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中國人史綱

正文 第二十三章 第十世紀 文 / 柏楊

    本世紀較上世紀(九)更為黑暗。

    唐王朝於本世紀○○年代,終於滅亡,但沒有一個政府能單獨接替它遺留下來廣大而破碎的版圖。各戰區就在它們既有的領域上,公開宣佈獨立。於是中國又陷於分裂,因為時間較短,我們稱它為小分裂時代。

    小分裂時代為時只有七十三年(九O七一九七九),才被新興的宋王朝統一,不過已不能恢復永逝的黃金時代。疆域也只剩下紀元前三世紀秦王朝時的範圍,中國人千餘年的經營擴張,全都喪失。

    小分裂時代初起時,東北地區的契丹部落建立遼帝國,隔著長城,跟宋王朝統治的中國本土對抗。

    一小分裂時代——五代十一國

    李曄於上世紀(九)最後第二年(八九八)返回長安,不斷的沉重打擊,使他喜怒無常。對稍有實力的人,他已不敢去冒犯,但對無力自衛的人,他仍有殘餘的威力逞暴,本世紀(十)第一年(九○○),他出去打獵,夜半回宮時,不知道誰把他觸怒,他親手殺死數名宦官和數名宮女,宮內外震恐。禁軍左軍司令官(左神策軍中尉)劉季述、右軍司令官(右神策軍中尉)王仲先立即進宮把李曄逮捕,教李曄的兒子李裕繼任皇帝。

    兩位大宦官把李曄逮捕後,當面斥責他種種過失,逐項地指出他「抗命」的不當,每指出一件事,就用手杖在地上劃一條線,結果積有數十條線之多,李曄的凶性沒有了,低著頭不敢回答。如果不是他的妻子何皇后踉蹌地出面求情,教他「一切聽司令官處分」,他可能喪生。

    九○○年的最後兩個月,李曄跟他的家屬被嚴密地囚禁在過去親王們所居住的少陽院,鐵汁灌鎖,內外隔絕。正逢隆冬季節,李曄想討一頂帽子,他的幼子幼女想討幾件棉衣,都被拒絕。囚房中啼饑號寒,遠近可聞。

    明年(九○一),唐王朝宦官政權內哄,禁軍若干忠於皇帝的宦官,起兵把兩位司令官殺掉,救出李曄,使他復位。這又是一個可以轉變的契機,宰相崔胤建議乘著這個機會使禁軍擺脫宦官的掌握,任命正規軍出身的將領擔任司令官。李曄不肯接受,表面上他顧慮驟然間改變百餘年的傳統,會招致反應。實際上他仍然覺得宦官比任何人都可靠,家奴總是家奴,只要找到順服的家奴就可以了。於是他任命他最親信的家奴宦官韓全誨、張彥弘接任左右軍司令官。

    宦官當然深恨幾乎剝奪了他們軍權的崔胤,他們勾結鳳翔戰區(陝西鳳翔)司令官(節度使)李茂貞作為外援;崔胤也知道自己的危機,就向宣武戰區(汴州·河南開封)司令官(節度使)朱溫靠攏,他寫信給朱溫說,奉有皇帝密旨,命朱溫發兵救駕。朱溫,這個地痞流氓出身的惡棍,從沒有想到有一天會插手高不可攀的中央政府,他唯一的目的不過想做一個強大軍閥。皇帝的密旨挑起他的野心,富貴逼人,中央政府的大門自動向他敞開,他進統軍西上。韓全誨得到消息,立即強迫李曄投奔鳳翔,距李曄復位只十個月。

    朱溫圍攻鳳翔,鳳翔堅守二年,可怕的飢餓使它不能支持。九○三年,李茂貞只好把韓全誨、張彥弘殺掉,跟朱溫和解,送李曄返回首都長安(陝西西安)。朱溫迅雷不及掩耳地派軍進入皇宮,對宦官作徹底地屠殺,包括新任命的兩位禁軍司令官和大多數無權無勢,也屬於被迫害的小宦官在內,共數百人,全部死於亂刀之下。哀號呼冤,聲傳宮外。派到各戰區擔任監軍的宦官,朱溫也命李曄下令,一律就地處決。為時一百四十九年漫長的第二次宦官時代(七五五一九○三),到此結束。跟第一次宦官時代斬盡殺絕的結束類型,完全相同。

