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不惜血本 建立世界新秩序 馬島戰爭和墨西哥債務危機 文 / 威廉·恩道爾
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瑪格麗特·撒切爾和保羅·沃克爾激進的貨幣衝擊政策,也就沒有20世紀80年代第三世界的債務危機。
隨著1979年初伊朗的石油衝擊,以美元計價的石油進口均價上漲了幾乎140%。這次,發展中國家發現,由於受到沃克爾政策的影響,美國的利率不斷走高,以當地貨幣計算的美元,也像阿波羅火箭一樣竄升。自1974年石油危機以來,為了彌補石油赤字,發展中國家不得不大量借款,高利率不僅使絕大多數困難重重的發展中國家不堪重負,而且到1980年,她們又面臨一個全新的問題——她們借的歐洲美元也實行浮動利率。
正如先前指出的,早在1973年,英美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金融權威人士就已經討論,在以倫敦為中心的歐洲美元市場,利用紐約和倫敦的私營商業銀行,再循環新的歐佩克石油美元盈餘。20世紀70年代,歐佩克的石油資金激增,突然充斥倫敦的銀行,是20世紀20年代以來最瘋狂放任的貸款狂潮的起源。
自20世紀60年代以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英格蘭銀行已經清楚地表示,它不會試圖管制或控制因外幣在倫敦銀行之間流通而形成的歐洲美元市場,倫敦因此發展成為歐洲美元「離岸」市場的地理中心。這只是它們把倫敦重建為世界金融中心的一步。這意味著,儘管銀行家們關於歐洲美元貸款安全性的公開表態含糊不清,在20世紀70年代,還是有倫敦銀行的數十億歐洲美元流往發展中國家的借款人賬戶,並且這些石油美元沒有最後擔保——沒有一個國家在法律上承擔銀行貸款發生重大違約時的損失。
只要歐洲美元輪盤賭的輪子保持運轉,就沒有人擔心這個問題。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計算,發展中國家產生的外債擴大了五倍,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前的「太平」時期為1300億美元,到1981年大約是5500億美元,1982年超過6120億美元。這還不包括大量不到一年的短期貸款。當時的紐約銀行家、花旗集團的沃爾特·瑞斯頓認為,私營銀行向一些國家(諸如墨西哥和巴西)發放貸款是正確的,因為「政府擁有的資產超過它們的債務,簡而言之,政府不會破產……」。
由於第一次石油危機的影響,人們忽略了這些向發展中國家發放的歐洲美元私人貸款的一個關鍵特徵。紐約漢華實業信託公司,是一家主要的歐洲美元銀行,曾經是石油美元再循環的先驅,正是它使得大量的石油美元流向發展中國家,如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甚至波蘭和南斯拉夫。發展中國家只要保證,在經濟上滿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條件,她們就能獲得更有利的貸款條件,但英美銀行財團搾取了由紐約漢華實業信託公司首創的不引人注意的優惠。向這些國家發放的所有歐洲美元貸款都固定在一個特定的票面價值上,這個票面值超過了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LIBOR)。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是一個「浮動」利率,由紐約和倫敦的短期利率決定,可能會上下浮動。1979年夏天之前,為了彌補石油赤字向銀行借錢時,這似乎是一個無關痛癢的前提條件。
但是,1979年6月,撒切爾政府開始實施利率衝擊政策,10月份保羅·沃克爾的聯邦儲備委員會也實施了同樣的政策,第三世界債務的利率負擔一夜之間劇增,因為倫敦的歐洲美元市場利率從1978年初的平均7%增長到1980年初的接近20%。
僅僅這一個因素,第三世界債務國就會陷入無力償還的境地。因為債權銀行強行修改了償債條件,這使得第三世界債務國在沉重舊債上又添無法償還的新債,苦不堪言。更加令人不安的是,倫敦和紐約主要的銀行家們隨後也實行了類似政策,實際上是20世紀20年代凡爾賽戰爭賠款的完全翻版和荒唐再現。隨著紐約證券市場的崩盤,1929年這一政策陷入了混亂。
