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日不落之夢

第十回 「情婦戰爭」彎弓待發 「天然疆界」恢弘壯志 文 / 李景全 田士一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翻開歷史卷宗,各種軼聞紛呈: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竟然為了一個情婦,同哈布斯堡皇帝重開戰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在歷史上留下極不光彩的一筆。這位頗有聲望的國王怎麼會為了情婦去打仗呢?原來這裡還有深刻的歷史和宗教方面的原因。法國經過了百年戰爭之後,留下了一個百孔千瘡的爛攤子。亨利四世和他的大臣竭盡全力使法國人和解,重建國家,以其非凡的政治才能恢復了和平,並恢復了國王在王國的權威和專制主義的原則。然而,這一切都使法國的宿敵哈布斯堡王朝不安,虎視眈眈地盯著法國。在法國發生了新教王公們索取公爵領地的衝突後,哈布斯堡皇帝進行干預。天主教王公全部參另了神聖聯盟。就在這個時候,法國國王亨利四世卻愛上了孔代親王的妻子、年輕的夏爾洛特-德-蒙莫朗西,而這時她到她丈夫避難的西屬尼德蘭去了。為了國王的情婦也要打一仗嗎?但在事實上,戰爭一觸即發,任何借口都會引起火藥庫的爆炸。國王已確定1610年5月16日出征,情況迫在眉睫。法國國王正在募集軍隊,歐洲的新教徒認為這場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爭吵純屬私人糾紛,因而不支持法國國王。新教同盟的王公們只肯為奪取公爵的領地而打仗,而對西班牙、對國王的情婦們毫無興趣。「國王的好色淫亂」也使巴黎人民憤憤不滿,他們揚言要拒絕納稅。正當法國人為這件事沸沸揚揚,眾說紛紅的時候,國王亨利被刺,從而阻止了一場戰爭。

    法國同西班牙的歷史宿怨

    早在查理一世登上西班牙王、位,又被選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後,查理一世對外侵略的野心就直接威脅著法國的獨立。法國國王和哈布斯堡王朝嚴重對立,連續爆發極為殘酷的戰爭。法國國王在一次戰敗中被俘,被迫答應放棄爭奪米蘭和答應把爭執中的勃良第土地還給哈布斯堡王朝以後才獲得了自由。但是,法國國王並不打算履行他的諾言。不久,他便加入了反對德國皇帝的聯盟,和土耳其蘇丹訂立同盟,並從那裡得到了所謂治外法權。法國商人由此在對土耳其進行貿易時得到了重要的特權。後來,法國又和西班牙交戰,西班牙的軍隊侵入法國,一度離巴黎只有兩天的路程。查理國上死後,法國還同他的繼任者腓力二世繼續進行戰爭。後來由於財力消耗殆盡,雙方才締結和約,結束了在意大利的戰爭。根據雙方締約的條款,法國拔除了英國在歐洲大陸上最後一個據點加來,使其永遠成為法國的港口,法國還在西洛林得到三個重要城堡——麥茨、土爾、凡爾登及其近郊,但是法國必須從薩伏依撤軍。法國侵略意大利計劃的破產,使西班牙不但在南方,而且在米蘭都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後來,法國宗教改革,形成了天主教與雨格諾(來自德文,意思是參加同盟的人)兩大派系。兩派貴族都利用戰爭來掠奪市民和農民。他們進行戰爭的特點都是向國外求援,並為此直接出賣祖國的切身利益,從而使法國的國內戰爭都帶有國際背景,西班牙、英國等國努力趁機滲入法國。雨格諾教派答應把加來和去那尼給英國女王,換取英國對他們的保護。雨格諾教徒向法國國王指出,為了王權的利益,必須打垮西班牙在歐洲的強大勢力,應當支持佛蘭德爾的起義者,與英國和德國新教諸侯結成聯盟。雨格請教派起兵支援起義者,但被西班牙人擊潰了。這件事使天主教徒下定決心要除掉雨格請教徒,策劃利用雨格諾貴族在他們的領袖納瓦拉王亨利和國王的妹妹馬加麗特結婚的日子雲集首都的機會,大規模地屠殺這時已在南方強大起來的雨格諾派的領袖和優秀代表,致使法國發生了「巴托羅繆之夜」事件。

