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我的人生感悟

正文 愛情 文 / 季羨林

    人們常說,愛情是文藝創作的永恆主題。不同意這個意見的人,恐怕是不多的。愛情同時也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東西。即使後來出家當了和尚,與愛情完全「拜拜」;在這之前也曾趟過愛河,受過愛情的洗禮,有名的例子不必向古代去搜求,近代的蘇曼殊和弘一法師就擺在眼前。

    可是為什麼我寫《人生漫談》已經寫了三十多篇還沒有碰愛情這個題目呢?難道愛情在人生中不重要嗎?非也。只因它太重要,太普遍,但卻又太神秘,太玄乎,我因而不敢去碰它。

    中國俗話說:「醜媳婦遲早要見公婆的。」我遲早也必須寫關於愛情的漫談的。現在,適逢有一個機會:我正讀法國大散文家蒙田的隨筆《論友誼》這一篇,裡面談到了愛情。我乾脆抄上幾段,加以引申發揮,借他人的杯,裝自己的酒,以了此一段公案。以後倘有更高更深刻的領悟,還會再寫的。

    蒙田說:我們不可能將愛情放在友誼的位置上。「我承認,愛情之火更活躍,更激烈,更灼熱……但愛情是一種朝三暮四、變化無常的感情,它狂熱衝動,時高時低,忽冷忽熱,把我們繫於一髮之上。而友誼是一種普遍和通用的熱情……再者,愛情不過是一種瘋狂的慾望,越是躲避的東西越要追求……愛情一旦進入友誼階段,也就是說,進入意願相投的階段,它就會衰弱和消逝。愛情是以身體的快感為目的,一旦享有了,就不復存在。」

    總之,在蒙田眼中,愛情比不上友誼,不是什麼好東西。我個人覺得,蒙田的話雖然說得太激烈,太偏頗,太極端;然而我們卻不能不承認,它有合理的實事求是的一方面。

    根據我個人的觀察與思考,我覺得,世人對愛情的態度可以籠統分為兩大流派:一派是現實主義,一派是理想主義。蒙田顯然屬於現實主義,他沒有把愛情神秘化、理想化。如果他是一個詩人的話,他也絕不會像一大群理想主義的詩人那樣,寫出些卿卿我我,鴛鴦蝴蝶,有時候甚至拿肉麻當有趣的詩篇,令普天下的才子佳人們擊節讚賞。他乾淨利落地直言不諱,把愛情說成是「朝三暮四、變化無常的感情」。對某一些高人雅士來說,這實在有點大煞風景,彷彿在佛頭上著糞一樣。

    我不才,竊自附於現實主義一派。我與蒙田也有不同之處:我認為,在愛情的某一個階段上,可能有純真之處。否則就無法解釋日本青年戀人在相愛達到最高潮時有的就雙雙跳入火山口中,讓他們的愛情永垂不朽。

    (二)

    像這樣的情況,在日本恐怕也是極少極少的。在別的國家,則未聞之也。

    當然,在別的國家也並不缺少歌頌純真愛情的詩篇、戲劇、小說,以及民間傳說。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國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世所周知的。誰能懷疑這種愛情的純真呢?專就中國來說,民間類似梁祝愛情的傳說,還能夠舉出不少來。至於「誓死不嫁」和「誓死不娶」的真實的故事,則所在多有。這樣一來,愛情似乎真同蒙田的說法完全相違,純真聖潔得不得了啦。

    我在這裡想分析一個有名的愛情的案例。這就是楊貴妃和唐玄宗的愛情故事,這是一個古今艷稱的故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歌頌的就是這一件事。你看,唐玄宗失掉了楊貴妃以後,他是多麼想念,多麼情深:「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這一首歌最後兩句詩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寫得多麼動人心魄,多麼令人同情,好像他們兩人之間的愛情真正純真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但是,常識告訴我們,愛情是有排他性的,真正的愛情不容有一個第三者。可是唐玄宗怎樣呢?「後宮佳麗三千人」,小老婆真夠多的。即使是「三千寵愛在一身」,這「在一身」能可靠嗎?白居易以唐代臣子,竟敢亂談天子宮闈中事,這在明清是絕對辦不到的。這先不去說它,白居易真正頭腦簡單到相信這愛情是純真的才加以歌頌嗎?抑或另有別的原因?

