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文 / 林語堂
柔安從學校出來後第二天才回家。她心花怒放,聲音也輕快多了。有人說,每個人的生命都相似,只是點綴在生命裡的希望和夢想使它有所差異。柔安很任性。因為她空洞、幻然的目光,學校裡大家給她取了「觀世音」的綽號。誰也不知道「觀世音」在幻想什麼。
她這次才認識李飛。他對她很好。他似乎不喜歡她的出身,但是他會驕傲且故作屈尊地說:「你很好。」如此而已,不過這已經使她心滿意足了。多令人興奮的經驗。她抱著大膽的熱情,希望他們還有機會再碰面。
她不費力地掩飾著微跛的動作。她知道繃帶是自己勇敢的標記,而當叔叔聯想到受傷的起因時,這繃帶是絕對不受歡迎的,到家門口時,她故意把紅圍巾提高一點。
午後嚴靜的陽光照著「大夫邸」高聳的大門。這是一幢六七十年前官邸格局的大宅。橫臥在大門上的綠色匾額上寫著燙金的「大夫邸」,頂端有「皇恩」兩個小字。
這一類大宅都沒有供馬車停放的空地,現在停著一輛漆黑的派克轎車。面對大門口的是一面一百二十度角的牆。兩座石獅子並列在台階的兩側。在蓋有頂的走道途中是門廳。正門的後面,直通往正院,只有在正式宴會時才敞開,平時都是由邊門進出。
朱紅色的大門最近才漆過一層。那鍍金的手扣環在門上閃閃發光。這座大門高約十二尺,寬約十尺。炫耀著建這幢大宅的大官氣派。地磚泛著深紅色,似乎不是現在鋪的,每塊是一尺半見方。門廳兩側的門房屋子特別寬敞。令人憶起幾十年前,房子是房子,空地是空地的時代。正門上的隔板和邊門都漆成黑色。杜范林很留意大門的外觀,他要保持這股古典的高貴氣派,他指派門房老王保持門環的光澤。雖然有人揶揄說:「那幢房子連那對石獅子都令人唾棄。」可是看到門上的朱紅色和金黃色,都會不由自主地羨慕這家人富裕。除了正式場合以外,這大門從不開放,可見它的裝飾價值遠超過實用價值,但是它確實博得了來訪者的敬仰,被認為是這家人社會地位的顯著象徵。
第一個院子,鋪著碩大精緻的石板,走上三級台階就是第一廳堂,這兒是接待客人用的。中央的鑲板上掛著一張爺爺的水彩畫像。細緻的格子窗略泛金黃色和桃紅色,可以進而瞥見第二個院子。傢俱都是雅樸的檀香木打造的,帶有圓圓的角和大理石的面。牆上掛著幾軸字體不凡的書法。西牆上掛的是柔安的父親仔細臨摹的「翰林」字體。東牆上掛的是光緒年間最後的忠臣之一——也是杜忠的好友——翁同龢題的對聯,這副對聯約有一尺餘高。對聯的旁邊是一幅馬遠的巨幅山水畫,這可是稀世珍寶呢!
