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第120章 文 / 黃曉陽
二號首長第二部第120章
唐小舟早就聽說,雍州新城的開發商是雍江地產公司。而雍江地產,又是新城實業的二級公司。新城實業,是江南省的大型企業集團,經營範圍涉及房地產、酒店、娛樂、汽車銷售等,隨便拿出一家二級公司,都是江南省的頂級公司。新城實業的董事
長名叫古昌華,是陳運達姐姐的兒子。陳運達的母親去世早,他是由這個姐姐帶大的。因此,對待古昌華,陳運達就像對待親兒子一般。
雍新物業公司之所以如此囂張,恰恰因為有陳運達的背景。
現在,趙德良要拿雍州新城的案子開刀,已經發出了一個極其明確信號,趙德良已經很清楚,黎兆平案的背後,是陳運達在操刀,目的就是要搞倒趙德良。而趙德良也完全不顧官場規矩了,決定和陳運達老帥相見,刺刀見紅。
如果用下棋來比喻趙德良和陳運達之間權力鬥爭的話,當初,趙德良來江南省的時候,優勢在陳運達這邊,陳運達執黑先行,下的一步棋是將韋成鵬安插在趙德良身邊。這步棋下得很霸道,也很無理。但在陳運達佔盡天時地利的形勢下,他沒有在趙德
良身邊下一堆無理而且霸道的棋,已經算是非常客氣了。趙德良呢?顯然不是弱手,一一應對,到了中盤時,明顯處於優勢。此時,陳運達開始打劫了,他找的劫材是黎兆平。這個劫打得又有點霸蠻和無理,但還算是一個劫,打得也算很有章法。趙德良
如果不打這個劫,肯定會非常難受,打這個劫吧,又有些無處著力的感覺。打到現在,這個劫已經成了雞肋,明智的做法,自然是放棄。可是,對方不僅沒有放棄,而且擺出了死纏爛打的架式,打出了一個無理劫,即逮捕陸敏等四人。
此時,趙德良有些怒不可遏了,一面應劫,一面開了一個新劫,這個新劫,就是雍州新城。這個劫打下去,就不是損失幾目子的問題,而是生死劫。這個劫,陳運達是不敢打下去的,因為他手裡沒有那麼多籌碼和趙德良交換。
唐小舟暗想,好一招圍魏救趙,實在是太絕了。顯然,趙德良早就可以打這個劫,他之所以一直按兵不動,實際上是留有餘地。當他採取這一行動之時,陳運達便應該看明白形勢,他如果一味地纏打,趙德良很可能痛下殺手了。
幾天後,雍州新城方面傳出了大動靜。公安部門拘捕了雍江地產總經理郭懷宇、副總經理梁佑龍以及雍新物業總經理劉紹元等十一人,同時,檢察院帶走了一名副區長和區國土局局長、兩名副局長、三名科長。
對於這一事件,媒體高調介入,當天晚上的電視新聞,播出了雍江地產十一人被捕的消息。電視記者甚至高調採訪了新城實業董事長古昌華。電視記者電話採訪古昌華時說,有人報料說,古總是雍江地產的大股東,是不是真的?古昌華說,他確實是雍
江地產的創始人之一,不過,現在已經退出了雍江地產,他本人在雍江地產沒有一點股份,雍江地產已經與他以及他的新城實業,沒有任何聯繫。記者進一步提問,古昌華說,我能告訴你的是,雍江地產已經和我沒有半點關係,至於我本人是否涉案的問
題,我能告訴你的是,你既然能打電話給我,就說明,我是自由的。說完之後,便掛斷了電話。
報紙雖然比電視慢,但可以更加深入,雍州的幾大報,均登載了這一消息,三份都市類報紙,甚至在頭版發大幅照片,又在本地新聞版用整版篇幅登載這一新聞。這一事件原本在當地造成過巨大轟動,此時公安局和檢察院同時逮捕多人,其震動程度,
甚至不弱於一年前的反黑風暴。
時間也非常湊巧,各大報登載這一消息的當天,恰好是省委常委會。會議開始前,唐小舟進去給趙德良放茶杯,聽到裡面議論十分熱烈,全都是雍州新城的事,直到陳運達黑著一張臉進來,議論聲才嘎然而止。
趙德良隨後走進了會議室,坐下來後,先整理了一下面前的文件,然後宣佈會議開始。
趙德良說,今天會議的議題,幾天前已經通知過了,主要是研究部分市級政府班子的配備問題。各市州的黨代會已經召開,黨委班子,已經配齊了。正因為配備黨委班子,政府班子出現了一些職缺,如果不及時補上,可能影響到各級政府工作的正常開
展。幾個市州黨委紛紛向省委提出建議,希望盡快把政府班子配齊。省委也有不少同志認為,這事不宜拖,最好盡快確定提名,以便各級人代會通過。省委組織部的同志非常辛苦,先是在配備黨委班子時,忙了差不多一年,現在又為了配備政府班子,忙
了好幾個月。六月份,組織部提交了一個初步方案,當時在書記會上議了一下,根據書記會精神作了適當調整,從而形成了今天的方案。下面,請昭武同志介紹具體方案。
馬昭武開始介紹這次組織考察情況。此次需要調整的副廳級以上職位共有一百一十五個,主要是各地級市的副市長以上領導以及省屬各廳局的行政主官等。這一百一十五個職位,是年初就列入考察目標的。但是,半年多時間裡,出現了一些變化,其中
因病去世一人,因個人原因辭職一人,因刑事罪入獄一人,因職務犯罪被雙規或者判刑五人,此外因為其他原因,被補充進黨口十四人。針對這一情況,組織部提出了一個二十二人的增補名單。這個名單,是組織部集體研究提出的,是否適合,由常委會
集體討論決定。
大名單在發給各常委的議事項中,已經列出了。增補名單由於某種原因,未能列進去,馬昭武只好現場一一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