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為政篇 致諸弟述奉旨為較射大臣 文 / 曾國藩
【原文】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足下:
十月初二日接到澄弟八月廿六一書,具悉一切。是日又從岱雲書內,見《南省題名錄》,三弟皆不與選,為之悵喟!吾家系世積德,祖父及父叔二人,皆孝友仁厚,食其報者,宜不止我一人,此理之可信也。吾邑從前鄧羅諸家,官階較大,其昆季子孫,皆無相繼而起之人,此又事之不可必者。
吾近於官場,頗厭其繁俗,而無補於國計民生,惟勢之所處,求退不能。但願得諸弟稍有進步,家中略有仰事之資,即思決志歸養,以行吾素。今諸弟科策略遲,而否在此間,公私萬事叢集,無人幫照,每一思之,未嘗不作茫無畔岸之想也。
吾現已定計於明年八月,乞假歸省,後年二月還京,專待家中回信,詳明見示。今年父親六十大壽,吾意不克在家叩祝,悚疚之至!十月四日,奉旨派作較射大臣;順天武闈鄉試,於初五六馬箭,初七日步箭,初九十技勇,十一發榜,十二覆命。此八日皆八武闈,不克回寓,父親壽辰,並不能如往年辦面席以宴客也。然予既定計明年還家慶壽,剛今年在京,即不稱必觴1,猶與吾多重逢一不王晉十之例相合。
家中分贈親族之錢,吾恐銀到太遲,難於換錢,故前次為書寄德六七叔祖,並辦百折裙送叔曾祖母.現在廷芳宇尚起行,大約年底乃可到湖南;若曾希六陳體無二家,必待照到,乃送錢來,則我家今年窘矣。
二家捐項,我在京其去京平足紋二百四十一兩大錢,若合南中漕平,則當二百三十六兩五線。渠送錢若略少幾千,我家不必與之爭,蓋丁酉之冬,非來煤壟,則萬不能進京也。明年春同,應寄家用之錢,乞暫以曾院捐項用之,我上半年只能寄鹿茸,下半年乃再寄銀耳。《皇治經解》一書,不知取回否?若未取回,可令人去取;蓋此等書,諸清弟略一涉獵,即擴見識,不宜較以贈人也。
明年小考,須進十干,大場又須送十千;此等錢家中有人分領、使是一家之祥瑞.但澄弟須於在省城時,張羅此項,付各考者,乃為及時.京宮大小平安。紀澤兒已病兩月,近日痊癒,今日已上書館矣。紀鴻兒極結實,聲音洪亮異常。僕婢輩皆守舊,同鄉各家,亦皆無恙。鄒墨林尚在我家,張雨農闈藝甚佳,而不得售,近又已作文數首,其更可畏愛也!書不詳盡,寫此畢,即赴武闈,十二始歸寓。余俟後報。國藩手草。(道光二十九年十月初四日)註釋1觴:古代喝酒用的器具,此處引申為擺酒設宴。
【譯文】
澄候、溫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足下:十月初二日,接到澄弟八月二十六日的信,知道一切。當天,又從岱雲的信中,看到了《湖南省題名錄),三位弟弟都沒有考上,真為你們感到喟歎!我家歷代積德,祖父、父親、叔父,扶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仁厚待人,得到回報的,應當不止我一個。這個道理是可以相信的。我們家鄉從前鄧、羅各家,官都比較大,他的兄弟子孫,都沒有相繼而起的人,這又是事情的不一定的一方面。
我在官場,很討厭官場的繁文縟節,庸俗虛偽,而對於國計民生並沒有補益。
只是處在這個位置上,想跳出來也不行。但願弟弟們稍有進步,家中略為有一點仰事父母的資本,便想辭官歸家,我行我素。現在弟弟們科舉考試不得志,而我在這裡,公私百忙,萬事集中,沒有人幫忙;每一想到這裡,未嘗沒有茫茫大海,看不見靠岸的地方的感覺。
我現在已決定在明年八月,請假探親。後年二月回京城,專等家中回信,詳明指示。今年父親六十大壽,我竟不能在家叩頭祝壽,真是愧疚得無地自容!十月初四日,奉了聖旨指派我為較射大臣。順天武考鄉試,於初五,初六考騎馬射箭,初七、初八步行射箭,初九初十技勇,十一日發榜,十二日向基上覆命。這八天都在考武場內,不能回南。父親的壽辰,並不能如往年一樣辦面席宴帶客人。然而我既然已決定明年回家慶壽,那今年在京城即使不請宴,還是和我們家鄉「重逢一不重晉十」的慣例相吻合。
家裡分送親戚族人的錢,我怕銀子到得太遲,難以換錢,所以前次寫信給德六七叔祖,並且辦了百折裙送叔曾祖母。現在廷芳宇還沒有動身,大約年底才可到湖南。如果曾希六、除體元兩家,一定要等到拿到執照才進銀子來,那麼我家今年就窘迫了。
兩家捐官的款項,我在京城共支出京平足紋倉皇二百四十一兩六線(大約合南中糟平銀二百三十六西五錢)。他們送錢如果略少幾千,家裡不必和他爭,因為丁酉之冬,沒有他的煤壟資助,兒子是萬萬不能進京城的。明年春天,應寄家裡用度的鐵,請求暫以曾、除兩家的捐官款項先用,我上半年只能寄鹿茸,下半年再寄銀茸。《皇清經解》一書,不知道取回沒有?如沒有取回,可派專人去取,因這類書弟弟們略為涉獵一下,便會增長見識,不適宜輕易送給別人。
明年小考,要送十千,大場又要送十千。這種錢家裡有人分領,便是一家祥瑞。但澄弟要在省城時,張羅這筆錢,付給考生,才算及時。京城家裡大小平安。
紀澤兒病了兩個月,近日好了,今天已經上學了。紀鴻兒極結實,聲音洪亮非常。
僕婢們都好。同鄉各家,也都平安。鄒墨林還在我家。張雨農的兒子考試各科都學得很好,但卻沒有考中,近來又做了幾篇文章,精神可嘉可畏!信寫得不詳細,寫完,馬上去武考場,十二日才回家。其餘下次再寫。國藩手草。(道光二十九年十月初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