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史記

卷二十四 樂書 第二(上) 文 / 司馬遷

    正義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陵河海,歲有萬物成熟,國有聖賢宮觀周域官僚,人有言語衣服體貌端修,鹹謂之樂。樂書者,猶樂記也,鄭玄雲以其記樂之義也。此於別錄屬樂記,蓋十一篇合為一篇。十一篇者,有樂本,有樂論,有樂施,有樂言,有樂禮,有樂情,有樂化,有樂象,有賓牟賈,有師乙,有魏文侯。今雖合之,亦略有分焉。劉向校書,得樂書二十三篇,著於別錄。今樂記惟有十一篇,其名猶存也。

    太史公曰:余每讀虞書,至於君臣相敕,維是幾安,而股肱不良,萬事墮壞,未嘗不流涕也。成王作頌,推己懲艾,1悲彼家難,2可不謂戰戰恐懼,善守善終哉?3君子不為約則修德,4滿則□禮,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澤而歌詠勤苦,非大德誰能如斯!傳曰「治定功成,禮樂乃興」。海內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樂者益異。滿而不損則溢,盈而不持則傾。凡作樂者,所以節樂。5君子以謙退為禮,以損減為樂,樂其如此也。以為州異國殊,情習不同,故博采風俗,協比聲律,6以補短移化,助流政教。天子躬於明堂臨觀,而萬民鹹蕩滌邪穢,斟酌飽滿,以飾厥性。故雲雅頌之音理而民正,——7之聲興而士奮,鄭-之曲動而心淫。及其調和諧合,鳥獸盡感,而況懷五常,含好惡,自然之勢也?

    注1正義音刈。

    注2正義乃憚反。家難,謂文王囚-裡,武王伐紂。

    注3正義言成王作頌,悲文王戰戰恐懼,推己戒勵為治,是善守善終也。

    注4正義為,於偽反。

    注5正義音洛。言不樂至荒淫也。

    注6正義比音鼻。

    注7索隱上姑堯反,又音叫。下音擊。

    治道虧缺而鄭音興起,封君世辟,1名顯鄰州,爭以相高。自仲尼不能與齊優遂容於魯,2雖退正樂以誘世,作五章以剌時,3猶莫之化。陵遲以至六國,流沔沉佚,遂往不返,卒於喪身滅宗,並國於秦。

    注1索隱辟亦君也。正義辟,並亦反。

    注2索隱齊人歸女樂而孔子行,言不能遂容於魯而去也。或作「逐客」,誤耳。

    注3索隱按:系*[家]*-家語所云孔子嗤季桓子作歌引詩曰「彼婦人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人之謁,可以死敗。優哉游哉,聊以卒歲」。是五章之刺也。

    秦二世尤以為娛。丞相李斯進諫曰:「放□詩書,極意聲色,祖伊所以懼也;1輕積細過,恣心長夜,紂所以亡也。」趙高曰:「五帝-三王樂各殊名,示不相襲。上自朝廷,下至人民,得以接歡喜,合慇勤,非此和說不通,解澤不流,2亦各一世之化,度時之樂,何必華山之-耳而後行遠乎?」二世然之。

    注1正義祖伊諫殷紂,紂不聽。孔安國雲祖己後賢臣也。

    注2正義說音悅。解音蟹。言非此樂和適,亦悅樂之不通,散恩澤之事不流,各一世之化也。諫二世,故名之也。

    高祖過沛詩三侯之章,1令小兒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時歌-宗廟。孝惠-孝文-孝景無所增更,於樂府習常肄舊而已。2

    注1索隱按:過沛詩即大風歌也。其辭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也。侯,語辭也。詩曰「侯其-而」者是也。兮亦語辭也。沛詩有三「兮」,故雲三侯也。

    注2正義肄音異。

    至今上即位,作十九章,1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聲,拜為協律都尉。通一經之士不能獨知其辭,皆集會五經家,相與共講習讀之,乃能通知其意,多爾雅之文。

    注1索隱按:禮樂志安世房中樂有十九章。

    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常有流星經於祠壇上。

    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陽,夏歌朱明,1秋歌西-,2冬歌玄冥。

    3世多有,故不論。4

    注1集解瓚曰:「爾雅雲春曰青陽,夏曰朱明。」

    注2集解韋昭曰:「西方少-也。」

    注3正義禮記月令雲玄冥,水官也。

    注4索隱言四時歌多有其詞,故此不論載。今見漢書禮樂志。

    又嘗得神馬渥窪水中,1復次以為太一之歌。歌曲曰:「太一貢兮天馬下,2沾赤汗兮沫流赭。3騁容與兮-萬里,4今安匹兮龍為友。」後伐大宛得千里馬,馬名蒲梢,5次作以為歌。歌詩曰:「天馬來兮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中尉汲黯進曰:「凡王者作樂,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馬,詩以為歌,協於宗廟,先帝百姓豈能知其音邪?」上默然不說。丞相公孫弘曰:「黯誹謗聖制,當族。」

    注1集解李斐曰:「南陽新野有暴利長,當武帝時遭刑,屯田燉煌界。人數於此水旁見-野馬中有奇異者,與凡馬異,來飲此水旁。利長先為土人持勒-於水旁,後馬玩習久之,代土人持勒-,收得其馬,獻之。欲神異此馬,雲從水中出。」蘇林曰:「窪音『-曲』之『-』也。」索隱窪音一佳反,烏花反。蘇林音「-曲」之「-」,-即窳也。

    注2索隱按:禮樂志「貢」作「況」,況與貢意亦通。正義太一,北極大星也。

    注3集解應劭曰:「大宛馬汗血沾濡也,流沫如赭。」

    注4集解孟康曰:「-音逝。」如淳曰:「-謂超-也。」索隱亦*[作]*「逝」。

    鄒誕生雲-,一作「世」,亦音-,超也。

    注5集解應劭曰:「大宛舊有天馬種,蹋石汗血,汗從前肩膊出如血,號一日千里。」索隱梢音史交反。又本作「騷」,亦同音。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1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2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3聲相應,故生變;4變成方,謂之音;5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也。6樂者,音之所由生也,7其本在人心感於物也。8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以殺;9其樂心感者,其聲-以緩;十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⑾其怒心感者,其聲-以厲;⑿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⒀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⒁六者非性也,⒂感於物而後動,⒃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⒄故禮以導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壹其行,⒅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⒆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二0]