1980年之後,第三世界的外債利率負擔增長到極限,不堪重負。曾經在償還債務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也是第三世界債務國商品出口主要市場的工業國家,卻由於撒切爾-沃克爾貨幣衝擊政策的影響,陷入到自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以來的最嚴重的經濟低迷期,使第三世界的償債能力徹底崩潰。
第三世界債務國開始陷入商品出口條件日益惡化的深淵,出口收入下降,償債比率急劇增長。簡言之,這就是華盛頓和倫敦所說的「第三世界債務危機」。但是,這個危機是由倫敦、紐約和華盛頓製造的,而不是由墨西哥、巴西利亞、布宜諾斯艾利斯、拉各斯或華沙製造的。
1982年夏天,局勢發展的趨勢漸漸顯現。很明顯,在新的繁重的債務負擔下,拉丁美洲債務國將會很快崩潰,瑪格麗特·撒切爾和裡根政府裡可以左右政策的一些人,特別是國務卿亞歷山大·黑格、副總統喬治·布什、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凱西,開始籌劃樹立一個「典範」,以打消債務國拒付美國和英國銀行債務的念頭。
1982年4月,撒切爾首相在英國國會下議院宣稱,「英國不會放棄訴諸武力」奪回有爭議的馬爾維納斯群島,該島也稱作不列顛福克蘭群島,位於南大西洋阿根廷沿岸荒涼的水域。多年的談判沒有結果,阿根廷加爾鐵裡政府宣稱對那些島嶼擁有主權,並在4月1日收回,但問題不在於此,也不是因為周邊地區有大量的未開採的石油儲備;撒切爾對阿根廷採取軍事行動的真正用意是——採取19世紀「炮艦外交」的新模式強迫收取第三世界的債務。1982年4月,三分之二的英國海軍艦隊被派往南大西洋與阿根廷進行激戰,戰爭中,由於阿根廷使用了法國飛魚導彈,英國險遭戰敗。
在改變了貸款條件、實行高水平浮動利率的情況下,為了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全部軍事力量調動起來充當她們債務償還政策的保鏢,英國的真正意圖是引發一場危機。阿根廷是當時第三大債務國,有380億美元的外債,是最有可能不履行債務償還義務的國家之一。有人建議撒切爾把阿根廷作為一次嘗試。幾乎十年之後披露的詳細資料顯示,上演的馬爾維納斯群島之戰,僅僅是為了說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其他成員支持在所謂的「管轄範圍之外」採取軍事行動的借口而已。同年春天的5月7日,在布魯塞爾召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核計劃會議上又向這個方向邁出了試探性的一步,但是,除了美國支持以外,英國主張在西歐防禦範圍之外擴張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範圍的要求基本上無人響應。
1982年春天,英國對阿根廷發動軍事行動的結果就是,華盛頓與拉丁美洲鄰國的關係嚴重惡化。經過反覆的內部爭論,裡根政府被說服支持英國炮艦外交,對付阿根廷。實際上,這有違美國自己的門羅主義〔門羅主義:1823年12月2日,美國總統詹姆斯·門羅提出了處理美洲事務的原則——反對歐洲國家繼續在美洲掠奪殖民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這一原則成為美國反對歐洲干預美洲的工具,從而為美國在西半球的擴張掃清了道路。——譯者〕。
也許裡根總統並不知道,副國務卿托馬斯·恩德斯曾經在同年的3月份秘密造訪布宜諾斯艾利斯,向加爾鐵裡政府保證,美國不會參與阿根廷和英國之間在馬爾維納斯群島的爭端。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看來,這一保證是華盛頓繼續參與遊戲的「綠燈」。這與1990年7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幾天前,美國大使給伊拉克薩達姆·侯賽因的承諾具有驚人的相似性。華盛頓的權勢集團完全支持倫敦外交部的政策。阿根廷被算計了,變成了英國採取軍事行動的借口。
只有一個國家認為,華盛頓不應當支持撒切爾的政策,因為這是19世紀英國殖民主義政策的重演,這個國家就是與美國接壤的墨西哥。自1976年底何塞·洛佩斯·波蒂略總統任職以來,墨西哥的現代化和工業化計劃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波蒂略政府決定用「石油遺產」使自己的國家實現現代化。港口、公路、石化工廠、具有現代灌溉技術的農業聯合體,甚至核動力計劃都在進行中。國家控制的大量石油資源是墨西哥實現現代化的保障。
