。這就是我的看書方法。

    那分類怎麼分呢?我有很多自己做的夾子,夾子我寫上字,把資料全部分類。一本書看完以後,全部進入我的夾子裡面了。我可以分出幾千個類來,分的很細。好比說按照圖書館的分類,哲學類,宗教類;宗教類再分佛教類、道教類、天主教類。我李敖分的更細了,天主教還可以分,神父算一類。神父還可以細分,神父同性戀就是一類,神父還俗又是一類。修女同性戀是一類,修女還俗這又是一類。

    任何書裡有關的內容都進入我的資料裡來。進入幹什麼呢?當我要寫小說的時候,需要這個資料,打開資料,只是寫一下就好了。或者發生了一個什麼事件,跟修女同性戀有關係,我要發表對新聞的感想,把新聞拿過來,我的資料打開,兩個一合併,文章立刻就寫出來了。

    換句話說,我這本書看完之後,被我大卸八塊,五馬分屍。可是被我勾住了,這些資料我不憑記憶來記它,我憑用細部的很耐心的功夫把它勾緊,放在資料夾子裡。我的記憶力只要記這些標題就好了。標題是按照我的習慣來分,基本上都翻譯成英文字,用英文字母排出來,偶爾也有些中文的。

    今天我把看家的本領告訴大家,李敖知道的那麼多,博聞強記,記憶力那麼好。我告訴大家,記憶力是可以訓練的。記憶力一開始就是你不要偷懶,不要說躺在那裡看書,看完了這本書還是乾乾淨淨的,整整齊齊的,這不對。看完了這本書,這本書就大卸八塊,書進了資料夾,才算看完這本書。

    今天我為大家特別亮一手,把如何看書的招告訴大家。不要以為這本書看完了,乾乾淨淨的新的算看過。那個不算看過,因為當時是看過,可是浪費了。你不能夠有系統的扣住這些資料,跟資料掛鉤。可是找我這個方法,可以把你看過的書,都把它的精華抓出來,扣在一起。這就是我的這種土法煉鋼的治學方法。

    有了這樣精巧的勤奮,李敖那火花亂濺的「靈感」之豐富多彩從何而來就清清楚楚了。

    於是,按照這樣的理解,所有的成功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先花上相當的時間和精力去鎖定一個方向或者目標。確定它是現實的、可行的之後,運用心智的力量在這個方向上再投入更多的時間,再更多一點的時間。把時間當作朋友,一路前行。當時間陪伴你足夠久的時候,你的耐心就能從它那裡得到回報。不知所以然的人會說,那是「運氣」,或者那是走了狗屎運的人才會有的「天賜靈感」;而我們知道的是,如果那回報真的來了,只有一個名字,叫做「必然」。

    所謂「能力」

    瞭解了所謂「靈感」的實質,就可以觸類旁通地理解另外一個詞——「能力」。我一直認為,在學習、工作上,一個人在某方面的能力究竟有多大,幾乎直接取決於此人能在那方面過提前多久進行準備。很少有人真正提前足夠的時間去做準備。只要觀察一下任何一所大學四年級的學生群體就輕鬆可以找到無數前仆後繼的失敗樣本,以及永遠是少量的成功樣本。

    太多太多的學生之所以開始著手準備托福、GRE考試,準確地來說,並不是因為他們在冷靜的思考之後最終「選擇」了出國留學的這條路,而是僅僅是因為突然發現工作並不是很容易找到、而對國內考研的前景也不甚樂觀。事實上,這些學生只不過是基於與「病急亂投醫」一樣的心裡,把「出國」當作一根救命稻草而已。

    然而,「出國」這根稻草於他們來講,確實只是一根稻草而已,根本無法救命。我曾在新東方的教書經歷讓我見過太多太多學生的失敗,僅僅是因為時間規劃上的失誤——當然這實際上也是人生中可以遇到的最大的失誤;而他們卻把失敗的結果理解為諸如「命運的不公平」之類的托辭,其荒謬和令人惋惜的程度超乎想像。

    讓我們來看看基本的時間表。如果,一位學生想要出國,希望在明年的秋季入學,那麼,他最好在今年的年底之前遞交所有必須的材料,包括各種考試的成績單、個人陳述、推薦信等等。這樣的話,他為了能夠按時提交材料,起碼要在今年6月份前後考完GRE的作文考試,並且在10月份前後考完GRE的其他部分。托福考試麼,最遲也要在今年10月份考完,當然,比較理想的是在今年年初就已經拿到成績。而托福考試也好,GRE考試也好,以我多年的教學經驗為基礎,我堅定地認為,一個拿得出手,換得來名校高額獎學金的成績,需要至少兩年時間的認真準備——並且還需要在此之前的基礎相當地紮實。