不過,整個古典莊嚴的氣氛被廉價的油畫複製品「巴黎之抉擇」破壞無遺。畫裡是三個站在不同角度的裸體女神,前市長的兒子祖仁買回來當擺飾用的。他搬出去住在東城的住宅區。
一座橢圓鍍金的穿衣鏡框斜立在角落上,是十八世紀閨房裡擺的那種。這件進口藝術品叫做西洋鏡,被人看成一種時髦高雅的玩意兒。據說平常看不見的妖魔鬼怪,一到鏡子前就會現形,所以具有照妖驅妖的雙重功用,又能讓杜范林在出門辦公之前,顧影自憐一番。他習慣在出門前站在鏡子前面,撚撚鬍鬚,研究一下他那圓腫、易發胖的臉孔。
世上的事真虛偽。表面上,這家人都活在那位大政治家老祖宗的庇蔭下。老祖宗那幅天庭飽滿、和顏悅色、蓄留白鬚的畫像正由牆上對子孫微笑呢!然而整個大廳的佈置就像它目前的主人一樣,刺眼、不調和以及充滿了粗俗的自信。與其說這是大政治家、大學者後裔的房子,倒不如說是做鹹魚富商買賣——她叔叔就是——的房子更恰當。
她希望叔叔正在睡午覺。她迅速地穿過第一個院子,來到西邊的迴廊。春梅聽到腳步聲,從叔叔房裡喊道:「三姑,是你嗎?」
春梅本來是嬸嬸的丫環,因為替前市長生了兩個孩子。所以叫柔安「三姑」,她並沒有確實的地位。古時候的家庭喜歡把堂兄弟姐妹加起來排行,這樣顯得人口較旺盛。所以柔安是獨生女,也就變成老三了。
柔安到了後院,進了拱門走向西廂,那是她自己住的庭院。這個院落整潔幽靜,小徑鋪著一塊塊十五尺長的藍木紋石板,上面放了兩個大的金魚缸,缸里長了厚厚的青苔。橫邊的兩棵梨樹光禿禿立在冬陽下。她在門廊徘徊了一會兒,欣賞著盆裡的秋海棠。
一回到自己的院子,她就感到孤單。她曾和父母度過了快樂的童年。她是父母的獨生女,她對祖父母還有印象。十四歲那年,她母親過世了,當時他們住在北京。更早以前,她父親到南方嘉興出任道台,所以他們住在那兒。
如今一切都變了。母親過世後,她就一直是孤孤單單的。當時她父親在上海孫傳芳的麾下任職;孫傳芳被國民黨擊潰後,他的財產充了公,於是他遠走日本,把女兒送回西安上大學,因為這裡是她的老家。飄泊了幾年後她父親回到了「大夫邸」。兄弟倆合不來,杜忠生性倨傲。雖然經濟情況不佳,也絕口不提祖產分家之事。他選擇了三岔驛祖產附近的一座喇嘛空廟,在那裡隱居。
唐媽正在和其他傭人聊天。一聽小姐回來了,她急忙走到院子裡。唐媽從柔安七歲時帶她長大,自從她母親過世後,她就成為小姐的忠僕和伴侶,她覺得自己有責任像個母親般地對待她。她是北平人,和其他傭人不大合得來——只對杜忠一家人忠心——她來自農家,對皇上欽點的「翰林」具有特殊的敬意。結果呢,她對市長一家人的看法就跟柔安一樣,柔安有很多秘密只對她一個人說。唐媽有樸實的臉孔、寬厚的肩膀和扭擺的小腳。她對柔安很盡責,隨時留心著柔安的飲食、穿著和利益。柔安對她的信賴,不下於對自己父親的信賴。一年前當父親還住在這裡時,他們三個人就像一個祥和的家庭。
「小姐,你回來啦!」唐媽說。
「唐媽,你看,我在街上和警察打架受了傷,所以才打電話告訴你,說我昨兒個不回來。」柔安摸著脖子上的膏藥說。
唐媽拉著一張臉,檢視傷痕。柔安將膝上的淤青指給她看,還告訴她打架的詳情。
「他們怎麼可以這個樣子!」唐媽咂著舌說。
她直到替柔安清洗膝部,仔細包紮後,才放下心來。
柔安一拐一拐地上床時,春梅正走進來。
春梅是個二十八歲的少婦,有尖挺的鼻子,高聳的顴骨和靈活的眼睛,從她的衣著看來,誰都會以為她是這家的小姐。她留著短短的燙髮,身穿黑緞長裙,襯托出她優美的身段。她精力充沛,常過來找柔安聊天,畢竟柔安是這幢屋子裡惟一與她年紀相仿的女人。她跨上台階,就大聲宣佈自己的光臨:「三姑,真高興你回來了。我聽唐媽說你昨天沒回來。」