    注1正義皇侃云:「此章有三品,故名為樂本,備言音聲所起,故名樂本。夫樂之起,其事有二:一是人心感樂,樂聲從心而生;一是樂感人心,心隨樂聲而變也。」

    注2正義物者,外境也。外有善惡來觸於心,則應觸而動,故雲物使之然也。

    注3集解鄭玄曰:「宮商角征羽雜比曰音,單出曰聲,形猶見也。」王肅曰:

    「物,事也。謂哀樂喜怒和敬之事感人而動,見於聲。」

    注4集解鄭玄曰:「樂之器,彈其宮則-宮應,然而不足樂,是以變之使雜也。」

    正義崔靈恩云:「緣五聲各自相應,不足為樂,故變使雜,令聲音諧和也。」

    注5集解鄭玄曰:「方猶文章。」正義皇侃云:「單聲不足,故變雜五聲,使交錯成文,乃謂為音也。」

    注6集解鄭玄曰:「干,-也;戚,斧也:武舞所執也。羽,翟羽也;旄,旄牛尾:文舞所執也。」正義比音鼻,次也。音,五音也。言五音雖雜,猶未足為樂,復須次比器之音及文武所執之物,共相諧會,乃是由音得名。為樂武陰文陽,故所執有輕重異。」

    注7正義合音乃成樂,是樂由音而生,諸樂生起之所由也。

    注8正義本猶初也。物,外境也。*(言)*將欲明樂隨心見,故更陳此句也。

    注9集解鄭玄曰:「-,-也。」索隱焦音如字。鄒誕生作「-」,音將妙反。

    正義殺,所介反-,-急也。若外境痛苦,則其心哀戚,哀戚在心,故樂聲-急而殺也。此下六者,皆人君見前境來感己而制樂音,隨心見之也。

    注十集解鄭玄曰:「-,寬綽之貌。」正義-,寬也。若外境可美,則其心歡樂,歡樂在心,故樂聲必隨而寬緩也。

    注⑾集解鄭玄曰:「發,揚也。」正義若外境會意,其心喜悅,悅喜在心,故樂聲發揚也。

    注⑿正義若外境乖失,故己心怒恚,怒在心,心隨怒而發揚,故無輟偵,則樂聲-強而嚴厲也。

    注⒀正義廉,隅也。若外境尊高,故己心悚敬,悚敬在內,則樂聲直而有廉角也。

    注⒁正義柔,軟也。若外境憐慕,故己心愛惜,愛惜在內,則樂和柔也。

    注⒂正義性本靜寂,無此六事。六事之生,由應感見而動,故雲非性。

    注⒃集解鄭玄曰:「言人聲在所見,非有常。」

    注⒄正義六事隨見而動,非關本性,聖人在上,制正禮以防之,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也。

    注⒅正義胡孟反。

    注⒆集解鄭玄曰:「極,至也。」正義四事,防慎所感之由也。用*[正]*禮教導其志,用*(世)[正]*樂諧和其聲,用法律齊其行,用刑辟防其凶*[奸]*,民不復流僻,徒感防之,使同其一*(敬)[致]*,不為非也。極,至也。

    注[二0]集解鄭玄曰:「此其所謂至也。」正義上四事功成,民同其心,俱不邪僻,故治道出也。民心所觸,有前六者不同,故聖人用後四者制之。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1情動於中,故形於聲,2聲成文謂之音。3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正和;4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5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6聲音之道,與正通矣。7宮為君,8商為臣,9角為民,十征為事,⑾羽為物。⑿五者不亂,則無——之音矣。[一三]宮亂則荒,其君驕;⒁商亂則捶,其臣壞;⒂角亂則憂,其民怨;

    ⒃征亂則哀,其事勤;⒄羽亂則危,其財匱。⒅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⒆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二0]鄭-之音,亂世之音也,比於慢矣。[二一]桑閒濮上之音,[二二]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二三]

