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各個擊破 壓制一切獨立的發展力量 和平利用原子能反而成為干涉內政的借口 文 / 威廉·恩道爾
但是,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從主要歐洲國家和日本向特定的發展中國家轉移技術的現象時有發生,而且存在進一步採取更加有力、更具決定性作用的行動的可能性。當科倫坡前線實質上失守時,南北經濟合作的觀念正以戲劇性的新方式產生實質結果。
1975年末,巴西政府與德國施密特政府達成了一項關於建設核電站、濃縮燃料設備和相關技術的協議,與德國核反應堆製造商KWU簽訂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單一核能合同。德國將以「交鑰匙」方式建設八座核電反應堆,以及包括濃縮設備在內的全套核燃料循環設施。此項工程預計在1990年之前完成,總耗資達50億美元。歐洲的鈾濃縮集團尤倫科公司將在初期提供鈾燃料。1975年,巴西還與法國簽訂了25億美元的合作協議,建設試驗性快速核反應堆。華盛頓採取一切辦法迫使德國和巴西取消這個項目。如果此計劃付諸實施,巴西將成為能源上不受英美控制的國家,而且更重要的是,還可以擺脫英美的石油勒索。
墨西哥,在20世紀70年代還不算一個重要的石油出口國,但出於明顯的經濟原因,也決定發展核電,作為其快速工業化計劃的一部分。這樣,它的石油「遺產」就可以用在其他方面,例如賺取出口美元。在初期的核能計劃中,墨西哥與日本三菱公司和德國西門子公司簽訂了合同。1975年,石油危機初期,墨西哥國家能源委員會決定,燃燒碳氫化合物發電是一種浪費和效率低下的方式。隨即他們宣佈在20年內建設15座新核電反應堆的計劃。
在布托總理領導下的巴基斯坦政府以加快小規模核能計劃的方式回應了1974年的石油危機。為了追尋獨立的國家發展政策,布托帶領巴基斯坦退出了英聯邦。
布托政府與法國就在巴基斯坦建設燃料濃縮設施問題進行了談判,談判在1976年3月終結。巴基斯坦正在成為一個有說服力的說客,遊說所有中東國家,讓她們相信除石油資源以外,發展核能最重要。1976年8月,美國國務院和基辛格本人開始對法國和巴基斯坦施壓,目的是讓她們的交易流產,並聲稱這顯露了發展核武器的野心。儘管巴基斯坦有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批准,認為其有足夠的安全監督人員來保證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但還是於事無補。據巴基斯坦方面稱,這一年年初,在拉合爾,基辛格直接威脅道:如果布托不放棄與法國的核再處理項目談判,那麼「他將使巴基斯坦成為恐怖的榜樣」。
1977年,齊亞哈克將軍領導的政變推翻了布托政府。在被處以絞刑之前,布托控訴了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是此次政變的幕後黑手,因為他堅持發展巴基斯坦獨立的核能計劃。行刑前,布托在獄中寫下的自辯書稱:作為美國的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博士有著聰明的大腦。他說:我不該說為了滿足巴基斯坦的能源需求就有必要建設再處理廠,這樣的言論惹惱了美國情報部門。作為回應,我告訴他,我不是以討論巴基斯坦能源需求的方式來惹惱美國情報部門,但是同樣地,他也完全不應該以討論核設施的方式來侮辱巴基斯坦人的主權和尊嚴……我被判了死刑。
齊亞哈克將軍放棄了布托的獨立外交政策,迅速投入了華盛頓的懷抱。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軍事援助。
但是,發展中國家在1974年石油危機初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次核能舉動,絕對是來自伊朗國王。伊朗國王的上台,歸功於1953年英美情報機構策劃的一次政變,那次政變推翻了民族主義者摩薩台政府,恢復了親美的君主政體。伊朗國王看起來是一位對美國20多年來軍事和其他援助充滿感激的接受者。在1974年1月的歐佩克大會上,他甚至同意基辛格關於歐佩克基準油價上漲到11.65美元/桶的主張。
但是,隨著新的石油收益越來越多地流入美國財政部,伊朗國王看到了實現古老夢想的機會。伊朗可以用石油財富建立世界上最現代化的能源基礎設施之一,在核能發電的基礎上,它將改變整個近東地區對電力和其他能源的需求。
到1978年,伊朗制定了世界上第四大,第三世界國家第一大的核能計劃。伊朗國王的計劃主張在1995年以前安裝20座核能反應堆,提供總量為23兆千瓦的電力。伊朗國王認為,核電是改變伊朗對汽油的依賴、使能源更加多樣化的一種合理方式,而且也是抵抗華盛頓和倫敦使伊朗的石油美元流向紐約和倫敦銀行的一種方式。
伊朗國王發展核能計劃的主要夥伴是法國和德國。早在1974年,伊朗就已經和法國簽訂了一項建設五座核反應堆和一座核能研究中心的臨時協定。此項協定在1975年擴充至建設八座總耗資為86億美元的反應堆。另外,伊朗購買了法國在特立卡斯坦正在興建的鈾濃縮設施10%的股份,還給這項設施的建設提供了10億美元的貸款。
1976年,伊朗和德國的核能公司KWU簽訂了一項總額為78億德國馬克的合同,建設兩座核反應堆和基礎設施。接下來在1977年,又簽訂了一項提供另外四座總耗資為190億德國馬克的反應堆協議。除此之外,以國王的名義,伊朗對主要的歐洲工業公司進行投資,包括在德國克虜伯公司參股25%,並投資法國的核濃縮設施。伊朗與歐洲大陸的經濟聯繫正在大幅增加。那個時期,在卡特總統嚴厲的反核政策下,美國並沒有參與出口核反應堆技術,而且一直在努力封鎖德國和法國的交易。
1973年石油危機之後,無論是西歐還是發展中地區,在每一個國家,核能設施正逐步成為除石油外增長最快的能源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