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大遼殘照

第2章 皇后的緋聞 (2) 文 / 王樵夫

    趙惟一遵蕭觀音之命進入皇后大帳,蕭觀音將她自已作的《回心院》交給趙惟一譜曲彈奏。皇后在簾下觀看,自辰至酉,曲調譜成後皇后非常高興,親自與趙惟一隔簾對彈。曲美情濃之際,二人互送秋波,惺惺相惜。

    良宵苦短,不覺便到了黃昏時分,二人猶不過癮。樂不自支的蕭觀音星眼微餳,面帶春色,命侍女點上蠟燭,連夜彈奏取樂。皇后香閨,芳香氤氳,暖氣襲人,皇后蕭觀音讓趙惟一脫去外面的伶官官服,僅剩裡面的窄袖紫羅衫,趙惟一腰上系一條七寶珍帶,頭戴著綠巾,金抹額,足蹬珠帶烏靴。蕭觀音也換上了透明的紫金百鳳衫,杏黃金縷裙。頭上梳著百寶花髻,搖曳欲墮,風姿嬌柔可人。

    隨後,蕭觀音將趙惟一召入內帳,二人執酒對飲,間或共彈琵琶。一直到院鼓敲了三下,此時夜深人寂,蕭觀音命內侍出帳休息;婢女單登當時在外帳,聽不見內帳裡彈奏飲酒之聲,只聽到隱約依稀的嬌聲笑語。

    單登心下生疑,躡手躡腳地來到帳外側耳偷聽,只聽皇后蕭觀音嬌喘吁吁地說:太爽了,奴家從沒有這樣享受過!沒想到你這個小小的伶官,卻有著這番硬功夫,真可以封為有用郎君啊!

    而趙惟一則低聲回答:下官的東西雖然猛健,卻也不過是一條普通的小蛇,自然敵不過皇上的真龍。

    蕭觀音卻萬分滿足地嬌笑說:甭小看了這條小蛇,小蛇雖小,卻是又猛又硬,能征善戰,賽得過真懶龍!

    單登好奇地向裡偷窺,只見內帳的床下散亂地扔放著蕭觀音的紅鳳花靴和一雙男人穿的珠帶烏靴;床頭的右側,一件窄袖紫羅衫赫然地壓在了杏黃金縷裙上,蕭觀音又黑又長的頭髮順著床邊耷拉下來,隨著床不停地搖晃著

    一會兒,傳來蕭觀音一聲長歎,隨後便聽蕭觀音自怨自艾地埋怨:是啊,皇上是真龍,可是懶惰無為,還時常出去偷腥,害得奴家好久沒有這樣爽過了!

    紅燭影搖,呻吟聲不斷,此後隱約聽到低弱的就像小孩子在夢中啼哭的聲音。過了好大一會兒,單登突然聽見帳內沒有了動靜,慌忙跑回原處侍立。

    等到院鼓打了四下,只見蕭觀音一臉緋紅,整衣而出,恢復了皇后尊嚴,喚進單登來,命她將帳子揭開,說:趙惟一酒醉,你去把他叫醒。

    單登一連喊了趙惟一好幾遍。趙惟一裝出一副突然從沉醉中醒過來的樣子,連忙從帳子裡爬了出來。皇后這時也挽起了頭髮,並賜給他一篋金帛,趙惟一跪地叩頭謝恩,戀戀不捨而出。

    美艷多情的蕭觀音日後非常思念趙惟一,因此作《十香詞》賜給了他

    皇帝被戴上了一頂大綠帽,千古罕有。耶律洪基看完了耶律乙辛的密奏,又拿過蕭觀音抄寫的《十香詞》反覆看了幾遍,他想到皇后正值虎狼之年,近日又幽曠已久,但萬萬沒想到她竟然背著自己做出了這等醜事。

    婢女單登?耶律洪基想起來了,單登不是前些天貶到外院當值的那個美艷的宮女嗎?她本是耶律宗元家的奴婢。清寧九年六月,耶律宗元叛亂被平息後,單登被召入宮中侍奉耶律洪基。但是皇后蕭觀音向耶律洪基諫言說單登是叛臣之家的婢女,在皇帝的身邊不安全,故此貶到外院去了。

