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我們怎樣才能過更好的生活 (4) 文 / (德)曼恩哈特·米格爾
這些慣例對現在的情況產生了一系列的影響。與以前不同的是,首先,由於透明度的增大,今天有興趣參與討論的公眾對誰應該掙多少錢有很好的概念;其次,人們也認為很多人的收入都是不合適、比例不適當的——無論是高管、球星還是影星。所以有些人問自己,一個人的年收入等於自己要工作兩三百年才能得到的薪水,這是否合理。如果人們認為這只是種嫉妒心理,覺得它不重要,那就是目光短淺、有危險的。因為這種收入上的不公平正是社會分崩離析的導火索,歷史上也有很多直觀的例子。那些嚴重損害了公平、正直和道德的合同,同時也在損害著社會的穩定團結,即使它們在法律上表達無誤。
穩定團結是很高層次的財富,西方社會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價。因此對於那些努力付出而不能維持生活的人,國家會提供社會救濟。救濟的多少並不由市場來決定,而是根據社會文化的尺度確定。但其實這裡也涉及公平的要求,因為如果這些謀求社會救濟的人本來能夠養活自己,這種救濟就不再是公益的,也是不道德的。它與獎勵尺度最上方的那種情況類似,都是得到收入卻沒有相應地付出,不過西方社會對於這種救濟欺騙者比較寬容。西方社會以政府身份實施的計劃有時讓人無法理解,但卻總能找到為其辯護的演說家。然而,道德是不能從中被分割出去的,如果沒有它,沒有職業倫理,當物質財富減少時,人們的生活就會變得困難。
21世紀將不再使用人們已經習慣的物質方式獎勵付出,很多人仍會感到滿足。一些人在今天已經有了這種體驗,但未來這一範圍將繼續擴展。如果家長經費和教育經費縮減,今後將主要靠父母來關心後代。即使護理經費變得更少,也必須對需要照顧的人提供良好的照顧;即使收入沒有提高,女教師們也必須認真教育托付給自己的孩子,醫生也要認真對待病人。到目前為止,人們遵循的原則是:我們會提供高質量的課程,保證最大程度的公共安全,帶領企業獲得盡可能大的成功——只要我們能獲得更高的酬勞。換句話說,就是要保持經濟產值的繼續增長。這種機制注定要失效,因為它在物質財富增長停滯或財富減少時會直接使人陷入貧困狀態。
在經濟飛速增長幾十年後,西方人很難在沒有「好工作、高薪水」的情況下積極工作,今天的人們從沒想過也從沒處理過這一情況,但現在必須盡快適應。因為人們很快就會清楚,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控制住物質富裕水平的下滑,從而避免社會產生很大的分化和分裂。如果人們對這種下滑的反應是減少付出或拒絕付出,那就只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所以首先要對那些目前沒受太多限制而獲得了大量物質財富的人提出要求,他們沒有什麼經驗,不善於應用一種更有益社會、更適應未來的生活方式。他們必須先認識到,那個看上去一切都可以繼續增長、人人都可以隨意伸手撈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對每個地球公民來說,塵世財富都是有限的。但他們難以接受這一點,因為這就意味著物質財富處於一種不同的光線中:從現在起雖然能夠獲得財富,但實際上卻不可以。
世界上所有富有的個人和民族都會陷入這種困境:他們必須竭盡全力克制自己並努力節約,因為發展中的民族和未來幾代人不僅應該得到一個所謂「公平」的機會,而且本來就應該去發展,這也再次對人們更高的道德觀提出了要求。如果這一點不能達成,那麼結果將非常糟糕。
提高工作的價值
在物質財富增長減緩甚至停滯時,人們就要付出更多:不少西方工業國家開始轉向這個方向,而許多人將之視為一種從伊甸園的驅逐。但這種驅逐不光是損失,也能帶來贏利。從長遠的眼光來看,贏利肯定比損失大。因為這種使方向改變的力量源於地球快要耗竭的供給和清理能力、全球人口增長和社會變革,它將推動一種對西方工業國家有利的發展,其中一個發展方面體現在勞務市場上,今後失業的痛苦不會再像目前這樣有如此大的影響。