    1572年8月24日(聖巴托羅繆節日)夜間,天主教徒在王室的允諾下,對雨格諾教派下了毒手,3000名雨格諾教徒被殺害,屍體被扔進了塞納河。與此同時,在其他城市如奧爾良、盧昂、波爾多等城市,也發生了同樣血腥的暴行。雨格諾派的若干知名領袖慘遭殺害。但是,「巴托羅繆之夜」並沒有完全消滅雨格諾教派的力量,他們很快集結起來,同天主教開始了新的戰爭,在法國南部等地區成立了城市和貴族共和國,實際脫離了北部國家王權,使法國分為南北兩部分。不久,北部也和王權脫離。王權徹底崩潰了,從此,法因陷入四分五裂之中。

    亨利四位置建法國王朝

    1589年8月,雨格諾首領瓦拉王亨利四世即了王位,他本是王室的旁系,終於成了波旁王朝的奠基人,但是,北部法國不承認他是國王。西班牙利用這個有利的混亂局面,從南尼德蘭開始了對法國的武裝干涉,並在聯盟的同意下,將軍隊開進了巴黎。聯盟引狼入室,從而失盡了威信。亨利在重新統一王國的事業中,一貫毫不猶豫地跳上馬背,衝進酣戰的人群,顯示出英雄本色。這是一位頭戴羽盔,全身披掛,頗有大丈夫氣概的國王,一位風流的國王。亨利四世雖然信奉新教,為了籠絡天主教徒,他簽署了一項聲明,答應尊重國家所實行的天主教禮儀,不干涉天主教的宗教活動。為此,他還同意接受天主教的「教誨」,改信天主教。亨利四世終於使巴黎不戰而向他敞開了大門,使他邁出了只有去首都才能尋求政治解決辦法,誰掌握巴黎,誰就能掌握法國的第一步。

    天主教徒歸順了之後,亨利四世便親自解決外國軍隊問題。法國人對外國軍隊駐紮法國國土已經受夠了。亨利首先把矛頭指向了西班牙。他瓦解了天主教聯盟,並採取措施促進歸順。他給天主教大領主們以年俸和兵權,給城市以各種豁免權和保證,從而使天主教大領主們都承認了王權。在鞏固王權的基礎上,亨利親率大軍,大敗西班牙前兵勁旅,一舉奪回勃艮第,追使西班牙籤訂了和約。亨利沒有依靠外國援軍,靠自己的力量解放了王國,從而鞏固了國王的權力。

    平定了內憂外患,亨利四世奉行重商主義原則,並堅決實行保護關稅政策——主要是對工業保護關稅政策,使法國經濟不受意大利北部、荷蘭和英國工業品輸入的影響,並成立了貿易公司,從而使法國貿易取得了很大成就。法國商人在政府的幫助下,又取得了內亂時期失去的有利貿易地位。他們在殖民擴張方面,也取得了初步成績,1604年,一批諾曼底商人在加拿大為法國殖民統治打下了基礎。

    法國的天然疆界

    為了對付西班牙的反法政策,法國國王亨利四世和新教國家英國、荷蘭以及德國的新教諸侯結成反哈布斯堡聯盟。法國人認為「你想給你的國家定一條良好的國界,那你就要先給自己的慾望定出一個恰如其分的界限」。這個界限,就是法國不能被局限在「它現時所在的狹小國界之內」。從而,法國提出了著名的「天然疆界」論。天然疆界的主要內容是:在南方,法國有一條天然疆界,這便是比利牛斯山脈。要使法國重享它昔日的光榮,就等於要收回「曾經屬於它的鄰近領土」,即收回薩瓦、法蘭斯孔太、洛林、海諾特、阿爾土瓦和尼德蘭。

