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智囊全集

知微卷五 文 / 馮夢龍

    (評註:聖無死地,賢無敗局;縫禍於渺,迎祥於獨;波昏是違,伏機自觸。集《知微》。)

    箕子

    紂初立,始為象箸。箕子歎曰:「彼為象著,心不盛以上簋,將作犀玉之杯。玉杯象著,必不羹藜藿,衣短褐,而捨於茅茨之下,則錦衣九重,高台廣室。稱此以求,天下不足矣!遠方珍怪之物,輿馬宮室之漸,自此而始,故吾畏其卒也!」未幾,造鹿台,為瓊室玉門,狗馬奇物充其中,酒池肉林,宮中九市,而百姓皆叛。

    【譯文】

    殷紂王剛即位,生活便開始奢侈起來,使用起了象牙筷子。對此,紂王的叔父箕子歎息道:「他使用象牙筷子,必定不再用陶制的食器盛東西,並且要做犀玉之杯了。有了犀玉杯、象牙筷,必不會再吃羹藜等野菜製成的食物、穿質料粗劣的短褐衣服、住在茅草鋪頂的房屋之下了,則要求身披錦衣九重、挪雀嚀u閌搖;秤姓庋的要求,整個天下也滿足不了他了!遠方的珍怪之物,輿馬宮室等等都逐漸齊備,這些都自此而始,我害怕他由此走向滅亡!?p>沒過多久,紂王便開始建造鹿台,瓊室玉門,豪華富麗,狗馬奇物充滿其中,還有酒池肉林,宮中街市,供他窮奢極欲。而老百姓都背叛了他。

    殷長者

    武王入殷,聞殷有長者,武王往見之,而問殷之所以亡。殷長者對曰:「王欲知之,則請以日中為期。」及期弗至,武王怪之。周公曰:「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義不非其主。若夫期而不當,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

    【譯文】

    周武王佔領殷後,聽說殷有個淳厚寬讓的長者,武王就去拜訪他,向他尋問殷之所以會滅亡的原因。這個長者回答說:「大王想知道這個,那麼就讓我在中午的時候來告訴你吧。」然而到了中午,那位長者卻沒有來,武王因此很生氣,暗暗責怪他。周公說:「我已經知道了,這個長者真是位君子呀!他義不誹主。他故意約會而不至,許諾而不守信,他就是用這個來說明殷之滅亡的原因的呀。他已經用自己的行為告訴大王了。」

    周公太公

    太公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曰:「何族同速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伯禽至魯,三年而報政。周公曰:「何遲也?」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而後除之。」周公曰:「後世其北面事齊乎?夫政不簡不易,民不能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周公問太公何以治齊,曰:「尊賢而尚功。」周公曰:「後世必有篡弒之臣!」太公問周公何以治魯,曰:「尊賢而尚親。」大公曰:「後寢弱矣!」

    (評註:二公能斷齊、魯之敝於數百年之後,而不能預為之維;非不欲維也,治道可為者止此耳。雖帝王之法,固未有久而不敝者也,敝而更之,亦俟乎後之人而已,故孔子有「變齊、變魯」之說,陸葵日曰:「使夫子之志行,則姬、呂之言不驗」。夫使孔子果行其志,亦不過變令之齊、魯為昔之齊、魯,未必有加於二公也。二公之孫子,苟能日儆懼於二公之言,又豈俟孔子出而始議變乎?)

    【譯文】

    姜太公呂尚被周王封於齊後,過個五個月就來向周王報告說政事安排好了。當時周公攝政,問他道:「怎麼這麼快?」姜太公說:「我只是簡化了他們君臣上下之禮儀,又不改變他們的風俗和習慣。所以政治局面很快得到安定。」而周公的兒子伯禽到魯國去,三年才來報告說政事安排好了。周公問他:「為什麼這麼遲呢?」伯禽答道:「我改變了他們的風俗,革除了他們的禮儀,讓他親喪三年而後才能除掉孝服。」周公說:「這樣下去,魯國的後代們會北面事齊、向齊稱臣了吧?國政如果繁瑣而不簡要,尊嚴而不平易,則百姓們將不能和其君主相親近;君主如果平易而近民,則民必歸附他。」

    周公問大公用什麼辦法治理齊國,大公說道:「尊重賢聖之人而推崇有功績之人。」周公說:「那麼齊國後世必有篡權弒君之臣!」太公反之問周公用什麼辦法治理魯國,周公說:「尊重賢聖之人並且尊崇公族親屬。」太公說:「那麼,他們公室的勢力將逐漸衰弱了!」

    辛有

    平王之東遷也,辛有適伊川,見披髮而祭於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及魯僖公二十二年,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

    猶秉周禮,仲孫卜東魯之興基;其禮先亡,辛有料伊川之戎禍。

    【譯文】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國都的時候,周大夫辛有往伊川去,路上見有人披髮袒身在田野上祭祀先人,便說:「不及百年,這裡將為戎人之地!其禮儀制度先亡呀!」等到魯僖公二十二年,秦晉兩國果,然把居於陸渾的戎族引誘到了伊川。

    何曾

    何曾字穎考,常恃武帝宴,退語諸子曰:「主上創業垂統,而吾每宴,乃未聞經國遠圖,唯說平生常事,後嗣其殆乎?及身而已,此子孫之憂也!汝等猶可獲沒。」指諸孫曰:「此輩必及於亂!」及綏被誅於東海王越,嵩哭曰:「吾祖其大聖乎!」(嵩、綏皆邵子,曾之孫也。)

    【譯文】

    何曾字穎考,晉武帝時任大尉,他經常陪著武帝赴宴,回來後告訴幾個兒子說:「皇上創建了基業,並要把基業傳給後世子孫,然而我每次在宴會上,卻從未聽他說過治理國家和圖謀久遠的謀略,只是說些平生的常事,他的後代恐怕就很危險了吧?他的太平基業也僅就到他個人一身而已,他的子孫真夠擔憂的呀!你們還可以安然無事。」他又指著自己的幾個孫子說道:「你們這一輩人必秧及禍亂!」

    後來,經「八王之亂」,何曾的孫子何綏被東海王司馬越誅殺。他的另一個孫子何嵩哭著說:「我的祖父真是大聖人啊!」

    管仲

    管仲有疾,桓公往問之,曰:「仲父病矣,將何以教寡人?」管仲對曰:「願君之遠易牙、豎刁、常之巫、衛公子啟方。」公曰:「易牙烹其子以謙寡人,猶尚可疑那?」對曰:「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何有於君?」公又曰:「豎刁自宮以近寡人,猶尚可疑耶?」對曰:「人之情非不愛其身也。其身之忍,又何有於君?」公又曰:「常之巫審於死生,能去苛病,猶尚可疑那?」對曰:「死生命也,苛病失也。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恃常之巫,彼將以此無不為也!」(邊批:造言感眾。)公又曰:「衛公子啟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敢歸哭,猶尚可疑那?」對曰:「人之情非不愛其父也。其父之忍,又何有於君?」公曰:「諾。」管仲死,盡逐之,食不甘,宮不治,苛病起,朝不肅。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過乎!」於是皆復召而反。明年,公有病,常之巫從中出曰:「公將以某日薨。」(邊批:所謂無不為也。)易牙、豎刁、常之巫相與作亂,塞宮門,築高牆,不通人,公求飲不得。衛公子啟方以書社四十下衛,公聞亂,慨然歎,涕出,曰:「嗟乎!聖人所見豈不遠哉!」

    (評註:昔吳起殺妻求將,魯人譖之;樂羊伐中山,對使者食其子,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夫能為不近人情之事者,其中正不可測也。天順中,都指揮馬良有寵。良妻亡,上每慰問。適數日不出,上問及,左右以新娶對。上怫然曰:「此廝夫婦之道尚薄,而能事我耶?」杖而疏之。宣德中,金吾衛指揮傅廣自宮,請效用內廷。上曰:「此人已三品,更欲何為?自殘希進,下法司問罪!」噫!此亦聖人之遠見也!)

