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 殖民據點遍及全球 英國終成日不落夢 文 / 李景全 田士一
熱心的朋友,這本書寫到這一回已接近尾聲了,那麼,本書題旨「日不落之夢」做成了沒有?答案是肯定的。英國資產階級使用原始積累之尋常方法,在17∼18世紀漫長的時間裡,運用海上劫掠、奴隸販運、商業戰爭、殖民地戰爭及殖民地掠奪等手段,從昔日的殖民強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等國家手中,奪取了海上霸權、佔領了它們昔日陸上的殖民屬地,並將其殖民觸角伸向了世界各地。經過幾個世紀的慘淡經營,終於建立了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大英帝國,這個大英帝國除了擁有英國本土以外,還包括自治領、殖民地、代管地及其他屬地。大英帝國盛極一時的版圖遍佈五大洲,總面積達335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本國領土的13O多倍,殖民地人口近4億,相當子本國人口的9倍,英國終於建立了一個夢寐以求的、勢力範圍幾乎遍及全球的殖民大帝國,實現了「日不落之夢」。有一首詩為此而描寫道:
大地是英國立國的地方,
轉遍地球都可看到這個國家。
紅色的都是英國的版圖,
別處是一片灰暗。
這就是帝國時代的意義。
然而,在本回書中,強大的英國還面臨不甘示弱的法國和今人敬畏的波拿巴-拿破侖,戰勝法國,是英國稱雄世界的最後、也是最難超越的障礙。
連續組織反法同盟
話說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國王路易十六想方設法取得歐洲宮廷的援助,同其他國家宮廷密扎往返。奧地利皇帝允諾,只要法國國王逃出法國,他就給予一定的幫助。然而由於路易十六的逃走並未成功,使君主制的威望完全掃地以盡。1793年,法國政府把國王路易十六世送上了斷頭台,這等於同時向所有的君主國家宣了戰。在革命年代裡,法國人民在作戰上表現出了「巨大革命創造精神,他們改造了全部戰略體系,廢除了戰爭方面的一切陳舊規章,創立了新的作戰方法,廢除了舊軍隊,建立了新的、革命的、人民的軍隊」。1794年法國反革命政變後,大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利用這支軍隊在前線迭獲勝利,使法國在一個長時期內決定著歐洲的國際局勢,是法國資產階級爭奪歐洲和世界霸權的重要工具。
1795年春,法國政府積極地與普魯士、西班牙進行和平談判。當年4月,法國和普魯士在巴塞爾簽訂和約,和約將萊茵河西岸讓予法國所有,普魯士退出了戰爭。整個北德意志宣佈中立。巴塞爾條約預示著龐大的神聖羅馬帝國的崩潰。當年5月,法國與荷蘭簽訂和約,和約使荷蘭變為法國的附庸,改稱巴達維亞共和國,並自1794年起,法國已經不是把這些地區作為解放區,而是作為佔領區與之交往。1794年7月,法國又同西班牙籤訂和約,和約規定西班牙退出戰爭,並承認比利時由法國佔領。在普魯士、荷蘭、西班牙以及其他國家退出反法同盟以後,只有英國和奧地利繼續對法作戰。
法國在督政府年代(1795∼1799年)外交的主要任務是:利用軍事上的勝利取得最大的好處,沿著共和國東部邊界建立一個由附庸國組成的地帶,用以保證法國對中歐和意大利的統治。在督政府看來,意大利是糧食和金錢的豐富源泉,是通往東方市場的方便途徑。自從法國喪失了大西洋彼岸的殖民地以來,佔領這些市場便成了法蘭西資產階級殖民政策的主要目標。法蘭西資產階級共和國從自己的利益出發,1796年又派遣大軍攻打奧國,拿破侖被任命為進攻意大利的統帥。拿破侖在意大利很快打敗了撒丁軍隊,迫使撒了退出反法聯盟,並割讓薩瓦及尼斯與法國;翌年2月,拿破侖佔領了意大利北部所有的要地,迫使教皇庇護六世與法國締結和約,割給法國大片領土,並賠償法國3000萬法朗。同時,拿破侖從意大利掠走大量黃金、鑽石和藝術品。拿破侖肅清意大利境內的奧軍後,揮師越過阿爾卑斯山,進攻奧地利本土、直趨維也納,迫使奧地利簽訂和約。和約規定,奧地利退出戰爭,把尼德蘭割讓給法國,放棄倫巴第,同意幫助法國獲得菜菌河左岸的土地,承認了拿破侖在意大利北部建立的阿爾卑斯共禾口國。這個和約肯定了法國對德意志與意大利的控制權,並為法國在阿爾巴尼亞和愛奧尼亞群島建立了根據地,迫使第一次反法聯盟的解體。
