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北洋軍閥史話

二四三、唐生智加入國民革命軍 文 / 丁中江

    吳佩孚久攻南口不下,最後靠了奉軍和直魯聯軍的大力相助,才算解決了這個僵局。他在北方既不得意,在南方也走錯了路,因為他既不和廣東的革命勢力合流,又逼迫唐生智投靠革命陣營。

    湖南問題是當時南北之間的一個燙手的洋山芋,袁世凱和段祺瑞時代都在湖南問題上栽了觔斗,袁、段不能解決的問題,吳佩孚如今二次出山,本來就是強弩之末,當然更解決不了湖南問題。吳的謀士張其-屢次勸吳說:「唐生智雖然不足懼,可是他如果投靠了廣東,其力量就不可侮,因此縱然打下了長沙,打到了衡陽,可是湘省的局部問題將演為南北問題,這是不可不重視的。」吳則小視了湖南,他過去以衡陽撤兵而崛起,每次處理湖南問題都得心應手,這次再起也是起於湖南,他認為別人對付湖南有麻煩,可是他卻迎刃而解,所以他對湘事自行其是。

    15年4月25日他派葉開鑫為討賊聯軍湖南總司令,賀耀祖為湖南省長。

    5月2日葉開鑫軍進攻長沙,唐軍措手不及,由長沙退衡州,葉部分六路追擊唐軍。

    葉開鑫、賀耀祖等都熱切希望趙恆惕能遄程返湘,主持全省大政,因此在長沙攻下後,葉即電湘省耆紳轉達吳佩孚,請勿下葉督湘、賀長湘的命令,同時通電迎趙討唐。

    5月8日葉開鑫入長沙,委王隆中為湘南招撫使,俾收編唐生智的軍隊。

    湘軍一、二、三師組成護湘軍,推趙恆惕為總司令,賀耀祖為總指揮,趙未回湘前由葉開鑫代理總司令,賀耀祖亦以護湘軍名義擁趙討唐,其致趙電略謂戰事擴大,非得釣座速歸主持,不足以靖湘亂。

    趙恆惕自赴上海後,湘省和各方均敦促趙出山,他堅決表示不願回湘,孫傳芳在南京曾熱烈相邀,趙遂赴寧小住,孫也促趙回湘主持一切,且電吳說:恢復趙的湘督,於聯省、聯軍、聯防俱有禪益,乞一致敦促。

    趙恆惕曾有電到廣州給國民政府,主張所有客軍都退出湘境。因為自唐生智退守衡州後,廣東方面即決定出兵援唐,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派戴岳、張贊化、李明揚各軍兼程援湘,並令白崇禧、夏威率桂軍入湘。

    15年6月2日唐生智在衡州取消代理湖南省長的名義,正式加入了國民革命軍,就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兼中路前敵總指揮。

    湖南省局部之爭促成了提早國民革命軍北伐。

    唐生智獲得革命軍助陣後聲勢為之大振,15年6月中旬反攻屢為得手。葉軍反勝為敗,退據湘鄉、湘潭。葉開鑫擬赴前線督師,吳佩孚電派末大霈、王都慶、唐福山為援湘軍三路總司令,彭漢章為湘黔邊防督辦,令彭助葉攻唐。怎知這時彭已向國民政府輸誠,通電謂已率全體部屬移駐黔東,請政府予以正式名義改編,聽候調遣。

    這時候吳尚在長辛店,不肯回師南向,他狃於過去湘鄂之役的勝利,低估了革命軍力量,只為貴州有袁祖銘,江西有鄧如琢,一旦革命軍入湘,恰恰陷於左右兩翼的包圍中,同時也沒有海軍為江面上的掩護,使長沙和岳州都無法攻也無法守。所以他仍在做「四次征湘」的迷夢。吳佩孚對現狀缺乏認識,過去湘軍援鄂之役,對吳軍沒有作戰的決心,又因和談錯過了一鼓直下武漢的機會,遂使吳軍一舉而敗湘軍。如今唐生智的湘軍雖然有限,可是唐軍之後尚有養精蓄銳的革命軍。這支生力軍是初生之犢,都抱有氣吞鬥牛,滅此朝食的勇氣。過去吳的部隊是基本部隊,同時,北方完全是直系的天下,後路源源接應,而這次吳手下只是些雜牌軍隊,既不能打,又不願打,今昔異勢,吳竟茫然不自知。

