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東邊不亮西邊亮(資產階級革命) 1.家家窩裡反 文 / 袁騰飛
上帝很偏心
早期的資產階級革命,主要是講了三個國家,就是英國、法國和美國。這個階段的第一個大問題就是資產階級的革命,也就是它的政治狀況。
首先要瞭解革命爆發的背景。英、法、美這三個國家革命曝發的背景是相同的:第一,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這三個國家的狀況是不一樣的,首先來看英國。
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最明顯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城市裡出現了手工工廠。它的手工工廠主要是從事紡織業,最早是製造呢子。制呢業就需要羊毛,羊毛出在羊身上,所以就出現圈地運動,這一圈地就使得農民背井離鄉,進城打工去了,農民搖身變成了工人。在農村的地主貴族開始圈地,圈來的土地創辦農場和養殖場,資本主義化的農場和牧場開始出現,在農村也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所以為什麼它的資本主義發展得那麼徹底。它不光城市裡有資本主義,農村也有,可以說圈地運動是非常徹底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樣生產者、勞動者跟生產資料也就逐漸分離了。
其次是北美。北美這地方太好了,我覺得上帝要不是美國人就一定有美國血統,給美國這麼好的地方。東西兩大洋,南北無強敵,國土到處可耕,北部是工商業,中部產小麥,南部有種植園,經濟發展很快。早在它是殖民地的時代,經濟發展就已經非常出色了。你看我們說美國建國是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同仁堂是雍正元年(1723年),我們一個藥鋪比它早53年,但是你看人家現在從哪個方面講都是世界第一強國,號稱新羅馬帝國。它一共有230年的歷史,處世界第一的位置就120年,不是第一的時候大部分時間第四。這個國家多牛,跟它待的地兒是有關係的,擱蒙古那地兒誰都完蛋。
再次就是法國。它的資本主義工商業在歐洲大陸上排第一,沒有具體的史實。其實簡單,我們一想到法國最有名的產品,馬上就有答案:葡萄酒、香水、Lv這些東西,也就是奢侈品為主,所以法國的工商業是在歐洲大陸首屈一指的。一個LV的包最貴的時候能賣到三十幾萬美元,這個東西出口當然掙錢了。但是,雖然工商業在歐陸首屈一指,但它的農村資本主義因素很薄弱,不像英國和美國,因為奢侈品製造跟農村的關係不大,所以奢侈品的製造、生產、銷售都跟農村沒有關係。英國圈地運動,農村徹底資本主義了。美國糧食也好,種植園也好,種咖啡啊,棉花啊,這些東西都是為了拿出去賣的,都是商品經濟了,法國就不行。所以為什麼你看法國在早期資本主義發展時代,它也落後於英美兩國,跟它的工業有關,它的工業結構是絲綢、制瓷、香水,這些東西劉於瓦解農村自然經濟所起的作用很小,跟咱中國一樣,咱們中國明清時期也是制瓷、絲綢,靠奢侈品製造,但是對於農村自然經濟沒有什麼太大的關聯,這是我們講的背景的第一點,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開始壯大了。所謂新貴族新在何處?資本主義化的原來的貴族,雖然擁有爵位,但是他不再是封建剝削的貴族。你要是還收租,還要人交貢賦,你就屬於舊貴族了,給工人開工資,你才屬於新貴族。土地貴族就是新貴族,現在歐洲貴族都是新貴族。我們在法國參觀盧瓦爾河谷兩岸的城堡,趕著馬車帶著我們參觀的那哥們兒就是這個城堡的主人,也不知道是阿瓦爾伯爵多少世。當然法國早就是共和國了,這伯爵也是自個兒外了一下,就跟咱們這兒說你愛新覺羅什麼什麼一樣。「愛新覺羅」管什麼用啊?還不照樣是每天自個兒趕著馬車,天天在這兒拉客嗎?他說不是,他有工作,他的工作是郵差,天天騎摩托給人送信。伯璐給人送信去,多奇怪,但是就是因為他屬於新貴族,當然跟中國的不完全一樣,但也差不了太多。因此,在英國反對封建統治的力量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美國是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法國還是資產階級和自由派貴族,比如拉法伊特侯爵這些人法國賣給台灣的護衛艦,就是拉法伊特,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們就是屬於自由派貴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力量壯大,發展受到了阻礙。受到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阻礙。