法國發動侵略戰爭已同各國結怨,而督政府建立的許多附庸國,更使各國備受威脅。拿破侖還打算通過佔領埃及、向印度進攻來制服英國。歐洲列強在其受到威脅的情況下,連續組織第2∼6次反法同盟,法國同歐洲列強展開了不間:斷的殊死戰爭。
第2次反法聯盟在德意志西南部、意大利北部、瑞士與法國本上展開了戰爭:俄軍和奧軍把法軍趕出了意大利;英軍在荷蘭登陸、控制了荷蘭的北部;法國新建的附庸共和國也紛紛瓦解了。拿破侖利用內外危機、以武力推翻督政府,以第一執政的身份,一方面在軍事上打擊聯盟軍隊的進攻,另一方面運用外交手段離間英、俄、普、奧之間的關係,使俄國首先退出聯盟,並聯合普魯士、瑞典、丹麥組織武裝中立同盟以抵制英國。拿破侖隨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親自率領大軍攻打奧軍主力,迫使奧地利退出反法聯盟,同法國締結了《呂內維爾和約》。根據和約,奧地利仍遵守《坎波一佛米奧和約》的條件,並承認巴達維亞(荷蘭)、內阿爾卑斯(意大利北部)、海爾維第(瑞士)、利古利亞(熱那亞周圍地區)等共和國,亞平寧半島再次由法國自由支配。隨著俄國、土耳其同法國締結和約,第二次反法聯盟崩潰了。
就在反法同盟與法國作戰當中,英國於1800年9月用飢餓的辦法迫使馬耳他島的法國駐防軍投降,英國佔領該島,顯然是要把法國和俄國排擠出地中海。於是,幾個備受英國梅上霸權之苦的國家組織了一個反對「海上霸主」的新的武裝中立聯盟。俄國和法國簽訂了俄法和約和秘密脅定。在秘密協定裡,拿破侖同意由俄國出面調停解決因法國割去撒丁王國和德意志帝國各諸侯的領地而對他們給以補償的問題,同時承認和在愛奧尼亞群島建立的「七島共和國」,答應今後不損害那不勒斯波旁王朝的領土完整,並和俄國共同「保障海上自由」。英國為了在這場拖延已久的鬥爭中有一個哪怕是暫時的喘息機會,開始同法國談判,暫時停止軍事行動,並於1802年3月在亞眠簽訂了以英國為一方,法國及其盟國(西奢牙、巴達維亞共和國)為另一方的和約。和約規定:英國除特立尼達及錫蘭島(今斯里蘭卡)上的荷蘭屬地外)必須將它所佔領的一切殖民地都退還給各國。荷蘭在好望角的港口仍應作為自由港。法國軍隊必須退出那不勒斯、羅馬與厄爾巴島。英國軍隊必須退出1800年9月所佔領的馬耳他島,將該島交還給馬耳他騎兵團,由法、英、俄、奧、西保證馬耳他的獨立與中立。締約雙方保證土耳其戰前領地的完整,因此,英國須澈出埃及,並邀請土耳其加入該約。
亞眠和約鞏固了因法國佔優勢而遭到破壞的政治均勢,實質上將西歐大陸送到法國手中。拿破侖根本不想誠實地履行他所承擔的義務,也不想把自己閉鎖在亞眠和約和做法秘密協定所規定的疆界之內。英國也借口法國的侵略擴張活動,拒不履行和約條款,拒不撤出馬耳他島。在拿破侖「或者是讓出馬耳他!或者是戰爭!」的公斤威脅下,英法兩國關係更加惡化:法國軍隊侵入原屬喬治三世的漢諾威,英國重新封鎖法國各港口,捕獲法國、荷蘭的商船。隨著俄法關係的破裂,第三次反法同盟建立起來了。拿破侖乘聯軍力量還未集中、先發制人,在奧斯特裡茨戰役中,拿破侖運用他那天才的指揮才能,給予俄奧聯軍以決定性的打擊,迫使奧地利求和,法國與奧地利簽訂了《普雷斯堡和約》。和約規定:奧地利承認法國在西歐取得的一切成果,把威尼斯區域、伊斯特拉半島與達爾馬提亞讓給法國。奧地利還把蒂羅爾和其他一些地方讓給法國的德意志諸盟邦,井向法國交付4000萬弗洛林賠款等。這些苛刻要求,給哈布斯堡王室以較重的處罰,從而宣告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終結。第三次反法同盟以奧地利的徹底失敗而瓦解。