這乍看上去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但人們很快就會明白。特別是從工業化時代開始,許多喜歡思索的聰明人致力於將人力資源在很大範圍內從生產過程中排擠出去,當然不是用巫術。在他們努力排除人力資源之後,生產過程中便出現了必須填補的漏洞。人們通過創新的想法填補了一部分,由此生產效率提高了好幾倍,但對於其餘大部分漏洞,人們更多的是通過大量使用化石類能源、通過毫無顧忌地使用有害物質使環境負擔加重來填補,這是目前許多問題的深層原因。西方人以前要費很大力氣才能把小船划到對岸,於是他們發明了發動機,用它來驅動小船前進,這既省力又舒服。但當幾十億人都在享受這種舒適時,發動機燃料卻漸漸變得緊缺了,空氣質量變差了,水源被污染了,這就是舒適的另一面。
很多人在此期間意識到了這一面,因此他們努力使目前很多的舒適盡可能維持到未來,同時也試著將已經認識到的副作用降到最低。人們為此付出了很多,也獲得了一些成果。但人們不能順著這個思路,認為人類的思想財富能夠在未來幾十年內將以下內容實現:一是將已經產生的危害清除,二是將積聚起來的潛在危害消除,三是滿足十幾億人改善目前貧困生活條件的合理願望,四是為今後的幾十億地球居民創造生活的基礎。
這四個方面都是反對繼續實行通過嚴酷剝削環境和自然而取代大量人力資源的政策。其實一切生產因素都與價格相關,價格不僅體現在目前的賬單上,也會體現在未來資源緊缺的賬單上。目前在西方工業國家,人力成本十分高昂,但空氣、水和土壤等很多原料的價格卻極為低廉。一旦資源的實際緊缺狀況反映在價格中,經濟生產過程就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首先,人力資源會得到復興,因為與其他生產資料相比它很廉價;同時,企業將在沒有政府強制的情況下競相採取各種環保措施,把包括能源在內的原材料視為有限的珍品。也就是說,僅出於成本結構這一個原因,未來的經濟會比目前的勞動密集程度高。
這一趨勢會因勞動力市場結構的改變而不斷加強,改變將主要發生三個領域:農業、工業和商業服務業。這裡的農業也包括在林業和漁業中通過引入工業生產方法將人力資源大量排斥的部分。德國在1850年有55%的勞動者從事與農業相關的工作,平均每人能供養將近3個人,當然並非條件優越。到1900年左右,這一行業從業人員的比例下降到38%,而可供養的人數提高到了4人。半個世紀之後,到了1950年,相應的數字變成了24%和10人。然後便發生了徹底的變革,2006年德國農業領域的從業人員僅佔2%,其中很多是副業,平均每人可以用食物供養127人,而且有很大一部分處於食物過量的狀態。
這一系列改變主要是通過濫用環境和自然實現的。儘管與以前相比,有更多的人可以吃飽穿暖,但所有人的生存條件在某些方面卻急劇變差。對人類生存基礎的保護和維護本來屬於農、林、漁業的任務,可這三個領域通過高度工業化的經濟方式對生存條件的惡化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這種經濟方式使得全球文化景觀被毀、水資源平衡被打破、空氣中充滿有害物質、海域被毒化、森林中樹木生病、魚種大量減少甚至滅絕,而造成這些危害的原因除了有可以理解的追求更高利潤之外,還有人們孜孜不倦的追求:使用盡可能少的人力資源來達到同樣的目的。或者也可以說,人們覺得從事農業的人數應繼續減少,以便在這一領域工作的人在目前食品價格極低的情況下也獲得足夠的收入,這往往還包括政府津貼。
在由這種看法和行為方式所導致的結果中,最使人感到壓抑的就是所謂的成批飼養動物。人們對那些較高等生物的宰殺等行為,大多數人很難接受,因此有意避開這些場所。但這是不對的,父母和老師應該意識到,讓10歲或12歲的孩子參觀這些企業,他們可以瞭解雞蛋或肉排是從擁擠的流水線上而來,並不像書中描繪的那種田園模式,這樣孩子們以後才有可能去改善這些情況。目前,這些較高等生物成了工業加工過程的一部分,而這也是對人類尊嚴的一種傷害。
不僅為了動植物,也為了人類自身,人們必須採取措施來降低農業生產中的工業化程度。這樣做的好處是,西方工業國家需要更多的員工從事食品供應工作,儘管這意味著食品價格的提高,但不會出現財富的損失。因為健康天然的食品,其生產過程不會危害環境和自然,也是對可食用動物種類合理的處理,這將大大促進富裕水平的提高,哪怕價格變高了。盤子裡的肉排可能變小了,但質量卻更好了。