    個人陳述和推薦信,在整個申請過程中的作用相當大,有時候甚至超過托福、GRE考試。這些文書的寫作,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哪怕找到像我這樣有幾百個成功案例的所謂「專家」付費進行輔導,我也會需要至少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與申請者反覆溝通,然後才開始第一稿的撰寫,而後還要經過多次的修訂。並且,越是優秀的學生,要花費的時間精力越多,因為,一個人越優秀,所面臨的風險越高。可是我的經驗卻是,學生往往到了年底才發現自己根本寫不出像樣的個人陳述和推薦信,然後當他們一路打聽找到我幫忙的時候,我只能說,「抱歉,這個case我做不了」——這不是給我多少錢可以解決的問題,而是對他來講時間早已殆盡。

    每個環節都可能出現差錯。很多學生直到大三下學期期末結束的時候,才反應過來應該準備托福、GRE考試,那麼接下來的所有行為,都只不過是「臨時抱佛腳」——看見什麼都當作佛,也不管那「佛」的腳是不是感染了腳氣。理論上講,所有的「速成班」、「強化班」都只不過在販賣和滿足幻覺而已——當然正因為如此這種課程才會擁有巨大的市場和高額的利潤。臨時抱佛腳的人卻不知道自己早已選入了荒謬的漩渦,每天忙忙碌碌而又實際上碌碌無為地度過,直至最終結果出現都不知道自己究竟錯在哪裡;許多年後,對自己說,「年輕的時候,我也努力過……」

    也有很多的學生,結束了「速成班」、「強化班」的「學習」,才發現不僅有更多的功課要做,最要命的是,所有的考點全部報滿,根本無法訂到考位。在學習上多努力一些,還是有機會的。可是,沒有考位,是沒有辦法解決的——除了後悔之外。完全可以想像的是,那些稍微幸運一點,已經獲得考位的學生中,僅僅有20%不到的學生最終可以獲得有意義的成績,其他80%的學生,只不過獲得一個「考試經歷」而已——究其原因,我不相信這是智商的問題,這種考試也無法衡量智商;只有一個合理解釋:準備不夠充分,換言之,時間投入不夠,再換言之,沒有提前足夠的時間進行準備。

    其實,不僅在留學的這個選擇上如此,面對任何其他選擇的時候,包括考研、求職,大多數人的失敗與慌張都是基於同樣的機理。準備不充分的人面臨的困境,就好像是個手銬,越掙扎就被箍得越緊。面對最後期限,無法不產生無比的焦慮。而這些焦慮產生的唯一作用就是分散注意力,使得產能低下到極限;反過來,產能的低下和時間的緊迫所產生的唯一作用就是更加焦慮……惡性的死循環。

    這些人不知道,無形之中,時間已經成為它們的敵人;他們更不知道的是,時間原本無善無惡,是他們自己變成了時間的敵人,或者是他們把時間變成了自己的敵人。每時每刻,這些人還以為自己在跟別人競爭,殊不知,另外的那些人其實根本與世無爭,只是因為提前了起點,就有了機會把時間當作朋友——誰能想像出來這世上還有什麼樣的靠山會比時間更強大呢?時間的敵人從來都不知道自己被誰打敗了——對他們來講,生命的終點立著個他們看不到的墓碑,上面刻著「死因不詳」。

    舉個極端的例子,甚至不誇張地講,連男人的性能力都可能提前準備。所謂的性能力,往往與心肺功能緊密相關。於是,一個男人如果在二十五六歲的時候不管從什麼渠道得知了這一點的話,那麼他就應該堅持每週至少長跑三四次。幾年之後,一不小心過了三十歲,他就會發現在他的朋友同事都被工作壓垮了身體,了無生活樂趣的時候,他竟然僅僅因為一個萬事提前準備的良好習慣,可以做到一枝獨秀。

    有些學者的結論可能會招致猛烈批評,事實上也卻是經常如此。比如說,有些學者經過大量的調查,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很大程度上,財富決定智商」。這並不是胡說,儘管很難令人接受。生物心理學家馬克.羅森茨威格曾經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試驗:

    選擇一批遺傳素質差不多的老鼠,將它們任意分成三組:第一組3隻老鼠處在「標準環境」,即被關在鐵籠子裡一起餵養;第二組老鼠處在「貧乏環境」,即被單獨隔離起來,隻身處在三面不透明的籠子裡,光線昏暗,幾乎沒有刺激;第三組處在「豐富環境」,即十幾隻老鼠一起被關在一隻寬敞明亮、設備齊全的籠子裡,籠子裡設有鞦韆、滑梯、木梯、小橋及各種「玩具」。幾個月過去了,羅森茨威格驚奇地的發現,處在「豐富環境」的老鼠最活躍,看起來非常聰明,而處在「貧乏環境「的老鼠最為安靜,幾乎給人一種傻呆呆的感覺。然後,實驗人員將老鼠的大腦進行解剖分析,結果發現三組老鼠在大腦皮層厚度、腦皮層蛋白質含量、腦皮層與大腦的比重、腦細胞的大小、神經纖維的多少、突觸的數量、神經膠質細胞的數量以及與智力有關的腦化學物質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豐富環境「組的老鼠優勢最為顯著,而」貧乏環境「組的老鼠處於絕對弱勢。