她看到柔安的腳微跛就說:「怎麼,出了什麼事?」
「梅姐,您坐,」柔安拍拍床說。她叫她「梅姐」,因她的地位比僕人高,又是市長孩子的母親。
春梅坐在床邊。柔安想了想,說:「梅姐,我想今天晚上吃晚飯時,我和您換位子。不想讓叔叔看到這個。」她指了指耳朵後面的紗布。
「怎麼會受傷的?」
柔安把事情經過告訴她。
「那簡單,你把頭發放下來。老頭子看不見的。」春梅總是在背後叫杜范林「老頭子」。「老頭子」比「老爺」親密些,又不像「老古板」那麼不敬。
「他昨天晚上問起你。我告訴他你要留在學校開會。」她對小姐眨了眨眼,接著說,「把手錶拿給我。我會派人拿去修理。」
柔安好感激。春梅當家,總是為她做好事,並且替她節省開銷。春梅繼續說:「你不必謝我。大夫邸的財產不是你爹和你叔叔共有的嗎?我想你爹也不必覺得是在花他弟弟的錢。雖然老頭子愛發脾氣,不過我們這可是在分享祖先的財產呀。我從來沒見過這麼不相像的兄弟。就算所有的錢都是你叔叔賺來的,也全是靠那口大湖。俗語說『抓賊打虎靠血親。』你爹自尊心很強,我知道,不過他是讀書人嘛。家裡面一個兄弟做學問,另外一個當商人賺錢,不是挺光榮的嗎?」
柔安不好意思向春梅提起那個送她上醫院的青年,告訴唐媽倒無所謂。
春梅起身要走說:「我來安排今天晚上吃飯的位子。老頭子正在睡覺。我偷空溜過來找你聊聊。現在我得回去了。」
春梅走後,柔安不由得佩服這個美麗又能幹的女人,雖然不認識字又只是個丫頭,單憑她個人,終於爬上了這個家庭的一席重要地位。
***
過了一個禮拜,柔安的叔叔杜范林飯後正在他自己房裡看報。第二個院子的格局和其他屋子一樣,中間是客廳,兩邊是廂房。兩廂房各用隔板隔成兩間臥室,因為以前蓋的房子都很寬敞,深達三十尺。太太的臥室在西廂,老爺的臥室在東廂,春梅和孩子睡老爺後房。
杜太太年屆五十,正到達對自己家庭地位感到安全無慮,住得好、用得好,舒服但又寂寞的晚年。她替丈夫生了兩個兒子。老大十六歲那年的夏天,在三岔驛的大湖裡淹死了。後來老二祖仁又出國了。現在他長大成了家,卻搬出去住,這是個令她難以接受的事實。她原以為在晚年能有兒孫繞膝。而今除了春梅生的兩個兒子之外,屋裡聽不到小孩子的聲音,雖然他們也奉命叫她「婆婆」,叫前市長「公公」,但不是她真正的「孫子」。
年輕的春梅掌管了她的家,在這兒生了根,證明了她幹得什麼事都不能少她、而且聰明得難以匹敵,這實在傷透了她的心。惟一的好事就是丈夫不再來打擾她了。春梅很尊敬她,愈發使她感到無助。她不讀書看報,以前常出去打打麻將,或是邀人來家裡擺一桌。但是近來她常犯神經痛,不這麼常出門了。沒事的時候,她就翻翻箱子,看看自己的東西和丈夫的東西,然後監督一些家事,其實這些春梅都已經弄得有條有理了。她知道自己根本不是這個年輕女人的對手。
杜范林在桌燈下的一張廣東運來的桃木躺椅上坐著。春梅則坐在後屋裡做著女紅,不去打擾他。但是他需要任何東西時,她一定唯命是從。他愈來愈少不了春梅,他被她年輕的風韻迷住了。春梅在附近時,他就覺得很輕鬆舒服。有時候他為自己找借口說,一個男人為公務忙了這麼久,應該享有個人的一點娛樂。他覺得自己真有福氣,能有春梅伴在身邊,他對她的才幹和自己的好命感到妙極了。他找不到比她更迷人、更聰明、更有用的妾了。一切都那麼自然,雖然破壞了常規,他卻覺得很舒服。
他對她喊道:「春梅,你要不要去笛笙樓聽個女的唱大鼓?北京來的。我接到四張明晚的招待券。報紙上提過這個女的呢!」
春梅說她很願意去。「婆婆去不去?」她問道。她知道太太鬧神經痛,正躺在床上。
「我想她不會去。」
「我想帶三姑和孩子去。」