你看,任何一個國家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背景都是這三點,包日還中國的辛亥革命。《辛丑條約》盔訂之後,列強進一步對華輸出資本,資本主義發展之後,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結果發展受到了阻礙,所以資產Ri級革命派提出了推翻潔政府的要求,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這樣,以照著套。只不過英國、法國受封建主朝的陰礙,美國、英國受殖民統治的阻礙,中國不幸受到雙重阻礙,既有專制王朝,又有殖民統治,所以中國革命的任務最很巨,最後只能走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道路。
第二,導火線。
首先是英國,蘇格蘭人民起義。1603年,都鐸王朝的末代國王—伊麗莎白一世女王駕崩。英國是在兩個女人統治時期國力最強,一個是伊麗莎白一世女王,一個是維多利亞女王。維多利亞女王1838-1901年在位,長達六十多年。近代所有英國侵略中國的事兒,都是發生在她在位的時候。這兩個女人統治時期,英國國力最強大。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終身未婚,英國歷史上有名的處女女王,沒有後代,所以她一死英國都鐸王朝就絕嗣了,誰要向她求婚是非常危險的,外國王子向她求婚,來吧,來了之後囚禁致死,因為她覺得你娶我,不是真想娶我,是想謀得英格蘭的王位,有點心理變態了。
歐洲歷史上的改朝換代跟中國最大的區別就是歐洲的改朝換代絕對是因為絕嗣造成的。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一般都是因為戰爭,怎麼著也得宮廷政變,新王朝的皇上把老的勒死,然後假惺惺地搞個禪讓;歐洲不是,歐洲當時沒有國家民族的概念,只有家族的概念。一個家族一個家族的,所以哪個家族統治哪個國家,那者堤定型的天主教徒主張一夫一妻,王后如果生不出孩子,這個王朝就後繼乏人,又不能離婚既如果這個家族絕嗣的話,就沒有接班人了,那怎麼辦呢?國王可能有N個情婦,N個私生子,但私生子是沒有權利即位的,所以這個王朝絕嗣了,王朝絕嗣之後就要找跟他這個家族血緣最近的來即位。伊麗莎白一世駕崩以後沒有後代,就由她堂姐的兒子—蘇格蘭國王詹婦l斯六世到英格蘭來做國王,所以人家在蘇洛蘭是詹姆斯六世。在英格蘭就是詹姆斯一世.英國就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統治,當時的英國就指的是英格蘭,所以你看今天我們要是稱呼英國的話,能在英國公開場合叫英格蘭嗎7不能。應該叫什麼呢?大不列顛聯合王國。你看它在聯合國的席位,跟美國挨著,U.K,那邊U.S.A,挨著的,它是聯合王國,從什麼時候開始聯合呢,從這個時候開始聯合。但是詹姆斯國王,他是蘇格蘭、英格蘭兩國的國王,這時候兩國還沒有合併,蘇格蘭是澎格蘭,英格蘭是英格蘭,他是兩國的國王,在蘇格蘭戴蘇格蘭王冠,在英洛蘭戴英格蘭王冠,高興了倆攝一塊兒戴,也不怕死舅舅。蘇格蘭比英格蘭落後得多八另汁各蘭基本上還是農村,英格蘭工業已經發達了,城市欣欣向榮,他來到英格蘭做國王之後,不可避免地就把蘇格蘭的一些落後的風俗、習慣、勢力帶到了英枯蘭,特別是他篤信淚權神授的觀念。
海盜的正名
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首先是英國,第一個原因就是英國的背景。大背景包括三點:大西洋航運中心線,下海開拓海外貿易,跟著是手工工廠發展;圈地運動,英國農村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農場和牧場,有了受雇的農業工人,就是農村出現了資本主義,形成新興的資產階級,然後下邊是新貴族;另外,很特殊的一點,就是都鐸王朝,這裡邊沒有包括都鐸王朝削弱舊貴族,加強專制。比如它進行宗教改革,建立英國國教。中國在明清的時候,如果朝廷加強專制,對資本主義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還記得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那四個因素嗎?就是專制越強,對資本主義發展越不利,歐洲恰恰相反,為什麼呢?中國是統一的中央集權,歐洲是分裂的,如果國王加強專制,掃除割據,最起碼能夠在一個國家對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形成統一的市場。