    注1正義此樂本章第二段,明樂感人心也。人心即君人心也。樂音善惡由君上心之所好,故雲生於人心者也。

    注2正義情,君之情也。中猶心也。心既感物而動,故形見於聲也。

    注3正義謂之音,清濁雖異,各見於外,成於文彩,並謂之音也注4正義樂音洛。言平理之世,其樂音安靜而歡樂也。正政同也。

    注5集解徐廣曰:「一作『煩』。」正義亂世之音,民心怨怒,樂聲亦怨,由其正乖僻故。

    注6正義思音四。亡國,謂將欲滅亡之國,樂音悲哀而愁思。亡國之時,民之心哀思,其樂音亦哀思,由其民困苦故也。

    注7集解鄭玄曰:「言八音和否隨政也。」正義正和則聲音安樂,正乖則聲音怨怒,是聲音之道與正通矣。

    注8集解王肅曰:「居中總四方。」索隱居中總四方,宮弦最大,用八十一絲,聲重而尊,故為君。正義宮屬土,居中央,總四方,君之象也。

    注9集解王肅曰:「秋義斷。」索隱商是金,金為決斷,臣事也。弦用七十二絲,次宮,如臣次君也。

    注十集解王肅曰:「春物並生,各以區別,民之象也。」索隱弦用六十四絲,聲居宮羽之中,比君為劣,比物為優,故雲清濁中,人之象也。正義角屬木,以其清濁中,民之象。

    注⑾集解王肅曰:「夏物盛,故事多。」索隱征屬夏,夏時生長,萬物皆成形體,事亦有體,故配事。弦用五十四絲。正義征屬火,以其征清,事之象也。

    注⑿集解王肅曰:「冬物聚。」索隱羽為水,最清,物之象。王肅云「冬物聚,故為物,弦用四十八絲」注⒀集解鄭玄曰:「——,-敗不和之貌也。」索隱苫滯。又本作「——」。

    正義-,-也-,敗也。君、臣、民、事、物五者各得其用,不相壞亂,則五音之響無-敗也。

    注⒁集解鄭玄曰:「荒猶散。」正義宮亂,則其聲放散,由其君驕溢故也。

    注⒂集解徐廣曰:「捶,今禮作『陂』也。」索隱捶,鄒音都回反。徐廣曰「今禮作『陂』」音-也。正義商音亂,其聲欹邪不正,由其臣不理於官,*[官]*壞故也。

    注⒃正義角音亂,其聲憂愁,由政虐民怨故也。

    注⒄正義征音亂,其聲哀苦,由繇役不休,其民事勤勞也。

    注⒅正義羽音亂,其聲傾危,由君賦重,*(於)*其民貧乏故也。

    注⒆正義迭,互也。陵,越也。五聲並不和,則君臣上下互相陵越,所以謂之為慢也。

    注[二0]集解鄭玄曰:「君、臣、民、事、物也,其道亂,則其音應而亂也。」

    索隱無日猶言無復一日也。以言君臣陵慢如此,則國之滅亡朝夕可待,無復一日也。

    注[二一]集解鄭玄曰:「比猶同。」正義鄭音好濫淫志,-音促速煩志,並是亂世音,雖亂而未滅亡,故比慢也。比,必以反。

    注[二二]集解鄭玄曰:「濮水之上,地有桑閒,在濮陽南。」正義昔殷紂使師延作長夜靡靡之樂,以致亡國。武王伐紂,此樂師師延將樂器投濮水而死。後晉國樂師師涓夜過此水,聞水中作此樂,因聽而寫之。既得還國,為晉平公奏之。

    師曠撫之曰:「此亡國之音也,得此必於桑閒濮上乎?紂之所由亡也。」

    注[二三]正義若用此濮上之音,其政必離散而民人流徙逃亡,緣臣誣上,各行私情,國即滅亡而不可禁止也。

    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1樂者,通於倫理者也。2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3是故審聲以知音,4審音以知樂,5審樂以知政,6而治道備矣。7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於禮矣。8禮樂皆得,謂之有德。

    德者得也。9是故樂之隆,非極音也;十食饗之禮,非極味也。⑾清廟之瑟,⑿朱弦而疏越,⒀一倡而三歎,有遺音者矣。⒁大饗之禮,⒂尚玄酒⒃而俎腥魚,⒄大羹不和,⒅有遺味者矣。[一九]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二0]

    注1正義此樂本章第三段也。前第一段明人心感樂,第二段明樂感人心,此段聖人制正樂以應之。此段自有二重:自「凡音」至「反人道」為一重,卻應第二段樂感人心也;又自「人*(心)*生而靜」至「王道備矣」為一重,卻應第一段人心感樂也。

    注2集解鄭玄曰:「倫猶類也。理,分也。」正義音初生自君心,形而成樂,樂成則能通於百姓,使各盡其類分,故曰通倫理者也。

    注3集解鄭玄曰:「禽獸知此為聲耳,不知其宮商之變。八音並作,克諧,曰樂。」

    注4正義聲為音本,若欲知音,常須審定其聲,然後音可知。

    注5正義音為樂本,前審定其音,然後可知樂也。

    注6正義樂為政本,前審定其樂,然後政可知也。

    注7正義前審定其本,後識其末,則為治之道乃可備也。

    注8集解鄭玄曰:「幾,近也。」正義禮謂治國之禮,包萬事。萬事備具,始是禮極。今知樂者但正君、臣、民、事、物五者之情,於禮未極,故雲幾於禮也。

    注9集解鄭玄曰:「聽樂而知政之得失,則能正君、臣、民、事、物之禮。」

    正義若聽樂而知禮,則是禮樂皆得;二者備具,則是有德之君也。又言有德之人是能得禮樂之情,故雲德者得也。

    注十集解鄭玄曰:「隆猶盛也。極猶窮也。」正義大樂之盛,本在移風易俗,非窮鐘鼓之音,故雲非極音也。故論語「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是也。

    注⑾正義食音嗣。食享謂宗廟祭也。大禮之盛,本在安上治民,非崇玉帛至味,故雲非極味也。故論語「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是也。

    注⑿集解鄭玄曰:「清廟謂作樂歌清廟。」王肅曰:「於清廟中所鼓之瑟。」

    注⒀集解鄭玄曰:「越,瑟底孔,畫疏之使聲遲。」

    注⒁集解鄭玄曰:「遺猶余也。」王肅曰:「未盡音之極。」正義倡音唱。

    一唱謂一人始唱歌,三歎謂三人讚歎也。樂歌此先王之道,不極音聲,故但以熟弦廣孔,少唱寡和。此音有德,傳於無窮,是有餘音不巳。一雲所重在德,本不在音,是有遺餘音,念之不忘也。

    注⒂正義大享即食享也。變「食」言「大」,崇其名故也。不尚重味,故食言大也。此言禮盛不*(作)[在]*至味之事。

    注⒃正義-祭之禮,則列玄尊在上,五齊在下也。

    注⒄正義凡俎有餚生臘,*(是俎)*腥魚者,生魚也,俎雖有三牲而兼載生魚也。

    注⒅正義和,胡臥反。大羹,肉汁也-祭有肉汁為羹,無鹽菜之-和也。

    注⒆正義遺亦余也。此*(者)[皆]*質素之食。禮,人主誠設之道不極滋味,故尚明水而腥魚。此禮可重,流芳竹帛,傳之無已,有餘味。一雲禮本在德,不在甘味,故用水魚而遺味也。

    注[二0]集解鄭玄曰:「教之使知好惡。」正義好,火到反。惡,一故反。平,均也。言先王制禮作樂,本是教訓澆民,平於好惡之理,故去惡歸善,不為口腹耳目之欲,令反歸人之正道也。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1感於物而動,性之頌也。2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3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己,天理滅矣。4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5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6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佚作亂之事。是故強者脅弱,-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寡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