    聽了耶律乙辛的密奏,耶律洪基恍然大悟,原來是單登發現了蕭觀音與趙惟一的姦情,才被蕭觀音找了一個堂而皇之的借口貶到了外院,而自己竟被蒙在鼓裡。

    耶律洪基一遍遍地看著《奏懿德皇后私伶官疏》,其中的"小猛蛇卻賽過真懶龍!"一句,如同一把鋼刀剌入耶律洪基的心,讓他顏面盡失,羞辱不堪。耶律洪基勃然大怒,立即傳皇后蕭觀音前來對質。

    蕭觀音以為是皇上回心轉意,召她入宮重偕舊好,她高興地急急前來,沒想卻是遭到迎頭一棒。耶律洪基把耶律乙辛的密奏和《十香詞》往桌子上一拍,厲聲喝道:"你這個****的賤人,看看你和伶人趙惟一做的好事!"

    蕭觀音如同五雷轟頂,她立即明白是中了單登的奸計,便急忙辯白沒有此事。

    "看看你寫得好詩!-解帶色已戰,觸手心愈忙。哪識羅裙內,消魂別有香-分明是寫趙惟一與你通姦時的戰戰兢兢的猴急之態!"耶律洪基早已氣得是聲色俱厲。

    蕭觀音哭著辯解:"臣妾托國家之福,賴皇上寵愛,身居後位,天下再沒有哪一個婦人比我更尊貴了。況且臣妾又生育了皇儲,近日又添皇孫,兒孫滿堂,怎會做淫奔失行、遭千古唾罵的婦人呢?"

    耶律洪基將《十香詞》摔到她面前:"這難道不是你親手所作的淫詞,明明是你的字跡,你還有什麼可抵賴的?"

    蕭觀音回答:"這是宋國皇后所作,我不過應單登的請求為她抄寫一遍罷了!況且我大遼沒有-親御苑桑-之事,如臣妾做詩,哪能有如此詩句?"

    耶律洪基說:"漢族女人教養深厚,且宋朝皇后何等人也,怎能做出大膽露骨的淫詩艷賦?再說作詩無所謂有,無所謂無,實是虛實相間。如詞中的鳳靴也是宋國的服飾,你現在不也是正在腳上穿著嗎?"

    蕭觀音急得直哭,她苦苦哀求說:"此事真真是單登騙臣妾而寫!"

    耶律洪基聽了更加生氣,皇后的聰慧和善辯都是出了名的,自己經常被她教訓得說不出話來,直到此刻,自己手裡分明抓著她偷奸的把柄,卻還在狡辯。

    耶律洪基愈加發怒:"你一向冰雪聰明,怎能中婢女下人拙劣的圈套。如此淫穢的《十香詞》,分明是你為趙惟一那個賤人所寫。現今又有單登、朱頂鶴的狀告佐證,你竟然還敢抵賴!"

    耶律洪基越說越氣憤,順手抄起鐵骨朵(遼代兵器)狠狠地打在了蕭觀音的頭上。由於猝不及防,蕭觀音被打得栽倒在地,暈厥過去。

    "來人啊,將這個賤人給我拖出去,囚禁冷宮,命北院樞密使耶律乙辛和宰相張孝傑一起審理此案,查清姦情,凌遲處死!"暴跳如雷的耶律洪基看著被打昏過去的蕭觀音,氣急敗壞地喊道。

    皇后與伶人穢亂後宮,鬧得朝野上下一片嘩然,大臣眾說紛紜。皇太子耶律浚聽說父皇命耶律乙辛和張孝傑審理此案,更是叫苦不迭。

    蕭觀音在冷宮中,頭部的傷還在刺入骨髓地疼著。她想到自己一直提防著單登,最後還是毀於其手,她恨單登妖言惑眾,同時恨自己疏於防範,輕信了小人的謊言,以致有今日之禍。可惜一切都晚了。

    才華出眾、性情賢淑的蕭觀音因為一首詩,不但讓自己丟失了性命,而且使大遼王朝陷入一片血雨腥風之中。

    一件皇后的緋聞,讓大遼國的朝野上下一片嘩然,釀成了一場當朝皇后被誅的冤案,從而引發了令無辜的太子和無數忠臣為之含冤喪命的歷史悲劇。

    對當今社會的影視界來說,沒有緋聞的明星,不是明星。而在封建社會的後宮之中,有了緋聞的皇后則意味著無法繼續總領後宮,母儀天下,甚至還有生命之虞。

    這件緋聞的女主角是耶律浚的母后蕭觀音,她出身於遼代最顯赫的後族外戚大家族——蕭和家族,蕭和的曾祖父蕭阿古只是當年與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一同出生入死打天下的開國重臣。蕭和在遼聖宗時期任過中書令,死後被追封為魏國王。而蕭和的長子蕭孝穆在遼代被視為國寶級的人物,曾擔任南京留守、北院樞密使等要職,死後被追封晉國王。而蕭觀音就是蕭和的親孫女。

