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北洋軍閥史話

十四、義和團之變 文 / 丁中江

    當戊戌維新變法失敗後,榮祿嗾使楊崇伊請慈禧太后復出聽政,康有為和他的黨徒死的死逃的逃,守舊派日以攻擊新政新黨為務,其最終目的是想廢光緒然後另立幼主。慈禧亦怦然心動,於是乃有十二月廿四日立溥-為大阿哥之舉。由於朝中部分大臣不贊成廢立,又怕東南各省督撫反對,因此慈禧只好以光緒病危為借口。光緒病危的消息傳出時,駐北京的各國公使聯袂往謁奕-,要求介紹一位在北京的法國醫生入宮為皇上診治。奕-報告慈禧,慈禧不允,而公使們一再要求,慈禧不得已勉強准這位外國醫生入宮。可是醫生檢查了光緒全身,卻找不出什麼病狀,因此,在醫療報告上說:「光緒皇帝健康,無病。」慈禧對於法醫的報告大不滿意,可是光緒帝健康的消息卻在北京外交團中不脛而走。

    尤其讓慈禧震怒的,是「逆黨」康有為受英人庇護,梁啟超受日人庇護,她認為這簡直是洋人在公開和她作對。到了立溥-為大阿哥後,外間反應尤為不佳,上海候補知府經元善聯絡蔡元培等2000人上書反對。端郡王載漪甚為擔憂,遣人促使各國公使入宮道賀,慈禧並邀宴各公使夫人,希望洋人能同意這個廢立大事,怎知各國使節對此竟沒有絲毫表示。剛巧這時,江蘇糧道羅嘉傑上書榮祿,報告一個傳聞,據說英國人要派兵到北京,逼迫慈禧交出政權,讓光緒重掌政權。榮祿把這個報告呈給慈禧,這一下可把慈禧氣壞了,她覺得洋人實在太可惡,簡直是處處和自己作對,她正在飲茶,一氣之下便把綠玉茶壺擲碎在地上,狠狠地說:「洋鬼子實在太可恨,太欺我,此仇非報不可。」

    慈禧仇恨外國的心理,正和民間仇恨洋人和天主教、基督教教士的心理合流。天主教和基督教的神父和教士中良莠不齊,加以中國人的敗類以吃教會飯為生,利用洋人欺壓百姓,民間守舊派遂匯成一股仇恨洋人的洪流。仇恨洋人的心理在義和團這個半宗教色彩的幫會組織中表現出來,於是清廷的守舊派和廣大民眾中的仇洋派群起而支持義和團的「滅洋」號召。義和團為了要獲得清廷支持,乃在「滅洋」二字之上加了「扶清」二字,因此守舊的清朝官吏便借此來煽動慈禧。

    慈禧晚年最講究享樂,尤愛聽京戲。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當時北京的王公大臣也以賜聽戲為榮,清末京劇流行,和慈禧的喜愛有極大關係。而京劇中屬於神話的很多,影響人心極大,清宮戲台有佈景,凡一神仙登場和退場,都是用佈景或由台底升出,或由台頂下降,彷彿騰雲駕霧,慈禧則顧而樂之。她本是一個極端迷信、知識程度不高的女人,平日拜佛祀神,頤和園中有一最高建築名「佛香閣」,這是慈禧念佛的地方。她被人尊稱為老佛爺,她裝扮成觀音大士照像,都可以看出她的思想和神權的不可分。

    維新變法失敗,清廷守舊派重新得勢,恰與民間反對洋人和天主教、基督教的暗潮符合,於是義和團乘勢而起。義和團代表中國民間和下層社會的一種傾向,這是中國古老社會在西方勢力衝擊時所產生的反抗力。

    原來義和團是八卦教的支派蛻變出來的,是一種迷信的秘密結社,它已有一百多年的醞釀。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中國北方乾旱,農田枯裂,疫病流行,而洋人和傳教士在中國內陸所引起的反感,直接間接都有助於義和團,於是由飢餓和排外匯合而成,義和團公然舉起了「扶清滅洋」的大旗,自山東崛起。

