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儒教、佛教寫道教 文 / 林語堂
孔子是一位令人心悅誠服的人,他不講哲學,不談神,也不論死後之事。像蘇格拉底,或者像美國的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孔子只是一個聰明的、年長的、深刻的、非常機智的思想家。他只論日常的生活和如何生活。
《論語》中有孔子的談話,開篇三句話就談到學習的樂趣、交友的樂趣和內心豐富的快樂。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的教育關注人的道德本性的培養。雖然他不把神和哲學神秘化,但他談論平白的日常感受,這不可能將它置於一個神的地位。因而在中國人的信仰中,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真空,佛教和道教深入其中,填補了大眾的想像和大眾的信仰。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有三大宗教的原因:儒教、佛教和道教。在三者中,儒教影響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模式最為深遠。
在佛教和道教中,有一個善的哲學體系,但是這種哲學適合知識分子,遠非普通民眾所能理解。哲學家還把其他的內容加入其中,比如一個善的天堂、一個邪惡的地獄,可見的偶像和為數眾多的令人迷惑的神靈和聖人,這些使得它們被稱為「大眾的宗教」。
佛說生活中有痛苦,痛苦源於人對慾望的追求。一條解脫的道路就是不斷地克服掉肉體的慾望,從而獲得內心的寧靜。
但是不斷發展的佛教具備了大眾宗教的一切特徵,特別是大乘佛教在中國和日本盛行。其他的佛教國家有緬甸、泰國和斯里蘭卡,這些國家信仰小乘佛教。佛教有一個邪惡與多姿多彩的天堂和地獄(地獄分為十八層)。通過默念佛主釋迦牟尼的名字而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更容易得到拯救。許多的人為死者祈禱。有大量的聖徒、高級的聖人或低級別的神被稱為菩薩。這些聖徒已取得真經,本該圓寂,但是他們仍選擇了世俗的生活,並聯繫著人類。有許多寺廟和不結婚的和尚,當然個別的除外。
通常說來,佛教教導人生是一個生死輪迴的圓圈,我們現在為我們前生所做的接受懲罰,我們將來為我們現在所做的接受懲罰。這個圓圈是痛苦的和一個永不休止、應接不暇的幻影。人要逃脫這個圓圈才能獲得拯救。信仰靈魂轉世的教義導致教徒對動物有側隱之心,並禁止殺生,包括拍死蚊子、踩死螞蟻。素食主義或不吃肉通常在佛教徒中踐行。吃素可以限制在某個時期中,像羅馬天主教徒在週五吃素一樣。轉世的教義給人這樣的感覺:一個人騎的驢或許曾經是一個前世的人和一個兄弟,雖然他不認識他,不記得他前世的存在。這也帶來一種偉大而普遍的側隱之心,這也帶來一種信念:無人知道他在做什麼,他為何要去做。
道教的創始人老子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哲學家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經》包括大量的警句,儘管只有五千字。老子點明弱小的力量、謙卑的勝利特性、自負的危險與退後一步的裨益。(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水是道家品格的象徵,水能尋找到更低的地面並滲透到任何地方。下面一段是表現《道德經》的內容與風格的好例子:
天下人都對我說,道廣大,卻不像任何具體的東西。正因為它廣大,所以不像任何具體的東西。如果它像的話,早就渺小了。
我有三種寶物,持守和保全著。第一種是慈愛,第二種是節儉,第三種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
一個人有慈愛就無所畏懼;一個人節儉就能寬廣;一個人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領。如果一個人捨棄慈愛而尋求勇武、捨棄節儉而求取寬廣、捨棄退讓而尋求爭先,是走向死路一條!慈愛用來征戰就能勝利,用來守衛就能鞏固。上天要保護誰,就用慈愛來武裝他。
但是隨著道教向大眾化形式的發展,其徹底地成為另外的宗教。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大眾化的道教則是中國人的心靈創造。中國人將道教視為巫術和邪惡的魔法,唸咒文和咒語,大眾道教中有許多強大的惡魔,同樣也有降伏這些惡魔的強大的超自然的神靈。在神話傳說中,這些惡魔之間的戰鬥非常有趣。道教有自己的道士和道觀,過去還有一位教主。但是道教不再有老子自己所創造的哲學化的教義了。老子是一位神秘主義者,道教是一種為老子創造的玄學以及開放的信仰。
幸運的是,儒教避免了大眾化的腐蝕。一個人不能用普通的情感進行欺騙,也不能圍繞它創建一個天堂和地獄。儒教是一種普通情感的宗教。
孔子教導,我們生活中的重要事業就是學會如何與人相處。當詢問死後之事,他回答:「未知生,焉知死?」他對古代的宗教實踐做了大量的歷史性研究,但是他避而不談超自然的東西。
孔子有一段金玉良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所有的教導都與人的道德修養相關。蘇格拉底有一句箴言:認識你自己。孔子的箴言是:獨善其身,或完善你自己。他說:「如果一個人不知道經常反躬自省『我在做什麼』,那麼就不知曉如何與人打交道。」根據這種培養和完善自己的方式,他教導的兩件事非常特別。
首先需要教育和訓練。他認為所有人的本性多少相似,但是習慣和訓練成長出不同的人性,因此需要對孩童加以訓練。
根據儒家的觀念,做一個善良的兒子是最重要的品質。一個人必須在家裡和在少年時代學會對待生活的正確態度。一個人對人和責任要有正確的態度。孔子教育非常具有實踐性的特徵。當然,每個人應該盡力成為善良的人。但是什麼是善良的人?這很含糊。在家成為一個好兒子是確定性的和不能迴避的。一個確定性的空間包含一種確定性的責任。這包含原則、服從、愛和奉獻,以及責任。這並不容易,但是個性的培養得從孩童時代形成正確的習慣開始。
其次,孔子認為,法律與政治是表面上的,社會秩序必須基於個體的培養。孔子說,這是智慧的開端和終點。因此在儒家的《四書》中的最初段落,直到現代,中國學生上學後都要學習。這段是這樣說的:
古人,想要使得美德顯明天下,首先要治理好他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家庭的人,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想要提高自己道德修養的人,首先要使自己的心正;想使自己的心正,首先自己要誠實;要想做個誠實的人,首先要獲得真正的知識(一種真正的哲學和真正理解人與人生的知識);而獲得知識的方法就是窮究事物的原理。
只有將事物的原理—一探究到極致,然後才能獲得誠實的目標。當具有誠實的品質,才能心正。心正之後,然後才能涵養自身的道德。道德修養提高後,才能調理家庭生活。當規劃好家庭生活,國家才能治理好。治理好國家,而後才能天下太平。
從皇帝到老百姓,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要是這個基礎破壞了,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不可能的。沒有一棵這樣的樹,其樹幹又細又小,而其頂部的樹枝長得繁茂。這就是事物之本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