    【譯文】

    管仲生病了,齊桓公去看望他,問他道:「您生病了,還有什麼話指教我嗎?」管仲回答說:「希望君主疏遠易牙、豎刁、常之巫、衛公子啟方。」齊桓公說:「易牙把他的兒子都烹了,以讓我嘗嘗人肉的味道,難道還可以懷疑嗎?」管仲說:「一個人沒有不愛自己的孩子的,這是人之常情。易牙連他的兒子都不愛,又怎麼能愛大王呢?」齊桓公又說:「豎刁自己閹割了自己,以來侍奉我,難道還可以懷疑嗎?」管仲答道:「一個人沒有不愛惜自己身體的,這是人之常情。豎刁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愛惜,又怎麼能愛惜大王呢?」齊桓公又說:「常之巫能佔卜生死、去病除災,難道還可以懷疑嗎?」管仲說:「生死有命,災病無常,大王不聽任命運,固守其本來的常道,而只是依賴常之巫,那麼他將因此而驕橫跋扈,無所不為。」齊桓公又說:「衛公子啟方服事我已經有十五年了,他父親死的時候他都不願意回去哭喪,難道還可以懷疑嗎?」管仲說:「人之常情,沒有不愛自己父親的,他連他的父親都不愛,還能愛大王嗎?」齊桓公說:「好吧。」管仲死後,齊桓公就把這些人都驅逐走了。

    可是不久,齊桓公就覺得飯不香甜,起居不舒服,病魔纏身了,並且,宮中的治理鬆散了,朝中的秩序也不穩了。這樣過了三年,齊桓公說:「管仲是不是太過份了。」於是又把那四個人都召回了宮裡。

    第二年,齊桓公病了,就是常之巫從中搗的鬼。他從宮中出來對人說:「桓公將在某月某日死。」易牙、豎刁、常之巫他們相互勾結,一起作亂,他們關上宮門,築起高牆,隔斷了宮中同外界的聯繫。齊桓公就是想喝一口水都沒人給他。衛公子啟方帶著千戶齊民降歸了衛國。齊桓公聽說他們叛亂了,不禁長歎了一口氣,流著淚後悔說:「唉,管仲的見識還有不遠大的嗎?」

    伐衛伐莒

    齊桓公朝而與管仲謀伐衛。退朝而入,衛姬望見君,下堂再拜,請衛君之罪。公問故,對曰:「妾望君之入也,足高氣強,有伐國之志也。見妾而色動,伐衛也。」明日君朝,揖管仲而進之。管仲曰:「君捨衛乎?」公曰:「仲父安識之?」管仲曰:「君之揖朝也恭,而言也徐,見臣而有慚色。臣是以知之。」

    齊桓公與管仲謀伐宮,謀未發而聞於國。公怪之,以問管仲。仲曰:「國必有聖人也!」桓公歎曰:「嘻!日之役者,有執拓杵而上視者,意其是那?」乃令復役,無得相代。少焉,東郭垂至,管仲曰:「此必是也!」乃令儐者延而進之,分級而立。管仲曰:「子言伐莒那?」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曰伐莒?」對曰:「君子善謀,小人善意,臣竊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對曰:「臣聞君子有三色:優然喜樂者,鐘鼓之色;愀然清靜者,——之色;勃然充滿者,兵革之色。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勃然充滿,此兵革之色。君吁而不吟,所言者伐莒也;君舉臂而指,所當者莒也。臣竊意小諸侯之未服者唯莒,故言之。」

    (評註:桓公一舉一動,小臣婦女皆能窺之,殆天下之淺人與?是故管於亦以淺輔之。)

    【譯文】

    齊桓公早朝時與管仲商量要攻打衛國。退朝回宮後,一名從衛國獻來的妃子看見了他,就走過來連拜了幾拜,問齊桓公衛國有什麼過失。齊桓公很驚奇,問她為什麼這樣問,那個妃子說:「我望見大王進來的時候,腳抬得高高的,步子邁得大大的,臉上有一種強橫的神氣,這都是要攻打某個國家的跡象。並且,大王看到我,臉色就突然變了,這明顯是要攻打衛國。」

    第二天早朝時,齊桓公衝著管仲一揖,召他進來。管仲說:「大王不想攻打衛國了嗎?」齊桓公問:「您怎麼知道的?」管仲說:「大王上朝的時候,做了一揖,並且很謙恭,說話的聲調也緩和,見到我而面有愧色,因此我知道。」

    齊桓公與管仲商量伐莒,還沒有商量出結果此事就被國人知道了,齊桓公對此事有些奇怪,便以此問管仲。管仲說:「國內必有聖人!」齊桓公歎,包了一聲,說:「嘻!今天我到城牆上巡視在下邊幹活的民工,有一個拿拓水杵的人一直向上注視我,估計就是他吧?」於是命令這些人重新來服役,並且不得由他人代替。沒過多長時間,衛士們帶上了一個叫東郭的人。管仲說:「此必是要找的人!」於是,命令迎賓侍者站立台階兩邊,把東郭迎接進來。

    管仲說:「是您說我國要伐莒的嗎?」他說:「是的。」管仲說:「我沒有說過要伐莒的話,您為什麼會這樣說呢?」東郭回答說:「君子善於謀斷,小人善於揣測。這是我暗中推測出來的。」管仲說:「我沒有說要代莒,您怎麼去推測呢?」東郭回答道:「我聽說君子有三種臉色:悠閒自得、宴享喜樂的時候,是鐘鼓之色;愁悶悲傷、清靜無為的時候,是喪服之色;勃然奮發、躊躇滿志的時候,是兵革之色。那一天,我望見國君在城台之上,臉色勃然滿志,這是兵革之色。國君嘴動而不發聲,所說的是「莒」的口形;國君舉手臂而指,指的方向與你所指的都同樣是莒國。我私下猜測現在我們周圍未臣服的小諸侯國只有莒國,所以這樣說。」

    臧孫子

    齊攻宋,宋使臧孫子南求救於荊。荊王大悅,許救之甚歡。臧孫子憂而反,其御曰:「索救而得,子有憂色,何也?」臧孫子曰:「宋小而齊大,夫救小宋而患於大齊,此人之所以憂也。而荊王悅,必以堅我也。我堅而齊敝,荊之所利也。」臧孫子歸,齊拔五城於宋,而荊救不至。

    【譯文】

    公元前328年,戰國宋君偃自立為王,遭到齊國的反對,並起兵來攻伐宋國,宋國派臧孫子做使者到南方向楚荊求救。楚王十分高興,很痛快地答應了,可臧孫子卻面帶憂慮之色地返了回來。他的車伕問他:「你求救而得,應當高興,怎麼還面帶憂慮之色呢?」臧孫子說:「宋是小國而齊是大國,為救一個小國而得罪一個大國,這是人所應當憂慮的。可楚王對此卻很高興,便必定是要堅定我們的信心。我們堅決地抵抗而使齊國有所削弱,這是對楚國有好處的。」

    臧孫子回國後,齊國連拔了宋的五座城市,而楚國的救軍也沒有來。

    南文子

    智伯欲伐衛,遺衛君野馬四百、壁一。衛君大悅,君臣皆賀,南文子有憂色。衛君曰:「大同交歡,而子有憂色何?」文子曰:「無功之賞,無力之禮,不可不察也。野馬四百、壁一,此小國之禮,而大國致之,君其圖之!」衛君以其言告邊境。智伯果起兵而襲衛,至境而反,曰:「衛有賢人,先知吾謀也!」

    (評註:韓、魏不受萬家之邑以驕智伯,此亦壁馬之遺也。智伯以此蠱衛,而還以自蠱,何哉?)

    【譯文】

    春秋末期,晉國國王智伯想討伐衛國,就給衛國國君送去野馬四百匹、壁一塊。衛國國君十分高興,朝臣們也都向他祝賀,只有大夫南文子面現憂色。衛國國君說:「大國與我們交歡,是一件好事,而你卻面有憂色,這是為什麼呢?」南文子說:「無功而受賞,沒有出力而得到禮遇,這是不能不察其本意的。四百匹野馬和一塊壁玉,是小國向大國進獻禮品的規格,而晉國這個大國卻給我們送來這種規格的禮品,大王你要防備他呀!」衛國君就把南文子的話告訴了邊境上的部隊。

    以後,智伯果然起兵襲擊衛國,到了衛國邊境,見其已有準備,就返了回去,並說:「衛國一定有賢能的人,他能預先知道我的計謀。」

    智過-疵

    張孟談因朝智伯而出,遇智過轅門之外。智過入見智伯曰:「二主殆將有變!」君曰:「何如?」對曰:「臣遇孟談於轅門之外,其志矜,其行高。」智伯曰:「不然,吾與二主約謹矣。破趙,三分其地,必不欺也。子勿出於口。」智過出見二主,入說智伯曰:「二主色動而意變,必背君,不如今殺之!」智伯曰:「兵著晉陽三年矣,旦暮當拔而饗其利,乃有他心,不可。子慎勿復言!」智過曰:「不殺,則遂親之。」智伯門:「來之奈何?」智過曰:「魏桓子之謀臣曰趙葭,韓康子之謀臣曰段規,是皆能移其君之計。君其與二君約:破趙則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如是,則二主之心可不變,而君得其所欲矣!」智伯曰:「破趙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則吾所得者少,不可!」智過見君之不用也,言之不聽,出更其姓為輔氏,進去不見。張孟談(邊批:正是智過對手。)聞之,入見襄子曰:「臣遇智過於轅門之外,其視有疑臣之心,入見智伯,出更其姓,今暮不出擊,必後之矣。」襄子曰:「諾。」使張孟談見韓、魏之君,夜期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軍而擒智伯。智伯身死、國亡、地分,智氏盡滅,唯輔氏存焉。