    義和團的祖師稱老團,首領稱大師兄、二師兄、三師兄。管事稱大先生、二先生、三先生。所供奉的神靈都是取自《封神榜》、《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初起是在山東曹州府,為八卦教的支派,在農村中稱「義士黨」,專以仇殺洋人和教民為事,使用的兵器只有刀槍,所以又名「大刀會」。其後改名為「義和拳」,所練的拳屬於柔術,最有道行的,自稱能避槍炮。凡加入義和團的人都紅巾扎頭,內藏符咒,紅兜肚、紅腿帶、紅巾裹兩手,手腕內俱有白紙符咒。另一支則一切皆以黃色,有的則是紅披掛而戴黑巾名叫黑團。黑團是紅黃兩色的人都恭敬之,據說是最厲害。教徒們的年齡10歲以上至45歲,均手抱大刀,系以紅布,民間爭傳義和團能避槍炮,火器不能傷身,以刀砍皮肉亦不破不流血。義和團見到洋房都要燒燬,見洋人則呼為大毛子,見天主教、基督教徒則呼為二毛子。

    義和團中還有女兵,是18歲以下,12歲以上的閨女,身穿紅布衣履,手執紅巾和一個小紅燈籠,這些女兵統稱為「紅燈照」。據說唸咒用法後使扇子一扇就能升空駕雲,像一顆大紅星,洋人的大炮遇見了紅燈照的扇子就放不出炮來,而扇子一扇可以使輪船在海中自焚,城樓或洋房燒燬。

    義和團除了扶清滅洋的政治口號外,還有一個政治口號是要得一龍二虎的「頭」,所謂一龍就是光緒,二虎是慶親王奕-,大學士李鴻章。當時慈禧所信任的,除了榮祿外就是端郡王載漪。據說榮祿因為不太贊成廢黜光緒,因此慈禧對之也小有不滿,而榮祿在守舊派中比較還算有新頭腦,對義和團扶清滅洋運動,榮祿是不太支持的。慈禧這時所親信的,是一班昏庸無識的親王大臣,以及頑固守舊的士大夫。這些人利用慈禧的守舊反洋心理,鼓勵義和團這個民間組織膨脹,不到一年時間,義和團便自山東蔓延到河北、山西,甚至進入北京,除了焚燒教堂,殺戮教士、教民而外,還要拆卸鐵路路軌和電線。清廷少數反對義和團的大臣和袁昶、許景澄、聯元、徐用儀、立山等冒死力諫,均無濟於事,這時李鴻章已調兩廣總督,不在中樞。

    義和團的崛起,表示數千年古老中國社會對教會的拒絕,中國士大夫對西洋勢力侵入的反抗,清朝王室和西方國家的嫌怨,匯成一股洪流,奔騰澎湃,一發而不可收拾。

    光緒廿五年(1899年)十月,袁世凱曾率領武衛右軍到山東會操。這時山東的義和團運動很熱烈,袁世凱和他的新軍開赴山東,是榮祿所安排的。原來山東鬧義和團已經兩年多了,最初以大刀會名義在山東練習拳棒,準備和教士搏殺。光緒廿三年(1897年)李秉衡任山東巡撫時,大刀會在山東特盛,十月間曾殺死德國傳教士二人,李秉衡因此被革職。但繼任的人則是和李秉衡持同一立場的毓賢,而大刀會這時已自稱義和拳,標出「扶清滅洋」的口號,毓賢改「拳」字為「團」字。義和團既得封疆大吏的支持,於是在山東境內大為蔓延,引起了各國的抗議,這年十一月,清廷乃派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袁在廿四日馳抵濟南接印視事,上諭有:「山東民教不和,亟宜持平辦理」。又有上諭:「山東省民心未宜,徐籌勸解鎮撫之方」。袁世凱抵任後即針對山東情勢擬訂治本和治標兩途,治本是協力以調和民教;治標是綏靖地方。光緒廿六年(1900年)二月,袁正式補授山東巡撫,這時他的新軍已經在山東境內佈置妥當,而義和團在東昌、濟南、泰安、曹州各府活動激烈。袁乃大舉整肅,一方面派道府督同縣令紳耆,設法解散義和團;一方面令營隊屯札梭巡,不許義和團再作活動,其著名凶悍滋事首領,則嚴緝懲辦;一方面剴切發佈命令,嚴禁義和團活動。義和團的首領們見這位新巡撫既不像前任巡撫那樣善待他們,同時所採行的措施又極嚴厲,於是紛紛率領徒眾和軍隊自山東向河北、山西各地發展。