沃克爾利率衝擊後,到1981年,華盛頓和紐約政策圈內的一些人士認為,一個強大的工業化的墨西哥是「不能容忍的」,美國權勢集團的人員帶著嘲弄的口吻把墨西哥稱作「與我們南部接壤的日本」。有伊朗的前車之鑒,一個獨立而現代化的墨西哥是一些英美利益集團所不能容忍的。他們作出決定,強制要求以極高的利率償還外債,干涉並破壞墨西哥的工業化雄心。
1981年秋一場精心策劃的對墨西哥比索的擠兌上演了,這次擠兌是由《紐約時報》採訪前中央情報局頭子,當時擔任跨國公司「政治風險」咨詢顧問的威廉·柯比時發出的信號。柯比聲明,他正在勸告他的客戶,在墨西哥的投資「將遭遇來年大選之前墨西哥貨幣貶值」。柯比的觀點被美國各家媒體的文章轉載,包括《華爾街日報》。
柯比與一家名為「探索國際」的「私營」國際咨詢公司一直有聯繫,這家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包括卡雷丹勳爵(休·福特),他是英國外交部的中東和美國事務情報專家,也是倡導在發展中國家實施馬爾薩斯人口控制政策的先驅之一。這一政策與增加工業和農業生產率正好形成鮮明對比。
「探索國際」的總裁是美國前國務院高級官員本傑明·維納,在1982年初的幾周內,他在美國報紙上連篇累牘地發表了文章,宣稱墨西哥經濟即將崩潰,聰明的生意人正在競相轉移資金,轉換成美元,轉往得克薩斯州和加利福尼亞從事房地產業。墨西哥的主要報紙對這些文章一字不變地進行轉載,進一步助長了資本外逃。洛佩斯·波蒂略總統在當年2月5日對全國的廣播演講中,抨擊了他所稱的「隱藏的外國利益」,他們正在試圖通過散步恐慌謠言和資金外流,迫使比索對美元貶值,動搖墨西哥的經濟。三年前,同樣是「探索國際」在推動資金外流、削弱伊朗國王統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霍梅尼鋪平了道路。
1982年2月19日,為了制止從墨西哥向美國的資金轉移活動,萬般無奈之下墨西哥政府不得不強制實行嚴格的緊縮計劃。為了阻止資本外逃,本應該加強外匯管制,對資本流動重新徵稅,但強大的金融既得利益者給洛佩斯·波蒂略總統施加了巨大壓力,阻止他這樣做。資本外逃進一步加劇。
1982年2月19日,在內外交困之中,洛佩斯·波蒂略政府屈服了。為了阻止資金外逃,穩定局勢,墨西哥比索立即貶值30%。國內的後果是,以曾經強大的蒙特雷阿爾法集團為代表的墨西哥私營工業,因為幾年前的投資中大量借用了美元,一夜之間破產了。它的收入是以比索計算的,而它的償債則要以昂貴的美元計算。僅僅為了維持以前的償債額,公司將不得不使比索增值30%,或者通過減少勞動力來降低成本。貨幣貶值也迫使墨西哥削減工業項目,降低生活水平,從而加劇了國內通貨膨脹。墨西哥,僅僅幾個月前還是第三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到1982年春天時已經陷入混亂之中。在這一系列嚴厲的措施之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位負責墨西哥事務的官員宣稱,「這正是要做的事情」。赫德森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把別國經濟(如墨西哥)納入美元體系的控制過程進行了深刻分析。
現在,墨西哥已經是「有問題的借款者」和「高風險國家」,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倫敦、紐約、蘇黎世和法蘭克福的歐洲美元銀行,以及東京的銀行迅速縮減它們的貸款計劃。
比索貶值,資本外逃,導致資金流失數十億美元,再加上主要的國際銀行決定不對舊債給予延期,在雙重壓力下,到1982年8月份墨西哥面臨著償還貸款的巨大危機。
同年夏天的8月20日,在紐約的聯邦儲備委員會總部,一百多個美國大銀行被召集在一起開了一個非公開會議,聽取墨西哥財政部長傑西·希爾瓦·赫爾左格關於償還820億美元外債的計劃說明。希爾瓦·赫爾左格告訴國際金融界的所有紳士,他的國家甚至已經支付不起外債的下一期分期付款額了,外匯儲備已經用完了。
在墨西哥,面對越來越混亂的經濟,洛佩斯·波蒂略總統決定採取行動,首先阻止資金外逃,然後再處理危機。9月1日,總統向墨西哥人民宣佈,對國家的私營銀行以及當時的私營中央銀行——墨西哥銀行實行國有化,並給予賠償,這是恢復金融秩序,阻止資金外逃,防止整個國家經濟毀滅的一系列緊急措施的一部分。