第二,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你看中國自古以來就是重農抑商,西方就重視商業,而且鼓勵海外掠奪,英國當時主要是掠奪誰呢?掠奪中國?它哪有那水平,中國那時候多強大。它主要掠奪西班牙,因為英國盛產海盜,從國王到老百姓,人人都是合格的水手,所以英國的海盜很厲害,時時出沒於大洋之中。西班牙的寶船從拉丁美洲滿載金銀出來,就被英國海盜盯上了,西班牙就急了,你管不管,國王說管,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登上當時最大的海盜頭目德雷克的座艦,拿出寶劍,一敲德雷克的肩膀,封你為子爵、海軍上將,以後再搶的東西,咱姐倆分。德雷克搖身一變立馬成了大英皇家海盜,那傢伙,從此以後膽壯心更肥了—老子這是奉旨搶劫。於是西班牙怒了,我讓你管海盜你就這麼管?!
第三,16世紀末,英國打敗西班牙,非常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當時西班牙怒了,西班牙國王派出一支龐大的無敵艦隊遠征英國,想把英國一舉消滅,當時無敵艦隊有2萬多人,原屬陸軍的萬,準備在英國登陸的水手只有7000多人,英國皇家海盜奮起抵抗,當時皇家海盜9000多人,雖然總體人數少於西班牙,但都是久經沙場的水手,所以把西班牙艦隊打得大敗,西班牙帝國從此一蹶不振。皇家海盜這時候已經改編成皇家海軍了,女王陛下非常高興,我要登艦,慰問那些忠勇的將士們,皇家海軍並不忌諱自己出身於皇家海盜,因為那海軍太費錢,一般人養不起,所以平時靠海盜,這時候正式收編,由國家出錢,他們就變成海軍了。實際上英國海軍一直到19世紀都有海盜的傳統,可以搶劫敵國的船隻,可以要戰利品,搶劫完之後從艦長往下,各級怎麼分,艦長拿多少,鴉片戰爭時候它還這麼干呢。現在女王說要登艦,德雷克有點兒慌,因為女王陛下雖然徐娘半老,可是風韻猶存,他想我手下這幫粗野莽漢,萬一女王一登艦,誰情不自禁了怎麼辦?這沒法交代。所以德雷克下令,陛下登艦的時候,所有的人要伸出右手擋住自己的雙眼,等女王陛下一登艦,發現所有人都這樣,女王就問這是什麼意思,德雷克解釋說這是向陛下致敬,結果你看發展到今天,敬禮就成現在這種形式了。今天英國人敬禮還是這麼敬,只是不擋眼睛了。
都鐸王朝時期是有利於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後來伊麗莎白一世女王駕崩,都鐸王朝絕嗣。17世紀初,斯圖亞特王朝詹姆斯一世、查理一世宣揚君權神授,例行君主專制,又實行宗教專制,在1640年導致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
好戰「無地王」
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統治期間,英國議會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代表形成了反對派,利用議會有通過徵稅法案的權力同國王展開了鬥爭。我們知道,歐洲沒有像中國這樣的絕對君主制,它是國王跟貴族分權,像西周,天子進行分封是分權的。
英國在13世紀出現了一個著名的國王—「無地王」約翰,這哥們兒的外號叫無地王,無地你還有臉當國王啊。據說約翰十分驍勇善戰,所以連年對外戰爭,倒霉的是每次對手都比他強大,所以約翰屢戰屢敗,最後喪失了英國全部的海外領地。英國本身是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在1066年征服了英國建立的,本來在法國、歐洲大陸有很多領地,結果全讓約翰這個敗家玩意兒給丟光了。約翰不甘心,還要打仗,打仗最需要的就是徵稅,他一徵稅大貴族就急了,還打,再打倫敦都讓人佔了!於是那幫大貴族,40多個,呼啦啦衝進王宮,寶劍架在約翰脖子上,強迫約翰簽署了《自由大憲章》,時間是1215年,相當於中國的南宋時期。
《自由大憲章》規定,不經過貴族們同意,國王是不能徵稅的,等於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成文的限制王權的法律。你不徵稅就沒錢,沒錢就沒法養官、養兵,那國王豈不就白當了?1215年就有這麼一部法律,這成為今天英國憲法的起源。到今天為止,英國都沒有一部成文的憲法,它是700年來習慣法的總和,最早就追溯到《自由大憲章》。那它靠什麼監督國王,讓國王保證能這麼干、保證不亂收稅呢?