    這些封建的愛情「俱往矣」。今天我們怎樣對待愛情呢?我明人不說暗話,我是頗有點同意蒙田的意見的。中國古人說:「食、色,性也。」愛情,特別是結婚,總是同「色」相聯繫的。家喻戶曉的《西廂記》歌頌張生和鶯鶯的愛情,高潮竟是一幕「酬簡」,也就是「以身相許」。個中消息,很值得我們參悟。

    我們今天的青年怎樣對待愛情呢?這我有點不大清楚,也沒有什麼青年人來同我這望九之年的老古董談這類事情。據我所見所聞,那一套封建的東西早為今天的青年所揚棄。如果真有人想向我這愛情的盲人問道的話,我也可以把我的看法告訴他們的。如果一個人不想終生獨身的話,他必須談戀愛以至結婚。這是「人間正道」。但是千萬別浪費過多的時間,終日卿卿我我,鬧得神魂顛倒,處心積慮,不時鬧點小彆扭,學習不好,工作難成,最終還可能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這真是何苦來!我並不提倡二人「一見傾心」,立即辦理結婚手續。我覺得,兩個人必須有一個互相瞭解的過程。這過程不必過長,短則半年,多則一年。余出來的時間應當用到刀刃上,搞點事業,為了個人,為了家庭,為了國家,為了世界。

    已經寫了兩篇關於愛情的短文,但覺得仍然是言猶未盡,現在再補寫一篇。像愛情這樣平凡而又神秘的東西,這樣一種社會現象或心理活動,即使再將篇幅擴大10倍,20倍,100倍,也是寫不完的。補寫此篇,不過聊補前兩篇的一點疏漏而已。

    在舊社會實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辦法,男女青年不必傷任何腦筋,就入了洞房。我們可以說,結婚是愛情的開始。但是,不要忘記,也有「綠葉成蔭子滿枝」而終於不知愛情為何物的例子,而且數目還不算太少。到了現代,實行自由戀愛了,有的時候竟成了結婚是愛情的結束。西方和當前的中國,離婚率頗為可觀,就是一個具體的例證。據說,有的天主教國家教會禁止離婚。但是,不離婚並不等於愛情能繼續,只不過是外表上合而不離,實際上則各尋所歡而已。

    愛情既然這樣神秘,相愛和結婚的機遇——用一個哲學的術語就是偶然性——又極其奇怪,極其突然,絕非我們個人所能掌握的。在困惑之餘,東西方的哲人俊士束手無策,還是老百姓有辦法,他們乞靈於神話。

    一講到神話,據我個人的思考,就有中外之分。西方人創造了一個愛情,叫做Jupiter或Cupid,是一個手持弓箭的童子。他的箭射中了誰,誰就墜入愛河。印度古代文化畢竟與歐洲古希臘、羅馬有緣,他們也創造了一個叫做Kmaolliva的愛神,也是手持弓箭,被射中者立即相愛,絕不敢有違。這個神話當然是同一來源,此不見論。

    在中國,我們沒有「愛神」的信仰,我們另有辦法。我們創造了一個月老,他手中拿著一條紅線,誰被紅線拴住,不管是相距多麼遠,天涯海角,恍若比鄰,二人必然走到一起,相愛結婚。從前西湖有一座月老祠,有一副對聯是天下聞名的:「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是前生注定事莫錯過姻緣。」多麼質樸,多麼有人情味!只有對某些人來說,「前生」和「姻緣」顯得有點渺茫和神秘。可是,如果每一對夫婦都回想一下你們當初相愛和結婚的過程的話,你能否定月老祠的這一副對聯嗎?

    我自己對這副對聯是無法否認的,但又找不到「科學根據」。我倒是想忠告今天的年輕人,不妨相信一下。我對現在西方和中國青年人的相愛和結婚的方式,無權說三道四,只是覺得不大能接受。我自知年已望九,早已屬於博物館中的人物,我力避發九斤老太之牢騷,但有時又如骨鯁在喉不得不一吐為快耳。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