    (評註:按《綱目》:智果更姓,在智宣子立瑤為後之時,謂瑤「多才而不仁,必滅智宗」。其知更早。)智伯行水,魏桓子、韓康子駿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桓子肘時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也-疵謂智伯曰:「韓、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曰:「以人事知之:夫從韓、魏而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合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其言告二子,(邊批:蠢人。)二子曰:「此讒臣欲為趙氏遊說,使疑二家而懈於攻趙也,不然,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為此危難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臣見其視臣端而疾趨,知臣得其情故也。」

    【譯文】

    公元前453年,晉國專權的智伯帥韓康子、魏桓子之兵攻伐趙襄子甚急,趙襄子派大臣張孟談以朝見智伯為名而私會韓、魏二人,勸說二人聯合攻智伯。謀既定,張孟談又朝拜智伯出來,正被智伯的族人智過在轅門外遇見。智過就進去見智伯說:「魏、韓將有變化。」智伯問:「怎麼了?」智過說:「我剛才在轅門外遇到張孟談,他顯得很騖持並且顯得很得意。」智伯說:「不對,我已與魏桓子和韓康子約好了,打下趙後就三分其地,他們一定不會欺騙我,你不要妄說。」智過出來後總是放心不下,就去拜見了魏、韓二人,回來對智伯說:「魏韓二人色動意變,一定將不利於大王。不如現在殺了他們!」智伯說:「我們兵駐晉陽已三年了,早晚就要攻下趙而分享好處,怎麼能有其它的心思呢?你不要再說了。」智過說道:「如果不殺,就快去親近他們。」智伯問:「怎麼親近呢?」智過說:「魏桓子的謀臣叫趙菱,韓康子的謀臣叫段規。這兩個人是都能改變他們君主的意見的。大王應當與他們約定,破趙後就封二人一人一座萬戶的城池。這樣,魏韓二人之心可以不變,而大王就得到了您所想要的了。」智伯說:「破趙後要三分其地,現在又要分給他們兩人各萬戶之城池,那我得到的就更少了,不能這樣!」智過見自己的計謀不被採納,說的話智伯又不聽,就逃走了,並改姓輔氏。

    張孟談聽說了,就去見趙襄子說:「我在智伯的轅門外遇見了智過,看來他對我有了懷疑。他進去見智伯,出來就改了姓,所以我有這樣的懷疑。今天晚上如不攻智,必有後患。」趙襄子說:「好吧。」於是派張孟談去見魏韓二人,約定晚上殺掉守堤的官兵,然後放水淹智伯的軍隊。智伯的軍隊被水一沖,都慌著去救水,一陣大亂。這時,魏韓兩支軍隊從兩側圍攻,趙襄子率軍隊正面迎擊,大敗智伯軍隊,活擒智伯。

    智伯後來被殺,國家也亡了,土地也被趙、魏、韓三分了,智氏滿門盡滅,唯有輔氏保存了下來。

    在智伯統帥魏韓的軍隊攻打趙襄子時,曾決水淹晉陽。當時,智伯巡行看水勢,魏桓子和韓康子與他同車前往。智伯說:「我今天才知道水是可以亡人國的啊!」魏桓子以時觸了觸韓康子,韓康子用腳踩了踩魏桓子的腳背,兩人不約而同地想到,汾水可以淹灌魏的都邑安邑,洚水可以淹灌韓的都邑平陽。

    此後,智伯的大臣-疵對智伯說:「韓、魏必定會反叛我們!」智伯說:「您怎麼知道呢?」-疵回答說:「我是從人情事故上知道的:我們統率韓、魏一起攻趙,而趙亡,必禍及韓、魏。現在約定了勝趙後要三分其地,但在降城已經有日的時候,他二人卻憂慮重重,沒有一點兒歡喜的表情,這不是反叛還是什麼呢?」

    第二天,智伯卻把-疵的這些話告訴了魏桓子、韓康子二人,他二人說:「這是讒言的小人想為趙氏遊說,使您懷疑我們二家而鬆懈對趙的攻伐。不然的話,我們二家豈不是放棄朝夕間即可分趙氏之田的利益,而去做那些危難不可成的事情嗎?」

    魏桓子和韓康子二人出來後,-疵進去見智伯說:「君主怎麼把我說的話告訴他們二人呢?」智伯說:「您怎麼知道呢?」-疵回答說:「我見他們看到我時臉色嚴肅而急速離走,這是他們知道我已得知他們的實情的緣故。」

    諸葛亮

    有客至昭烈所,談論甚愜。諸葛忽入,客遂起如廁。備對亮-客,亮曰:「觀客色動而神懼,視低而盼數,奸形外漏,邪心內藏,必曹氏刺客也!」急追之,已越牆遁矣。

    【譯文】

    三國時,有一位客人來到昭烈帝劉備的住處,主客二人談論得十分愉快,這時,諸葛亮忽然走了進來,那位客人就馬上起身上廁所。劉備對諸葛亮誇獎客人,諸葛亮說:「我看客人臉上眉飛色舞,而神情似有所畏懼,眼睛看著低處,眼珠子有好幾次往四下裡亂轉,外表露出了好形,內裡包藏著邪心,此人必定是曹操派來的刺客了!」劉備急忙派人去追拿,那人已經翻牆逃跑了。

    梅衡湘

    少司馬梅公衡湘(名國禎,麻城人。)總督三鎮。虜酋忽以鐵數鎰來獻,曰:「此沙漠新產也。」公意必無此事,彼幸我馳鐵禁耳,乃慰而遣之,即以其鐵鑄一劍,鐫云:「某年月某王贈鐵」。因檄告諸邊:「虜中已產鐵矣,不必市釜。」其後虜缺釜,來言舊例,公曰:「汝國既有鐵,可自冶也。」外族使者嘩言無有,公乃出劍示之。虜使叩頭服罪,自是不敢欺公一言。

    (評註:按公撫雲中,值虜王款塞,以靜鎮之,遇華人盜夷物者,置之法,夷人於賞額外求增一絲一粟,亦不得也。公一日大出獵,盛張旗幟,令諸將盡甲而從,校射大漠。縣令以非時妨稼,心怪之而不敢言。後數日,獲虜諜云:虜欲入犯,聞有備中止。令乃歎服。公之心計,非人所及。)

    【譯文】

    明代的梅國楨(號衡湘)作少司馬,也就是兵部侍郎的時候,總督三鎮。有一天,外族的酋長忽然獻來了數鎰鐵,並說:「這是沙漠新產的。」梅國楨料想必無此事,只不過是希望對他們鬆弛不准私自售鐵的禁令罷了。於是用安慰、鼓勵的話把他們打發走了,隨即又用這些鐵鑄了一把劍,並在劍上鐫下這些字:「某年某月某王贈鐵」。接著便向各邊塞發出檄文:「虜中已經產鐵,不必再對其出售釜。」

    後來,此族因缺釜,派使者來請求仍按舊例,梅國楨說:「你們的國家既然有鐵,可以自己冶煉製造呀。」外族使者一本正經地聲稱他們沒有鐵,梅國楨便拿出了那把劍給外族使者看。外族使者這才叩頭服罪,從此再也不敢對梅國楨說一句謊話了。

    魏先生

    隋未兵興,魏先生隱梁、宋間。楊玄感戰敗,謀主李密亡命雁門,變姓名教授,與先生往來。先生因戲之曰:「觀吾子氣沮而目亂,心搖而語偷,今方捕蒲山黨,得非長者乎?」李公驚起,捉先生手曰:「既能知我,豈不能救我與?」先生曰:「吾子無帝王規模,非將帥才略,乃亂世之雄傑耳。」(邊批:數句道破李密一生,不減許子將之評孟德也。)因極陳帝王將帥與亂世雄傑所以興廢成敗,曰:「吾嘗望氣,汾晉有聖人生,能往事之,富貴可取。」李公拂衣而言曰:「豎儒不足與計!」事後脫身西走,所在收兵,終見敗覆,降唐復叛,竟以誅夷。

    (評註:魏先生高人,更勝嚴子陵一倍。)