    想像一下富裕家庭能給孩子創造的環境吧,再對比一下貧困家庭能給孩子創造的環境。所以,整體上來看(注意,個別的反例並不完全說明整體上的問題),貧富的分化甚至可能造成巨大的智力差異。

    環境對個體的成長有著巨大的甚至難以逆轉的作用。有人因此有了」血統論「、」出身論「之類的看法。這些人只不過是因其心智能力低下才會產生如此荒謬又如此膚淺的看法。然而,現象確實存在,只不過解釋過於簡單、幼稚、粗暴、粗糙。」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爹是英雄兒好漢「。」虎父無犬子「。」有其父必有其子「。印度影片《流浪者》裡的法官說:「賊的兒子還是賊」。英語裡的諺語說,「蘋果不會落到離(蘋果)樹很遠的地方」。所有這些都是對環境的力量造成的結果的樸素觀察。

    學者們認為,貧窮,從整體上來看是「永存之困境」(persistentproblem)。無論這世界發展成什麼樣子,都不可能徹底根除貧困,因為最終,所謂的貧困是相對的。然而,從個體角度出發,貧窮並不是無法擺脫的符咒。任何一個個體,事實上都有機會運用心智獲得解放。不妨想像一下,一個人養成勤奮並節儉的習慣,即可以做到既「開源」又「節流」,就可以開始積累財富——當然不可能一夜暴富。但是,一生的勤奮和節儉,即一生的開源和節流,等於與時間做了一輩子的朋友。而他的孩子如果也即勤奮又節儉,那麼,會積累指數級增長的財富。

    事實上,今天地球上所有控制巨大財富的家族都經歷過「白手起家」的過程。在荒蠻的年代,「耐心」的作用可能被其他因素掩蓋,但是,在比過往任何時代都高度文明的今天(儘管依然有很多地方令人失望),「耐心」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最有力量的因素。即便是古人都早就注意到「窮不過五幅,富不過三代」——請注意前半句。

    可是,多少人有耐心做兩代人、甚至三代人才能完成的計劃呢?答案是,極少數。不過,需要注意的並不是究竟有多少的人如此行為,而是,確確實實就有這樣的人存在!如果你認真思考之後覺得你自己不是那樣的人,那就不要抱怨,因為,那前途是你主動放棄的。即便是在戰國年代,都可以出現呂不韋這樣的人。某種意義上,是他們超常的耐心,也就是被我們稱之為「心智力量」的具體表現之一,使他們積聚了大量的財富。「一夜暴富」總是確實存在可能,但,那要依賴也只能依賴那些心智發達的人樂於接受但卻絕不奢望的一樣東西——運氣。

    就是有一些人竟然可以制定長達幾十年乃至一生,甚至跨越幾代人的計劃,而後一絲不苟地執行下去——當年讀《基督山伯爵》的時候就覺得故事中的人物牛就牛在這裡。後來看斯蒂芬金的小說改編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也再次覺得這樣巨人必然存在於這世界的某個角落。很少有人學會這樣的技巧,只是因為不大可能運氣好到身邊就有這樣的巨人,無法直接憑借「體驗」和「觀察」獲得切實的「經驗」和好處。

    儘管心智成熟的我們往往會避免基於比較的快樂,但沒有任何理由拒絕基於比較的相對成功。所以,突破剛剛提到的「惡性的死循環」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比別人更早一些開始準備,早一點,再早一點。想想吧,有些人可以提前一兩輩子開始準備一件事情。越早一點,你與時間這個朋友之間就會變得越親密一點;與你更加親密一點的這個朋友會讓你的每一天都多那麼一點點的從容;那多一點點的從容,會讓你愛上時間這個傢伙。

    不要怪我囉唆,不囉唆不行。說來說去,是我們早就提到過的道理。

    於是,我們看到的是這樣的結論,浪費時間是可恥的,而浪費青春不僅是可恥的,更是可悲的,並且只能是無可挽回的。樸素點說,人必須努力。如果大家都努力的時候,那你就最好早點開始努力,並且更努力才好。人們總是說,笨鳥先飛,其實,有很多鳥之所以先飛也許並不是因為它們笨,相反,更可能是因為它們更聰明。

    如果囉唆竟然真的起了作用,哪怕招人厭煩也居然可能是令自己愉悅的厭煩。教書的經歷使我養成了在必要的時候甘於囉唆的習慣;而其根本原因,只不過是我發現了耐心的好處;瞭解耐心的好處,就不得不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投入的時間相比,聰明、勤奮之類的因素實在是微不足道。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