    法國嚮往著稱霸文明世界,稱霸於一切基督教民族,按照亨利四世的宏偉規劃:把哈布斯堡王室降低到比利牛斯半島一地國君的地位,把土耳其和靴靼人趕到亞洲去,重建拜占庭帝國,然後再重畫歐洲政治地圖。到那時,歐洲將分為6個世襲君主國家、五個選舉的君主國家和五個共和國。在這一切國家之上,設置一個專門的議政府,負責維護普遍和平並審理國與國之間、國君與臣民之間的一切糾紛。基督教國家的這個特種共和國的首腦是教皇,其首相則為法國代表。法國的這個方案,企圖削弱法國的敵人,加強法國的藩屬國家,以一圈中立國將法國圈起來,這些中立國在法律上受法國保護,而實際上則由法國控制。

    亨利四世還在歐洲廣泛實踐「政治均勢」原則,即建立在領土和經濟上的統一以及由此相關聯的語言和文化的統一基礎之上,那未一國在與其它國家的關係上,便力求保證本國的完整,使之不為其他國家染指。這個「政治均勢」原則,促使人們設法維持歐洲各國之間在歷史上形成的力量對比,製造抵消任何一個迅速壯大的強國的力量,而在最強大的國家進行掠奪的時候,便去資助最弱小的國家,以便恢復原先的「均勢」。

    亨利四世對外推行「天然疆界」和「政治均勢」政策,旨在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實力並維持歐洲列強之間業已形成的有利於法國的均勢。基於這種考慮,法國既要同英國友好,又要對抗英國謀取霸權地位的企圖。所以,亨利四世對於曾經把他當作新教徒和西班牙的敵人,從而幫助他取得法國王位的英國人採取友好的姿態,但同時又秘密抵制英國航海家和商人的計劃,抵制英國外交官在意大利和東方的陰謀。同樣,為了削弱哈布斯堡王室,亨利四世幫助西班牙與荷蘭締結和約,促使尼德蘭北方七省脫離西班牙而獨立。在東方的土耳其,已完全恢復宗教戰爭時期已經動搖的法國勢力,除英國之外,一切想同土耳其貿易的國家,它所派到土耳其去的船隻,必須懸掛法國國旗。亨利同蘇丹的友好,是企圖借用土耳其的步兵入侵恐嚇哈布斯堡王室,用土耳其的海軍進攻恐嚇西班牙的國王,從而使法國獲得安全。

    亨利四世竭力防止內亂再起和保持對外和平,奉行謹慎的內外政策。同時,他的對外政策是現實主義的,不忘擴大法國的疆土。1600年的巴黎條約使他收復了薩瓦公爵佔領的法國領土,其中包括佈雷斯。I601年簽訂的里昂條約又使法國得到比熱、伏爾羅梅以及熱克斯地方。亨利支持薩伏依公爵、威尼斯、荷蘭共和國、德國的新教諸侯反對哈布斯堡王朝,但同時又盡量避免與西班牙國王和德國皇帝在形式上的決裂,以保持有利於法國的「政治均勢」。但在他執政後期,亨利公開準備戰爭,企圖組織強大的歐洲聯盟來反對哈布斯堡王朝。正當法國緊鑼密鼓地準備所謂「情婦戰爭」緊要關頭,一個天主教的狂熱信徒刺死了亨利四世,使法國又陷入了一場內亂之中。

    紅衣主教黎世留當政

    法國的政局在動亂中,迪普菜西-德-黎世留掌了權。黎世留出身於不太富裕的地方貴族家庭,外祖父是巴黎的一個律師,他最初本打算任軍職,但是環境使他當上了波亞迭的一個最窮最小教區的主教。他的軍事知識對他以後的事業起了很大作用。此外,這個人還具有其他非凡的學識和極強的功名心。他在1614年作為僧侶界代表進入三級會議,從此開始了他的仕途。經過一番艱苦努力,他終於如願以償,當上了炙手可熱的首相。

