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貨幣戰爭3:金融高邊疆

第五章 蔣介石的金權天下 白銀風潮:第一次中美匯率戰爭 文 / 宋鴻兵

    正當國內各資本體系縱橫捭闔、跑馬圈地之時,國際環境也在發生著重大變化。當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席捲世界之後,英、加、日、奧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放棄金本位制度,開始實施貨幣貶值,企圖以匯率貶值打開其他國家市場的大門,為自身的經濟找出路。

    1933年,美國的羅斯福總統為擺脫經濟危機,開始推行「新政」,增加政府開支,拉動經濟增長。同時,為了對抗通貨緊縮和物價下跌,通過《白銀收購法案》,授權美國財政部在國內外市場收購白銀,直到白銀價格達到每盎司1.29美元【8】,或者財政部儲備的白銀價值達到了黃金儲備的1/3,以此作為國庫儲備【9】。該政策試圖達到兩個戰略目的:第一,準備金增加自然擴大了貨幣供應的基礎,試圖以擴張貨幣供應來緩解通貨緊縮的惡化;第二,美國希望通過在市場購買白銀的行動,推動白銀價格上漲,增加銀本位國家的購買力,實際上就是迫使中國和其他銀本位國家的貨幣升值,以便向其傾銷過剩商品。

    歷史竟然驚人的相似!1933年羅斯福推動的《白銀收購法案》和2010年奧巴馬試圖逼迫人民幣升值的思路可以說是完全一致的!

    羅斯福的兩個主要目的顯然不可能成功。美國大蕭條的核心問題是債務規模與GDP的比值過高,1929年其比值高達300%!高負債之下的美國工業擴張速度遠超美國國內購買力增加的水平,其結果就是國內消費能力不足,從而引發工業企業產品嚴重過剩,企業負債大規模違約,進而引發股票市場崩盤和銀行大面積的壞賬和倒閉。違約危機迫使銀行緊縮信用,結果是更多企業關門,大量工人失業,國內消費力劇減,工業產品過剩問題更加嚴重,由此惡性循環下來,就是通貨緊縮,物價下跌,大規模失業和經濟蕭條。這一點,與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的本質完全一樣!2008年美國總負債與GDP比值更高達近400%,奧巴馬治理危機的思路與羅斯福也是高度雷同。(參閱《清算謊言經濟學:羅斯福、格林斯潘和奧巴馬,誰都救不了美國》,托馬斯·伍茲著,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0.1)

    不從削減債務規模入手,僅從增加貨幣與信用入手,此乃死路一條!羅斯福的新政8年沒有解決大蕭條,奧巴馬的運氣或許更差。

    如果危機的核心是債務規模太大,增加貨幣發行準備有用嗎?結論必然是否定的。準備金的增加無法解決高負債下無人願意或能夠借錢的難題,而信用必須依靠借貸才能流入經濟體。羅斯福的第一個目的根本就不可能實現。

    推高白銀價格,迫使中國貨幣升值,就能解決美國出口的問題嗎?美國的白銀價格上漲,勢必引發中國的金屬貨幣外流套利,嚴重動搖中國的本位貨幣。結果是中國經濟的嚴重衰退,消費能力大降,進口必然減少。

    羅斯福的《白銀收購法案》起到的作用,必然與他設想的效果截然相反。沒有什麼檯面上的解釋,能夠說明羅斯福這種損人不利己的做法究竟所為何來?事實上,美國的統治精英們考慮的完全是更高一層的戰略問題!這就是,美元如何取代英鎊而成為世界貨幣新的霸主!

    當蔣介石完成了金融集權和貨幣統一,並且建立了銀本位制度,現任貨幣霸主英國和潛在貨幣霸主美國,還有虎視眈眈的日本,同時產生了強大的危機感。如果放任蔣介石鞏固了中國的金融高邊疆,那中國或許將成為另一個日本,經濟、政治和軍事都將漸次獲得獨立自主的實力。三大列強誰都不願看到一個真正強大而獨立的中國出現在亞洲大陸!

    如要顛覆中國的銀本位,首要打擊目標就是中國的貨幣基石——白銀!這一點,與當年英國的鴉片戰略顛覆大清帝國的貨幣本位,並無二致。只不過,這回動手操刀的換成了美國,而且用的是更加隱蔽和更加「文明」的辦法。人為抬高世界白銀價格,將導致中國白銀大規模外流,沒有流通的白銀通貨,銀本位不攻自破!當蔣介石搞不成貨幣獨立,他就只能投靠三大列強之一。顛覆中國的銀本位和貨幣自主權後,中國的貨幣前途只有三條路:第一,與英鎊掛鉤,加入英鎊同盟,成為英鎊的貨幣附庸;第二,與日元捆綁,被日本整合進「大東亞共榮圈」,成為日本的經濟殖民地;第三,與美元結盟,跳上美利堅的大船,成為美國在遠東最大的市場和原材料供應基地。

