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同使館的鬥爭 文 / 季羨林
南京政府在瑞士設有公使館。當時最高級的駐外代表機構好像就是公使館。因為瑞士地處歐洲中心地帶,又沒有被捲入世界大戰,所以這裡的公使館儼然就成了歐洲的外交代表。南京政府爭取留學生回國,也就以瑞士作為集中地點。他們派來此地的外交人員級別也似乎特別高。駐瑞士使館的武官曾一度是蔣介石手下的所謂「十三太保」之一,後來成為台灣海軍總司令的顯要人物。
我們在瑞士打交道的就是這個公使館。
我們於10月9日到了瑞士,當晚就坐火車趕到弗裡堡。第二天又回到伯爾尼,晚上參加了使館舉行的所謂慶祝「雙十節」的宴會,到的留學生相當多,濟濟一堂,來自歐洲的許多國家,大有「八方風雨會中州」之勢。我在飢餓地獄裡已經呆了不少年頭,乍吃這樣精美的中國飯菜,準備狼吞虎嚥,大大地干它一場。然而德國醫生告訴過我,人們餓久了,一旦得到充足的食物,自己會失掉飽的感覺。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就有不少人這樣撐死的。我記住了這些話,隨時警惕,不敢暢所欲吃。然而已經解饞不少了。
從這以後,我住在弗裡堡,不常到使館裡去。但是逐漸從老留學生嘴裡知道了使館內部的一些情況。內部人員之間有矛盾。在國民黨內部派系複雜的情況下,這是完全不可避免的。但是,使館又與留學生有矛盾。詳情不得而知,只聽說有一次一些留學生到使館裡去鬧,可能主要也是由於經濟問題。大概鬧得異常厲害,連電話線都剪斷了。使館裡一位秘書之類的官員,從樓上拿著手槍往下跑,連瑞士警察也被召喚來了。由於國際慣例,中國使館是屬於中國的,瑞士人不能隨便進去。因此請來的警察只能呆在館外作壁上觀,好像中國舊小說裡常講到的情況。這場搏鬥勝敗如何,我沒有興趣去仔細打聽。但是卻對我們產生了影響:我們於必要時何不也來倣傚一下呢?
這樣的時機果然來了。起因也是經濟問題。使館裡有一位參贊原是留德學生,對我們剛從德國來的幾位學生特別表示好感。他大概同公使有點矛盾,唯恐天下不亂,總想看公使的笑話。有一天他偷偷告訴我們,南京政府又匯來了幾十萬美元,專用做救濟留歐學生之用,慫恿我們趕快去要錢。我們年少氣盛,而且美元也決不會扎手,於是就到使館去了。最初我們還是非常有禮貌的,講話措辭也很注意。但是,一旦談到了我們去的主要目的:要錢。那位公使臉上就露出了許多怪物相,一味支吾,含糊其辭。我在1945年11月17日的日記上寫了我對他的印象:「這位公使是琉璃蛋,不成問題,恐怕已經長出腿來了。虎文說他說話不用大腦。我說他難得糊塗。」這應該說不是好印象。他一支吾,我們就來了火氣。我們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國內已經匯來了美元,這一點我們完全知道,瞞也瞞不住。此時,他臉上勃然變色,似乎有點出汗的樣子,他下意識地拉開抽屜,斜著眼睛向裡面瞧。我猜想,抽屜裡不是藏的美鈔,就是藏的賬本。不管他瞧的是什麼,都挽救不了他的困境。最後,他答應給我們美元。但有一個要求,希望我們不要告訴別的留學生,不要張揚。我們點頭稱是,拿了美鈔,一走出使館,我們逢人便說。這是一種什麼心理呢?當時沒有仔細分析。說是惟恐天下不亂吧,有點過分。恐怕只是想搞一點小小的惡作劇,不讓那位公使太舒服了,如此而已。
在瑞士期間,我聽了很多使館的故事或者傳說。有人告訴我,在一個瑞士人舉辦的什麼會上,中國公使被邀參加並且講話。按外交慣例,他應該用中文發言,讓譯員翻譯成德語或者法語,二者都是瑞士國語。但是,我們的公使大人,大概想露一手,親自用德文講話。如果講得好,講得得體,也未可厚非。可是他沒有準備好的講稿,德語又蹩腳。這樣必然會出洋相的。特別是他在講話中總是說「das,das,das」。瑞士人莫名其妙,大為驚愕。中國人士最初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後來恍然頓悟:我們公使大人是在把中國講話時一時想不起要講什麼話只好連聲說「這個,這個,這個……」翻譯成了德文。這樣的頓悟,西方人士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有的。中國人有福了。
我還聽人說,在使館的一次招待會上,有一位使館裡的什麼官員,同我們一樣,鼻樑兒不高,卻偏喜歡學西方高鼻樑兒人士,戴卡鼻單面眼鏡,大概認為這樣才有風度。無奈上帝給中國人創造了低鼻樑兒,卡鼻眼鏡很難卡得住。於是這一位外交官只好皺起眉頭,才能勉強把眼鏡保留在鼻樑兒上。稍一疏忽,臉上一想露笑容,眼鏡立即從鼻樑兒上滑落。就這樣,整個晚上,這一位自命有風度的外交官,皺著眉頭,進退應對於穿筆挺的燕尾服的男士們和渾身珠光寶氣的女士們之間。真是難為了他!無獨有偶,在同一個招待會上,我們的武官,大概是什麼少將之類,把自己得到的一枚勳章別在軍服的胸前,以顯示威風。但是,這一枚小小的勳章偏不聽話,偏要搗蛋,總把背面翻轉向前。這當然會減少威風的份量,是我們的武官決不能允許的。於是,整個晚上,他就老注意這枚勳章,它一露出背面,他總是把它翻轉過來。我個人沒有這個眼福,我沒有親眼看到這一幕精彩的表演。你試閉眼想上一想:在一個莊嚴隆重的外交招待會上,作為主人的官員和武官,一個緊皺眉頭,一個不停地翻轉勳章,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景象,你能不啞然失笑嗎?
其餘的傳言還很多,我不再講述了。
我們與之打交道的就是這樣一個使館。我真是大開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最重要的是,我們從中獲得一個非常寶貴的經驗:對付南京派出來的外交官,硬比軟更有效果。我們交涉從瑞士到法國去的用費和交通工具時,我們就應用了這個經驗,而且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