    【譯文】

    隋朝未年,群雄蜂起,天下大亂,這時,魏先生隱居在梁、宋之間。當隋的禮部尚書楊玄感起兵反隋,戰敗被殺後,其謀主李密亡命雁門,隱姓埋名,混跡子教書先生之中,並與魏先生有了往來。一天,魏先生用開玩笑的口氣對李密說:「觀閣下你氣色沮喪而目光迷亂,心搖曳而語混濁。現在到處都在搜捕蒲山黨人,莫非你就是其黨之首李密嗎?」李密驚跳而起,拉住魏先生的手說:「您既然能知道我,難道不能幫助我嗎?」魏先生說:「閣下你沒有帝王的氣度和心胸,也沒有將帥的才略,只能是一個亂世中的雄傑。」接著,魏先生向李密非常細緻、中肯地分析和論述了帝王將帥與亂世雄傑之所以興廢成敗的關係與區別,最後說:「我曾經仰望天文,發現在汾晉之間有聖人出現,你如果能夠前往投奔他,將來可以取得富貴。」

    聽過魏先生的話,李密拂衣而起,不屑他說:「這等凡庸無志的書生,是不足以一塊兒商討大計的!」事後他脫身西走,投奔了瓦崗農民起義軍,雖有許多響應者,最終還是失敗,降唐以後又叛亂,最後遭到誅殺。

    夏翁尤翁

    夏翁,江陰巨族,嘗舟行過市橋,一人擔糞,傾入其舟,濺及翁衣。其人舊識也,僮輩怒,欲毆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寧肯相犯!」因好語遣之。及歸,閱債籍,此人乃負三十金無償,欲因以求死,翁為之折券。

    長洲尤翁開錢典,歲底,聞外哄聲,出視,則鄰人也。司典者前訴曰:「某將衣質錢,今空手來取,反出署語,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遜,翁徐諭之曰:「我知汝意,不過為過新年計耳。此小事,何以爭為?」命檢原質,得衣帷四五事,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又指道袍曰:「與汝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嘿然而去,是夜竟死於他家,涉訟經年。蓋此人因負債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詐,既不獲,則移於他家耳。或問尤翁:「何以預知而忍之?」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則禍立至矣。」(邊批:名言可以喻大。)人服其識。

    (評註: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里,海內仰之如山鬥。有鄉人醉而詈之,公戒僕者勿與較。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呂始悔之,日:「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治,可以小懲而大戒。吾但欲存厚,不謂養成其惡,陷人於有過之地也。」議者以為仁人之言。或疑此事與夏、尤二翁相反。子猶曰:不然,醉吾者惡習,理之所有,故可創之使改,若理外之事,亦當以理外容之,智如活水,豈可拘一轍乎!)

    【譯文】

    夏翁是江陰的大族,有一次他乘船經過市橋下面,一個挑糞的人從橋上把糞倒進了夏翁的船中,糞湯濺到了夏翁的衣服上。那個挑糞的人還是夏翁過去認識的,氣得夏翁的僕人們要打那個人,夏翁說:「他的行為出於不知道我經過這裡,要是他知道我在這裡,怎麼會冒犯我呢?」於是用好話安慰了他一番把他放走了,等到夏翁回到家裡查看帳簿,這個人欠他三千兩銀子還沒有償還,想要故意冒犯他來求一死。夏翁就替他毀掉了債券。

    長洲尤翁是開當鋪的,有一年底的一天,忽然聽見外面有吵鬧的聲音,他出來一看,原來是一個鄰人。這時,當鋪夥計前來向他訴說道:「這人前些時候拿了些衣服來貸款,現在空著手來取衣服,不但不還錢,還胡亂罵人,哪有這樣的道理!」其人悍然不遜,仍然糾纏吵鬧不休。尤翁不緊不慢地對這人說:「我知道你的意思,不過是年關窘迫而已。這樣的小事,值得來吵鬧嗎?」說著,他讓夥計把其人典當的四五件衣物拿出來,指著棉衣說:「這是御寒不可少的。」又指著長袍說:「這你也拿去為拜年用,其它的東西不是急用,可先留下來。」那人得了二件衣服,一聲不哼地走了。然而,當天夜裡,這人卻死在了別人家裡,雙方為此打官司有一年。原來,此人因負債過多,事先已服毒,知道尤翁有錢,想訛詐,沒達目的,就轉移到別人家了。

    有人問尤翁:「你怎麼能預先知道此事而對他忍讓呢?」尤翁說:「我並非預知。但大凡非理相加的人,其中必有所恃,我們在小的地方不忍讓,則災禍必會立即到來。」那人由此很佩服尤翁的見識。

    隰斯彌

    隰斯彌見田成子,田成子與登台四望,二面皆暢,南望,隰子家之樹蔽之,田成子亦不言。隰子歸,使人伐之,斧才數創,隰子止之。其相室曰:「何變之數也?」隰子曰:「諺云:『知淵中之魚者不祥』。田子將有事,事大而我示之知微,我必危矣。不伐樹,未有罪也;知人之所不言,其罪大矣,乃不伐也。」

    (評註:又是隰斯彌一重知微處。)

    【譯文】

    春秋末期,齊國的隰斯彌曾經去見田成子。田成子和他一起登上高台向四面望。三面的視線都暢通無阻,只有南面被隰斯彌家的樹木所擋住,田成子也沒有說什麼。

    隰斯彌回到家裡,讓人把樹砍倒,斧頭剛砍了幾下,隰斯彌又不讓砍了。他的僕人問:「為何幾次變故呀?」隰斯彌說:「諺語云:『知淵中之魚者不祥。』田成子將要發動大事變了,大事發動之前而我要顯示出知道他的細微,我必然要危險了。不伐樹,不會有罪;知道人所不能明言的事情,罪就大了,所以,我不伐樹。」-

    成子-

    成子為魯聘於晉,過衛,右宰谷臣止而觴之,陳樂而不樂,酒酣而送之以壁,顧反,過而弗辭,其僕曰:「向者右宰谷臣之觴吾子也甚歡,今侯渫過而弗辭。」-成子曰:「夫止而觴我,與我歡也;陳樂而不樂,告我憂也;酒酣而送我以壁,寄之我也。若是觀之,衛其有亂乎?」倍衛三十里,聞寧喜之難作,右宰谷臣死之。還車而臨,三舉而歸;至,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異之,分祿而食之,其子長而反其壁。孔子聞之,曰:「夫知可以微謀,仁可以托財者,其-成子之謂乎!」

    【譯文】

    春秋後期,魯國大夫-成子為和晉國通好而訪問晉國。他路過衛國的時候,衛國大夫右宰谷臣把他挽留並設家宴招待,宴會上,雖然有家樂助興,可右宰谷臣的臉上卻沒有一點兒喜色,喝到最後,右宰谷臣還送給-成子一塊壁玉。

    等到-成子從晉國回來,路過衛國時,卻沒有向右宰谷臣辭行,隨從問他:「來的時候,右宰谷臣那樣盛情地招待你,如今回來你為何不去向他辭行呢?」-成子說:「他設家宴招待我,是要我快樂;排出家樂而自己沒有笑容,是告訴我他有憂愁;酒到濃時送給我壁玉,是對我有所寄托。這樣看來,衛國難道不是要有變亂嗎?」等到他們離開衛國有三十里以後,聽說衛國發生了「寧喜之難」。即衛國獻公因憂患寧喜專權,聯合其他大夫發動兵變,擒殺寧喜並陳屍子朝的事件。在這個事件中,右宰谷臣也因受牽連而被殺。聽到這個消.-成子立即調轉車頭,回到右宰谷臣的府上,在他靈前三次哭吊,然後才返回。

    回到魯國後,-成子又讓人把右宰谷臣妻子和孩子接來,把自己的宅院分出一部分讓他們居住,把自己的俸祿分出一部分以供他們的費用,右宰谷臣的兒子長大後,-成子還把那塊壁玉送還給了他們。

    後來,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概他說:「這件事情,從智慧方面可以看出右宰谷臣籌謀的細微,其仁能夠對之托孤寄財的,只能是-成子呀!」

    龐仲達

    龐仲達為漢陽太守,郡人任棠有奇節,隱居教授,仲達先到侯之,棠不交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戶屏前,自抱兒孫伏於戶下。主薄白以為倨,仲達曰:「彼欲曉太守耳。水者,欲吾清;拔大本薤者,欲吾擊強宗;抱兒當戶,欲吾開門恤孤也!」歎息而還,自是抑強扶弱,果以惠政得民。