    是故先王制禮樂,人為之節:7衰麻哭泣,8所以節喪紀也;鐘鼓干戚,所以和安樂也;婚姻冠-,所以別男女也;9射鄉食饗,所以正交接也。[一0]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注1正義此第三段第二重也。人初生未有情慾,其*(情慾)*至靜稟於自然,是天之性也。

    注2集解徐廣曰:「頌音容。今禮作『欲』。」正義其心雖靜,感於外情,因物而動,是性之貪慾也。

    注3集解王肅曰:「事至,能以智知之,然後情之好惡見。」正義上「知」音智。

    注4集解王肅曰:「內無定節,智為物所誘於外,情從之動,而失其天性。」

    正義言好惡不自節量於心,唯知情慾誘之於外,不能反還己躬之善,則天性滅絕矣。

    注5集解鄭玄曰:「隨物變化。」正義夫物不一,故言無窮也。若人心嗜欲無度,隨好惡不能節之,則與之而化,故雲人化物。

    注6集解鄭玄曰:「言無所不為。」正義心隨物化,則滅天性而恣人心之欲也。

    注7集解鄭玄曰:「為作法度以遏其欲也。」王肅曰:「以人為之節,言得其中也。」

    注8正義此以下並是陳禮節人之事也。制五服哭泣,所以紀喪事之節,而不使背死忘生也。事死者難,故以哀哭為前也。

    注9集解鄭玄曰:「男二十而冠,女許嫁而。」正義冠音貫-音雞。

    注十集解鄭玄曰:「射鄉,大射鄉飲酒。」

    樂者為同,禮者為異。1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2禮勝則離。3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4禮義立,則貴賤等矣;5樂文同,則上下和矣;6好惡著,則賢不肖別矣;7刑禁暴,爵舉賢,則政均矣。8仁以愛之,義以正之,如此則民治行矣。9

    注1集解鄭玄曰:「同謂協好惡也,異謂別貴賤。」正義此第二章名為樂論。

    其中有四段,此章論禮樂同異也。夫樂使率土合和,是為同也;禮使父子殊別,是為異也。

    注2集解王肅曰:「流遁不能自還。」

    注3集解王肅曰:「離析而不親。」正義勝,式證反。勝猶過也。禮樂雖有同異,而又相須也。若樂過和同而無禮,則流慢,無復尊卑之敬。若禮過殊隔無樂,則親屬離析,無復骨肉之愛也。

    注4集解鄭玄曰:「欲其並行彬彬然。」正義樂和內,是合情也;禮檢-,是飾貌也。

    注5集解鄭玄曰:「等階級。」

    注6正義文謂聲成文也。若作樂文采諧同,則上下並和,是樂和民聲也。

    注7正義好惡並去聲,又並如字。著,張慮反。若法律分明,善惡章著,則賢愚斯別,政化行矣。

    注8正義王者*(為)*用刑*(則)[以]*禁制暴慢,疏爵以舉賞賢良,則政治均平,是刑以防之矣。既是禁暴而又言舉賢者,示刑最為重,不宜獨行,必須賞罰兼明也。然禮樂之用非政不行,明須四事連行也。

    注9正義言禮樂刑政既均,又須仁以愛民,義以正民,如此則民順理正行矣。

    樂由中出,1禮自外作。2樂由中出,故靜;3禮自外作,故文。4大樂必易,5大禮必簡。6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7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8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合父子之親,9明長幼之序,十以敬四海之內。⑾天子如此,則禮行矣。⑿

    注1集解鄭玄曰:「和在心。」正義此樂論第二段,謂樂功也。出猶生也。為人在中,和有未足,故生此樂也。

    注2集解鄭玄曰:「敬在貌。」正義作猶起也。為人在外,敬有未足,故起此禮也。

    注3正義樂和心,在內,故雲靜。

    注4集解鄭玄曰:「文猶動。」正義禮肅人貌,貌在外,故雲動。

    注5正義易,以鼓反。朱弦疏越是也。

    注6集解鄭玄曰:「易簡,若於清廟大饗然。」正義玄酒腥魚是也。

    注7集解鄭玄曰:「至猶達也,行也。」正義樂行主和,和達則民無復怨怒也。

    禮行主謙,謙達則民不爭競也。

    注8集解鄭玄曰:「賓,協也。試,用也。」

    注9正義前云「禮至不爭」,故致天下尊卑之序也。禮使父慈子孝,是合父子之親也。即父事三老也。

    注十正義長坐幼立,是明長幼之序,即兄事五更是也。

    注⑾正義孝經云:「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教以弟,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君。」即是敬四海之內也。

    注⑿正義言天子能躬行禮,則臣下必用禮,如此則禮行矣。「合父子」以下,悉自天子自身行之也。

    大樂與天地同和,1大禮與天地同節。2和,故百物不失;3節,故祀天祭地。4明則有禮樂,5幽則有鬼神,6如此則四海之內合敬同愛矣。

    7禮者,殊事合敬者也;8樂者,異文合愛者也。9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十故事與時並,⑾名與功偕。⑿故鐘鼓管磬羽鑰干戚,樂之器也;⒀詘信俯仰級兆舒疾,⒁樂之文也。⒂-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升降上下周旋裼襲,禮之文也。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一六]識禮樂之文者能術。⒄作者之謂聖,⒅術者之謂明。⒆明聖者,術作之謂也。

