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出路(米格爾)

第13章 歷史的損益表 (2) 文 / (德)曼恩哈特·米格爾

    空氣質量改變——污染和二氧化碳過量——帶來的犧牲是巨大的,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人類的苦難:死亡、疾病、飢餓以及因氣候而逃難。僅氣候難民一項,其數量預計在2050年就將達到2億。同時,財政上由空氣質量改變而造成的開銷也多得令人發昏,從呼吸面罩到拜訪醫生的賬單,從藝術品修復的費用、空氣過濾器、催化劑,一直到灌溉設施和堤壩工程等等。這還只是用於減輕危害和進行彌補的開支,另外還有預防措施方面的支出。歐洲委員會估計,截至2020年,全球每年對空氣污染的支出將在1750億歐元左右。其中大約有1000億歐元分攤在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到時候也許承受不了這麼大的經濟負擔,那麼歐洲人就必須再提供300億歐元來援助這些國家。總之,氣候改變造成的結果在未來將「吞掉」世界生產總值的1/5,德國到時候也要有幾十億歐元的支出。

    這是一些人類迄今為止還未付清的賬單,它顯示出過去150年裡——特別是最近60年——經濟增長和物質財富增多的結果。為了在今後能有可呼吸的空氣,不為氣候問題所打擊,人們必須作出很大的犧牲。在未來,「富裕」一詞在很大程度上的意思是:保持現狀並恢復到之前的狀態。有些人在前半生為自己今後掙到了錢卻毀掉了健康,在後半生中又不得不用這些錢來買健康——人類現在就是這種情況,但可悲的是:世界上有很多人還沒有機會掙出為了買健康所需要的錢,健康就已經毀掉了。對於目前經濟活動帶來的後果,世界上的窮人肯定承受得更多。

    水資源

    水使地球在宇宙中呈現藍色,它覆蓋了將近71%的地球表面,一共有14億立方千米。1億立方千米等於1萬億升,所以水資源看上去是取之不盡的,地球是水一般的藍色星球。

    儘管水資源看上去是取之不盡的,但大部分水中都含有鹽,因此利用率有限。全球僅2.5%的水是淡水,而且人類也只能獲得其中很小的部分,因為將近70%的淡水是兩極冰川,另外30%是地下水,其中2/3的地下水又是人類無法利用的,或者在付出高昂代價的情況下才可以利用。這樣就只剩下了內陸湖和河流,它們佔全部淡水資源的0.26%。由此可以瞭解人類擁有的水資源,總的來說是稍微大於0.25%的地球總水量,而這當中還有一部分不能飲用,因此用處也很有限,所以0.25%的總水量相當於在容積為100升的桶裡盛出一玻璃杯水。

    但人類是需要水的,而且需要大量的水。水是第二重要的生活資源,僅排在空氣之後。水是生命,人類所有大型的神話和宗教都證明了這一點。沒有水,人類不僅會渴死,也會餓死,因為動植物也是依賴水而存活的。人們還要用水來洗澡,保持身體的清潔衛生。另外人們也需要用水來進行工業活動,而且用水量一天比一天大。歐洲工業用水佔其可用水量的一半,全世界農業用水佔全球用水量的70%,是耗費水資源最多的部分,工業其次,占20%,家庭占10%。

    根據人類對水的依賴性和水資源利用的有限性,人類本來應該謹慎用水,但就像對待空氣一樣,人類也沒能做到節約用水。在沒有可呼吸的空氣和可飲用的水之後,人類才明白這兩種物質都是緊缺資源,但很多人直到現在也沒明白。儘管最近幾年人們加大力度來克服現有的缺水狀況,並為今後作了預防,但幾十年來地球水資源供給的情況仍是越來越差,而且估計在未來還會進一步滑坡。

    這裡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人口的迅速增長。整個20世紀,世界人口由16億變為63億,增長了3倍。預計在21世紀上半葉,全球將繼續增添30億人口,這會給地球的水資源供給情況造成不可避免的影響,更多的人會消耗更多的水,否則將難以生存。

    但一直以來,用水量的增長明顯快過人口數量的增長。世界人口在20世紀增長了3倍,用水量卻增長了10倍,20世紀末的人均用水量比20世紀初多了2.5倍。目前這種人口增長和用水量之間的剪刀差還在繼續擴大,人類對水這一緊缺資源的需求在成倍增長。