    【譯文】

    東漢的寵仲達在為漢陽太守時,聽說本郡人任棠氣節高尚,是一位奇人,現隱居在鄉間以教書為生,到任後就先去看望、拜訪他。可任棠卻對龐太守沒說一句話,只是在門口的屏風前放置了一大棵菜和一盆水,並抱著自己的孩子趴在門下。隨從的主簿認為他倨傲無禮,龐仲達卻說:「他這是在曉喻本太守呀。一盆清水,是要我為官清正;拔出一大棵菜,是要我嚴懲橫行鄉里的強勢宗室;抱孩子擋住門戶,是要我體恤孤弱呀!」於是,龐太守感歎不已,返身回府。自此後抑強扶弱,公正清廉,果然以惠政得到了民眾的擁戴。

    張安道

    富鄭公自毫移汝,過南京。張安道留守,公來見,坐久之,公徐曰:「人固難知也!」安道曰:「得非王安石乎?亦豈難知者。往年方平知貢舉,或薦安石有文學,宜辟以考校,姑從之。安石既來,一院之事皆欲紛更。方平惡其人,即檄以出,自此未嘗與語也。」富公有愧色。

    (評註:曲逆之宰天下,始於一肉;荊公之紛天下,兆於一院。善觀人者,必於其微。

    寇准不識丁謂,而王旦識之,富弼、曾公亮不識安石,而張方平、蘇洵、鮮於、李師中識之。人各有所明暗也。

    洵作《辨奸論》,謂安石「不近人情」,-則以沽激,師中則以眼多白。三人決法不同而皆驗。

    或薦宋莒公兄弟(郊、祁)可大用。昭陵曰:「大者可,小者每上殿,則廷臣無一人是者。」已而莒公果相,景文竟終於翰長。若非昭陵之早識,景文得志,何減荊公!)

    【譯文】

    北宋中期,丞相富弼封鄭國公。當時神宗皇帝任用王安石實行變法,富弼因政見不合,先貶毫州,又判汝州,在他赴汝州任途中,經過南京,即現在的商邱。時張安道(名方平)為南京留守,富鄭公來見張安道,他們談了很長時間話。富鄭公歎了一口氣,慢慢他說:「人是很難瞭解的啊!」張安道說:「你說的莫非是王安石嗎?這又怎麼難以瞭解了。往年我主持貢舉時,有人舉薦王安石有文才,可以徵召為考校,我姑且同意了。但王安石來就任後,對整個翰林院的事情都想一一更改。我厭惡這個人了,就發出文告,把他趕了出去,從此後就再也不曾與他說過話。」

    富鄭公聽後,臉有愧色。

    陳-

    陳忠肅公因朝會,見蔡京視日,久而不瞬,每語人曰:「京之精神如此,他日必貴,然矜其稟賦,敢敵太陽,吾恐此人得志,必擅私逞欲,無君自肆矣。」及居諫省,遂攻其惡。時京典辭命,奸惡未彰,眾鹹謂公言已甚,京亦因所親以自解。公誦杜詩云:「射人先射馬,擒賊須擒王!」攻之愈力。後京得志,人始追思公言。

    【譯文】

    北宋陳忠肅(陳-的謚號)在朝會的時候,見蔡京注視太陽,能很長時間而不眨眼睛,他便時常向人說:「蔡京的精神能如此集中,他日必定富貴。但是他仗恃自己的稟賦,敢於抵視太陽,我恐怕此人以後得志,必會擅私逞欲,目無君王。」等到徽宗初年,陳-任職司諫後,就多次進言,大張蔡京的惡習。當時蔡京為翰林學士承旨,執掌起草朝廷的詔誥,其各種惡行還未顯露,所以人們都認為陳-的言語太過份,蔡京對此也到處向人解釋。對此,陳-吟誦著杜甫的詩句;「射人先射馬,擒賊須擒王!」對蔡京的攻擊更加起勁。

    後來,到蔡京得志,獨攬朝政,罪惡昭彰時,人們開始追思陳王-的言語了。

    王禹-

    丁謂詩有「天門九重開,終當掉臂入」。王禹偶讀之,曰:「入公門,鞠躬如也,天門豈可掉臂入乎!此人必不忠!」後如其言。

    【譯文】

    宋朝詩人丁謂有「天門九重開,終當掉臂入」的詩句。當時的大文人王禹俗讀過此詩句後,說道:「入諸侯國君之朝門,還要斂身鞠躬呢,入天門怎麼可以仰首擺臂呢!此人必定不是平庸之輩!」

    後來,丁謂果然成為一名著名的詩人。

    何心隱

    何心隱,隆、嘉間大俠也,而以講學為名,善御史耿定向,游京師與處。適翰林張居正來訪,何望見便走匿。張聞何在耿所,請見之,何辭以疾。張少坐,不及深語而去。耿問不見江陵之故,何曰:「此人吾畏之。」耿曰:「何為也?」何曰:「此人能操天下大柄。」耿不謂然。何又曰:「分宜欲滅道學而不能,華亭欲興道學而不能,能興滅者,此子也。子識之,此人當殺我!」後江陵當國,以其聚徒亂政,卒捕殺之。

    (評註:心隱一見江陵,便知其必能操柄,又知其當殺我,可謂智矣,卒以放浪不檢,自陷罟獲,何哉?王-州《朝野異聞》載,心隱嘗游吳興,幾誘其豪為不軌,又其友呂光年多游蠻中,以兵法教其酋長,然則心隱之死非在也。而李卓吾猶以不能容心隱為江陵罪,豈正論乎!

    李臨川先生《見聞雜記》云:陸公樹聲在家日久,方出為大宗伯,不數月,引疾歸。沈太史一貫當晚攜-報國寺訪之,訝公略無病意,問其亟歸之故。公曰:「我初入都,承江陵留我閣中具飯,甚盛意也。第飯間,江陵從者持鬃抿刷雙鬢者再,更換所穿衣服數四,此等舉動,必非端人正士,且一言不及政事,吾是以不久留也。」噫,陸公可謂「見幾而作」矣!)

    【譯文】

    何心隱是明朝嘉靖、隆慶年間的一位異人,他主張人民不拘貴賤,一律平等,其思想當時被視為「異端」。他以講學為名,結識了許多好友,其中也與御史耿定向友好,旅行到京師時還住在耿御史家中,碰巧翰林張居正來訪,而何心隱一望見他便趕快躲了起來。張居正聽說何心隱現在耿定向家中,就請他出來相見,何心隱稱身體不舒服作辭。張居正為此不及深談,沒坐多長時間便告辭走了。

    耿定向問何心隱不見張居正的原故,何心隱說:「我害怕這個人。」耿定向問:「為什麼呢?」何心隱說:「此人將來能掌握天下大權。」耿定向不以為然。何心隱接著說:「前丞相嚴嵩是分宜人,他想滅絕道學卻未能如願,繼任的丞相徐階是華亭人,他想大興道學也未能如願。能興或能滅道學的,只有張居正。我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定當要殺掉我!」

    後來,張居正做了首輔而總攬朝廷大權,他對何心隱以聚徒亂政的罪名,讓屬下把他捕殺了。

    潘-

    武陵郡樊伯嘗誘諸夷作亂,州督請以萬人討之。孫權召問潘-,-曰:「易與耳,五千人足矣。」權曰:「卿何輕之甚也?」-曰:「-雖弄唇吻而無實才,昔嘗為州人設饌,比至日中,食不可得,而十餘自起,此亦佛儒觀一節之驗也。」權大笑,即遣-,果以五千人斬。

    【譯文】

    三國時,武陵郡屬荊州。荊州並歸東吳以後,武陵郡的樊-,曾經誘導附近的各異族作亂,州都督請求以萬人的兵力去討伐他們,為此,東吳君主孫權召問潘。潘-說:「這容易對付,五千人就足夠了。」孫權說:「你怎麼這麼樣輕視他呢?」潘-回答說:「樊-善於誇誇其談,但實際上並沒什麼真才實學。有一次,他曾經設置酒宴招待州義來的官員,可是等到日至中天,還沒見酒飯到來,他十幾次站起來觀望。這也是從一個小節問題上驗證出他是個侏儒。」孫權聽了大笑起來。隨即派遣潘-率兵出征,果然用五千兵力斬了樊。

    卓敬

    建文初,燕王來朝,戶部侍郎卓敬密奏曰:「燕王智慮絕人,酷類先帝。夫北平者,強幹之地,金、元所由興也,宜徒燕南昌,以絕禍本。夫萌而未動者,幾也,量時而為者,勢也。勢非至勁莫能斷,幾非至明莫能察。」建文見奏大驚。翌日,語敬曰:「燕邸骨肉至親,卿何得及此!」對曰:「楊廣、隋文非父子那?」

    (評註:齊、黃諸公無此高議,使此議果行,靖難之師亦何名而起?)