    宦官時代結束後,唐王朝政權也到尾聲。朱溫於屠殺宦官的明年(九○四),強迫李曄遷都到重建後的洛陽(河南洛陽),並裹脅長安全體市民跟隨東遷。長安宮殿和所有民房,悉數拆除,百萬餘市民剎那間成為赤貧,被朱溫的汴州兵團押解,踉蹌上道,咒罵聲和哭聲,連綿四百公里。長安這個曾經作為中國首都,先後達二千零三十八年之久的巨城,受到最慘重的一次破壞,從此喪失被選為首都的資格。

    李曄到洛陽後四個月,就被朱溫派人刺死。李曄的兒子李祝繼位,三年後(九○七),朱溫命李祝禪讓。立國二百七十六年,為中國帶來黃金時代,也為中國帶來黑暗時代的唐王朝,終於滅亡。朱溫在開封(河南開封)上台,建立後梁帝國。

    唐王朝本來只剩下一個中央政府的空架子,朱溫把它奪過來,除了得到一個弒君篡位的罪名外,實質上並沒有得到什麼。各地藩鎮對唐王朝皇帝本來已不放在眼內,現在他們一面斥責朱溫是叛徒,一面索性傚法朱溫,也紛紛稱帝稱王。於是,在此後短短的七十三年之中,中國境內共出現了下列十六個短命政權,史學家稱之為「五代十一國」。五代,指建立在中原地區,上下銜接的五國。十一國,指建立在中原地區以外的諸國。而遼帝國和宋帝國不包括在內,因為它們的壽命比較長。

    由此表可以瞭解,所謂五代十一國,只不過把藩鎮的招牌改上一改,節度使改稱帝王,戰區改稱帝國、王國。所以有些政權並不能適用嚴格的國家意義。如岐、南平、南楚、吳越,往往維持著藩鎮的外貌,在表面上臣屬於中原的五代政府。尤其是南平,它為了得到賞賜,幾乎向每一個鄰邦稱臣,各國都喚它的國王(節度使)為「高賴子」。可是,這種臣屬,只是表面,絕對不接受內政的干預。

    二遼帝國統一塞北

    朱溫建立後梁帝國同時的○○年代,中國即行四分五裂。北方有晉王國(後唐帝國前身);西方有歧王國、前蜀帝國;南方有南吳王國(南吳帝國前身)、吳越王國、南楚王國、閩王國(閩帝國身前)——八個短命政權並立。

    八個短命政權中的晉王國,理論上它仍是已滅亡了的唐王朝的領土。李克用以唐王朝所封的爵位晉王和所任命的「河東戰區節度使」身份,起兵討伐叛逆朱溫。九○八年,李克用逝世,他的兒子李存勖繼位。另外,設置於幽州(北京)的盧龍戰區,節度使劉守光於九一一年宣佈獨立,建桀燕帝國。

    後梁建立帝國第十年,九一六年,居於長城之北、匈奴汗國故地的契丹部落,也建立帝國。契丹是東胡民族的一支,在第七第八世紀時,中國唐政府曾封它的酋長為松漠都督。它內部共有八個大部落,大部落酋長稱為「大人」。由此八位大人互推一位首領,負責處理有關部落間的大事,任期三年。本世紀(十)初葉,當選首領的耶律阿保機用盛大宴會招待其他七位大人,伏兵把他們殺掉,使八大部落合併為一。他不採用北方遊牧民族所習慣的「可汗」稱謂,而採用皇帝稱謂,稱他的帝國為契丹帝國,不久再改稱遼帝國,定都西樓城(內蒙古巴林左旗。後西樓城已改稱臨潢)。北方遊牧民族有固定的首都,由遼帝國開始。說明他們的經濟社會已進入漁獵和農業。

    自從七世紀中國擊潰東突厥汗國後,二百餘年來,北疆一直保持某種程度的和平。現在,龐大的遼帝國崛起,塞北其他民族各部落在契丹兵團鐵蹄下,歸於統一,中國同時也恢復了北疆的傳統性的沉重外患。遼帝國於二十年代九二六年,向東征服位於松花江流域、比它文化水準要高得多的渤海王國,向西又陸續拓展到陰山以西,影響力直到天山(新疆)。它的北界到黑龍江,南界則隔著長城,跟小分裂時代凌亂而又混戰不息的中國為鄰。

    中國本土混戰,使沿邊一帶漢人大批流入安定的遼帝國國境,它的首都臨潢,被稱為上京,漢人幾乎佔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他地區也都有專居住漢人的街市城堡,一律稱為?漢城」,越向南這種漢城越多,帶給契丹人工農業高級生產技術和更高級的國家管理技術。契丹人所以能超越突厥、回匕,建立起來一個現代化的帝國,全靠漢人的貢獻、所以遼帝國把漢人當作智慧之源,對漢人有特別的保護——主要的是嚴厲防止漢人逃回中國。這種對漢人重視的政策,從下表所列它的政府組織上,可以看出:

