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 文 / 魯迅
孟弧
清明時節,是掃墓的時節,有的要進關內來祭祖〔2〕,有的是到陝西去上墳〔3〕,或則激論沸天,或則歡聲動地,真好像上墳可以亡國,也可以救國似的。
墳有這麼大關係,那麼,掘墳當然是要不得的了。〔4〕元朝的國師八合思巴〔5〕罷,他就深相信掘墳的利害。他掘開宋陵,要把人骨和豬狗骨同埋在一起,以使宋室倒楣。後來幸而給一位義士盜走了,沒有達到目的,然而宋朝還是亡。曹操〔6〕設了「摸金校尉」之類的職員,專門盜墓,他的兒子卻做了皇帝,自己竟被謚為「武帝」,好不威風。這樣看來,死人的安危,和生人的禍福,又彷彿沒有關係似的。相傳曹操怕死後被人掘墳,造了七十二疑塚〔7〕,令人無從下手。於是後之詩人〔8〕曰:「遍掘七十二疑塚,必有一塚葬君屍。」於是後之論者〔9〕又曰:阿瞞老奸巨猾,安知其屍實不在此七十二塚之內乎。真是沒有法子想。
阿瞞雖是老奸巨猾,我想,疑塚之流倒未必安排的,不過古來的塚墓,卻大抵被發掘者居多,塚中人的主名,的確者也很少,洛陽邙山〔10〕,清末掘墓者極多,雖在名公巨卿的墓中,所得也大抵是一塊志石〔11〕和凌亂的陶器,大約並非原沒有貴重的殉葬品,乃是早經有人掘過,拿走了,什麼時候呢,無從知道。總之是葬後以至清末的偷掘那一天之間罷。
至於墓中人究竟是什麼人,非掘後往往不知道。即使有相傳的主名的,也大抵靠不住。中國人一向喜歡造些和大人物相關的名勝,石門有「子路止宿處」〔12〕,泰山上有「孔子小天下處」〔13〕;一個小山洞,是埋著大禹〔14〕,幾堆大土堆,便葬著文武和周公〔15〕。
如果掃墓的確可以救國,那麼,掃就要掃得真確,要掃文武周公的陵,不要掃著別人的土包子,還得查考自己是否周朝的子孫。於是乎要有考古的工作,就是掘開墳來,看看有無葬著文王武王周公旦的證據,如果有遺骨,還可照《洗冤錄》〔16〕的方法來滴血。但是,這又和掃墓救國說相反,很傷孝子順孫的心了。不得已,就只好閉了眼睛,硬著頭皮,亂拜一陣。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17〕單是掃墓救國術沒有靈驗,還不過是一個小笑話而已。
四月二十六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五月二十四日《中華日報·動向》。
〔2〕進關內來祭祖一九三四年四月四日《大晚報》載:偽滿洲國皇帝溥儀要求在清明節入關祭掃清代皇帝的墳墓。此事在當時曾引起人們的憤慨。
〔3〕到陝西去上墳一九三四年四月七日《申報》載:清明節時,國民黨政府考試院院長戴季陶等同西安軍政要人及各界代表前往陝西咸陽、興平祭掃周文王、漢武帝等陵墓,「民眾參觀者人山人海,道為之塞,……誠可說是民族掃墓也。」
〔4〕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戴季陶在西安致電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行政院院長汪精衛等,以「培植民德」為由,反對「研究國學科學諸家,……發掘古墓,尋取學術材料」,要求政府「通令全國,凡一切公然發墓取物者,無論何種理由,一律依刑律專條嚴辦。」當時曾遭到學術界的強烈反對。
〔5〕八合思巴(1235—1280)即八思巴,本名羅卓堅參,吐蕃薩斯迦(今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專區薩迦)人。佛教高僧。元中統元年(1260)封為「國師」。按發掘宋陵的是元代江南釋教總統(佛教首領)楊璉真迦,據陶宗儀《南村輟耕錄·發宋陵寢》記:元至元十五年(1278)十二月,楊璉真伽率徒役在浙江紹興等地發掘宋代諸皇陵墓,「至斷殘支體,攫珠襦玉柙,焚其胔,棄骨草莽間」;並下令「裒陵骨,雜置牛馬枯骼中,築一塔壓之,名曰鎮南。」當時有儒生唐玨、林德陽分別收拾埋藏宋帝遺骸,被稱為「義士」。〔6〕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他的兒子曹丕稱帝后,追尊他為魏武帝。關於設「摸金校尉」事,見漢末陳琳《為袁紹檄豫州》:「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墳陵尊顯;桑梓松柏,猶宜肅恭,而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7〕曹操造七十二墓事,見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五:「漳河上有七十二塚,相傳雲曹操疑塚也。」
〔8〕後之詩人指宋代俞應符。他在詠曹操詩中說:「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塚;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餘機到丘垅。人言疑塚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須盡發疑塚七十二,必有一塚藏君屍。」(載《南村輟耕錄·疑塚》)
〔9〕後之論者指明代王士性,他在《豫志》中說:「余謂以操之多智,即七十二塚中,操屍猶不在也。」
〔10〕邙山在河南洛陽城北,東漢至唐宋等朝的王侯公卿多葬在那裡。這些墳墓歷代被人屢次發掘,晉代張載《七哀詩》就說到:「北邙何壘壘,高陵有四五……季世喪亂起,賊盜如豺虎;毀壤過一杯,便房啟幽戶;珠柙離玉體,珍寶見剽虜。」
〔11〕志石古代放在墓中鐫有死者事略的石刻。下底上蓋,底石刻有關於死者生平的銘文,蓋石刻有「某某之墓」字樣,以便後來山丘變化時得以辨識死者。
〔12〕「子路止宿處」《論語·憲問》中載有「子路宿於石門」的話,後人就在山西平定附近石門的地方建立「子路止宿處」石碑;但據《論語》漢代鄭玄註:「石門,魯城外門也。」〔13〕「孔子小天下處」《孟子·盡心》有「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的話,後人就在泰山頂上豎立「孔子小天下處」的石碑。
〔14〕指浙江紹興城南會稽山麓的禹穴。
〔15〕文武周公墓,過去相傳在陝西咸陽城西北。但唐代蕭德言等撰寫的《括地誌》則說:周文王、武王墓都「在雍州萬年縣(今陝西臨潼渭水北)西南二十八里原上」。並認為在咸陽西北一十四里的是秦惠文王陵,在咸陽西十里的是秦悼武王陵,「俗名周武王陵,非也。」〔16〕《洗冤錄》亦名《洗冤集錄》,宋代宋慈著,共五卷,是一部關於檢驗屍體的書。滴血認親見該書卷一《滴血》:「父母骸骨在他處,子女欲相認,令以身上刺出血滴骨上。親生者,則血入骨,非則否。」這一說法不合乎科學。
〔17〕「非其鬼而祭之,諂也!」孔丘的話,見《論語·為政》。宋代朱熹註:「非其鬼,謂非其所當祭之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