    【譯文】

    明朝的建文,是惠帝朱允-的年號,他即位的初期,其叔父、燕王朱棣從北平來到京師南京朝見他。這時,戶部侍郎卓敬向惠帝秘密地稟奏道:「燕王智慮超人,非常像先帝太祖。況且北平極容易聚糧屯兵、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金、元等強悍的民族都是由此地興起的。所以,應該將燕王遷移來南昌,以杜絕禍根。事物在萌芽狀態而未露端倪的時候叫幾,把握時機而有所作為的叫勢。勢如不發展到頂頭是不容易被斷絕的。幾如不非常明顯是不容易被覺察到的。」惠帝見奏後大驚,第二天,對卓敬說道:「燕王和我是骨肉至親,您為何要如此說話!」卓敬回答說:「隋朝的文帝和楊廣不是父子嗎?」

    朱仙鎮書生

    朱仙鎮之敗,兀朮欲棄汴而去,有書生叩馬曰:「太子毋走,岳少保且退。」兀朮曰:「岳少保以五百騎破吾十萬,京城日夜望其來,何調可守?」生日:「自古未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岳少保且不免,況成功乎?」兀朮悟,遂留。

    (評註:以此書生而為兀朮用,亦賊檜驅之也。)

    【譯文】

    南宋初年,金國太子兀朮在朱仙鎮戰敗後,想要放棄汴京撤軍回國,有一個書生在金兀朮的馬前行禮說:「太子不要走,岳少保(岳飛)快要退兵了。」金兀朮不相信,說:「岳少保用五百兵力打敗了我十萬大軍,汴京的百姓日夜盼望他的到來,我憑什麼能守得住汴京呢?」書生說:「自古以來,沒有專權的大臣在朝而大將軍能夠在疆場立功的。岳少保連自己的性命都難以保全,何況成功地收復汴京呢?」金兀朮恍然大悟,於是沒有撤軍。

    沈諸梁

    楚太子建廢,殺於鄭,其子曰勝,在吳。子西欲召之,沈諸梁聞之,見於西曰:「聞子召王孫勝,信乎?」曰:「然」。子高曰:「將焉用之?」曰:「吾聞之,勝直而剛,欲置之境。」子高曰:「不可,吾聞之,勝也詐而亂,彼其父為戮於楚,其心又狷而不潔,若其狷也,不忘舊怨,而不以潔梭德,思報怨而已。夫造勝之怨者,皆不在矣。若來而無寵,速其怒也。若其寵之,貪而無厭,思舊怨以修其心,苟國有釁,必不居矣。吾聞國家將敗,必有奸人而嗜其疾味,其子之謂乎!夫誰無疾眚,能者早除之。舊怨,滅宗國之疾眚也,為之關龠,猶恐其至也,是之謂日惕。若召而近之,死無日矣!」弗從,召之,使處吳境,為白公。後敗吳師,請以戰備獻,遂作亂,殺於西、子期於朝。

    【譯文】

    春秋末期,楚國的太子建被廢黜,他輾轉逃匿,最後在鄭國被殺,太子建有個兒子,名勝,在吳國做事。楚國的令尹子西想把他召回國來,楚國的葉縣縣尹沈諸梁聽說後,來見子西說:「聽說您要召王孫勝(勝為楚平王之孫,故為王孫勝)回國,有這回事嗎?」子西說:「有。」子高(沈諸梁的字)說:「將怎樣用他?」子西回答說:「我聽說,勝正直而剛烈,準備讓他去駐守楚吳邊境。」子高說:「不可以這樣。我聽說,王孫勝陰險狡詐,心術不正。他的父親是因為楚因而被殺的,他胸懷狹隘、不守正道。如果他心胸狹窄,不忘記楚國的舊怨,而且不以正道改正自己的品行,必不甘心居於人下、潔身自好。現在,造成勝之怨的人,都不在了。假如他來後沒有受到重用,會越發促其怨怒之心。假如他來後受到重用,便會貪得無厭,更思念楚國王孫的地位,並以此來約束自己的心思,如果我們國家一旦有難,他必定不會安居其位。我聽說國家將要敗落,必會出現奸人,就像嗜貪那種易於引起疾病的食物一樣,這和您做的這件事是一樣的呀!誰都會遇到生病或遇災等類的事情,有能耐的人能夠早早地把它消除。舊怨,就像能滅宗亡國的疾病和災難一樣,讓懷有這種情緒的人去把守國家的關隘,恐怕能使這種情緒更加膨漲,對此是要日夜警惕、不可掉以輕心的。若是我們把王孫臉召來重用,將離亡國不遠了!」

    子西對沈諸梁的這番話不以為然,仍然召來王孫勝,讓他駐守在吳、楚邊境,成為白公。後來,吳國戰敗,白公請求把戰利品獻給楚王,不久又發動了叛亂,把子西和子西的弟弟子期都殺掉了。

    孫堅皇甫酈

    孫堅嘗參張溫軍事。溫以詔書召董卓,卓良久乃至,而詞對頗傲。堅前耳語溫曰:「卓負大罪而敢鴟張大言,其中不測。宜以『召不時至』按軍法斬之。」溫不從,卓後果橫不能制。

    中平二年,董卓拜并州牧,詔使以兵委皇甫嵩。卓不從。時嵩從子酈在軍中,(邊批:此子可用。)說嵩曰:「本朝失政,天下倒懸,能安危定傾,唯大人耳。今卓被詔委兵,而上書自請,是逆命也。又以京師昏亂,躊躇不進,此懷奸也。且其凶戾無親,將士不附,大人今為元帥,仗國威以討之,上顯忠義,下除凶害,此桓文之事也。」嵩曰:「專命雖有罪,專誅亦有責,不如顯奏其事,使朝廷自裁。」(邊批:此時用道學語不著。)於是上書以聞。帝讓卓,卓愈增怨嵩。及卓秉政,嵩幾不免。

    (評註:觀此二條,方知哥舒翰誅張擢,李光弼斬崔眾是大手段、大見識,事見《威克部》。)

    【譯文】

    東漢未年,孫堅曾經做過張溫的軍事參謀。有一次,張溫用皇帝的詔書召見董卓,董卓卻等了很長時間才到,而且言詞還頗為傲慢。孫堅走到張溫的身邊,對他耳語說:「董卓身負大罪,還敢如此囂張狂言,其居心實是不可揣測的。應該用『應召不按時到』的罪名,按軍法殺掉他。」張溫不聽,董卓後來果然橫行殘暴,無人能夠控制。

    漢靈帝中平二年,董卓做并州太守。朝廷下詔命令他帶兵服從皇甫嵩的節制,董卓拒不奉詔服從,當時,皇甫嵩過繼的兒子皇甫鄖也在軍中任職,他就這件事向皇甫嵩進-說:「當今朝廷失政,百姓有倒懸之苦,能夠使國家轉危為安、挽救社稷不致傾覆,只有大人您了。現在董卓奉皇帝詔令,讓其帶兵歸大人指揮,他卻上書請求獨自帶兵,這是違抗聖命。再以京師混亂為由,遲遲不向前進軍,這是他內心奸詐。況且他性情殘暴凶狠,六親不認,將士不服。大人您現在身為元帥,仗著國家的威力討伐他,上對朝廷,顯示了忠義之節,下對百姓,剷除了兇惡之人,這是可比擬齊桓公、晉文公的大事業呀。」皇甫篙說:「董卓獨斷專行,不服從詔令,雖然有罪,我不請求朝廷就去誅殺他,也是要有過失的。不如把這件事上報朝廷,讓朝廷決定如何處理。」於是把董卓不服詔令的情形上報給朝廷知道。靈帝為此指責了董卓,董卓更加怨恨皇甫篙,等到後來董卓專政,皇甫嵩幾乎未能倖免於難。

    曹瑋

    河西首領趙元昊反,上問邊備,輔臣皆不能對。明日,樞密四人皆罷,王-謫虢州。翰林學士蘇公儀與-善,出城見之-謂公儀曰:「-之此行,前十年已有人言之。」公儀曰:「此術士也。」-曰:「非也。昔時為三司鹽鐵副使,疏決獄囚至河北,是時曹南院自陝西謫官初起為定帥-至定,治事畢,瑋謂-曰:『公事已畢,自此當還,明日願少留一日,欲有所言。』-既愛其雄材,又聞欲有所言,遂為之留。明日,具饌甚簡儉,食罷,屏左右,曰:『公滿面權骨,不為樞輔即邊帥,或謂公當作相,則不能也。不十年,必總樞於此。時西方當有警,公宜預講邊備,搜閱人材,不然無以應卒。』-曰:『四境之事,唯公知之,何以見教?』曹曰:『瑋在陝西日,河西趙德明嘗使以馬易於中國,怒其息微,欲殺之,莫可諫止,德明有一子,年方十餘歲,極諫不已:以戰馬資鄰國已是失計,今更以資殺邊人,則誰肯為我用者!瑋聞其言,私念之曰:此子欲用其人矣,是必有異志!聞其常往來於市中,瑋欲一識之,屢使人誘致之,不可得,乃使善畫者圖其貌,既至觀之,真英物也!此子必為邊患,計其時節,正在公秉政之日,公其勉之!-是時殊未以為然,今知其所畫,乃元昊也。」