    遼帝國政府是雙軌的,這是最奇異之處,但它完全為遷就中華人而設。一為「北面政府」,治理故疆,內部再分南北,原則上北府北院治理契丹人,北府南院治理漢人。一為「南面政府」,治理以漢人為主的新佔領的中國土地(如燕雲十六州),完全傚法中國政府結構,以便漢人適應,這可充分說明漢人在遼帝國中的地位。

    三短命政權間的殊死戰

    朱溫是一個石虎型的暴徒,以殺人和跟兒媳上床為最大樂事,他當了六年皇帝,被他的兒子朱友珪一刀刺穿了他的肚皮。朱友硅不久又被他弟弟朱友貞殺掉。朱友貞當了十一年皇帝,九二三年,世仇沙陀兵團的首領李存勖奇襲開封(河南開封),朱友貞束手無策,自殺。短命的後梁帝國只存在十七年。

    在後梁滅亡之前,南嶺以南也發生變化。臣服後梁的清海戰區(廣東廣州)節度使劉巖於九一七年,宣告脫離後梁帝國,另建越帝國,不久又改稱南漢帝國。

    李存勖宣稱他是唐王朝帝位的合法繼承人,遂取消晉王稱號,改稱皇帝,被稱後唐帝國,定都洛陽。位於北方的桀燕帝國,只曇花一現,早被李存勖滅掉。西方的岐王國,震懾於李存勖滅掉後梁帝國的威名,也自動獻出土地,取消獨立。九二五年,李存勖派遣大將郭崇韜進攻前蜀帝國,前蜀也亡。一連串輝煌的軍事勝利,使其他各國震恐,先後向後唐政府進貢,都以為新的大一統不可避免地即將實現。

    然而,李存勖只是一個驍勇的戰將,卻不是統帥人才,更不是政治領袖人才,他沒有治理這個迅速膨脹國家的能力。他喜愛戲劇,每天在宮中忙著看戲,只信任戲劇演員和本世紀(十)○○年代大屠殺中漏網的一些宦官。大臣和將領們必須透過這兩種人,才能使李存勖批准他們的請求,大權完全掌握在演員和宦官之手。李存勖的妻子劉玉娘更使這種自我毀滅的局勢惡化,她除了拚命要錢外,不知道人生還有別的樂趣。中原連年大旱,那些血戰數十年的沙陀將士,沒有糧食,父母妻兒不得不到郊外挖掘草根充飢,就在挖掘草根時,往往倒地餓死。可是李存勖夫婦卻毫不在意,遊獵享樂如故,好像根本不知道他們所以能坐在寶座上,完全要靠將士的效忠。宰相們警覺到事態嚴重。建議暫時借用皇宮裡堆積如山的金銀綢緞,發給將士養家救死,等國庫充足時,再如數歸還。劉玉娘皇后對這個建議大發雷霆,她派人送出兩個銀盆和三位皇子,告訴宰相說:「宮裡只剩下這點東西,請你賣掉作軍餉吧。」宰相驚駭地呆在那裡,不敢開口。問題是這種撒賴的干法,堵自己人的嘴可以,卻堵不住敵人的拳頭。九二六年,即征服前蜀帝國的次年,宦官聯合起來誣陷遠征軍總司令郭崇韜謀反,劉玉娘直接下令把郭崇韜殺掉。於是軍心動搖,另一位大將李嗣源在鄴都(河北大名)叛變。李存勖親自出征,可是傷透了心的將士早已解體,乘大軍移動的時候,紛紛逃向叛軍投降。李存勖沿途不斷下馬跟將士們握手拍肩,聲言即行頒發賞賜。但這種在跟後梁帝國作戰時曾發生過作用的小動作,已不再靈光,將士們早看穿了李存勖的肺腑,他們直率地回答說:「父母妻兒都已餓死,縱有什麼賞賜,不能救回他們的生命,我們並不感激。」李存勖見眾叛親離,唯有流淚。剎那間兵變爆發,李存勖被流箭射中,全族被屠。劉玉娘攜帶著價值連城的兩包珍寶,從洛陽騎馬逃到太原(山西太原),躲進尼姑庵為尼,新政府派人追蹤而至,把她絞死。