    據描寫,這個既具有文人的學識,又兼有士兵的勇氣和進取心的首相,決心在法國建立一個使歐洲肅然起敬的絕對君主制。為此,他召開顯貴大會,進行以捐稅、預算、國王債務的贖買為內容的國務改革,取消或者削弱王公顯貴們的年俸,用節省下來的錢建立現代化的行政機構,建立強大的艦隊和商船隊,以及一支實力雄厚的軍隊。國務改革受到顯貴們的阻滯,並策劃暗殺黎世留的陰謀,黎世留為了使貴族樹立他們是國家的首要僕人,要服從國家,順從國家的觀念,殺一儆百,將陰謀者一個個送上了斷頭台。

    英國懼怕黎世留以強大的艦隊稱霸海洋,會嚴重地損害共和國的殖民利益,便積極支持法國國內的叛亂分子。黎世留粉碎了羅昂的陰謀暴動,把英國人從他們登陸的雷島趕了出去,並包圍了雨格諾教徒所在的城市。經過一年多的戰鬥,肢解了這個城市,並收復了其他叛亂的城市。國王簽署了「阿萊斯恩典敕令」,從而結束了宗教戰爭。按照敕令,新教徒不再擁有軍隊,並拆除了一切工事,國王恩賜他們禮拜自由,同時在所有的新教省份恢復天主教。

    繼續推行「天然疆界」政策

    紅衣主教對外和對內同報有宏圖,他認為法國負有海洋使命。他建立了法國海軍,分為兩個艦隊:中東艦隊和西方艦隊。他協助成立了頭一批殖民商業公司,盡力排擠這時已在海上貿易和殖民地貿易佔居首位的荷蘭。雖然沒有完全達到目的,但他的重商主義政策,畢竟使法國資產階級組織了貿易公司,幫助法國殖民者定居在塞內加爾、加勒比海、圭亞那和馬達加斯加,擴大了在加拿大的殖民地。為了法國的利益,黎世留還竭力運用外交手段,為法國商人在土耳其、伊朗和俄國開闢原料和銷售市場。

    黎世留首相對外政策基本上還是亨利四世「現實主義」政策,尋求法國的「天然疆界」,推行削弱哈布斯堡王室的外交原則,謀求以萊茵河為法國的東部邊疆。在一本標題為《洛林公爵領地和巴爾併入法國的最可靠手段為何》的小冊子中寫道:「對位於萊茵河以西之領土,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並無任何權利。因為500年來,這條河流一直是法國的疆界。皇帝的權利是建立在篡奪的基礎之上的」。黎世留的宣傳,就是要將法國強盛並取得軍事成就時期所佔領的一切地方劃人法國的版圖。

    黎世留為了對付奧地利家族,實現法國的天然疆界,腦搶先下手,插手意大利,支持法國公爵去繼承羅馬的領地,以此來反對羅馬帝國皇帝和西班牙國王。為此,法國二次出兵遠征,佔領了意大利的一些要塞,並成功地利用教皇來反對皇帝,使皇帝承認了法國公爵繼承羅馬領地的權利,從而贏得了外交上的勝利。

    17世紀初,西班牙面臨的國際局勢非常複雜,從尼德蘭領土中分離出來的聯省共和國,繼續為自己的獨立同西班牙進行戰爭。雖然英國停止援助荷蘭人,但西班牙軍隊仍然吃敗仗,迫使西班牙政府和荷蘭締結了12年的停戰協定,從而承認了荷蘭為交戰的一方。

    「無敵艦隊」覆滅後,英國輪船經常襲擊西班牙及其在美洲殖民地的海岸。西班牙試圖同英國簽訂和約,但均因要求過高而失敗。西班牙並沒有放棄征服英國的妄想,1601年曾派出一支由50艘軍艦的海軍進攻英國海岸,佔領該島的沿海據點,不料艦隊被暴風吹散,喪失了戰鬥力。英國在詹姆士任國王后,新國王推行了對西班牙的和好政策。

    西班牙同法國關係一直比較緊張。法國國上亨利四世準備組織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聯盟。但亨利四世被刺後,新國王對西班牙態度非常和好,甚至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通婚。