    (評註:李溫陵日:「對王-談兵,如對假道學淡學也。對耳不相聞,況能用之於掌本兵之後乎!既失官矣,乃更思前語,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譯文】

    北宋仁宗年間,河西首領趙元昊謀反,皇帝仁宗尋問邊防的準備情況,輔臣們對此卻都對答不上來。第二天,執掌樞密院的四名院大臣便都被罷免了,其中的王-被謫放到了貌州。臨行之際,翰林學士蘇公儀因與王-關係親密,出城來為他送行。王-告訴蘇公儀說:「我這次的遠行,前十年已有人預言過。」蘇公儀說:「那是術士們胡說的。」王-說:「不是。昔年我為三司鹽鐵副使,曾為一件獄囚的案子到河北,當時,南院使曹瑋自陝西謫官後,剛起用為定帥。我到了他所在的定州後,等所辦的事情完畢,曹瑋告訴我說:『你公事已畢,自當返回,明天我請你再留一天,有幾句話想對你說。』我平時既喜愛曹瑋的人品才幹,又聽說有話要對我說,於是就留了下來,第二天,他給我準備的飯菜非常簡儉,吃過飯後,就屏去左右,對我說:『你骨骼清奇,滿面權骨,將來不是樞密輔臣也是邊庭將帥,但卻不會為宰相。不出十年,你必會到達這個位置。但到那時西方將會出現危急的情況,你應該早些研究邊備情況,並為此搜集準備人才,不然的話將無法應付突然的事變。』我說:『你對國家周圍邊境的事情是知道的比較清楚的,能對此給我些指教嗎?』曹瑋說:『我在陝西的時候,河西趙德明曾經讓人以戰馬到我國做交易,因獲利微薄,發起怒來,想殺掉來交易的人,誰都勸阻不住。趙德明有一個兒子,當時才十幾歲,也極力地勸阻其父說:拿戰馬去資助鄰國已經是失計了,現在更要國為資助鄰國去殺掉周圍的人,這樣以後誰還肯為我所用!我聽說他說的這些話後,私下想到:此子想要利用邊境的人民,是必定有異常的大志!後來聽說這個孩子經常往來於兩國邊境的市場之中,我想認識認識他,多次讓人想把他引到我這裡,總沒有辦到,於是讓一個善於圖畫的人去把他的容貌畫了下來,畫好後我一看,其相貌真是一個英雄人物!這個孩子以後必定成為邊關的禍患。算算時間,當正是你秉政的時候,你對此要時刻勉勵自己!』我這個時候還很不以為然,現在知道其所畫的,正是趙元昊。」

    齊神武

    齊神武自洛陽還,傾產結客。親友怪問之,答曰:「吾至洛陽,宿衛羽林相率焚領軍張彝宅,朝廷懼亂而不問。為政若此,事可知也。財物豈可常守那!」自是有澄清天下之志。

    (評註:莽殺子滅後家,而三綱絕;魏不治宿衛羽林之亂,而五刑隳。退則為梅福之掛冠浮海,進則為神武之散財結客。)

    【譯文】

    高歡是東魏丞相,他審時度勢,獨攬朝政,培養起強大的政治勢力,其子廢東魏而建立了北齊政權,高歡也被後代尊為北齊神武帝。他早年就有大志。公元519年,他還未入仕途,一次,他從洛陽回到家裡,拿出全部家產來交結賓客。親友們感到奇怪,就去問他,他回答說:「我到洛陽,看到宿衛羽林軍士相繼焚燒領軍張彝的房舍。朝廷害怕他們作亂而不加過問。國家的政治已到了這般地步,其前途也就可以知道了。財物豈是可以常守的嗎?」從此後,他產生了澄清天下的大志。

    任文公

    王莽居攝,巴郡任文公善占,知大亂將作,乃課家人負物百斤,環捨疾走,日數十回。人莫知其故。後四方兵起,逃亡鮮脫者,唯文公大小負糧捷步,悉得免。

    (評註:張◇教蔡家兒學走,本此。)

    ◇——用角替換興字的八。

    【譯文】

    西漢未年,王莽攝攬朝政,巴郡的任文公善於占卜術,知道天下將要大亂,於是,他按照一定的標準,督促家人們背負百斤重的東西,環繞自家的房舍急速奔跑,每天都要跑上幾十次。人們都不知這是為了什麼。後來,兵蜂四起,天下大亂,外出避難的人很少有逃脫的,只有任文公家無論大人小孩兒都能背著糧食而快速奔跑,才都倖免於難。

    東院主者

    唐未,岐、梁爭長,東院主者知其將亂,日以菽粟作粉,為土塹,附而墁之,增其屋木,一院笑以為狂。亂既作,食盡樵絕,民所窖藏為李氏所奪,皆餓死,主沃粟為糜,毀木為薪,以免。

    【譯文】

    唐朝未年,岐王李茂貞和梁王朱溫互相爭鬥,人稱「岐、梁爭長。」當時,皇帝行宮的東院,有一個負責管理、維修的人知道天下將要大亂,就整天把豆子、谷子等糧食磨成粉,挖出土溝埋在裡面,再在上面塗抹以掩蓋,並在上面蓋上房屋,而且增加很多房屋的木料,滿院的人都譏笑他,以為他發瘋癲了。等到大亂到來以後,糧食盡,木柴絕,百姓們連藏在地窖裡的東西也被岐王李茂貞奪走,許許多多的人都被餓死了。這時,東院主者扒掉房屋上的木料劈成木柴,挖開土溝拿出糧食,拌上水熬成粥,使不少人得以倖免。

    第五倫魏相

    諸馬既得罪,竇氏益貴盛,皇后兄憲、弟篤喜交通賓客。第五倫上疏曰:「憲椒房之親,典司禁兵,出入省闥,驕佚所自生也。議者以貴戚廢錮,當復以貴戚浣濯之,猶解醒當以酒也。願陛下防其未萌,令憲永保福祿。」憲果以驕縱敗。

    (評註:永元(和帝年號。)初,何敞上封事,亦言及此,但在奪沁水公主田園及殺都鄉侯暢之後,跋扈已著,未若倫疏之先見也。)魏相因平恩侯許伯奏封事,言「《春秋》譏世卿,惡宋三世為大夫,及魯季孫之專權,皆危亂國家。自後元以來,祿去王室,政由-宰。今霍光死,子復為大將軍,兄子秉樞機,昆弟、諸婿據權勢、任兵官,光夫人顯及諸女皆通籍長信宮,或夜詔門出入,驕奢放縱,恐寢不制。宜有以損奪其權,破散陰謀,固萬世之基,全功臣之世。」又故事諸上書者皆為二封,署其一曰「副封」,領尚書者先發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魏相復因許伯白去副封,以防壅蔽,宣帝善之,詔相給事中,皆從其議,霍氏殺許後之謀始得上聞。乃罷其三侯,令就第,親屬皆出補吏。

    (評註:茂陵徐福「曲突徙薪」之謀,魏相已用之早矣。

    《雋不疑傳》云:大將軍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辭不敢當,久之病免。《劉德傳》云:大將軍欲以女妻之,德不敢取,畏盛滿也,後免為庶人,屏居田間。霍光皆欲以女歸二公而二公不受,當炙手炎炎之際,乃能避遠權勢,甘心擯棄,非有高識,孰能及此!觀范明友之禍,益信二公之見為不可及。)

    【譯文】

    東漢章帝時,馬太后的幾個兄弟先被封為列侯,後以「奢侈逾僭,濁亂聖化」的罪名罷免。之後,竇太后的家族充滿朝廷,其權勢貴盛一時。竇太后之兄竇憲、弟竇篤都喜歡交結賓客。司空第五倫(複姓第五,名倫)對此上疏說:「竇憲是朝廷的外戚,又掌管朝廷的禁軍,可以自由地出入各個官署街門,驕奢淫逸的惡習是相當容易產生的。外邊的人都議論說,當年馬氏貴戚是因奢侈逾僭而廢錮的,現在也應當用竇氏貴戚的奢侈逾僭來洗涮以往,就像要解除醉酒清醒後那種不舒適的感覺還需再用些酒一樣。願陛下能夠對他們還沒有發展到嚴重程度時加以防範,使竇憲能夠永保福祿。」

