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職業 文 / 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街上的居民鋪戶、大人小孩、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小教堂的牧師,和這些叫賣的人自己,都聽得很熟了。
「有舊衣爛衫找來賣!」
我一輩子也沒有聽見過這麼脆的嗓子,就像一個牙口極好的人咬著一個脆蘿蔔似的。這是一個中年的女人,專收舊衣爛衫。她這一聲真能喝得千門萬戶開,聲音很高,拉得很長,一口氣。她把「有」字切成了「一——尤」,破空而來,傳得很遠(她的聲音能傳半條街)。「舊衣爛衫」稍稍延長,「賣」字有餘不盡:
「一——尤舊衣爛衫……找來賣……」
「有人買貴州遵義板橋的化風丹?……」
我從此人的吆喝中知道了一個一般地理書上所不載的地名:板橋,而且永遠也忘不了,因為我每天要聽好幾次。板橋大概是一個鎮吧,想來還不小。不過它之出名可能就因為出一種叫化風丹的東西。化風丹大概是一種藥吧?這藥是治什麼病的?我無端地覺得這大概是治小兒驚風的。昆明這地方一年能銷多少化風丹?我好像只看見這人走來走去,吆喝著,沒有見有人買過他的化風丹。當然會有人買的,否則他吆喝乾什麼。這位貴州老鄉,你想必是板橋的人了,你為什麼總在昆明呆著呢?你有時也回老家看看麼?
黃昏以後,直至夜深,就有一個極其低沉蒼老的聲音,很悲涼地喊著:
「壁虱藥!虼蚤藥!」
壁虱即臭蟲。昆明的跳蚤也是真多。他這時候出來吆賣是有道理的。白天大家都忙著,不到快挨咬,或已經挨咬的時候,想不起買壁虱藥、虼蚤藥。
有時有苗族的少女賣楊梅、賣玉麥粑粑。
「賣楊梅——!」
「玉麥粑粑——!」
她們都是苗家打扮,戴一個繡花小帽子,頭髮梳得光光的,衣服乾乾淨淨的,都長得很秀氣。她們賣的楊梅很大,顏色紅得發黑,叫做「火炭梅」,放在竹籃裡,下面襯著新鮮的綠葉。玉麥粑粑是嫩玉米磨製成的粑粑(昆明人叫玉米為包谷,苗人叫玉麥),下一點鹽,蒸熟(蒸出後粑粑上還明顯地保留著拍制時的手指印痕),包在玉米的嫩皮裡,味道清香清香的。這些苗族女孩子把山裡的夏天和初秋帶到了昆明的街頭了。
……
在這些耳熟的叫賣聲中,還有一種,是:
「椒鹽餅子西洋糕!」
椒鹽餅子,名副其實:發麵餅,裡面和了一點椒鹽,一邊稍厚,一邊稍薄,形狀像一把老式的木梳,是在鐺上烙出來的,有一點油性,顏色黃黃的。西洋糕即發糕,米面蒸成,狀如蓮蓬,大小亦如之,有一點淡淡的甜味。放的是糖精,不是糖。這東西和「西洋」可以說是毫無瓜葛,不知道何以命名曰「西洋糕」。這兩種食品都不怎麼誘人。淡而無味,虛泡不實。買椒鹽餅子的多半是老頭,他們穿著土布衣裳,喝著大葉清茶,抽金堂葉子煙,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一邊嚼著這種古式的點心,自得其樂。西洋糕則多是老太太叫住,買給她的小孫子吃。這玩意好消化,不傷人,下肚沒多少東西。當然也有其他的人買了充飢,比如拉車的,趕馬的馬鍋頭1,在茶館裡打揚琴說書的瞎子……
賣椒鹽餅子西洋糕的是一個孩子。他斜挎著一個腰圓形的扁淺木盆,餅子和糕分別放在木盆兩側,上面蓋一層白布,白布上放一餅一糕作為幌子,從早到晚,穿街過巷,吆喝著:
「椒鹽餅子西洋糕!」
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歲,如果上學,該是小學五六年級。但是他沒有上過學。
我從側面約略知道這孩子的身世。非常簡單。他是個孤兒,父親死得早。母親給人家洗衣服。他還有個外婆,在大西門外擺一個茶攤賣茶,賣葵花子,他外婆還會給人刮痧、放血、拔罐子,這也能得一點錢。他長大了,得自己掙飯吃。母親托人求了糕點鋪的楊老闆,他就做了糕點鋪的小夥計。晚上發面,天一亮就起來燒火,幫師傅蒸糕、打餅,白天挎著木盆去賣。
「椒鹽餅子西洋糕!」
這孩子是個小大人!他非常盡職,毫不貪玩。遇有唱花燈的、耍猴的、耍木腦殼戲的,他從不擠進人群去看,只是找一個有蔭涼、引人注意的地方站著,高聲吆喝:
「椒鹽餅子西洋糕!」
每天下午,在華山西路、逼死坡前要過龍雲的馬。這些馬每天由馬伕牽到郊外去遛,放了青,飲了水,再牽回來。他每天都是這時經過逼死坡(據說這是明永胺帝被逼死的地方),他很愛看這些馬。黑馬、青馬、棗紅馬。有一匹白馬,真是一條龍,高腿狹面,長腰秀頸,雪白雪白。它總不好好走路。馬伕拽著它的嚼子,它總是騕騕馬裊馬裊的。釘了蹄鐵的馬蹄踏在石板上,郭答郭答。他站在路邊看不厭,但是他沒有忘記吆喝:
「椒鹽餅子西洋糕!」
餅子和糕賣給誰呢?賣給這些馬嗎?
他吆喝得很好聽,有腔有調。若是譜出來,就是:
│#556——│532——│
椒鹽餅子西洋糕
放了學的孩子(他們背著書包),也覺得他吆喝得好聽,愛學他。但是他們把字眼改了,變成了:
│#556——│532——│
捏著鼻子——吹洋號
昆明人讀「餅」字不走鼻音,「餅子」和「鼻子」很相近。他在前面吆喝,孩子們在他身後摹仿:
「捏著鼻子吹洋號!」
這又不含什麼惡意,他並不發急生氣,愛學就學吧。這些上學的孩子比賣糕餅的孩子要小兩三歲,他們大都吃過他的椒鹽餅子西洋糕。他們長大了,還會想起這個「捏著鼻子吹洋號」,儼然這就是賣糕餅的小大人的名字。
這一天,上午十一點鐘光景,我在一條巷子裡看見他在前面走。這是一條很長的、僻靜的巷子。穿過這條巷子,便是城牆,往左一拐,不遠就是大西門了。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飯去的(外婆大概燉了肉)。他媽已經先去了。他跟楊老闆請了幾個小時的假,把賣剩的糕餅交回到櫃上,才去。雖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頭(這孩子長得不難看,大眼睛,樣子挺聰明),換了一身乾淨衣裳。我第一次看到這孩子沒有挎著淺盆,散著手走著,覺得很新鮮。他高高興興,大搖大擺地走著。忽然回過頭來看看。他看到巷子裡沒有人(他沒有看見我,我去看一個朋友,正在倚門站著),忽然大聲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聲:
「捏著鼻子吹洋號!……」
(這是三十多年前在昆明寫過的一篇舊作,原稿已失去。前年和去年都改寫過,這一次是第三次重寫了。一九八二年六月二十九日記)
1馬鍋頭是馬幫的趕馬人。不知道為什麼叫馬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