    中原之外的其他地區,也發生變化。後唐帝國所屬的荊南戰區(湖北江陵)節度使、封爵南平王的高季興,乘李存勖之死,游離出去,建立南平王國。西川戰區(四川成都)節度使、封爵蜀王的孟知祥,不久也脫離後唐,建立後蜀帝國。

    李嗣源繼承李存勖的帝位,他死後,由他的兒子李從厚繼承。九三四年,李從厚下令調他的義兄鳳翔戰區(陝西鳳翔)節度使李從珂到太原(山西太原)當河東戰區節度使。這種職務上的調動,在當時往往是一種屠殺陷阱,被調動的將領一旦離開據點,失去自衛力量,在中途可能會受到處決。李從珂拒絕接受,起兵攻陷洛陽。李從厚在逃亡途中被殺,李從珂繼位。九三六年,李從河犯同樣的錯誤,他下令調他的姐夫河東戰區節度使石敬瑭到鄆州(山東東平)當天平戰區節度使,石敬瑭不接受命令,起兵叛變。

    李從珂叛變,依靠自己力量。石敬瑭叛變,依靠外國力量。他向塞北的契丹帝國要求援助,應許割讓長城以南十六個州的土地作為報酬。契丹帝國皇帝耶律德光(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兒子)興奮得幾乎發了瘋,做夢都沒有夢到天上會掉下來這麼好的運氣。於是御駕親征,擊潰後唐帝國討伐石敬瑭的兵團。李從珂全家自焚,後唐只十四年而亡。

    石敬瑭在太原叛變時,耶律德光封石敬瑭為中國皇帝,國號後晉。後晉帝國建立後,立即把下列的長城以南十六個州交割,世稱「燕雲十六州」。燕,指幽州。雲,指雲州。

    幽州(北京)

    薊州(天津薊縣)

    瀛州(河北河間)

    莫州(河北任丘)

    深州(河北琢州)

    檀州(北京密雲)

    順州(北京順義)

    新州(河北涿鹿)

    媯州(河北懷來)

    儒州(北京延慶)

    武州(河北宣化)

    雲州(山西大同)

    應州(山西應縣)

    寰州(山西朔州東)

    蔚州(河北蔚縣)

    朔州(山西朔州)

    十六州東西約六百公里,南北約二百公里,面積約十二萬平方公里,可容納三個台灣島,卻被石敬瑭輕易地連同土地上的中國人,斷送給外國。千餘年來中國人修築的萬里長城,到此失去作用,因敵人已越過了它,進入中國本土。從新邊界到當時中國的首都開封(河南開封。石敬瑭把首都從洛陽搬至此),五百公里間,一望平原,沒有一個險要的關隘可以阻擋敵騎,門戶完全洞開。石敬瑭除了割地外,九三八年,他還隆重地尊稱耶律德光為「父」,自稱為「兒」。那一年耶律德光只三十七歲,石敬瑭已四十七歲。三十七歲的父親收養四十七歲的兒子,實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政治奇觀。

    任何國家都免不了有賣國賊,但主動找到外國主子,把國土獻到門口,又恬不知恥地稱父稱兒的行徑,卻很少見。石敬瑭在歷史上留下使中國最難堪的一頁。

    就在中原地區改朝換代的明年(九三七),南方短命帝國之一的南吳帝國,也改朝換代。南吳最後一任皇帝楊溥被宰相徐知誥所迫,交出政權,南吳滅亡。徐知誥本是宰相徐溫的義子,他恢復本來的李姓,改名李異。宣稱是唐王朝皇族的後裔,所以新建立的短命政權被稱作南唐帝國。他從江都府(江蘇揚州)遷都江寧府(江蘇南京)。

    石敬瑭當兒皇帝只七年就逝世,侄兒石重貴繼位,採納大臣景延廣的意見,向遼帝國皇帝耶律德光只稱「孫」,而拒絕稱「臣」。那就是說,私人關係我是孫皇帝,但後晉帝國跟這帝國立於平等地位,不再臣屬。這已使耶律德光七竅生煙,但僅此還不致爆發戰爭。石重貴更下令把在中國經商的契丹人全部殺掉,斷絕兩國貿易。又下詔御駕親征,動員全國兵力,討伐「黠虜」,詔書上說:「凡生擒耶律德光的人,即擢升為最大戰區節度使。」這已經超過最初所定爭取平等的正當範圍,而成了橫挑強鄰的蠢動,耶律德光想不採取反應都不可能。於是契丹兵團大舉南下,開封陷落,後晉帝國只十一年便亡於締造它的恩主。石重貴和他的家屬,包括石敬瑭的妻子,即李從琦的姐姐,全部被放逐到東北兩千公里外,荒涼而寒冷的黃龍府(吉林農安),以後沒有人知道他們的下落。

