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文 / 高爾斯華綏
約翰·高爾斯華綏(1867∼1933),英國小說家、劇作家。出身於律師家庭,畢業於牛津大學,並取得律師資格。193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高爾斯華綏的作品以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英國社會為背景,用自然主義的手法對道德問題和社會問題進行剖析,對資本主義社會和法律具有揭露和批判的意義。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法利賽人的島》、《莊園》、《博愛》;系列長篇小說《福爾賽世家》(三部曲:《有產業的人》、《騎虎》、《出租》),《現代喜劇》(三部曲:《白猿》、《銀匙》、《天鵝之歌》)、《尾聲》(三部曲:《女侍》、《開花的荒野》、《河那邊》)。他的劇本也很成功,有《銀匣》、《鬥爭》、《法網》等二十餘部。
《蘋果樹》這部中篇小說,作者自許為他最好的故事之一,文字優美、耐讀。通篇描寫青年大學生艾捨斯特因「憐憫」愛上天真純樸的村姑梅根,與她在蘋果樹下定情;又因階級意識而將她拋棄。他造成一起戀愛悲劇,而最終他又為此傷感,因為他遺失了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那蘋果樹、那歌聲和那金子」。
值得一提的是故事開頭艾捨斯特對「憐憫」的討論,他說它「至少是蚌裡的珍珠」。這個問題在作者寫作《蘋果樹》時,在寫給哈代的信中也曾議論過,他說:「蚌因珠而病,但珠是最美麗的東西,它比蚌本身更加珍貴。」據此,不難從小說中捕促到作者的道德批判和審美觀念。
「那蘋果樹、那歌聲和那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