    長沙再陷於唐生智軍攻擊中,趙恆惕在各方敦促下,於6月20日偕陳強、梅馨等抵漢口,葉開鑫聞趙抵漢,即馳電歡迎趙即日返湘主持一切。賀耀祖亦派代表到漢口迎趙。趙則分電葉、唐等,勸息兵停戰,以免地方糜爛。

    吳佩孚獲知趙恆惕已抵漢口,即電趙請其盡速解決湘局,以便攻粵,對唐剿撫悉聽主持。

    6月27日援湘軍將領林虎等30餘人公宴趙恆惕,席間亦一致敦促趙出山領導湘事,趙則表示湘人苦戰,必須各方罷兵言和,始願出山。

    孫傳芳有個、寢兩電致廣州的國民革命軍,一則曰:湘人治湘歷有年所,炎午返湘,必能息事寧人,南師北旅均宜互相約束,對於湘戰嚴守中立,免致引起糾紛。一則曰:炎午回湘,當能調解一切,如雙方減除誤會,將湘事一任湘人自為,則前途皆相安於無事。至贛鄧(琢如)調軍窺粵之說,必系傳聞之誤,吾兄若將贛邊粵軍撤回和璞,必能闔境自安云云。

    7月1日趙恆惕答宴湘鄂軍政界,於是外間盛傳鄂、贛、川、黔、粵,桂各軍共推趙為總司令。孫傳芳亦派代表抵漢謁趙,吳佩孚亦派符定一回漢與趙商湘事,吳並電鄂督陳嘉謨,令陳轉達援湘各司令,一切聽趙之命令。

    國民革命軍亦積極增援唐生智。

    趙恆惕於7月初由漢口赴長沙。國民革命軍於7月5日

    電趙,勸趙改圖討吳,電云:

    「長沙趙炎午先生鑒:日前接誦快電,茲聞已抵長沙,深為感慰,三湘為革命策源地,自湘與粵不同調,西南之團結破裂,北洋軍閥愈無忌憚,比年以來,無歲不戰,西南各省受其構煽,迄無寧日。聯省自治之說只可塗飾一時之耳目,然而國家則將深受其禍矣。此次湘省戰禍全為競秋(葉開鑫號)受吳氏之偽命所構成。吳氏抱武力統一之迷夢,不惜倒行逆施以遂其大欲。其對於西南將士,幾如帝國主義之對於殖民地之酋長,使其自相殘殺為唯一妙計。競秋之於夢瀟(唐生智號),即認為兄弟鬩牆之爭,亦何至遽背全省人民之公意,悍然引吳軍入室乎!先總理曾誓師北伐以討曹吳,今吳氏復起,中正必繼先總理遺志以討之。公本革命黨人,從前歷史必不肯輕棄,宜以國家與民族之自由獨立為重,吳氏之個人感情為輕,幡然改圖,共討國賊。競秋處曾致忠告,倘得鼎言促其覺悟,為討吳先驅,共雪嘉魚之恥,則湘省之戰立止,國民革命亦得以完成,全國人民實利賴之。蔣中正。」

    北閥的兵力很單薄,革命軍不過10萬人,包括海軍艦隊一隊,空軍飛機一隊。這樣的兵力和任何一個北洋軍閥相比較,都是比不上的。所以在作戰的方針上,北伐軍對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大軍閥採取各個擊破。在軍事目標上選定了吳佩孚為第一目標,孫傳芳為第二目標,張作霖為第三目標。同時在首期作戰時特別提出打倒吳佩孚,聯絡孫傳芳,不理張作霖的口號,從事政治作戰。

    吳佩孚既然輕視革命力量,加上他本身又是拼湊成軍,在南方的兵力亦不雄厚,計有湘鄂邊防督辦李濟臣所屬駐守汩羅江北岸平江、通城、岳陽、澧縣及鄂西之部可供調遣者約3萬餘人。陳嘉謨所部鄂軍隨時可供策應者亦約3萬餘人,湘軍葉開鑫所指揮者亦約2萬餘人。至謝文炳、唐福山、馬濟、沈鴻英等部雖約有10萬之眾,不過謝、沈已潰不成軍,唐福山軍戰鬥力亦極薄弱。所以國民革命軍和北洋軍比較,雖然眾寡懸殊,不過革命軍是以一當十當百,而北洋軍則是強弩之末,不堪一擊,雖人多勢眾,卻無作戰力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