「你們年輕人去。那個地方孩子去不好,叫祖仁和香華跟你們坐我們家那輛車去。我要他們明晚過來吃飯。打電話說我有事要和祖仁商量。然後你們再一起去看戲。」
她打電話給祖仁的太太香華,香華很高興,來西安後,她一直覺得無聊極了。
春梅回房後,范林拿出一封大哥剛來的信給她看。
「我大哥真是瘋了,莫名其妙地寫了這封怒氣沖沖的信來。他是氣我賺錢。」
「信上怎麼說?」春梅把全家發生的大小事情都看成是自己的職責。
「哦,說到我們大湖邊的回族鄰居。他認為我們該拆掉水閘,好讓水流向回人的谷地。」
所有的家事中,春梅最不瞭解三岔驛的大湖。她只知道他們鹹魚生意全靠那裡得來。她從沒去過那裡。每回杜范林和杜太太去,她都得留在家裡照料一切。
杜太太把她留在西安,還有一個理由——祖宗的祠堂在三岔驛。杜太太絕不讓春梅參加祭祖,怕她成為家裡正規的一分子,那樣會產生微妙的問題。年輕聰明的春梅可能憑著是「孫子們」的母親而壓倒她。杜太太連一回合也沒贏過這個丫頭。
春梅知道老爺每回看到柔安的父親在信裡提到水閘,就冷冷發笑。她知道那道水閘替三岔驛的老百姓帶來困擾,也引起他們兄弟倆的不和。
「告訴我咱們那些回族鄰居的事吧,柔安她爹怎麼說?」現在她說。
杜范林知道春梅在管家方面很能幹,可是他從不和她討論重大的決策。如何對付回人是他要和兒子商量的事,對女人來說,不大易理解,所以他笑笑說道:「別讓你這漂亮的頭腦為這種事煩惱。」
春梅受了委屈,但是沒說什麼。
第二天晚上祖仁和香華來吃晚飯。他是個方臉的年輕人,身材短小而精悍。他和時下的先進年輕人一樣,穿一件扣著領口的海藍色嗶嘰中山裝。外衣口袋突出一支金筆。香華很時髦,穿一件緊貼的旗袍,瘦削的臉仔細地抹了胭脂。
祖仁來和他爹談論生意。他不瞭解這些年輕女人們為什麼對聽大鼓這麼有興趣。他從來不愛聽音樂,管他是國樂或是西樂。在紐約大學唸書的時候,他喜歡到露西劇院看表演。有一回別人帶他去卡內基音樂廳聽演奏,他在座位上侷促不安,感覺像是被迫來聽一小時不知道哪一國的講演,而又不敢提早離席。今晚是因為香華很想去,他才勉強同行,他知道陪太太一塊參加晚會是做丈夫的義務。
飯桌上他爹提起大伯的來信,他把信看了一遍。
「都是傻話。我們重視鹹魚的生意。惟一沒做的當然是把湖水閘起來。自從我築起那道水閘,湖裡的水位升高了十尺左右。水量一增加呀,每年我們都抓到更多大魚。現在我們的鹹魚還遠銷到太原、洛陽呢。生意將繼續擴大,而且我們可以盡量地放魚苗進去。只要不被河水沖走,魚就會繁殖得愈來愈多。我真不懂大伯有什麼好擔心的。我已經要市政府的人在水閘上貼佈告,凡是入侵者都要送法嚴辦。幾個士兵就夠對付人了。」
「我爹就是擔心這一點。他說士兵不能阻止戰爭,倒是會引來戰爭。他不相信我們可以憑武力去保護這個遠在山裡頭的水閘。」柔安說。
祖仁帶著急速、半謙虛的笑容看著堂妹。
「柔安,你爹是個大學者。但是他不懂得做買賣。」
他說得很客氣,以免得罪了她。柔安知道水閘是他想出的鬼主意——他回來加入他爹業務之後所想出來的第一個賺錢計劃已經發生效用了。她不想和他爭辯,只說:「我聽爹說過,爺爺就是不依靠武力,才使得三岔驛躲過了一場流血戰爭。」
春梅專心地聽,沒有插嘴。香華則一向對丈夫的生意不感興趣。柔安一心想去聽大鼓。在北平的時候,她就很喜歡去聽人說書,那些說書的都有一種專門的技藝,把歌曲和音樂揉進故事裡去。崔遏雲是北平來的。何況,柔安讀過一篇文章談及這個女孩的表演,文章上署名「飛」。一吃完晚飯,大夥兒都準備好到笛笙樓茶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