    以後,竇憲果然以驕縱不法而受到懲罰。

    西漢後期,宣帝立平恩侯許伯之女為皇后,後遭到大將軍霍光夫人的嫉妒,被其毒殺,而且這件事還未被宣帝知道。為此,御史大夫魏相借平恩侯許伯之事,用皂囊封緘,向宣帝呈進了一封密信。信中說,「《春秋》這部書是指責一個家族世代承襲卿大夫這種非禮現象的,它討厭宋國的襄公、成公、昭公三世都娶大夫之女,因禮不臣妻之父母,所以去掉了大夫之名,致使公族以弱,妃黨益強。也厭惡魯國季孫氏世專魯政,認為這些都是危亂國家的。漢朝自後元以來,霍光執政,任命官員的權力開始從皇帝手中離開,一切國家大事均由這個執政的大將軍決定,現在霍光雖死,可其子仍為大將軍,其兄子掌握著尚書省這個朝廷行政的中樞,其昆弟、諸婿也都把據權勢、握有兵權,霍光夫人顯及幾個女兒都可以恣意出入皇后所居的長信宮,有時候夜裡還以朝廷招令的名義為其開門出入。這樣的驕奢放縱,恐怕就漸漸地難以控制了。應當使他們喪失一些權勢,破散他們的陰謀,才是朝廷萬世的基礎,才能保全功臣爵祿的世代相襲。」

    根據過去的做法,凡是進上密信的,都要寫成二封,在其中一封上署明「副封」,兼任上遞書信的先發副封,如果所言不善,就屏去不給上奏。魏相又因為許伯而專門告訴這些人要去掉副封,以防止密信被他們阻塞或隱藏。宣帝看過密信後十分稱讚,分別下詔給能夠參預內朝之議的大臣知道,一切都按照魏相所說的辦理,這樣,霍氏讓人毒殺許皇后這件事才被宣帝知道。於是,罷免了霍氏家族中霍光之子、霍光兄霍去病的兩個孫子的侯爵爵位,令他們回家閒居,霍家別的親屬也都出朝廷到郡縣去做官了。

    馬援二條

    建武中,諸王皆在京師,竟修名譽,招游士。馬援謂呂種曰:「國家諸子並壯,而舊防未立,若多通賓客,則大獄起矣。卿曹戒慎之!」後果有告諸王賓客生亂,帝詔捕賓客,更相牽引,死者以數千。種亦與禍,歎曰:「馬將軍神人也!」

    援又嘗謂梁松、竇固曰:「凡人為貴,當可使賤,如卿等當不可復賤,居高堅自持,勉思鄙言。」松後果以貴滿致災,固亦幾不免。

    【譯文】

    東漢建武年間,諸王子都居住在京師,他們竟相在士大夫中培植樹立自己的聲譽,並招攬許多四方游士。伏波將軍馬援為此告訴自己的司馬呂種說道:「國家的各個王子現在都已長大成人,而以往諸如諸王子不得常住京師、不許交結賓客等法規制度未能存在並執行。如果他們再這樣的多結賓客,則要有大批的人坐監牢了。你們千萬要相互告誡呀!」後來果然發生了有人上告諸王賓客生亂的事情,光武帝詔令搜捕諸王賓客,又相互牽連的越來越多,為此而死的人數以千計。呂種也被牽連在其中而蒙受了災難,他感歎他說:「馬將軍真是神人!」

    馬援又曾經告訴光武帝的兩個女婿梁松、竇固說:「一般的平凡人得到富貴,應當可以重回到貧賤的生活中去,而你們當不可重蹈貧踐,居高位的人要有堅強的自控能力,請你們好好地思考一下我這粗淺的言論吧。」梁松以後果然因為自滿於地位顯貴,犯誹謗罪而死於獄中,竇固也受兄牽連而幾乎不能倖免。

    申屠蟠

    申屠蟠生於漢未,時游士汝南范滂等非訐朝政,自公卿以下皆折節下之。大學生爭慕其風,以為文學將興、處士復用,蟠獨歎曰:「昔戰國之世,處士橫議,列國之王至為擁替先驅,卒有坑儒燒書之禍,今之謂矣!」乃絕跡於梁腸山之間,因樹為屋,自同傭人。居二年,滂等果罹黨錮,或死或刑,唯蟠超然免於疑論。

    (評註:物貴極征賤、賤極征貴,凡事皆然。至於極重而不可復加,則其勢必反趨於輕。居局內者常留不盡可加之地,則伸縮在我,此持世之善術也。)

    【譯文】

    申屠蟠是一個博貫五經、名重士林的飽學之士,他生在東漢末年。當時,汝南范滂等名士都橫議朝政,抨擊宦官專權,自公卿大夫以下的許多達官貴人都紛紛折節下文,對他們禮以上賓。太學生們也爭慕其風,以為孔孟儒學將要興起,平民身份的儒士也會重新任用。只有申屠蟠獨自歎息道:「過去戰國的時候,平民參與政治,非貴族的『士』可橫議朝政是非,列國之王,甚至親自灑掃道路以迎接他們,終於在後來有了坑儒燒書之禍,現在的所謂也是一樣啊!」於是他絕跡於梁場山之間,用樹為柱棟,蓋成房屋居住,將自己扮成了一個平庸之人。居住二年之後,范滂等人果然遭遇到了黨錮之禍,或者被殺,或者受刑,唯有申屠蟠超然免於疑為范滂黨人之罪。

    張翰等

    齊王◇專政,顧榮、張翰皆慮及禍。翰因秋風起,思菰菜、蓴羹、鱸魚膾,歎曰:「人生貴適志耳,富貴何為!」即日引去。(邊批:有托而逃,不顯其,高甚。)榮故酣飲,不省府事,以廢職徒為中書侍郎。穎川處士庚袞聞!」期年不朝,歎曰:「晉室卑矣,禍亂將興!」帥妻子逃林慮山中。

    ◇——用兒替換同的一。

    【譯文】

    西晉時齊王司馬◇專政,顧榮、張翰等名士都怕遭到災禍。張翰因為看見秋風起,想起了家鄉的旅菰蓴羹鱸魚膾,感慨地說:「人生貴在舒心適意而已,富貴有何用!」當天就辭職回鄉了。

    顧榮故意整天酗酒,不處理府中政事。因為荒廢職守,被貶為中書侍郎。

    穎川的隱士庚袞聽說齊王司馬一年中都沒有朝見過皇帝,便歎息他說:「晉王室衰敗了,禍亂就要發生了!」於是帶領妻子兒女躲進了河南林慮山中。

    穆生

    楚元王初敬禮申公等。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為穆生設醴。及王戊即位,常設,後忘設焉。穆生退曰:「可以逝矣!醴酒不設,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將鉗我於市!」稱疾臥。申公、白生強起之,曰:「獨不念先王之德與?今王一旦失小禮,何足至此!」穆生曰:「《易》稱『知幾其神。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先王所以禮吾三人者,為道存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忘道之人,胡可與久處?(邊批:擇交要決。)吾豈為區區之禮哉!」遂謝病去,申公、白生獨留。王戊稍淫暴,二十年,為薄太后服,私奸,削東海、薛郡,乃與吳通謀。二人諫不聽,胥靡之,衣之赭衣,舂於市。

    【譯文】

    楚元王劉交是漢高祖劉邦同父異母之弟,他少時非常敬重申公、穆生、白生等人,對他們也很禮貌周到。穆生不喝酒,劉交每次設置酒宴時,都常常為穆生另外準備味淡的甜酒。等到楚元王的兒子楚王劉戊即位之後,開始還仍然設甜酒,以後就漸漸忘記準備了。穆生因此返了回去,說:「可以離開這裡了!甜酒不再準備,說明楚王已經有怠慢的意思,再不離開這裡,楚國人將要對我像犯人一樣鐵具鉗頸游於市了啊!」回去就佯稱有病臥床不起。

    申公和白生知道後,硬把穆生拉了起來,說:「你難道就不念及楚元王對我們的恩德嗎?現在的楚王僅僅在一些小事上有所失禮,你為何值得這樣!」穆生說道:「《易經》稱『知幾其神』。幾,是指事物細微的變動,也是指吉凶禍福的預兆。君子能夠見幾而作,不會只去等待事情的結果。楚元王之所以周到地禮待我們三人,是為了存道,現在的楚王忽視了我們,是忘道。對忘道之人,怎麼可以與之久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