1265年,英國出現了議會,議會出現之後就開始限制國王的權力,尤其是國王不能徵稅,也就是說實際上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前,英國國王不是為所欲為的。在議會中,王在法律下,王權是受法律限制的,但是國王有權解散議會,不召開議會。
等蘇格蘭人民一起義,*就要收稅,一收稅就要召開議會,一召開議會議員們不幹了,革命就要爆發了。所以英國不是像中國這樣,中國是絕對君主專制的情況,你想限制王權不可能,門兒也沒有。像咱們明朝,想徵稅就徵稅,明朝滅亡就是因為徵稅徵得太多了。打後金,遼餉;打李自成,先是剿餉,不夠了練餉,徵收三餉,結果李自成越剿越多,最後國家滅亡了,就是這個道理。
多事的茶葉
其次就是北美。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線是波士頓傾茶事件。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形成,背景也有幾點:第一,1607年英國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弗吉尼亞,在大西洋沿岸,一共建立了13個殖民地,殖民地的統治模式,按照英國政體建立。英國是君主立憲,君權是受到限制的。按照英國整體建立了13個殖民地,這13個殖民地,有8個是屬於英王的,3個業主殖民地,還有兩個就是完全的自治殖民地。到1763年,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範圍就又擴大了。業主殖民地就是大貴族、大地主們,他們從英王的手裡買到特許狀,來擁有業主殖民地。業主殖民地和自治殖民地,它的總督都是由議會選舉的,而不是國王任命,也就是說,美國在還是殖民地的時候,就已經確立了比較先進的政治經濟制度。就是因為它脫胎於它的母國—英國,所以今天不光是印度,還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美國等很多發達國家,都是英帝國的碎片。所以英國的模式在當時是很先進的模式,截至1921年,英國它都還存在殖民,這在發展上不能說不起作用的,至少人家勞動力夠用了。
經過多年的發展,美國統一了市場,英語成為共同的語言,產生了共同的文化,美利堅民族形成,民族意識覺醒。
比如說咱們仨,我來自英國,你來自意大利,他來自德國。當我們登上北美這塊土地的時候,我們以歐洲為祖國,然後我們在這兒生活,一下子生活了20年,英語成為我們的共同語言。我們就以我們生活的這塊兒土地為我們的祖國,等我們的後代誕生在這塊兒土地上,我的兒子沒去過英國,你的兒子沒去過意大利,他的兒子也沒去過德國,我們就生在北美的土地上,但是我們下一代他肯定認為北美就是他的祖國,就是他的家鄉。這樣一來就形成了統一的美利堅民族,甭管你原來是哪國人,現在你是北美人了,你是弗吉尼亞人,你是卡羅來納的,你是羅得島的,隨便你是哪兒的人,在這片土地上,我們是這個地方的公民,我們理所應當成為這個地方的主人,而現在統治我們的是歐洲人,憑什麼啊,所以要自治、要獨立。
第二,18世紀上半期啟蒙思想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得到傳播,比如富蘭克林和傑斐遜,英屬北美殖民地的民族*意識得到加強。富蘭克林和傑斐遜很熟,為什麼?美元上印著呢。1美元上印的是美國的國父,第一、第二屆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2美元上是第三屆總統傑斐遜;5美元上是廢除美國奴隸制的第十六屆總統亞伯拉罕·林肯;20美元和50美元上分別是第七屆美國總統安德魯·傑克遜和第十八屆總統尤里西斯·格蘭特·葛侖。美元上的頭像大都是歷任有威望的總統,百元大鈔上的頭像不是總統,而是著名科學家、金融家、政治家富蘭克林,因為他曾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起草著名的《獨立宣言》,他雖然沒有當過美國總統,但是他最值錢。但是美國人為什麼要把華盛頓印在1美元上,林肯用在5美元上?常用,100美元不常用,一塊錢天天使。天天捏著國父送人,這就是美元上面的頭像。