    北京朝廷守舊派在慈禧面前力贊義和團,義和團的勢力逐漸控制了北京和天津。袁世凱深知當極端守舊派包圍慈禧時,是無法能夠肅清義和團的,雖然明知義和團這種作法會惹出大亂子,可是無法加以阻止,只好保全山東一省。所以,表面上只是勸戒義和團不要滋事,可是暗中則命令所有部屬施用壓力要把這類團民完全逐出山東。

    自袁受任山東巡撫,山東確實做到了劃境自保,使得凡是信奉義和團或是憎恨洋人的老百姓都把袁恨入骨髓,有的說:「袁世凱要造反」,有的說:「袁世凱是賣國賊」。

    袁世凱在山東時間並不長,可是湊巧因為義和團事件,使他受到了中外人士的另眼相看。

    慈禧被極端守舊派包圍,使義和團舉著「扶清滅洋」的大旗在宮闕京畿四處活動,守舊大臣們的想法,是依恃義和團把洋鬼子完全趕出中國。

    光緒廿六年(1900年)四月中旬,淶水拳民燒燬保定鐵路,直隸總督裕祿派武官楊嗣同前往彈壓,楊被戕於易州。清廷派樞臣趙舒翹往涿州察看,趙回京後不敢把義和團的真相向慈禧陳說。五月十五日在京城內拳民把日本公使館的書記杉山彬殺死,毀教堂殺教民,五月廿日並燒燬了正陽門。

    五月廿日,慈禧在儀鸞殿召見王公大臣,六部九卿。大臣們跪滿殿內,後至者乃跪於殿外。慈禧和光緒背窗向北坐,樞臣禮親王世鐸、王文韶、趙舒翹跪御案旁,另一樞臣剛毅因出京考察未歸,大臣們自南而北,排列若雁行跪地行一叩禮。光緒詰責大臣為何不能彈壓拳亂?這時翰林院侍讀學士劉永亨由後排膝行而前,啟奏說:「臣剛才見到董福祥,董願請旨驅逐亂民。」劉的話還未講完,端王載漪便伸出大指厲聲說:「好!這就是失人心的第一法。」劉永亨懾息,不敢置一詞。慈禧亦默然。太常卿袁昶跪在殿外,乃抗聲說:「臣袁昶有話上奏!」慈禧命李蓮英傳袁入,袁乃詳陳義和團是亂民,是烏合之眾,不可依恃,縱令真有邪術,古今中外沒有依賴邪術亂民可以成事的。慈禧聽了立即厲聲問袁說:「你說法術不可恃,難道人心也不可恃嗎?今日中國積弱已極,我們所談的就是人心,如果人心也失了,那如何立國?」太后繼續說:「現在京城擾亂,洋人有調兵之說,我們該怎麼辦?你們大臣可從速奏來。」大臣們意見莫衷一是,或言戰,或言和。慈禧乃派侍郎那桐和許景澄勸阻洋兵,同時安撫團民設法解散義和團,後面一點實在表示得很勉強,好像只是敷衍。光祿寺卿曾廣漢、大理寺少卿張亨嘉、侍讀學士惲毓鼎和朱祖謀見慈禧仍維護義和團,乃聯同一齊,待大臣們退出時留後並向殿上朗聲說:「臣等尚有話上奏。」於是張亨嘉乃力言拳民當剿,只要能殺為首數人亂即可平。張是福建人,語氣又急,所說的話幾乎完全聽不清楚。朱祖謀更問慈禧:「信亂民,敵西洋,不知倚何人主此大事?」太后說:「我恃董福祥。」朱祖謀朗聲說:「董福祥就第一不可恃。」慈禧大怒問:「你是何人?」朱對:「臣為翰林學士朱祖謀。」太后問:「你言董福祥不足恃,你可保一人。」朱倉促不能對,惲毓鼎應聲說:「山東巡撫袁世凱有膽識,可調入京。」曾廣漢說:「兩江總督劉坤一也可以。」軍機大臣榮祿見太后生氣乃緩和空氣說:「劉坤一太遠,袁世凱已往調了。」這樣才把一場緊張局面化解,張亨嘉、朱祖謀、惲毓鼎、曾廣漢乃告退,出殿時慈禧還怒目向著朱祖謀。