第4次反法同盟是英國促成俄國和瑞典而組成的。當時的俄國已經打通了波羅的海與黑海兩個西方出口,佔領了大片波蘭領土,企圖爭奪歐洲霸權。可是,英國是一個海權強國,是俄國發揮兩個出海口作用的嚴重威脅,俄國對於已經到手的戰略要地馬耳他島被英國佔有一直耿耿於懷。吸取了教訓的俄國認識到,法國是一個陸上強國,與其助英反法,消耗自己的軍力,不如聯法反英。俄國沙皇親自給拿破侖寫信,使法俄兩國達成了默契。俄國皇帝和拿破侖會晤後,俄國參加大陸封鎖,退出反法聯盟,並與法國結盟反英。兩國簽訂的《提爾西特和約》使普魯士喪失了易北河左岸的全部土地,其中大部分劃歸新成立的威斯特伐利亞王國。在普魯士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波蘭時所取得的地區,成立華沙大公國。但澤被宣佈為自由市。維斯瓦河航行自由。貝洛斯托克地區劃歸俄國。俄國承認萊茵聯盟,承認拿破侖的兄弟約瑟夫為那不勒斯國王、路易為荷蘭國王、傑羅姆為威斯特伐利亞國王。在和約的秘密條款中,俄國允許將科罕港讓給法國,承認法國對愛奧尼亞七大島的主權。7月,在締結的普法和約中,除有關領土的條款外,還責成普魯士將軍隊裁減為4萬人,償付法國1億法郎的條款,規定法軍撤出普魯士的條件是普魯士付清賠款和加入大陸封鎖體系。《提爾西特和約》和普法和約,標誌了第4次反法同盟的崩潰。
1806年11月,拿破侖頒布了《柏林敕令》,宣佈封鎖不可顛島嶼,對英國的貿易與聯繫都被禁止了。拿破侖所控制的領土上的英國人,一律被宣佈為戰俘,屬於英國臣民的財產一律沒收。由英國及其殖民地駛出或曾駛往該地的任何國家的船隻,都被禁止在歐洲各港口內停泊。作為對英國頒布兩道樞密院命令的報復措施,拿破侖簽署了《米蘭敕令》,把所有受英國支配的船隻,都與英國船隻同等看待,都要拘捅;封鎖擴展到所有在英國出產的貨物,並不問這些貨物的所有者是誰。1810年,拿破侖簽署的《楓丹白露敕令》又進一步規定,凡是在大陸發現的一切英國貨物,必須焚燬。大陸封鎖使英國的工商業受到嚴重的打擊,同時也激化了西班牙、葡萄牙兩國人民的反法情緒,同時還惡化了俄法關係。英國利用伊比利亞人民起義反對拿破侖的機會,一方面援助西班牙和葡萄牙,一方面於1809年組織第五次反法同盟。奧地利乘法國大軍西調,對法國發動戰爭,在瓦格拉姆決戰中,拿破侖雖然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但是俄法關係卻進一步惡化了。
拿破侖擊敗英奧第5次反法聯盟、簽署了《維也納和約》之後,認為阻礙他統治世界的主要敵人是俄國,決心征服俄國。拿破侖先後同普魯士、奧地利、瑞典訂立秘密協定後,親自率領42萬大軍,未經宣戰就攻入了俄國。俄國和普魯士訂立了同盟條約,英國、瑞典很快加入,第6次反法聯盟建立起來了。在這種情況下,能否很快地解決拿破侖帝國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奧地利的政治態度。當俄國、普魯士、瑞典和英國的大軍集中於德意志對付拿破侖帝國的時候,奧地利也加入了第6次反法聯盟。1813年10月,在萊比錫的決定性會戰中,法軍以死傷38000人、損失28面軍旗、325門火炮、600輛彈藥車、4萬支步滄和幾名將宮的代價,敗退於萊茵河西岸,使聯軍進入法國本上。1814年3月30日聯軍進逼巴黎。翌日,俄國皇帝和普魯上國王率軍進入巴黎,拿破侖被迫退位、被軟禁在厄爾巴島上。當拿破侖聽到;聯盟各國在維也納會議上意見分歧重握政權的野心又膨脹越來。1815年8月,拿破侖逃出厄爾巴島,很快又重握政權,5月底便召集了正規陸軍284000人,補助兵力222000人。拿破侖的復出,立刻使聯盟國家一致對法,於是英、俄、普、奧組織了第7次反法聯盟,終於在滑鐵盧打敗了拿破侖。
拿破侖的興起和被黜,標誌著法國一度成為歐洲大陸第一號強國走向衰落,而英國則乘機進一步擴大了它的海權強國的優勢。根據兩次巴黎和約和維也納的最後議定書,英國在地中海佔有馬耳他島、愛奧尼亞群島,控制了地中海;英國還佔領了丹麥的赫耳果蘭島;從荷蘭奪取了錫蘭(今斯里蘭卡)、好望角和圭亞那;從法國奪取了西印度群島的聖戶西亞島、多巴哥島和馬達加斯加附近的毛里求斯,從而成為「海上霸主」。