不僅農業上可以通過增加人力資源使富裕水平提高,工業方面也可以這樣做。如果原料、能源、自然和環境的價格提高,人力資源就會顯得價廉物美,它將成為工業創造價值中越來越大的一部分,也就是由以前集中使用原料製造新產品的創造價值,過渡到以人力工作為主的翻新和修理領域的創造價值。到時候,不僅產品本身會發生這一變化,連人們的看法也會隨之改變。他們會從損耗者發展成「使用者」、「利用者」,逐漸擺脫以前的趕超心態,重新擁有很多贏利的機會:那些老房子、汽車、傢俱,也許還有舊衣服,人們可以細心愛護它們,使其耐用並留有回憶。已經開始這樣做的人,絕對沒有變得不幸福。而對於其他人來說,這種體驗馬上就要來臨。
勞動力市場應該通過發展商業服務業來推動就業當中最大的一塊。今後人們不僅需要高質量甚至極高質量的服務,也會需要簡單的、特別是與人近距離接觸的服務。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隨著老齡人口的增長,老人需要各種幫助,包括偶爾施以援手乃至全面的照料和看護。目前這類服務工作仍主要由家庭內部成員來承擔,但如果今後家庭不再存在或者人們在社會保險方面負擔不起費用時,就會出現新的方式,至少部分與商業化的服務掛鉤。
在德國,健康部門和護理部門有幾百萬額外勞動力,其作用的發揮主要取決於個人和集體的富裕水平。富裕水平——這在未來不再表示充盈的賬戶、大量的財產或豐富多彩的旅行,更多的是指對需要照顧的人的責任和關懷。這種需要照顧的人其數量在增多,包括年齡很大的老人、病人、需要看護的人,還有年輕人和孩子。這部分費用應該由誰來支付呢?即使人們沒有額外的錢可供使用,許多服務在酬金較少的情況下也可以進行——當然也有可能是人口突然減少了。
消除界限
這是多麼辛酸的諷刺啊!地球被人類剝削得油盡燈枯,環境因人類活動超過其承受能力而充滿了有害的物質,儘管很多人的工作負擔加重了,但增長仍有無法繼續下去的危險。這一切是為了什麼?答案是:只為了獲得越來越多人們並不需要的經濟產值。一個如此行事的社會,必然會與其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和非物質基礎關係紊亂。它失去了平衡,並且違背了健康、提高富裕水平的增長原則。增長沒有出現,現在的情況只是「蔓生」。
因此,為了在21世紀獲得真正的財富,不僅人類與環境和自然的關係要徹底改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需要改變。「人類處於中心位置」是西方社會的信條,但這是對什麼而言的中心位置?理智地來看,是在被實際情況制約的中心位置,無論是現實的、人為設計出的,還是想像中的。這種實際情況的制約一部分源於人類自身,更大一部分由外界因素形成。通過這種制約,人類從有思想、能行動的主體變成了被控制的客體。這種情況不能完全避免,一個沒有任何制約的世界只是夢想,也不一定更好。但今後,西方人可以迴避哪些現實情況的制約,哪些又不可以迴避?
今後的工作強度會比現在更大,也許會變得像過去那樣,幾乎全天工作、一周上班48小時、全年兩周假期等等。即使這些有可能發生,人們也沒有理由再去重複歷史,更何況西方人已經具備了向前發展的條件。目前工作的組織形式已不再適合過去那些規定,尤其是嚴格的訓練和強制,這些在19世紀有足夠的合理性,但今天人們完全可以放棄。
儘管戰場上的秩序早就有了變化,不再是第一排臥倒射擊、第二排蹲著射擊、第三排站著射擊,但在公路交通、鐵路交通甚至空中交通的早晚高峰,人們仍會不愉快地覺得彷彿是軍隊在戰前的挺進或戰後的開拔。這種情形符合一個電子化的網絡社會嗎?人們可不可以有其他的可能?
讓我們來仔細看看英國的一條新聞:自經濟危機以來,英國交通堵塞的次數降低了將近1/3。一些僱員失去了工作,不再開車去上班,另一些人為了節省開支而選擇公共交通,還有很大一批人開始在家中辦公。這怎麼變得可能了?雖然很多人可以在家裡舒適地辦公——沒有交通堵塞、沒有壓力而且不用與其他人擠到一起,但是大多數僱員不是非要每天前往工作地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