在三個小時的全國電視講話中,他抨擊了「投機和寄生的」私營銀行,詳細敘述了私營銀行如何從墨西哥工業化過程中竊取利潤換成美元外逃,投機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經過。資本外逃總額達760億美元,這相當於過去十年國家工業化過程中的外債總量。
洛佩斯·波蒂略已經與羅納德·裡根建立了友好密切的關係,並且親自向裡根表明,他採取過激行動的原因是由於國家面臨的情況緊急,而不是針對美國的不負責任的激進主義。
接著,在10月1日紐約召開的聯合國大會年會上,洛佩斯·波蒂略總統號召全世界所有國家行動起來,阻止「倒退到歐洲中世紀」的現象發生。他強烈譴責了金融體系不堪忍受的高利率以及原材料價格暴跌政策帶來的危機。
墨西哥總統強調,「這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使某些國家取得的成果受到削減的威脅,另一方面也切斷了其他國家進步的可能。」然後,他直截了當地警告說,如果一個普遍受益的解決方案也被阻止的話,不排除第三世界單方面停止償還債務的可能性。「停止償還債務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誰都不想這樣做。但是,這種情況如果發生,責任並不完全在債務人。相同的情況催生一致的立場,沒有必要搞陰謀詭計。」
對撒切爾和沃克爾強制推行的償債新條件,洛佩斯·波蒂略進行了抨擊。
當前的形勢與簽訂還款期限協議時的形勢已經完全不同,墨西哥以及其他許多第三世界國家,都不能遵守此前同意的還款期限……我們發展中國家不想成為附庸。我們不能為了償還債務,而使我們的經濟陷入癱瘓或者使我們的人民陷入更大的災難,更何況這些債務的利息已是原來的三倍。這都是在我們沒有參與的情況下強加給我們的條件,根本就不是我們的責任,我們為戰勝飢餓、疾病、無知和附庸所做的努力,並不是引起這場國際危機的原因。
隨後,洛佩斯·波蒂略向美國以及其他工業化債權國家談到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共同合作找到解決辦法,以使像墨西哥這樣的國家能夠找到走出危機的辦法。他的言論得到了最大債務國元首的響應,巴西總統若昂·巴普蒂斯塔·菲格雷多隨後談到,這「讓人們十分清晰地回想起20世紀30年代的一些症狀,當時在高利率的影響下,生產投資出現了全球性的窒息」。
1982年的整個夏天,白宮政策辯論一直在幕後進行,討論如何應對呈爆炸性擴展的債務危機。在居高不下的聯邦儲備利率重壓之下,美國經濟嚴重下滑,人們遊說裡根總統要制定一個方案,既能解決墨西哥和拉丁美洲的債務危機,同時還能刺激美國工業投資和出口。
對優柔寡斷的裡根來說,華爾街以及亨利·基辛格在英國外交部和倫敦金融城的朋友們的意見更具影響力。為了贏得強大的華爾街權勢集團的支持,作為他競選「交易」的一部分,裡根同意任命美林公司前主席唐納德·裡甘為財政部長,同時還任命了其他一些重要職位,特別是任命前三邊委員會成員喬治·布什為副總統,任命布什的親密朋友詹姆斯·貝克為白宮辦公廳主任。他們認為,「我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保全紐約銀行。」到1982年10月,他們解決墨西哥和其他債務危機的方案已經成為裡根政府的政策。1980年早期的世界債務表(系列,世界銀行:華盛頓)顯示這一時期的外債呈指數增長。
就在洛佩斯·波蒂略在聯合國會員大會上發言的前一天,新任命的美國國務卿表明了美國的態度。喬治·舒爾茨是前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的朋友,並且是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佈美元與黃金脫鉤這一重要事件的幕後關鍵人物,他向聯合國大會的代表們宣佈了裡根政府最後的答覆。舒爾茨公佈了華爾街解決債務危機的簡單「方案」。
在8月初墨西哥宣佈無力償還債務之後,保羅·沃克爾會見了裡根政府的高級官員,提出計劃,逐漸放寬對紐約大銀行的限制。這就是舒爾茨宣稱的「裡根經濟復興計劃」。該計劃並沒有分析美國或者發展中國家發生危機的根本原因,舒爾茨提出,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監督債務國償還債務,並刺激美國消費者的購買力。據稱,這將作為「復興」計劃的一部分,吸引第三世界更多的商品出口。
這是世界歷史上最昂貴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