    注1正義此樂論第三段,論禮與樂唯聖能識也。言天地以氣氤氳,合生萬物。

    大樂之理,順陰陽律呂生養萬物,是大樂與天地同和也。

    注2集解鄭玄曰:「言順天地之氣與其數也。」正義言天有日月,地有山川,高卑殊形,生用各別。大禮辯尊卑貴賤等差異別,是大禮與天地同節。

    注3集解鄭玄曰:「不失其性。」正義樂與天地同和,能生成萬物。

    注4集解鄭玄曰:「成物有功報焉。」正義禮與天地同節,有尊卑上下,報生成萬物之功。

    注5集解鄭玄曰:「教人者也。」正義明猶外也。言聖王能使樂與天地同和,禮與天地同節,又能顯明其禮樂以教人也。

    注6集解鄭玄曰:「助天地成物者也。易曰知鬼神之情狀。然則聖人精氣謂之神,賢智之精氣謂之鬼也。」正義幽,內也。言聖王又能內敬鬼神,助天地生成萬物。

    注7正義言行禮同節,故四海合敬矣。樂同和,故四海同愛矣。

    注8正義尊卑貴賤之別,是殊事也。施之同以莊敬,是合敬也。

    注9正義宮商錯而成文,隨事而制變,是異文;同以勸愛,是合愛也。

    注十集解鄭玄曰:「沿猶因述也。殷因於夏,周因於殷。」正義樂情主和,禮情主敬,致化是同。以其致化情同,故明王相因述也。

    注⑾集解鄭玄曰:「舉事在其時也。」王肅曰:「有其時,然後得立其事。」

    正義言聖王所為之事與所當之時並行也。若堯舜揖讓之事與淳和之時並行,湯武干戈之事與澆薄之時並行。此句明禮也。

    注⑿集解鄭玄曰:「為名在*(於)*其功也。偕猶俱也。」王肅曰:「有功,然後得受其名。」正義名謂樂名也。偕,俱也。功者,揖讓干戈之功也。聖王制樂之名,與所建之功俱作也。若堯、舜樂名咸池、大韶,湯、武樂名大-、大武也。

    注⒀正義此陳樂事也。鐘鼓之屬是樂之器,有形質,故為事也。

    注⒁集解徐廣曰:「級,今禮作『綴』。」-案:鄭玄曰「兆其外營域」。索隱徐廣曰:「級,今禮作『綴』。」綴舞者,-列也。又按:下文「其舞行及遠」,「及短」,禮皆作「綴」,蓋是字之殘缺訛變耳,故此為「級」而下又為「及」也。然並依字讀,義亦俱通,恐違古記耳。

    注⒂正義文飾之事也。

    注⒃正義既能窮本*(知末)*知變,又能著誠去偽,所以能述作,故謂之聖也。

    注⒄集解鄭玄曰:「述謂訓其義。」正義謂上文「屈伸俯仰」,「升降上下」也。

    注⒅正義堯、舜、禹、湯之屬是也。

    注⒆正義游、夏之屬是也。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1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物皆別。2樂由天作,禮以地制。3過制則亂,過作則暴。4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5論倫無患,樂之情也;6欣喜-愛,樂之*(容)[官]*也。7中正無邪,禮之質也;8莊敬恭順,禮之制也。9若夫禮樂之施於金石,越於聲音,用於宗廟社稷,事於山川鬼神,則此所以與民同也。十

    注1正義此樂論第四段也。謂禮樂之情也。樂法天地之氣,故雲天地之和;

    禮法天地之形,故雲天地之序。禮樂從天地而來,王者必明於天地,然後能興起禮樂也。

    注2集解鄭玄曰:「化猶生也。別謂形體異。」

    注3集解鄭玄曰:「言法天地。」正義天用和氣化物,物從氣化,是由天作也。

    地有高下區分以生萬物,禮有品節殊文,是由地制也。

    注4集解鄭玄曰:「過猶誤也。暴,失文-武意也。」

    注5正義禮樂既不可誤,故須明天地者乃可製作也。

    注6集解王肅曰:「言能合道論,中倫理而無患也。」正義既雲唯聖人識禮樂之情,此以下更說其情狀不同也。倫,類也。賀-云:「樂使物得類序而無害,是樂之情也。」

    注7正義*(容)*[官]猶事也。賀-云:「八音克諧使物欣喜,此樂之事-也。」

    注8集解鄭玄曰:「質猶本。」正義明禮情也。質,本也。禮以*(心內)[內心]*中正,無有邪僻,是禮之本。

    注9正義明禮情之事也。謂容貌莊敬,謙恭謹慎,是禮之節制也。

    注十集解王肅曰:「自天子至民人,皆貴禮之敬,樂之和,以事鬼神先祖也。」

    正義言四者施用祭祀,隨世而異,則前王所不專,故又雲則此所以與民同,言隨世也。

    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1其功大者其樂備,其治辨者其禮具。2干戚之舞,非備樂也;3亨孰而祀,非達禮也。4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5樂極則憂,禮粗則偏矣。6及夫敦樂而無憂,7禮備而不偏者,其唯大聖乎?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也;8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也。9春作夏長,仁也;秋斂冬藏,義也。仁近於樂,義近於禮。十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⑾禮者辨宜,居鬼而從地。⑿故聖人作樂以應天,作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矣。⒀

    注1集解鄭玄曰:「功成治定同時耳,功主於王業,治主於教民。」正義此第三章名樂禮章,言明王為治,制禮作樂,故名樂禮章。其中有三段:一明禮樂齊,其用必對;二明禮樂法天地之事;三明天地應禮樂也。

    注2集解徐廣曰:「辨,一作『別』。」-案:鄭玄曰「辨,-也」。正義辨,皮勉反,又邊練反。夫禮樂必由功治,[功治]有小大,故禮樂應之而廣狹也。

    若上世民淳易化,故王者功治廣-,是以禮樂備也。而殷-周民澆難化,故王者功治褊狹,則禮樂亦不具。

    注3集解鄭玄曰:「樂以文德為備,若咸池也。」正義證樂不備也。干戚,*(周)*武[舞]也。樂以文德為備,故用朱絲疏越,干戚之舞,故非備樂也。

    注4集解鄭玄曰:「達猶具也。至敬不饗味而貴氣臭。」正義解禮不具也。謂腥俎玄尊,表誠象古而已,不在芬-孰味。是乃澆世為之,非達禮也。

    注5集解鄭玄曰:「言其有損益。」正義庾蔚之云:「樂興於五帝,禮成於三王。樂興王者之功,禮隨世之質文。」崔靈恩云:「五帝淳澆不同,故不得相沿為樂;三王文質之不等,故不得相襲為禮。」