英帝國逐步向世界各地擴展勢力範圍
打敗法國之後,英國利用其「海上霸主」的地位,極力在世界各地擴展其勢力範圍,極欲建立一個殖民地遍佈全球的日不落帝國。
英國覬覦黑海的出海口已久。當俄國黑海艦隊駛入博斯普魯斯海峽、俄軍14000人在土耳其登陸並獲得俄國軍艦可以自由出入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權利時,英國和法國受到很大震動。1838年,英法強迫土耳其締結了外國產品進口值百抽主的商約。英國還巧妙地利用土耳其和埃及的矛盾,策動兩國戰爭。1840年7月,以英、俄、奧、普為一方,以土耳其為另一方締結了關於集體援助土耳其蘇丹、對付埃及的《倫敦條約》。條約規定,列強同意保護奧斯曼帝國的完整和獨立;一旦埃及進攻土耳其,如蘇丹提出要求,則列強應當保護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以及君上但丁堡。這個條約由於是背著法國秘密談判和簽訂的,引起法國朝野嘩然,甚至以戰爭相威脅。當埃及拒絕《倫敦條約》,英奧聯合艦隊炮轟貝魯特,英國陸軍隨之登陸,並於10月10日將其佔領該城。11月3日,英軍佔領阿克爾,進而佔領了權利亞、接著英國艦隊又駛入亞歷山大港,迫使埃及訂立《亞歷山大條約》,承認埃及為土耳其蘇丹的藩屬、歸還土耳其服隊,放棄對敘利亞的要求以交換對埃及的世襲權。1841年7月,英國又聯合法國,同俄、奧、普、土在倫敦簽署了《海峽公約》,規定土耳其在平時禁止一切俄國軍艦通過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俄國從此喪失了自己軍艦通過黑海兩個海峽的權利。黑海兩個海峽處於歐洲列強集體監督之下。英國的勢力滲透到了地中海的東岸和中東地區。
1853年在近東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戰爭的起囚,有的史學家認為是聖地保護權,即耶穌的墳墓所在地耶路撒冷和耶穌的誕生地伯利恆教堂內享有的一切豁免和特權引起來的,實際上,最主要的原因是沙俄與芙法之間在近東爭霸,特別是奪取君士但丁堡和黑海兩個海峽控制權的鬥爭引起的,在英法的慫恿下,土耳其對俄國宣戰,俄國艦隊殲滅了土耳其的艦隊。英法對此十分憤怒,法國建議英法艦隊駛入黑侮,俄國與英法斷絕外交關係,遂使英法對俄宣戰,從而形成英、怯、土、撒丁為一方,俄國為另一方的克里米亞戰爭。戰爭以俄國的失敗而結束,雙方簽署的《巴黎和約》,俄國收復克里米亞半島,而把多瑙河河口和比薩拉比亞南部割給摩爾達維亞、把卡爾斯退還土耳其、放棄對土耳其境內東正教徒的保護;黑海中立化,禁止各國軍艦通過兩海峽,禁止俄土在黑海擁有它們的軍火工廠等。克里米亞戰爭使英法一起在土耳其樹立了優勢,「歐洲憲兵」的角色部分地落到了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名下。英國在19世紀50∼60年代,壟斷了世界工業和海上霸權,從而有利於英國在近東、印度和遠東的侵略擴張。
進入19世紀,英國國會便取消了東印度貿易的壟斷權,給日益壯大起來的工業資產階級以自由進入印度的權利。印度變成了英國工業品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從而徹底摧毀了印度的手工業。歷史上以紡織品聞名的印度變成了英國機織品的市場,棉織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處在水深火熱中的印度人民,反英鬥爭從來沒有停止過。起義打亂了英國殖民者在亞洲的侵略部署,間接地支援了其他亞洲國家的反英鬥爭。英國為了加強和鞏固殖民統治的基礎,頒布了《維多利亞女王詔書》,宣佈凡是願作英國忠實奴僕的土邦王公,都保證他們的地位和財產不受侵犯,從此,英國殖民者與印度反動派建立了鎮壓人民的反動聯盟。在英國東印度公司解散之後,英國宣佈維多利亞女王為印度女皇,印度總督改稱副王,但實際上門然是倫敦印度事務部大臣命令的執行者。