    後晉滅亡的前一年(九四五),南方的閩帝國也滅亡。這個短命而微小的帝國,在立國十三年中,幾乎每天都在內戰,最後招來南唐帝國的攻擊,佔領它大部分領土,吳越王國也乘機奪取東北部領土。

    四宋帝國統一中國本部

    耶律德光消滅後晉,進入開封後,宣佈他兼任中國皇帝,中國人民激烈反抗,像無數火山一樣在四面八方爆發。耶律德光最初以為所有的中國人都是石敬瑭,現在大失所望說:「想不到中國人如此難治。」只好撤退,沿途搶劫屠殺,作為對中國人不屈服的一種懲罰。當他走到現在河北省欒城縣境一座樹林中時,暴病而死。中國人把這樹林命名為殺胡林,以表示對這個蠻族首領的仇恨和戲弄。

    反抗者之一的後晉河東戰區(山西太原)節度使劉知遠,率軍進入開封,在政治真空中宣佈建後漢帝國。他只當了一年皇帝就逝世,由他十八歲的兒子劉承祐繼位。年輕氣盛的劉承祐厭惡那些總是限制他無限權力、使他不能暢所欲為的幾位大臣,決心把他們剷除。五十年代九五○年,後漢帝國創立只有四年,劉承祐誣陷他們謀反,全部殺掉。其中一位是鄴都(河北大名)留守長官郭威恰恰不在開封而在鄴都,幸而漏網,但全家仍被屠殺。於是郭威叛變。本年(九五○),攻陷開封,劉承祐被亂兵砍死。明年(九五一),郭威即位,建立後周帝國。但後漢帝國並沒有滅亡,劉知遠的弟弟劉崇,當時是河東戰區(山西太原)節度使,他在太原宣佈繼承帝位,跟死敵後周帝國以太行山為界,武裝對抗。

    就在同年(九五一),南方的南楚王國,經過連續不斷爭奪王位的內戰後,最末一任國王馬希崇發現有隨時死於政變的危險,就向南唐帝國乞援。這對南唐也是天上掉下來的好運氣,南唐兵團進入南楚王國首都長沙(湖南長沙),把馬希崇和馬姓全體王族拔到江寧(江蘇南京)。南楚滅亡。

    小分裂時代唯一的英明君主,是後周帝國第二任皇帝郭榮(郭威的養子)。郭榮於九五四年即位後,即從事全國統一工作。他首先擊敗乘他新上台而大舉攻擊他的後漢帝國的反撲,後漢皇帝劉崇兵潰,逃回太原,永遠放棄復國的念頭。郭榮接著進攻南唐,把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的廣大土地,全部征服。在消除了後顧之憂的情況下,九五九年,郭榮向北攻擊遼帝國,打算一舉收回燕雲十六州。他的兵鋒銳不可當,一連攻陷十六州中最南的二州:瀛州(河北河間)、莫州(河北任丘)。再向北挺進,又連陷三關:益津關(河北霸州)、瓦橋關(河北雄縣)、高陽關(河北高陽)。可是,當他乘勝再向北繼續挺進,進攻十六州中最重要的幽州(北京)時,郭榮卻病倒了,只好撤退。回到開封後,即行逝世。英雄之死使英雄事業夭折,郭榮的七歲兒子郭宗訓繼承帝位。殿前護從司令(殿前都點檢)趙匡胤,跟他的家屬和部下,秘密佈置向這位七歲孩子奪取政權。一切都像演戲一樣的配合十分密切,九六○年正月初一日,當中央政府正在慶賀元旦的時候,北方邊報告警說,契丹兵團向邊境移動。宰相范質倉促間派遣趙匡胤前往抵禦。大軍走到開封(河南開封)東北十公里的陳橋驛,安營紮寨;黎明時,部下將領把早已準備好、只有皇帝才可以穿的黃龍袍,披到趙匡胤身上。於是契丹兵團也不知何處去了,趙匡胤以皇帝身份返回開封。郭宗訓退位,後周帝國立國只短短十年。

    趙匡胤改國號為宋帝國——也可以稱之為宋王朝,但它事實上只控制了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這是一個長命政權,超過三個世紀。只不過在開始時沒有人看出它會有這種長命的跡象,一連串兒戲般的改朝換代,它也可能隨時被一場變兵推翻。

