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石油戰爭

第八章 內外交困 英鎊危機和德法聯盟的威脅 美國工業落入陷阱 文 / 威廉·恩道爾

    在20世紀50年代末,也就是艾森豪威爾總統任期的最後一段時間裡,愛荷華的農場主或者辛辛那提的技術熟練工對臨頭大禍毫無察覺。但是那時,紐約面向國際的銀行已經開始準備放棄在美國的投資,轉而投向國外的新市場。

    亨利·福特曾經聲明,他很樂意支付行業內最高的工資,出售世界上最便宜的汽車,在這一過程中他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這一切都必須通過最先進的技術才能實現。不幸的是,到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大多數有政策影響力的組織已經忘記了福特的訓導。他們過於迷戀商人們「賤買貴賣」的遊戲規則,希望能賺快錢。到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公司已經不對以下領域投資了:重建美國城市,培養更熟練的勞動力,建設更現代化的生產工廠,改善國民經濟。相反,美元流出美國,流向了西歐、南美和亞洲新興經濟體,去爭奪這些地區價格便宜而且已經投產的工業公司。在福特汽車公司,到20世紀50年代末,會計師出身的羅伯特·麥克納馬拉就已經接管了公司。

    1957年危機之後,越來越多的美國大工業和銀行開始追隨「英國模式」的工業政策。在產品質量方面的系統欺騙成為當時的流行趨勢。米爾頓·弗裡德曼以及其他的經濟學家更喜歡把這一現象稱為「貨幣主義」,但是,它本質上就是英國1846年後的「賤買貴賣」方法進入美國生產領域後的翻版。為手藝而自豪和追求工業進步開始讓位於公司的財務「利潤底線」——每隔三個月就要為公司股東計算的一個指標。

    美國人只需要觀察自己的家用汽車就可以看出問題了。1957年之後,底特律不做必要的改進,不使用現代化的工廠設備,也不提高技術生產力,而是開始投機取巧。到1958年,通用汽車公司雪佛蘭牌汽車使用的鋼材量只有1956年的一半。不用說,結果必然是公路死亡率劇增。國內鋼鐵業的狀況也反映了這一巨大下降。美國鋼廠1955年生產的鋼材中有1900萬噸用於汽車生產,但到了1958年已經降到1000萬噸。到20世紀60年代初,對「通用汽車有利的因素」逐步變成對美國和全世界來說都是有害的了。

    1958年,美國工人購買雪佛蘭汽車需要支付更多的金錢。麥迪遜林蔭大道上華而不實的廣告,採用巨大鉻合金進行裝飾,以掩蓋事實真相。美國工業已經陷入系統自殺,那就是欺騙消費者,以彌補下降的利潤。但是,就像一個從20層樓落下的醉漢,剛開始他以為自己是在享受自由飛翔。大多數美國人意識不到,20世紀60年代的「後工業」走向對以後10年甚至20年的真正含義。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