    蕭觀音姿容冠絕,風神嫻雅,嚴明端重,而且才華出眾,擅長寫詩,並精通音樂,能自作歌詞,尤擅長彈奏琵琶。重熙十二年,耶律洪基被進封為燕趙國王,納年僅十四歲的蕭觀音為妃,清寧元年十二月,耶律洪基繼皇帝位後冊封蕭觀音為皇后。由於蕭觀音長得美艷無雙,而且聰慧絕倫,能文工詩,擅長音樂,才色俱佳,由此博得了皇帝的恩寵。當時的遼國百姓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孤穩壓迫,女古華革,菩薩來做特裡蹇。特裡蹇在遼語中就是皇后的意思。用現在的話翻譯過來就是:頭戴玉,足登金,皇后是觀音。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富有才情、美麗嫻淑的曠世才女,卻因為奸人的讒言,最終導致含冤殞命的慘劇。

    當時遼國的屬地盡為大漠,四季多寒多風,遼人因為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變化的緣故,長期以來形成了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而畋漁的生活方式,從而一直沿襲下來。每年正月上旬,皇帝起牙帳至鴨子河濼,將牙帳置於冰上,鑿冰取魚。當河中冰化之後,乃縱鷹鶻捕鵝雁。晨出暮歸,弋獵不止。夏無固定場所,多去吐兒山避暑。秋天七月上旬,到伏虎林伏虎射鹿,夜半,令獵人吹角仿鹿鳴,既集而射之。冬天則去永州東南三十里的廣平澱。此地東西二十餘里,南北十餘里。地甚平坦,四望皆沙磧,木多榆柳。其地饒沙,冬月稍暖,皇帝率北、南大臣於此會議國事,時出校獵講武,兼受南宋及諸國禮貢。如此一年四季,各有行止居住之所,遼人謂之"四季捺缽"。

    皇帝四季捺缽時,契丹大小內外臣僚並應役次人,及漢人宣徽院所管百司都隨同前往。漢人樞密院、中書省宰相、樞密院都副承旨、令史、中書令史、御史台、大理寺等各衙門均選人數不等的官員隨從。宰相以下的其他官員,都要在中京居守,行遣漢人一切公事。每一年從正月上旬開始,皇帝便收拾起了黑龍帳,率領著眾多貴族與營衛騎軍,來往於五京之間,遊走在大遼帝國茂密的森林與青翠的草海之上,開始了他們快樂的打獵生活。春賞花、夏納涼,秋獵鹿,冬捕魚,一年四季,週而復始。

    由於這種"四季捺缽"的習俗,皇帝大多沉溺於射獵之中,有時竟然達到了荒廢朝政的地步。耶律洪基自然也不例外。耶律洪基極善騎射,酷愛打獵,所騎駿馬名為"閃電",顧名思義,此馬馳騁起來,風馳電掣,瞬息百里,其他的馬根本無法追上。蕭觀音不但吟詩作詞,而且對朝政和皇帝的起居安危也十分關心。特別是她看到耶律洪基經常跨馬拈弓、遠入密林深谷馳獵,有時單人獨騎遠馳,隨從近侍被遠遠甩在後邊,不免焦慮不安。一是因為皇帝整日馳獵會導致朝政荒廢,二是因為單人獨騎遠入孤山僻谷,則有身臨險境之憂。一日遼耶律洪基駕幸秋山,射傷了一隻斑斕猛虎,耶律洪基正獵到興處,他不等親軍侍從在身後護衛,單人獨馬急追逃逸的傷虎而去。蕭觀音大驚,恨不得自己身生雙翼追他而去,無奈自己身為女性,鞍馬不熟,況且又是在深山惡水之中,她急忙命令隨行護衛的勇士們快速前往護駕。好在耶律洪基有真龍天子之神威,自有萬靈護佑,安然獵虎而歸,但是卻把蕭觀音嚇出了一身冷汗。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