    新任宰相趙普向趙匡胤提出這個問題,並暗示幾位最親信的高級將領石守信等的危險性。趙匡胤保證說:「我待他們恩重如山,絕不會有問題。」趙普說:「後周皇帝郭榮待你也恩重如山,你怎麼會有了問題?而且我的意思不是說他們會主動叛變,只是說他們都不是良好的統御人才,萬一部下貪圖富貴,也把黃龍袍披到他們身上,他們縱想不叛變也不可能。」這使趙匡胤如夢初醒。就在奪取帝位的明年(九六一),他召集石守信等最親密的一批將領宴會,酒興正濃時,趙匡胤歎息說:「如果不靠各位的推戴,我不會有今天。但當皇帝也太艱難,並沒有當節度使時快樂。每天都憂心忡忡,不能安枕。」大家問他什麼緣故,趙匡胤說:「事情很明顯,這把椅子,誰不想坐?」大家駭然說:「陛下怎麼說這樣的話,現在天命已定,誰還敢懷這種非分之望。」趙匡胤說:「你們當然不會,可是一旦你們被部下擁戴,你們怎麼有力量拒絕?」大家這時候才忽然發覺殺機四伏,不由魂飛天外,請求指示一條生路。趙匡胤是一個政治人才,他不會用屠殺手段,他說:「人生有限,轉眼老死。拚命上進,追求富貴,目的是什麼?不過陞官發財自己既可享受,兒女們也不貧乏,如此而已。依我之見,各位不妨辭去軍職,改任高級文官,多多購買肥沃田地,營建豪華住宅,搜羅天下歌童舞女,晝夜飲酒取樂。我跟你們約定,世代通婚。君臣之間,兩不猜忌,上下相安,各位以為如何。」趙匡胤的話掌握了人類低級情操上的全部弱點,大家感激接受。明天,紛紛上奏章說有病在身,請求解除軍職。

    這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故事,是一種最高的政治藝術的運用。一席酒宴解決了不斷兵變和不斷改朝換代的禍根。趙匡胤把將領們都派到各地擔任地方首長,但只有尊榮沒有實權。由中央政府另派一位副首長或秘書長(通判),負實際行政責任。軍事財政,都由中央收回。自從八世紀中葉以來炙手可熱的「節度使」官稱,從此退出政府權力舞台。

    宋帝國的出現,使小分裂時代到達終站。宋政府在穩固了內部,根絕習慣性兵變之源以後,即著手統一中國。九六三年,滅南平王國。九六五年,滅後蜀帝國。九七一年,滅南漢帝國。九七五年,滅南唐帝國。吳越王國看出苗頭不對勁,無法再繼續稱孤道寡,於九七八年,很明智地獻出國土。最後,輪到退居在北方一隅的後漢帝國,它自知國小力弱,向遼帝國稱「侄皇帝」(劉知遠也是沙陀人),以求保護。九七九年,宋兵團北伐,擊敗遼帝國援軍,攻陷太原,後漢建國三十三年,是五代中最長久的一個政權。

    後漢帝國消滅,宣告為時七十三年的小分裂時代,亦即五代十一國時代結束。自八世紀七五五年安史兵變,到本世紀(十)九七九年宋帝國完成統一,我們也可稱之為二百二十五年改朝換代大混戰。二百二十五年,這個時間太長了,長的使人戰慄,但一場惡夢,總算過去。

    五交州的脫離與獨立

    交州,位於元江下游,即富良江(紅河)流域沖積的平原上,面積約二十萬平方公里,州政府設在交趾城(越南河內),轄有八個州:武峨州、愛卅、長州、囗州、峰州、湯州、演州、陸州。紀元前二世紀,中國西漢政府消滅南越王國,於交趾地區(越南北部)設置交趾郡(越南河內)、九真郡(越南清化)、日卜郡(越南東河),同時成為中國本土。稍後,西漢政府設交趾州,即包括此地。紀元後七世紀時,唐政府在交州(交趾城)設置安南總督府。到了九世紀,又劃為靜海戰區,設立節度使。

    交州處於中國國土的最南端,像勺柄一樣伸入蠻荒,所以不斷受到蠻族的滲透和攻擊。但中國一直保持主權,雖有大分裂時代,交州仍然完整如故。可是到了本世紀(十川、分裂時代,隨著各藩鎮紛紛獨立,交州屬於建都興王府(廣東廣州)的南漢帝國。九六四年,靜海戰區(越南河內)節度使吳昌文逝世,南漢帝國那時已敗壞不堪,不能顧及。戰區將領們掀起激烈的內爭,結果,囗州(越南榮市)州長了部領取得勝利,稱大勝王,命他的兒子丁璉當靜海戰區節度使。九七一年,宋政府征服南漢,進入興王府的遠征軍卻沒有乘勝南下收復交州。二年後(九七三),丁璉以藩屬身份,向中國進貢,請求冊封。宋政府是一個無能的政府,只求表面平靜,就封丁璉當交趾郡王。一個交趾王國遂在中國批准之下,合法成立。