第三,18世紀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經濟發展迅速,北部工商業,中部產小麥,南部種植園。英國看不下去了啊,憑什麼你發展這麼好呀,於是開始壓制殖民地經濟的發展,雙方矛盾越來越尖銳,導致了戰爭的爆發。英國希望殖民地永遠做它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戰爭爆發的導火線,是1773年的波士頓傾茶事件。本來北美人受英國的影響很深,茶葉也是他們必不可少的飲料。洋人因為以肉食為主,肉食下肚,膩歪死了,喝點茶既補充維生素又助消化。英國人看到賣茶葉有利可圖,就壟斷了茶葉的專賣權,只有英國政府可以向北美賣茶葉。如果是北美的商人自己到中國進口茶葉,走私進美國的話,雖然他那時候坐船到中國得一年時間才能把茶葉運回到美國,但就是這樣,它的價格還只相當於英國政府茶葉價格銷售的六分之一,你想那英國人不是牟取暴利嗎?美國人非常生氣,原本這麼便宜的東西,你賣這麼貴,強行推銷給我們,你經過北美人民同意了沒有?可是英國議會裡面沒有北美的代表,沒有殖民地的代表,都是英國人,廣大的北美人民沒有同意,你們一拍腦門子就幹這事兒不行,人民不幹。因此,人民一怒把這茶葉給它倒了,說十萬英鎊,按照購買力的水平,當時1英鎊大概相當於現在1萬英鎊,10萬英鎊就是10億英鎊的茶葉全給倒了。
倒了之後英國怒了,派來軍隊*,北美人民就反抗。英國軍隊從克倫威爾時代,軍裝就非常鮮艷,高高的熊皮帽子,猩紅色上衣,白色緊身長褲,兩條白色武裝袋,扛一桿長長的火藥槍,北美人民親切地稱他們為「龍蝦兵」,所以北美人們一看「龍蝦兵」要來*我們,我們要奮勇反抗,肉也不吃了、茶也不喝了,召開了第一屆大陸會議,就是後來美國的國會。召開大陸會議,組織民兵,準備跟英國死磕了。
短褲戰長褲
美國人反了,法國人也開始大革命了,導火線是三級會議的召開。英國的革命咱們把它叫做資產階級革命,就是清教徒的革命。法國大革命真的是一場大革命。
原因有幾點。第一,法國的專制封建等級森嚴,第一等級教士,第二等級貴族,第三等級就是一切平頭百姓。除了教士和貴族,剩下都屬於第三等級。資本家是第三等級,要飯的是第三等級,工廠老闆和他的工人都屬於第三等級。法國的前兩個等級穿齊腿的短褲,長筒襪,高跟鞋,男的也這樣,戴著假髮,撲著香粉。除了這兩個等級之外,剩下第三等級是不允許穿短褲的,而是穿長褲,*褲,被譏稱「*褲漢」。*褲漢的主要成分是小手工業者、小商販、小店主和其他勞動群眾,也包括一些富人。他們是城市革命的主力軍,是大革命中幾次武裝起義的參加者。法國的國王就曾經公開說,第一等級就是教士,敲鐘的,用鐘聲為國王服務,保佑國王長命百歲;第二等級用寶劍為國王服務,就是三個火槍手、三劍客這些人;第三等級都是納稅的,用錢袋為國王服務。而前兩個等級,佔了法國人口的3%,第三等級卻佔97%,所以這個制度是很缺心眼的制度,你讓這麼多的人恨這麼少的人,一旦這麼多的人翻臉,這麼少的人就肯定完蛋了。
你看咱中國為什麼封建制度那麼牢固,就是我們士農工商這四個等級的身份是可以互換的。農民通過參加科舉,便可以成為士,「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你讀書走科舉不就做官了嗎,不一定非得造反,所以我們是爭取統治階層越大越好。從宋朝開始,科舉做官的人60%是白丁子弟,你想大官的孩子用得著讀書嗎?用得著科舉嗎?所以那60%的人都是白丁子弟,查三代連個秀才都沒中過,淨這樣的人去讀書做官,統治階級的隊伍就越來越穩固。