    注6集解鄭玄曰:「樂,人之所好也,害在淫侉;禮,人之所勤,害在倦略。」

    注7集解鄭玄曰:「敦,厚也。」

    注8集解鄭玄曰:「禮為異。」正義天高於上,地卑於下,萬物布散殊別於其中,而大聖制禮,別異尊卑,是-大而行,故雲禮制行矣。禮以節制為義,故雲禮制。

    注9集解鄭玄曰:「樂為同。」正義天地二氣,流行不息,合同氛氳,化生萬物。而大聖作樂,合同人心,是以象天地而起,故雲樂興也。

    注十集解鄭玄曰:「言樂法陽而生,禮法陰而成。」正義近,其靳反。春夏生長萬物,故為仁愛。樂主陶和萬性,故仁近於樂也。秋則殺斂,冬則蟄藏,並是義主斷割。禮為節限,故義近於禮也。

    注⑾集解鄭玄曰:「敦和,樂貴同。」正義此釋仁近樂之義。言樂之為體,敦厚和同,因循聖人之神氣而從順於天。

    注⑿集解鄭玄曰:「別宜,禮尚異也。」孫炎曰:「居鬼,品處人鬼之志。」

    正義此解義近禮之由。居鬼猶循神也。鬼謂先賢也。禮之為體,尊卑殊別,各有其宜,因居先賢鬼氣而從順於地,分別禮分。

    注⒀集解鄭玄曰:「各得其事也。」王肅曰:「各得其位也。」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1高卑已陳,貴賤位矣。2動靜有常,小大殊矣。3方以類聚,物以-分,則性命不同矣。4在天成象,在地成形,5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別也。6地氣上-,7天氣下降,8陰陽相摩,9天地相蕩,十鼓之以賴霆,⑾奮之以風雨,⑿動之以四時,⒀暖之以日月,⒁而百*(物)*化興焉,⒂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⒃

    注1正義此樂禮章第二段也,明禮樂法天地事也。言君尊於上,臣卑於下,是象天地定矣。

    注2集解鄭玄曰:「高卑謂山澤也。位矣,尊卑之位象山澤。」

    注3集解鄭玄曰:「動靜,陰陽用事也。小大,萬物也。大者常存,小者隨陰陽出入。」

    注4集解鄭玄曰:「方謂行蟲。物謂殖生者。性之言生也。命,生之長短。」

    正義性,生也。萬物各有嗜好謂之性。命者,長短夭壽也。所祖之物既稟大小之殊,故性命夭壽不同也。

    注5集解鄭玄曰:「像,光耀。形,體貌。」正義言日月星辰之光耀,草木鳥獸之體貌也。

    注6正義結禮之別也。此天地明聖,制禮殊別,是天地之分別也,亦別辨宜居鬼而從地也。

    注7集解鄭玄曰:「-,升也。」

    注8正義明禮樂法天地氣也。天地二氣之升降合而生物,故樂以氣法地,絃歌聲氣升降相合,以教民也。然氣從下升,*(此)*[在]樂象氣,故從地始也。

    形以上尊,*(故)*禮象形,*[故]*從天始也。

    注9正義二氣切摩而萬物生發,作樂亦令聲氣切摩,使民心生敬也。

    注十集解鄭玄曰:「蕩,動也。」正義天地八節蕩動也。天地化物,八節更相感動,作樂亦令八音相感動也。

    注⑾正義萬物雖以氣生,而物未發,故雷霆以鼓動之,如樂用鐘鼓以發節也。大雷曰霆。

    注⑿集解鄭玄曰:「奮,迅也。」正義萬物皆以風雨奮迅而出,如樂用-奮迅以象之,使發人情也。

    注⒀正義萬物生長,隨四時而動,如樂各逐心內所須而奏之。

    注⒁正義暖音喧遠反。萬物之生,必須日月暖照,如樂有蘊藉,使人宣昭也。蘊藉者,歌不直言而長言嗟歎之屬。

    注⒂集解鄭玄曰:「百物化生。」

    注⒃正義結樂之和也。如此則聖人作樂,法天地和同,是樂者天地之和也,亦是敦和率神而從天也。

    化不時則不生,1男女無別則亂登,2此天地之情也。3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4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5窮高極遠而測深厚,6樂著太始7而禮居成物。8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9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閒也。十故聖人曰「禮雲樂雲」。⑾

    注1正義此樂禮章第三段,明天地應於禮樂也。前聖人既作禮樂,此明天地應樂也。若人主行化失時,天地應以惡氣毀物,故雲化不時則不生也。

    注2集解鄭玄曰:「登,成也。樂失則害物,禮失則亂人。」正義此明天地應禮也。登,成也。若人君行禮,男女無別,則天地應而錯亂成之也。

    注3正義結隨禮樂得失而應之,是天地之情也。然樂是氣化,故雲害物;禮是形教,故言亂人也。

    注4集解鄭玄曰:「極,至也。蟠猶委也。」索隱音盤。鄒誕本作「播」,亦作「蟠」。

    注5正義言陰陽和,四時順,以應禮樂,禮樂與鬼神並助天地而成化也。

    注6集解鄭玄曰:「高遠,三辰也。深厚,山川也。言禮樂之道,上至於天,下委於地,則其閒無所不之矣。」

    注7集解王肅曰:「著,明也。明太始,謂法天也。」索隱著,明也。太始,天也。言樂能明太始是法天。

    注8集解成物謂地也。居亦謂法也。索隱言地能成萬物,故成物謂地也。居亦法也,言禮法地也。正義著猶處也。天為萬物之始,故曰太始。天蒼而氣化,樂亦氣化,故雲處太始也。

    成物,地也,體盤薄長成萬物也。在地成形,禮亦形教,故雲居成也。地卑,故曰居;天高,故曰著也。

    注9集解鄭玄曰:「著猶明白也。息謂休止也。」索隱著謂*(著)*明白。*[著]*運生不息者,天之功也,故易干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著養萬物不動者,地之德也,故易坤卦云「安貞吉」是也。正義此美禮樂配天地也。