    無論與哪種貨幣掛鉤,中國都勢必會喪失貨幣主權!中國的貨幣本位將變成外幣匯兌本位,以外國貨幣為準備金,或以某一固定的匯率為基準,來發行中國貨幣。為了維持匯率穩定,中國就必須大量儲備外國貨幣,以便在匯率波動時干預市場。如此一來,外匯發幣國等於創造了一塊海外儲備「鑄幣稅」的自留地,海外外匯儲備量越大,發幣國的「鑄幣稅」收入就越驚人!不僅如此,發幣國還能通過本國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調整,間接控制所有海外儲備國的信用擴張和收縮。還是那句名言:「如果我能控制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我不在乎誰制定法律!」

    於是,中國的貨幣到底與哪種貨幣掛鉤,就成了美、英、日三方明爭暗鬥的貨幣主戰場。

    隨著美國政府在紐約和倫敦市場上大量收購白銀,白銀價格猛漲。被國際銀價上漲所吸引,中國的白銀大量「被出口」。中國並非產銀大國,本來用於鑄幣的白銀尚需進口,當是時,中國的白銀如滔滔江水奔湧流逝。1934年,僅3個多月時間,流出已達2億銀元。

    美國不斷地收購白銀,到1934年,倫敦白銀市場的價格已經漲到之前的2倍!銀行家們看到這種行情,早已發現這裡面的機會,只要把白銀從上海運至倫敦或紐約出售,就可以賺得可觀的利潤,他們豈能放過這樣的機會!此時的上海存儲著中國大部分的白銀,尤其是上海租界被認為是最安全的地方,各地的地主、軍閥和貪官污吏,都把他們的銀子運到租界存放,因為那裡有外國列強治外法權的保護。

    當時的各大銀行,每天晚上軋賬,如果總庫缺頭寸,就通知庫房把儲藏的準備金,運解給外國銀行和中央銀行國庫。這可就忙壞了保鏢們,庫房裡一箱箱的銀元、百兩重的白銀大條和大元寶被扛上「鐵甲車」運送出去。進入外國銀行的白銀,只進不出,統統運走。匯豐銀行單在1934年8月21日這一天交英國郵船「拉浦倫號」從上海裝運出口的白銀就達1150萬元。【10】在外國銀行的帶動下,上海金融市場籠罩在一片瘋狂的白銀外流風潮之中。

    美國記者霍塞所著的《出賣上海灘》中關於白銀風潮的描寫,或許可以很好地展現當時上海的情形:霞飛路上,夜半時的舞廳裡,上海先生會向陪坐的舞女道一聲歉,走到電話間去給他的經紀人打個電話,問一問當天的白銀行情,關照他如果行情比昨天好一些,可以再賣出一些,然後再回到自己的桌旁,叫西崽開一瓶香檳來慶祝一下子。不論在公事房中或在玩笑場中,他們的腦袋裡邊盤旋著的無非是銀子。他們已拋棄了原有的事業,拋棄了日常應該料理的函件,拋棄了一切的朋友,終日所想到的無非是銀子。

    在上海持有白銀最多的是外國銀行,而且他們能夠自由行動,國民政府也干涉不了他們的決定,他們自然也就成了白銀出口的主力。白銀風潮期間,外國銀行的庫存白銀劇烈變化,白銀庫存降幅高達85%!在華外國銀行把前幾年「金貴銀賤」時大量積聚的白銀,運送到國際市場出售,而上海的存銀,從最高時的2.75億銀元,大幅下降到最低時的0.42億銀元。【11】白銀外流,中國貨幣「被升值」,外貿逆差日益加劇,外國貨充斥中國市場,中國出口卻日益艱難。白銀外流同時造成通貨緊縮,銀行信貸減少,利息扶搖直上,當時在上海幾乎是出多高的利息也借不到錢。白銀外流、銀根奇缺、市場籌碼不足、物價慘跌,致使工商業破產倒閉。【12】1934年底,房價一瀉千里,上海租界房價下降了90%!市場上人心浮動,銀行擠兌大面積出現,銀行和錢莊紛紛倒閉。

    為了阻止白銀大量外流,國民政府開徵白銀出口稅,這卻又刺激起更大的白銀走私風潮。1934年最後幾個星期內,就有2000萬銀元以上白銀走私出口。日本為打擊國民政府的金融體系,更是在佔領區內故意走私白銀。1935年,走私額高達1.5億∼2.3億銀元。白銀大量外流,給中國的金融和經濟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金融生態的劇變,使整個社會人心慌亂。國民政府哀求美國在世界市場上降低白銀收購價格,以減弱銀價上漲給中國造成的嚴重危害,但遭到美國拒絕。這時國民政府就只好表示願將中國尚有白銀按雙方商議的價格出售給美國,以滿足美國的購銀需要。

    最終,中國被迫放棄銀本位,以擺脫經濟危機。蔣介石的貨幣獨立之夢,被羅斯福狠狠地敲醒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