    五月廿一日,慈禧再召開御前會議,王公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都參加。太后說:「皇帝不主戰,反對用兵,我現在心很亂,今是廷議,大家可以盡量發言。」光緒說:「戰非不可言,不過中國積弱已久,兵不能戰,光是用亂民怎麼能打仗?」侍讀學士劉永亨說:「亂民應早除,否則會闖大禍。」載漪搶著說:「義民起自田間,萬死不顧以赴國家之難,倘先除義民,人心豈能維繫?」光緒說:「亂民都是烏合之眾,人心也是空的,主戰是危險的。」這時慈禧突然宣讀一個文件,她說:「剛才得到洋人照會,內有四點:一、指明一地令中國皇帝居住;二、代收各省錢糧;三、代掌天下兵權……等等。洋人既然無義,國亡已在目前,倘竟拱手奉讓,我有何面目見列聖列祖。接受洋人條件,也是亡國,與其不戰而亡,寧肯玉碎了。」慈禧說這話時聲色俱厲,王公大臣伏地頓首,有的淒然泣下,都眾口同聲說:「臣等願效死力」。各大臣對於太后只宣讀了洋人照會三條,下朝後紛紛打聽第四條的內容,原來第四條是勒令皇太后歸政,所以她老人家說不出口。其實這個洋人照會並不是真的,究竟是守舊派捏造的,還是慈禧自造,誰也不知道,可以證實的,則是決非來自外國使領館。這一次的御前會議,由於慈禧宣讀了這個文件,使得主和的人不能再持和議,於是慈禧以高昂的語調說:「今天之事,諸大臣都已聽到,我為了江山社稷,不得已要宣戰,可是戰爭的事很難逆料,萬一江山社稷不保,諸公今日皆在此,當能體念我心,將來不要歸咎於我一個人,不要說是皇太后斷送了大清三百年天下。」慈禧在朝堂上對臣下如此客氣,一則曰大臣,再則曰諸公,使得跪在下面的王公大臣鹹為震動,反對主戰一派的大臣們也不敢再反對了,只好眾口同聲說:「臣等同心報國。」於是,慈禧乃命令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尚書徐用儀、戶部尚書立山、大學士聯元到東交民巷向各國使館宣諭,問洋人是不是要打戰,如要打戰可即下旗歸國。立山以自己不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請辭。光緒說:「去年各國使臣參觀頤和園不是你接待的嗎?今日危險你就不敢前往了嗎?」慈禧也勃然震怒說:「你敢也要去,不敢也要去。」於是徐用儀、立山、聯元三大臣先行退出。慈禧怕洋人真的對徐等三臣有行動,乃命武衛軍統帥榮祿積極佈置,並派軍暗中保護他們。

    五月廿二日午後,慈禧再召御前會議籌商和戰,載漪主張攻使館,慈禧同意。聯元頓首反對,認為兩國相爭不斬來使,倘使館被毀,萬一洋兵入京,不堪設想。載瀾請太后殺聯元,莊親王載勳力救得免。大學士王文韶力陳不可開戰,認為無法可善其後。太后以手擊桌怒責王說:「你能令洋兵不入城我就聽你的,不然就殺你。」王不敢辯。光緒持許景澄手大哭說:「朕一人死不足惜,如天下生靈何?」這次會議不得要領而散。

    廿三日午,慈禧再於儀鸞殿召見臣僚,決定要和各國宣戰,命許景澄等通知各國使臣,即24小時內出京,清朝當派兵護送出境。光緒很激動,拉了許景澄的手說:「再商量一下。」慈禧厲聲說:「皇上放手,不要誤事。」聯元跪在地上大聲說:「宣戰只該對一個國家,如為了夷教,法蘭西是傳教國,只能對法宣戰,怎可和十餘國宣戰?」慈禧置之不理,並命載瀾等加意捍衛宮牆,以備不虞。

    廿四日天明前,召集王公、大臣、六部、九卿集合於瀛秀門,慈禧升儀鸞殿,召見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榮祿、剛毅三相和啟秀、趙舒翹二尚書,詢問宣戰事宜。榮祿泣請勿攻使館,慈禧頗不高興。其他大臣仍主戰甚力,於是李蓮英跪請太后先回暖閣用茶膳。膳後,駕臨勤政殿召見全體王公大臣六部九卿,光緒先到,在殿外跪迎。慈禧乘四人轎,由李蓮英扶掖升寶座,光緒這天面色蒼白,坐在慈禧寶座之右。