    著亦處也。言樂氣化,處運生不息者,配天也。禮制尊卑定位,成養萬物,處不移動者,配地也。

    注十集解鄭玄曰:「閒謂百物也。」正義此美禮樂若分則配天地,若合則與百物齊一也。*(靜動而生)*百物稟天動地靜而生,故呼百物為天地之閒也。

    注⑾集解鄭玄曰:「言禮樂之法天地也。」正義引聖證此章也。言聖人云,明此一章是禮樂法天地也,故言聖人曰「禮雲樂雲」。樂動禮靜,其並用事,如天地閒物有動靜也。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1夔始作樂,以賞諸侯。2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穀時孰,然後賞之以樂。3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級遠;4其治民佚者,其舞行級短。5故觀其舞而知其德,6聞其謚而知其行。7大章,章之也;8咸池,備也;9韶,繼也;十夏,大也;⑾殷周之樂盡也⑿

    注1集解鄭玄曰:「南風,長養之風也,言父母之長養己也。其辭未聞也。」

    王肅曰:「南風,育養民之詩也。其辭曰『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索隱此詩之辭出屍子及家語。正義此第四章名樂施,明禮樂前備後施布天下也。中有三段:一明施樂以賜諸侯也;二明施樂須節,既賜之,所以宜節也;三明禮樂所施,各有本意本德。世本「神農作琴」,今雲舜作者,非謂舜始造也,改用五絃琴,特歌南風詩,始自舜也。五弦者,無文武二弦,唯宮商角征羽之五弦也。南風是孝子之詩也。南風養萬物而孝子歌之,言得父母生長,如萬物得南風也。舜有孝行,故以五弦之琴歌南風詩,以教理天下之孝也。

    注2集解鄭玄曰:「夔欲舜與天下之君共此樂。」

    注3正義陳其合賞也。若諸侯孝德明盛,教令尊嚴,年谷豐稔,故天子賞樂也,天下因而法之也。

    注4正義行音胡郎反。級音子-反。本,或作「綴」,音同。此明雖得樂賜,而隨功德優劣*(也)[為]*舞位行列也。綴謂纘列也。若諸侯治民勞苦,由君德薄,王賞之以樂,則舞人少,不滿,將去纘疏遠也。

    注5集解王肅曰:「遠以象民行之勞,近以象民行之逸。」正義佚音逸。言若諸侯治民暇逸,由君德盛,王賞舞人多,則滿,將去纘促近也。庾蔚之云:「此為虞夏禮也。虞猶淳,故可隨功賜樂;殷周漸澆,易生忿怨,不宜猶有優劣,是以同制。諸侯六佾,故與周禮不同也。」

    注6正義觀其-位人多少,去綴近遠,即知其君德薄厚也。

    注7集解鄭玄曰:「謚者行之。」正義行音胡孟反。制死謚隨君德,故聞死謚則知生行。此一句比擬其舞也。

    注8集解鄭玄曰:「堯樂名。言堯德章明。」正義既生時舞則知德,死則聞謚驗行,故更引死後聞樂則知行事解之也。大章,堯樂也。章,明也。民樂堯德大明,故名樂曰大章,後人聞大章則知堯生時德大明。上章是堯德之明,下章是後明於堯德。白虎通云「大章,大明天地之道」。

    注9集解鄭玄曰:「黃帝所作樂名,堯增修而用之。鹹,皆也。池之言施也,言德之無不施也。」王肅曰:「包容浸潤行化皆然,故曰備也。」

    注十集解鄭玄曰:「舜樂名。言能繼堯之德。」

    注⑾集解鄭玄曰:「禹樂名。言禹能大堯舜之德。」

    注⑿集解鄭玄曰:「言盡人事也。周禮曰『殷曰大-,周曰大武』。」

    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1風雨不節則饑。2教者,民之寒暑也,3教不時則傷世。4事者,民之風雨也,事不節則無功。5然則先王之為樂也,以法治也,6善則行象德矣。7夫豢豕為酒,8非以為禍也;9而獄訟益煩,則酒之流生禍也。十是故先王因為酒禮,一獻之禮,賓主百拜,⑾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歡也。⑿

    注1正義此則樂施章第二段,明施樂須節也。既必須節,故引譬例。寒暑,天地之氣也。若寒暑不時,則民多疾疫也。

    注2正義風雨,天事也。風雨有聲形,故為事也。若飄灑淒厲,不有時節,則谷損民饑也。

    注3集解鄭玄曰:「教謂樂也。」

    注4正義寒暑不時,既為民疾苦;樂教不時,則傷世俗之化也。

    注5正義風雨不節,則民饑饉;禮事不節,則治無功也。

    注6集解王肅曰:「作樂所以法其治行也。」

    注7集解王肅曰:「君行善,□臣下之行皆象君之德。」正義此廣樂所以須節已。言先王為樂必以法治,治善則臣下之行皆象君之德也。

    注8集解鄭玄曰:「以谷食犬豕曰豢。為,作也。」

    注9正義此言禮須節也。豢,養也。言前王豢犬豕及作酒之事,本以為禮祀神祇,設賓客,和親族,禮賢能,而實非為民作禍災也。

    注十集解鄭玄曰:「小人飲之善酬,以致獄訟。」正義此禮事也。言民得豢酒,無復節限,卒至沉酗□爭殺傷,而刑獄益生煩多,則是酒之流害生其禍也。

    注⑾集解鄭玄曰:「一獻,士飲酒之禮。百拜,以喻多也。」

    注⑿正義此結節功也。既防酒禍,故飲不醉爭,以特合歡適也。

    樂者,所以象德也;1禮者,所以閉淫也。2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禮以哀之;3有大福,必有禮以樂之:4哀樂之分,皆以禮終。5