    不斷提高的物質生活標準造成了用水量的增加,而這正是人口與用水量不均衡增長的原因。增加的用水量與增加的能源消耗量一樣,都是物質財富增多的指標。達到了富裕水平的人們享受著水流的嘩嘩作響,他們更頻繁地用水洗澡,將水注滿自己的游泳池,使噴泉嘩啦啦地流下。但最主要的是,西方工業國家的生活方式極其消耗水資源。例如消化1千克肉比1千克素食要多消耗幾倍的水,隨意扔掉跟不上潮流的棉襯衫也會極大地影響自然界的水資源供給情況。像德國這種在全球範圍內本應屬於中等耗水層次的國家,現在也成了用水大戶,而且實際上已成為水資源的進口國。

    出於人口迅速增長和追求更高物質生活標準這兩方面的原因,人們不得不在一些降水量少的地區擴大農業生產面積,但這些地方只能通過人工灌溉來實現產量,目前全球有40%的農產品來自這樣的地區。1960~2000年間,全球這類土地的面積翻了一番,在今後幾年中還會繼續擴大。據聯合國估計,到2025年時農業用水量將再增加1/5。

    越來越多的人不僅需要更充足、更可口的食物,還想擁有更豐富的工業產品。到2025年時工業用水量將增長50%,家庭用水量甚至會增長80%。這些數字假設目前農業、工業和家庭的用水損失會大幅降低;如果這個假設不成立,那就需要更多的水,但人類的這一需求到時候不一定能得到滿足。

    這樣的懷疑是有根據的。因為在一些國家中,不僅水資源很緊張,連水的供應也已經中斷,這類國家的數量正在增多。目前全球已有20億人生活在長期缺水的狀態中,其中有一半人已經處於嚴重短缺狀態,而且在目前的認識水平上,這一數字在15年之內還要再增加兩倍多。預計今後,全球有2/3的人要為水資源的問題而戰,其中有18億人將面臨嚴重的缺水情況,這當中也會包括歐洲人,因為西班牙和意大利變得越來越干,這兩個國家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困難。

    在世界範圍內,約有70條大型河流因水量耗竭而不能再被抽取,其中一些河流已經不能再流到海裡。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也是造成這個問題的一個因素,因為一部分水蒸發了,這同樣也是水源豐富的內陸湖會乾涸的原因。亞洲內陸湖鹹海的情況當時令人震驚,它在20世紀60年代有著68000平方千米的湖水面積,後來卻流失了90%的水量;非洲的乍得湖,現在的湖水面積僅是20世紀60年代時的1/10,當時它在旱季有10000平方千米,但現在只有大約1300平方千米。很多地方曾經是賦予萬物生命的水源,現在卻變成了綿延的沙漠。人類做得很徹底。

    因此人們不得不加大對地下水的開採利用,但地下水也是有限的,如果抽取過量,地下水水位往往會突然降低,例如土耳其的地下水水位在幾十年之內下降了14米,西班牙最多的時候下降了30米。對於許多依賴地下水的大型和超大型城市來說,地下水水位的下降會給水供給情況造成嚴重的影響,這些城市的用水量已經大大超出了自然蓄水的再生能力。現在不僅墨西哥城或安卡拉有缺水問題,很多歐洲城市也同樣如此,例如在巴塞羅那和馬德里,成本極高的水資源進口和水定量分配已經成了這些城市的規定。根據歐盟委員會2007年的報告,1/5以上的歐洲人口已經有了水資源緊缺的問題。

    另外,人為造成的大部分淡水資源污染也使問題更加突出。最近幾十年裡,在水資源污染方面取得顯著改善的國家幾乎只有西方工業國家。它們將嚴重污染環境的經濟活動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使自己國家的河流、湖泊和海岸水質明顯比二三十年前有了好轉。但令人擔憂的是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區的水質狀況,尤其是那些正在進行工業化的國家。世界上有一半的河流、湖泊已經被嚴重污染,而污染源是未處理的廢水、糞便以及化學物質,主要來自殺蟲劑和人工肥料。