    九八○年,丁璉逝世,幼子丁(王睿)被大臣黎桓囚禁。中國派邕州(廣西南於)州長侯仁寶出兵定亂,宋政府的軍隊,只能對內,不能對外,明年(九八一),黎桓用詐降計把侯仁寶殺掉,宋軍大敗而回。九八三年,黎桓向中國進貢謝罪,並呈上丁(王睿)同意讓位的奏章,請求冊封。中國宋政府最初還不允許,僵持了三年,到九八六年,對既成事實既無力予以改變,只好同意,於是冊封黎桓當靜海戰區司令官,繼而再封為交趾郡王。

    下世紀(十一)一○○六年,黎桓逝世,兒子黎龍廷即位。一○一○年,大臣李公蘊發動政變,殺掉黎龍廷,自己繼位,請求中國冊封。中國不再為他們計較是非了,就冊封李公蘊當交趾郡王。李氏王朝對中國進貢不絕,但這並不能避免邊境衝突,最嚴重的一次發生於七十年代一○七六年,國王李乾德(李公蘊的孫兒)在位,攻陷邕州(廣西南寧),全城居民五萬八千人,全被屠殺。中國派遣郭逵當元帥,趙囗當副元帥,出軍反擊,在交趾城富良江畔決戰,交趾兵團大敗,斬首數千人,皇太子李洪真也包括在內。李乾德恐慌,派遣大臣奉上降書,向司令部投降。趙囗極力主張進入距離只有十數公里的交趾城,收回原土。可是郭逵膽小如鼠,受降而退。

    從此三百年間,兩國和平相處。交趾王國也採用事奉大國政策,對中國的恭順程度,較之高麗王國(朝鮮開城),有過之無不及。唯一不同的是,交趾王國本是中國領土,交趾人本是中華人。

    六宋江對抗

    歐洲人認為契丹(震旦)就是中國,因為遼帝國向西的影響力,直抵天山,跟西方各國直接接觸的機會較多。真正由漢民族建立,居於中國本部的宋帝國,西境阻於回紇部落,反而跟西方隔絕。不過宋帝國始終把遼帝國看作跟匈奴、突厥一樣,認為他們是夷狄蠻族。

    事實上遼帝國文化程度雖然遠較匈奴、突厥為高,但比漢民族要低得多。開國君主耶律阿保機曾命他的大臣製造契丹文字,不過經濟狀況如果不能達到某種程度,文字的需要便不急迫。而一旦達到某種程度,漢文比契丹文佔有優勢。同時,這個由部落進化成為國家的民族,也並不真正的瞭解進步的意義,所以遼帝國宮廷中,一向嚴禁讀書。他們認為讀書不但浪費時間,還會把一個人的腦筋弄得太複雜。皇子貴族如果想求得知識,就得冒著「私自讀書」罪名的危險。所以他們的文化發展很慢,最顯明的例子是,人民只有名而沒有姓。只兩大部落有姓,一是皇帝族的耶律部落,一是皇后族的蕭部落。「耶律」是自己所定,「蕭」是中國人代他們起的。這兩大部落仍保留著上古時代初民互婚的習慣,世代相配。

    遼帝國憑空得到中國的燕雲十六州,增加大量財富和國力,但也嚴重地傷害了中國的自尊。而且長城險要已失,黃河以北像敞開著大門的廣大庭院,再沒有阻止外人闖進來的重要屏障,自然使中國不能安枕。所以燕雲地區,始終成為兩國衝突的導火線。本世紀(十)五十年代,後周皇帝郭榮曾用兵奪回兩州——莫州和瀛州,但仍有十四州在遼帝國手中,以致本世紀末至下世紀(十一)初的二十年之間,宋遼兩國,發生四次重要戰爭。