    注1正義此樂施章第三段,明禮樂之所施各有本意,在於象德也。此言樂意也,言樂之所施於人,本有和愛之德。

    注2正義此言禮意也。言禮之所施於人,*(大)[本]*止邪淫過失也。

    注3集解鄭玄曰:「大事謂死喪。」正義民有喪則先王制衰麻哭泣之禮以節之,使其各遂哀情,是禮以哀之也。

    注4正義樂音洛。大福,祭祀者慶也。民慶必歌舞飲食,庶羞之禮使不過,而各遂歡樂,是有以樂之也。

    注5正義分,扶問反。結二事。哀樂雖反,皆用禮節,各終其分,故雲皆以禮終。

    樂也者,施也;禮也者,報也。1樂,樂其所自生;2而禮,反其所自始。

    3樂章德,4禮報情反始也。5所謂大路者,天子之輿也;6龍旗九旒,天子之旌也;7青黑緣者,天子之葆龜也;8從之以牛羊之-,則所以贈諸侯也。9

    注1集解鄭玄曰:「言樂出而不反,而禮有往來。」正義施,式豉反。此第六段,樂象法章第五段,不以次第而亂升在此段,明禮樂用別也。庾蔚之云:「樂者,所以宣暢四氣,導達情性,功及物而不知其所報,□是出而不反,所以謂施也。禮者,所以通彼之意,故有往必有來,所以謂報也。」

    注2集解鄭玄曰:「自由也。」正義此廣施也。樂名所起,由民下之心所樂生,非有所報也。

    注3正義此廣報也。反猶報也。禮生無名,但是事耳,隨時得質文之事而報之。

    注4正義聞名知德,若大章是也。

    注5集解孫炎曰:「作樂者緣民所樂於己之德,若舜之民樂其紹堯,*(也)*周之民樂其伐紂,而作韶-武也。制禮者本己所由得民心,殷尚質,周尚文是也。」

    正義禮報人情而制,隨質文之始也。

    注6正義此以下廣言禮以報為體之事。輿,車也。大路,天子之車也。諸侯朝天子,修其職貢,若有勳勞者,天子賜之大路也。

    注7正義庾蔚之云:「龍旗九旒,上公之旌。」

    注8集解公羊傳曰:「龜青緣。」何休曰:「緣,甲□也。千歲之龜青□,明乎吉凶也。」索隱葆與「寶」同,多作此字。公羊傳「寶龜青緣」,何休以緣為甲-,千歲之龜青-,明於吉凶-

    音耳占反。正義緣,以絹反。

    注9集解鄭玄曰:「贈諸侯,謂來朝將去,送之以禮也。」正義合結上諸事,皆是天子送諸侯禮也。言五等諸侯朝畢反去,天子贈之大路龍旗寶龜,又送之以牛羊之-也。

    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1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2樂統同,3禮別異,4禮樂之說貫乎人情矣。5窮本知變,樂之情也;6著誠去偽,禮之經也。7禮樂順天地之誠,8達神明之德,9降興上下之神,十而凝是精粗之體,領父子君臣之節。⑾

    注1正義此第七章明樂之情,與之符達鬼神,合而不可變也。中有三段,一明禮樂情達鬼神也,二證禮樂達鬼神之事,三明識禮樂之本可尊也。前第六章明象。像必見情,故以樂主情。樂變則情變,故雲情之不可變也。

    注2集解鄭玄曰:「理猶事也。」正義禮主事禮別也,故雲事之不可易者也。

    注3正義解情不變也。統,領也。同,和合之情者也。

    注4集解鄭玄曰:「統同,同和合也。辨異,異尊卑之位。」正義解事不可易也。禮別於尊卑之事也。

    注5正義貫猶通也。言人情莫過於同異,而禮樂能統同辨異,故其說理能通人情。

    注6正義庾蔚之云:「樂能通和性分,使各不失其所,是窮自然之本也。使人不失其所守,是知變通之情也。」

    注7正義著,竹慮反。去,丘呂反。著,明也。經,常也。著明誠信,違去詐偽,是禮之常行也。

    注8正義見,胡練反。合明禮樂也。禮出於地,尊卑有序,是見地之情也。

    樂出於天,遠近和合,是見天之情也。

    注9正義達,通也。禮樂不失,則天降甘露,地出醴泉,是通於神明之德也。

    注十集解鄭玄曰:「降,下也。興猶出也。」正義樂六變,天神下;八變,地只出:是興降上下之神。

    注⑾集解鄭玄曰:「凝猶成也。精粗謂萬物大小也。領猶理治也。」

    是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將為昭焉。1天地欣合,陰陽相得,2煦嫗覆育萬物,3然後草木茂,區萌達,4羽翮奮,角-生,5蟄蟲昭穌,6羽者嫗伏,毛者孕鬻,7胎生者不-而卵生者不-,8則樂之道歸焉耳。9

    注1正義為,於偽反。昭音照。此樂情章第二段,明禮樂能通達鬼神之事。

    前既雲能通鬼神,此明其事也。大人聖人與天地合德,故舉禮樂為教,而天地從之大明也。

    注2正義欣,喜也。合猶蒸也。禮樂化行,故天氣下,地氣蒸合,陰陽交會,故相得也。論體謂之天地,論氣謂之陰陽也。

    注3集解鄭玄曰:「氣曰煦,體曰嫗。」

    注4集解鄭玄曰:「屈生曰區。」正義區音勾。草木據其成體之茂,區萌據其新牙,故曰達。達猶出也。曲出曰區,菽豆之屬;直出曰萌,稻稷之屬也。

    注5集解鄭玄曰:「無-曰。」索隱牛羊有-曰角,麋鹿無-曰。正義-,加客反。羽翮,鳥也。角-,獸也。鳥獸得天地覆育煦嫗,故飛者則奮翅翮,走者則生角-也。

    注6集解鄭玄曰:「昭,曉也。凡蟄蟲以發出為曉,更息曰蘇。」正義蟄蟲得陰陽煦嫗,故皆出地上,如夜得曉,如死更有氣也。

    注7集解鄭玄曰:「孕,任也。鬻,生也。」正義伏,房富反。羽,鳥也。毛,獸也。二氣既交,萬物生乳,故鳥生卵嫗伏之,獸懷孕而生育之也。

    注8集解鄭玄曰:「內敗曰-猶裂也。」正義-音讀-音呼覓反。胎生,獸也。卵生,鳥也。懷任在內而死曰-,卵坼不成子曰。今和氣不——也。

    注9集解孫炎曰:「樂和陰陽,故歸此也。」正義庾蔚之云:「一論天地二氣,萬物各得其所,乃歸於樂耳。」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