早在18世紀初,英國就利用其經濟發展的優勢,將其殖民觸角伸進了荷蘭霸佔的印度尼西亞。1811年,英印總督明托率軍進攻爪哇、佔領巴達維亞,把印度尼西亞變成了英國的殖民地。同時期英美殖民者竟相侵佔當時尚未被併入荷蘭管轄區的各島:1840年,英國佔領了沙撈越;1864年,美國霸佔了文萊的部分領地,而英國1881年從美國手裡獲得了承租權的轉讓,1888年便建立了對文萊、沙撈越的保護權,北婆羅州(今北加裡曼丹),亦轉入英國手中,1871年英國為防上美國侵佔亞齊,與荷蘭簽訂了《蘇門答臘條約》,荷蘭把西非黃金海岸殖民地讓給英國,英國則允許荷蘭侵佔亞齊。
1637年,英國侵略者來華,炮擊虎門要塞。18世紀初,英國的對華貿易(主要是鴉片貿易)已佔首位。1793年英國向清朝要求開闢商埠,遭到拒絕。1727年時,英國運往我國的鴉片只有200箱,到1821∼1822年則激增至6000箱,1838∼1839年又增加到4箱。由於清朝政府腐敗不堪,英國煙販走私猖獗,在遭到禁煙之後,英國侵略者終於連續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先後迫使清朝政府訂立了《穿鼻條約》、《廣州和約》、《南京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在中國取得了許多的特權,使中國陷入了列強的半殖民地狀況之中。與此同時,英國在中亞地區的伊朗、阿富汗、波斯,南亞的緬甸、孟加拉等地都染指鎮壓人民的鬥爭,千方百計地擴展其殖民領地。
19世紀之初,西方列強加速向非洲內陸擴張,發動大規模的侵略戰爭、建立和擴大殖民地。據統計,自1791年至1870年,英法等國派遣了80個探險隊,隨著探險隊的足跡,西方殖民者從非洲沿海據點向內地展開了武裝侵略。在西非,英國於1808年在塞拉利昂沿海建立了殖民地,1851年,英軍攻佔拉各斯城後,把尼日利亞變為殖民地;在東非,英國勢力滲入桑給巴爾、肯尼亞,插手桑給巴爾內政。在南非,英國於1806年從荷蘭手中奪得開普殖民地後,繼續向東擴張,鎮壓了當地人的反抗,直到1871年才把南部非洲的殖民地聯成一片。
英帝國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一直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家和殖民帝國。19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雖然逐漸喪失了工業壟斷地位,但是它對殖民地的擴張和掠奪則繼續加緊推行,經過了幾個世紀的慘淡經營,英國終於建立了一個幾乎遍及全球的殖民大帝國,實現了它苦心孤詣,一意追求的「日不落」殖民大帝國之夢。
然而,好夢不長。大英帝國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便遇到了後起資本主義強國德國和美國的挑戰。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美國在工業領域超過了英國,英國背上了34億鎊的沉重債務;帝國內部出現離心傾向,不少國家先後宣佈獨立;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此起彼伏,猛烈地衝擊著大英帝國的根基。昔日的大英帝國只剩下徒具形式的英聯邦少數幾個國家集團,一等強國的威勢也降到了二三等國家的行列,日不落的玫瑰色夢幻消失了。在美國一躍而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盟主、氣使頤指,橫行一時之際,其帝國地位不得不降為一個小夥計,這個昔日只知道欺凌別人的國家,卻受到了後起美國的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