法國這個制度就很缺心眼,憑什麼我們97%的人都納稅,他3%的人整天就敲鐘,耍劍,整天幹這個,你太欺負人了,所以法國的革命很容易就成功,就是因為不革命的話,第三等級的身份就沒法轉變。
除了等級制度這一點,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資本主義發展受到專制制度的阻礙。
1789年,路易十六被迫召開了三級會議,當時統治法國的是波旁王朝,波旁王朝在革命前的最後一個國王是路易十六。路易十六是法國歷史上有名的鎖匠國王,不理朝政,整天修鎖、修表,就跟明朝那個天啟皇帝有得一拼,咱那是「木匠皇帝」,他那是「鎖匠國王」。路易十六結巴,不願意見大臣,所以整天就是修表、修鎖,他宣稱歐洲沒有我打不開的鎖,最後他逃跑又把他堵回來關監獄裡,要上斷頭台了,那鎖他也沒打開。他的王后呢,是奧地利公主瑪麗·安東尼特,特雷西亞女皇最寵信的小女兒,從小慣到大的姑娘嫁給人家做王后,你想這人能是好人嗎?瑪麗王后花錢就跟散傳單似的,債台高築,根本沒有數字這種概念。她買一條項鏈500萬法郎,沒錢就跟銀行家即第三等級借錢,追債的天天去她家。王后嫁到法國王室20多年,她的生活圈子,就是以凡爾賽皇宮為圓心,20英里為半徑畫一圓,她壓根兒就沒出過這圈子。整天不幹正事,盡搞些個化裝晚會、宴會啊、蹦迪啊,亂七八糟,驕奢淫逸,從來沒有去外面看一看她的子民們生活得怎麼樣,沒有進過一戶普通巴黎市民的家裡。比如說鬧災荒,她對這些漠不關心,有人說老百姓吃不上麵包,她說吃不上麵包可以吃蛋糕,這就跟中國歷史上的晉惠帝一樣,人說沒糧食可以吃肉啊,我就不吃糧食,專門吃肉。有這樣的國王和王后,這國家能好得了嗎?所以當時的政府債台高築,欠債高達45億。法國政府一年的收入就是四五個億,連還利息都不夠,更甭說還本了。這種情況下,國王只能在1789年5月被迫召開三級會議,這個三級會議有165年沒開了,這次召開這個會議實際上想徵稅,所以一下就把人民給*了,導致了資產階級革命。
愣頭青當道
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比較典型,導火線就是議會鬥爭,蘇格蘭人民起義。1640年,查理一世被迫召開議會,卻企圖徵稅,當時議員都反對,要求限制王權,這樣揭開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議會也是25年沒開了,所以議員們一看國王要召開議會了,滿心喜悅,請他聽聽人民的呼聲吧,沒想到國王一進來,第一句話就是,先生們,今天我把你們叫來的目的是徵稅。議員一聽就怒了,國王的講話立刻被打斷,議員拍桌子就罵起來了,要求取消王權,要求絞死國王的幾個蠢臣。國王一看你們老給我來這套,就走了,一怒之下回宮把自己的衛隊叫來,包圍了英國議會。200多名衛兵來的時候,議員們順著地道跑了,讓國王的衛隊撲了個空。議員們跑了之後到街上敲鑼打鼓,老鄉們,國王要徵稅,咱們反了吧。於是,2萬多倫敦市民包圍了王宮。國王一看自個兒才200多名衛隊,2萬多人包圍王宮,那不是把雞蛋往石頭上磕呀,於是國王也順著地道跑了。
英國所有的古建築都有地道,只有主人知道在哪兒,搞得跟地道戰似的。國王跑回了自己的老家—蘇格蘭的首府愛丁堡,並且召集了700名士兵,宣佈*國會。這不是作嗎,一個國王才率領700人,中國一個營長也有這麼多人,當然他不能跟中國比。誰要跟中國比人數,他一定輸得很慘。查理一世率領700人挑起了內戰,打到了牛津。牛津就是今天的大學城,離倫敦只有40英里,打到那兒的時候王軍已經發展到了萬人。各地的保王黨分子紛紛加入,說明王軍很能打仗嗎?不是,是議會很不能打仗。議會軍不敢打,當時議會軍的總司令是新貴族埃塞克斯伯爵,他公開宣稱,我們打敗國王99次他還是國王,他只要打敗我們一次,我們都得上絞刑架。因此伯爵率領的部隊一看見王軍來了,望風披靡,掉頭就跑,不敢打。老百姓怒了,說你這小子咋這樣,讓你當總司令,你竟然帶著大家逃跑,你也太不拿豆包當乾糧了,於是找了一個「愣頭青」哥們兒來代替他。