    在這種複雜的國際局勢下,西班牙仍然奉行哈布斯堡王朝的侵略政策,按捺不住它的世界帝國的野心,參加了30年戰爭。歐洲其他一些不願讓哈布斯堡王朝在政治上稱霸的國家,都起來反對奧地利和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

    法國首相黎世留成功地建立了法國和意大利國家的聯盟來反對西班牙,並積極地援助荷蘭和德國的新教諸侯,並於1635年公開和西班牙作戰。法國利用西班牙軍隊分散在西歐各地的弱點,開始沿著整個比利牛斯半島邊境、法蘭德斯、意大利實施各個攻擊,在佔領盧西里昂後,滲入西班牙北部各省。西班牙同荷蘭的軍事衝突重新爆發後,西班牙便同法、荷兩國在遙遠的各個不同的戰場上進行戰爭、

    歐洲30年戰爭是裴迪南二世夢寐以求的,是一個統一在他的絕對的、毫無限制的權力之下的德意志的最後一次嘗試。如果德意志被征服,法國身邊就會成長起一個強大的國家,這是黎世留所不能允許的。黎世留支持新教諸侯去反對天主教,井同丹麥國王談判。懾於哈布斯堡王室在德意志北部以及在北海、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勢力,丹麥國王心甘情願地接受著英國和荷蘭的津貼,並發起同帝國的戰爭,丹麥敗北後,黎世留運用全部外交權術去促使瑞典把力量投入反對哈布斯堡王室的戰爭。1631年,黎世留與瑞典締結同盟,瑞典和法國相約負責「恢復德意志的自由」,亦即發動諸侯反對德意志皇帝。法國答應每年為瑞典王提供100萬利維爾補助金,為此,瑞典王答應派3萬步兵和600騎兵到德意志從事反對皇帝的活動。這樣,瑞典就純粹地變成了法國的僱傭軍,在法國和瑞典的干預下,德意志政治上分裂了。法國也是30年戰爭的熱烈支持者,直接插手干預德意志的事務,為了所謂德意志的「自由」,法國經常不斷地破壞西德意志,把德意志拖人長期戰爭,最後葬送了德意志的政治統一,迫使德意志簽訂了《威斯特發裡亞和約》。

    《威斯特發裡亞和約》是法國黎世留對外政策的勝利,這個和約的作用在於葬送神聖羅馬帝國,並長期地確定了歐洲大陸各國的國界。這個和約的第71條至80條規定:首先,關於梅斯、土耳和凡爾登主教區和上述各城市和它們的主教管區,特別是美因威克的主教管區,過去屬於皇帝的主要領地、主權和所有其他權利,今後都屬於法蘭西君主,永不改變地為他所有;

    第二,皇帝和帝國將放棄皮格奈羅的直接爵位權利和主權,以及所有屬於他的,或以後可能屬於他的或神聖羅馬帝因的一切,並轉交給最信仰基督的國王和他的繼位者;

    第三,皇帝代表本人井代表整個最尊貴的奧地利王室以及帝國,將迄今屬於他的,或屬於帝國的,或奧地利家族的,在布裡薩克城、在上下阿爾薩西亞、松高的伯爵領地和在阿爾薩西亞的10座城市,以及所有農村的省一級統治機構的一切權利、財產、領地、財物和管轄權或屬於上屬市長職位的其他權利,都移交給最信仰基督的國王的法蘭西王國;

    第四,在皇帝和整個帝國的同意下,最信仰基督的國王及其繼位者有權在菲利普斯堡永久駐軍,皇帝、帝國和因斯普魯戈的大公費迪南德-查理先生各自解除上述貴族領地和地方的社團、行政長官、官員和臣民對奧地利王室的義務和誓言,規定他們今後應臣屬、服從和效忠於法蘭西國王的權力,而他們從現在起,永遠放棄在這些地方所享受的權利和要求。至此,法國的「天然疆界」變成了現實,和約還確認了荷蘭的獨立地位,承認瑞士脫離帝國而獨立。法國和瑞典被承認為和約條款的保證人。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