    第一次,九七九年,宋帝國第二任皇帝趙光義(趙匡胤的弟弟)在消滅後漢帝國,中國本土統一完成後,他興奮地打算一舉收復失土。但遼帝國不同於枯萎的後漢帝國,而中國將士們大戰之餘,已疲憊不堪,原來滿懷希望征服後漢之後得到休息和賞賜的,現在全部落空,還要徒步六百餘公里,越過連綿險惡的太行山脈,去進攻龐大的強敵。他們對此強烈反對,但趙光義拒絕採納任何反對意見,他堅信「成大事者不謀於眾」的格言。一個月後,大軍抵達幽都府(即幽州,北京),攻城。遼帝國大將耶律體哥反擊,在城東高梁河會戰,宋帝國憤怒的士兵乘酣戰時叛變,攻擊趙光義,於是全軍崩潰。趙光義腿部受傷,狼狽逃回球州(河北涿州),追兵趕到,趙光義已不能騎馬,只好爬上驢車奔馳,才算逃脫,留下一萬餘具士兵的屍體。

    第二次,明年(九八)),遼帝國為了報復宋帝國的無端攻擊,耶律休哥進圍瓦橋關(河北雄縣),宋軍大敗,遼軍追到莫州(河北任丘)才撤退。趙光義下令親征,走到大名(河北大名),距莫州直線還有二百八十公里,卻不敢再進,潦草結束。

    第三次,九八六年,趙光義經過六年的準備後,向遼帝國發動總攻。東路由征服南唐帝國名將曹彬率領,出琢州(河北涿州);西路由征服南漢帝國名將潘美率領,出雁門(山西代縣)但兩位都是對內有餘、對外不足的「窩裡凶」人物。東路軍在歧溝關(河北高碑店西北)被遼兵團迎頭痛擊,像山崩一樣潰散;西路軍在飛狐口(河北淶源)也失敗,大將楊繼業正在前方節節勝利,聽到消息,即行護送歸附的漢人,向內地撤退。楊繼業是這次戰役中唯一的勝利者,潘美答應他在陳家谷(山西朔州南陽方口)留下重兵接應,楊繼業一路血戰,勉強抵達,卻遠遠發現谷口無一兵一卒,他知道被他的統帥所出賣,不禁放聲大哭,結果全軍覆沒。

    楊繼業是中國抵抗北方蠻族最傑出的將領之一,他的驍勇和被出賣後的壯烈殉國,使他成為中國民間傳說中的祖父型英雄。很多作品都在描述他和他的妻子佘太君,以及他的諸子諸女,即「楊家將」一門,在跟遼帝國無數戰役中,所表現的可歌可泣的事跡。

    第四次,下世紀(十一)第一年(一○○○),遼帝國進攻瀛州(河北河間),擊敗宋軍,生擒大將康保育,深入齊州(山東濟南)、淄州(山東淄博),大掠而歸。宋帝國大將范廷召一直在尾隨,不敢進擊,等到遼兵團退出邊界,他才上奏章說是他把敵人趕走的。新即位的皇帝趙恆(趙光義的兒子,趙光義終於死於腿傷),十分高興,還作了一首《喜捷詩》,搞得群臣們不得不一窩蜂表示慶賀。

    ——范廷召告捷,趙恆喜捷,這個新興的宋政府,很快地就習慣於上下互相欺騙。

    從這些戰役可以看出,宋帝國根本不是遼帝國的對手,所以每戰必敗。但遼帝國也沒有強大到能夠消滅宋帝國的程度,兩國遂形成緊張的對抗,只不過宋帝國承當的要沉重而危險。

    七東西方世界

    九○九年(後梁帝國建立第三年),(一)穆罕默德女兒法提瑪的後裔,攻陷北非洲突尼斯城,建薩拉森王國,稱法提瑪王朝(綠衣大食),阿拉伯帝國遂分裂為三。(二)新羅王國高僧弓裔叛變,建後高句麗王國,跟新羅、後百濟,三分朝鮮半島(後高句麗王國不久改稱摩震王國,又改稱泰封王國)。

    九一八年(前蜀帝國皇帝王建病率),弓裔暴虐,被殺,部將王建(跟中國王建同名同姓)繼位,改國號為高麗王國。

    九三五年(後晉帝國建立前一年),新羅王國以疆土日縮,不能自存,舉國合併於高麗王國。新羅王國亡,立國九百九十二年。

    九三六年(後晉帝國建立),高麗王國滅後百濟王國,朝鮮半島再行統一。

    九六二年(南平王國滅亡前一年),羅馬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日耳曼國王鄂圖一世為羅馬帝國皇帝,稱神聖羅馬帝國。

    九八七年(楊繼業陳家谷戰死的次年),西法蘭克國王胖查理逝世,無子。由法蘭西公爵卡佩特繼位,改國號為法蘭西王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