說到誰最「愣」,當數清教徒的代表人物克倫威爾[01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Cromwell,1599年4月25日—1658年9月3日),英國政治家、軍事家、宗教領袖。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資產階級—新貴族集團的代表人物、獨立派的首領。在1642、1648年兩次內戰中,先後統率「鐵騎軍」和新模範軍,戰勝了王黨的軍隊。1649年,在城市平民和自耕農壓力下,處死國王查理一世,宣佈成立共和國。1653年,建立軍事*統治,自任「護國主」。]。所謂的清教徒就是要求清除英國國教中的天主教殘餘,比如說教士不要穿精美的法服,不要用精美的祭器。一般來說,新教教堂都非常簡樸,教堂裡邊都沒有任何裝飾,而且也不供耶穌受難像,就放一個十字架。我們現在看到的天主教教堂一般都是金碧輝煌、雕樑畫棟,雕像、繪畫、玫瑰花窗、玻璃花窗,全都這樣,很高大的哥特式建築,清教徒堅決要求清除天主教殘餘影響,所以國王*他們,*他們就成了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他們只能漂洋過海往美國跑,所以今天最地道最正宗的美國人被稱為WASP(殖民時代來自英國,尤其是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移民)。
克倫威爾這位「愣」哥們兒很勇猛。在1642年到1649年兩次內戰中,先後統率「鐵騎軍」和新模範軍,戰勝了王黨的軍隊。他把國王給打敗了,誰料國王被抓之後成功「越獄」,跑到了法國,於是英國政府只好花了40萬英鎊的大價錢才把逃跑國王贖回來,以叛國罪處死。當時的英國王室一年的收入才1萬多英鎊,等於國庫都抵掉了。克倫威爾正愁不知道怎麼處理這國王呢,正好你小子逃跑,你叛國,處死!查理一世也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經過審判被處死的專制君主「名垂千古」。
1649年,大清順治六年,在此之前六年,1644年,也就是順治元年,中國也有一個皇帝死了,誰?崇禎。崇禎十七年「闖賊」李自成進京,煤山自縊殉國,那只不過又是一次改朝換代而已。人家國王是經過審判被處死的。國王上斷頭台都非常從容,摘下脖子上掛的聖喬治勳章,遞給主教,說希望我的鮮血是英國人最後一次流血了,完了不要再打仗了,如果我的死能換來國內的和平,那就砍了我吧,然後從容殉難。國王一死,英國就宣佈成立共和國,但這個共和國由克倫威爾說了算,他成為了一個軍事*者。
克倫威爾這位「愣」哥們兒還很暈乎。國王頂多是25年不開國會,克倫威爾竟然把國會給解散了。但他的統治還是值得肯定的。因為他是資產階級,你看他幹的這些事兒,發展工商業、拓展海外貿易,對英國的發展是有利的,一個人,一個集團,一個民族,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甭管什麼,看他的所作所為是不是進步的,是不是推動了社會發展,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看他是不是推動了生產力的進步,從這一點上來說,克倫威爾幹得還不錯。但是他一死就出問題了。
說翻臉就翻臉
克倫威爾是英國的護國主,他死了誰來接班?第一個想到的,是他兒子,但是這些高級將領不幹了,江山是你們家老爺子打下來的,他坐多久這都沒問題,現在你家老爺子死了,你小崽子憑什麼接班啊?!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統治最好的方式就是君主制,為什麼君主制最好?接班人的順序明確,我、我兒子、我孫子、我曾孫子,別人甭想,你要敢想謀權篡位,就是千夫所指。最怕的就是這種*寡頭,我是偉大領袖,我傳位給誰誰誰,那誰想搞我,我傳給誰誰誰,那誰誰誰又想搞我,還得傳給誰誰誰,老不明確,這玩意兒,還不如乾脆是我完了我兒子,我兒子完了我孫子。為什麼袁世凱要當皇上,袁世凱很傻很天真,他就是覺得民國以來的政局太亂了,原來有皇上多好,聖旨一下,大家高呼萬歲。現在可好,總統、總理、總長,全帶總,聽誰的?*就是無主共和,就是不和,我來為民做主吧,我來當皇上。你當皇上遺臭萬年,為什麼段祺瑞都不擁護他當皇上?原因就在這兒,你當總統,你統完了我還能統,你要是當了皇上老是你們家做皇上,那可不行。