    這些殺蟲劑和人工肥料又會隨著航海活動被帶入海洋中,其中的有害物質污染了部分水質,使得一些海域中較高等的生物大量死亡,這種所謂「死亡區」的數量也在增加,估計目前總共有245000平方千米。儘管這還不到全球水域面積的1‰,但必須將它視為一種警告,連富裕水平相對較高的波羅的海東海岸國家都無力改善其海岸情況,那這個問題就更應該引起人們的警覺了。波羅的海中1/6的生物已經遭到嚴重危害,有的甚至死亡。今天波羅的海中磷酸鹽的含量是100年前的8倍,氮的含量是100年前的4倍,所以在它很深的位置已經變成了髒水溝。

    另外,每天還有大量垃圾被倒進世界海域中,其中大部分是塑料製品。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目前每平方千米的海水面積中有將近46000件塑料品,在有些位置就像整個鋪了層地毯。太平洋東北部的垃圾面積最大,在21世紀初德國巴伐利亞州累積的垃圾面積相當於中歐的面積。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估計,這些垃圾每年會導致100萬隻海鳥、10萬隻海洋哺乳動物和大量魚類死亡。

    人類使水生了病,現在水又使人類生了病。目前在世界範圍內,污染的水質已經成為人類患病和過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僅兒童每年就有180萬人成為水質污染的犧牲品,因此,獲得乾淨的水源成了聯合國和許多國家的重要目標。但願望和現實之間是有差距的,人類對水資源供給情況的影響太深、時間太長,所以很難在短期內將所有危害全部清除。也可以說,人們要為之前享受到的安逸以及毫無顧慮的浪費埋單,這需要付出很多。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水資源緊缺和污染仍會是人類的一大問題。

    土地

    在高於海平面的1.5億平方千米的陸地上,人類已經瞭解了每一寸土地,也幾乎踏遍了每一個村莊。在500年甚至100年之前,這完全是另外一種情況。15世紀末期,對於東半球的居民來說,歐亞大陸和非洲以及整個西半球是不存在的;對於西半球的居民來說,南北美洲和整個東半球也是根本不存在的。人們在一半的世界中生活著,有著各種經歷,所以哥倫布在1506年去世的時候還相信,他沒有發現新的大陸,只是發現了歐亞大陸東海岸邊的一個小島,找到了去往印度的新航線。

    那時世界地圖的邊界還模糊不清,直到20世紀,地圖上還有人類沒有涉足的地帶——兩極、高山地區、熱帶雨林以及沙漠。但如今已經沒有這種「空白地帶」了,這也體現出人類最近幾十年中如火山噴發般的發展。過去,地球對人們來說既陌生又神秘,但今天已經被徹底研究,並赤裸裸地呈現在每個人面前——互聯網使這一切變成可能。

    如果說人類追隨了《聖經》的指示,那肯定就是這一條——「使地球聽命於你們。」人類漸漸地能夠確定,地球上足足有1/3的陸地面積不符合生存的要求:南極地區、北部寒冷地帶以及沙漠和高山。剩下的9500萬平方千米到今天為止人類直接佔用了一半,大約有500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德國領土面積的140倍。人類在其中1/10左右的面積上建起了城市、鄉村和農莊,還有街道、地鐵、機場和海港,而在餘下9/10的面積上進行耕作、播種、收割、放牧和造林。

    由此,最適合人類生存的土地已經被用盡了。目前全球大約有450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屬於粗放型的使用方式,儘管可以變得集約,但沒有太大意義。因為人類如今新開發1平方千米的土地,要麼進入貧瘠、不利於生存的區域,要麼就會導致生態破壞,反正至少得不到想要的結果。在過去幾十年裡,很多事實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在這段時間裡,每年大約有5萬平方千米的土地由粗放型轉為集約型應用——主要通過開墾森林,但是人們的收穫卻不多。因為正在利用的土地由於人類的破壞,出現了侵蝕、鹽鹼化、乾旱或沙化等問題,所以人們在收穫的同時又流失了幾乎同等的面積。在過去20年裡,流失的土地面積大約有10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德國、奧地利、瑞士、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總面積。所以不論是用於農業、畜牧業還是墾荒,擴展集約型應用面積實際上對人類來說不會有什麼改善,在一處土地上有所收穫,就在另一處土地上又損失掉,這種損失的原因很普通:太集中的土地利用、過度放牧、對森林的過度砍伐——特別是熱帶雨林。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