所以,這幫高級將領一反對,克倫威爾的兒子只能辭職了,他確實也沒這個能力。他一辭職這幫高級將領就開始爭權奪利,國家又亂起來了。大家一琢磨,老這麼著怎麼行?乾脆我們還把皇上請回來吧,有他的時候政局還挺穩定,於是就有了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當然這個國王已經不是查理一世了,查理一世給砍了,請回來的是他的兒子查理二世。關鍵這幫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他們也不傻,他們到法國去請查理二世的時候雙方是有協議的,查理二世簽署了一個《佈雷達宣言》[02《佈雷達宣言》中提出3項承諾:對於在革命期間所發生的土地和財產變動予以保障;大赦一切革命的參加者;保證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此宣言是對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讓步。],聲稱分了我們家的財產就分了,殺我爸爸就殺了,我回去之後,絕不會找你們算賬,只要我能回去即位,一切好說。結果說是說得好好的,真一回來就變臉了,誰分我們家財產了,都給我還回來,我這屋裡花瓶哪去了,給我還回來,誰殺我爸爸了,咱沒完。據說當時有9個法官參與了查理一世的審判,這9個中活著的一律以弒君罪被殺掉。死了的就開棺戮屍。殺父大仇人是克倫威爾,所以把克倫威爾的棺材刨開,把腦袋砍下來,插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金頂上。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國的國家大教堂,華人稱它為西敏寺,戴安娜王妃的追魂彌撒就在這裡邊。克倫威爾的腦袋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那個金頂上一插,就插了61年,後來被人遺忘了,你想那教堂100多米高,上邊插一腦袋誰看得見,最後風乾了,變成了木乃伊,61年之後要開奧運了,想修繕教堂,有人突然想起來上面還有一個腦袋呢,然後給拆了下來,最後被一個考古學家給收藏了。查理二世一回來,倒行逆施,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腸子都悔青了,怎麼弄他回來了?好不容易搞到他駕崩,他弟弟詹姆斯二世即位,這小子比他哥還壞,於是在1688年到1689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了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統治、防止天主教復辟的非暴力政變。西方資產階級歷史學家因為這場革命未有流血,故稱之為「光榮革命」。
英國的革命從1640年到1688年,長達半個世紀,中間也經歷了曲折和反覆。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於1640年的議會鬥爭,結束於1688年的光榮革命,歷時將近半個世紀,最後的結果是英國人從荷蘭請來了信奉新教的詹姆斯二世國王的女兒和女婿—瑪麗和威廉入主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