    慈禧以激烈的語氣宣佈宣戰的原因,她說:「本來我是要嚴辦義和團殺洋人的,怎知洋人竟迫我歸政,這是朝廷大事,洋人怎可干預,皇上身體素來很弱,我垂簾聽政是不得已事。今日無法寬容洋人,因為寬容就無以對祖宗。我臥薪嘗膽已四十年有餘,現決定和洋人決裂,榮祿以老成謀國,中外都尊為大臣,此次力主保護使館,實在荒謬。至於你們漢大臣應該明白,我朝二百多年對你們深恩厚澤,你們應該效死報答,不負我望。」慈禧說完就問光緒有何意見?光緒滿臉悲慼,默然良久,欲言又止,最後只請太后聽從榮祿所請,勿攻使館。接著趙舒翹請殺內地教士。立山、許景澄、袁昶仍泣請勿和各國宣戰,勿倚賴義和團,並陳述洋人決不會要求太后歸政。載漪又大罵立山等是漢奸,慈禧揮手令大臣們退出。廿五日正式頒布宣戰書,宣戰書是軍機章京連文衝起草。

    慈禧倚仗義和團而向列強宣戰。莊親王載勳、軍機大臣剛毅被派為統帥義和團的總統,可是這只是掛名而已,義和團根本不受節制。

    當時,王公邸第以及各衙門司署,都設壇拜禱,甚至慈禧也在大內設壇。太后每日必誦念義和團70遍,誦畢,由李蓮英在旁叫一聲:「又亡洋夷一名。」至於士大夫階級,公然上書言神怪者也不勝枚舉。如:王培佑以首附義和團遂擢升順天府尹;御史徐道-揚言洪鈞老祖令五龍守大沽,使龍背拱翻洋船;翰林院編修萬榮爵說:這次上天假手義和團要盡滅洋人,因為洋人無君無父二千年;御史陳嘉言自稱曾從關壯繆處得帛書,書上說洋人不足畏,必會自滅;吉林將軍長順說:義和團有兩個神童,自天降落教堂上,教堂就會自己發火燃燒。諸如此類荒謬絕倫的言論書不勝書。

    端郡王載漪之子溥-被立為大阿哥後,溥-便在宮中驕蹇橫行,凌辱光緒。有一次竟指著光緒辱罵,叫光緒為二毛子,光緒訓斥他,他竟以拳擊光緒。光緒只好報告太后,慈禧震怒,命總管崔太監鞭撻溥-臀部20鞭。溥-被責後,他父親大為憤恨,幾天後載漪喝得酩酊大醉,約了莊親王載勳和載濂、載禧帶領了義和團60餘人,鼓噪衝入大內,搜拿教士,嚷著要見光緒皇帝,口出不遜,也罵光緒二毛子。這時慈禧正在用茶膳,聽到他們吵鬧,大發雷霆,立刻傳召榮祿入宮把端、莊二王叫到面前痛責,她說:「你們胡鬧什麼?想造反嗎?我還在此就敢如此,廢不廢皇上,是我的事,載漪!我告訴你,我隨時可以撤除溥-的大阿哥地位,趕他出宮,現在你們一齊給我滾出去!除了入值時外,永不許擅自入內。出宮前可先去給皇上叩首,求恩恕罪。」慈禧一邊罵一邊用手拍著檯子,看起來真是氣極了。然後又命榮祿把隨同入宮的義和團為首頭目20餘人立時處決。榮祿領旨,乃把隨載漪肇事的團民,綁了去東安門外正法。

    吏部尚書立山曾和莊親王載勳為了爭一個艷妓媚菁有隙。立山曾長內務府,家資豪富,又得慈禧寵信,載勳曾向立山借貸不得,益加懷恨。義和團起事後載勳附和載漪,乃報私仇,誣立山家中有地道通教堂,立山遂被逮,由載勳前往搜拿,扣押立山的詔文非常荒誕:「欽命義和團大臣奉懿旨,聞戶部尚書立山藏匿洋人,行蹤詭秘,著該大臣查明辦理。該大臣至該尚書宅搜查,並無洋人,當將該尚書拿至壇中,焚香拜表,神即下壇,斥以勾通洋人,行蹤詭密。該尚書神色倉皇,著即革職交刑部牢圈監禁,倘有疏虞,定惟該王大臣是問。」其後立山遂和許景澄、袁昶一同被害。

    德國駐清公使克林德在清廷對各國宣戰的前兩天,就是光緒廿六年(1900年)五月廿三日,由東交民巷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途中,與清軍衝突被殺。克林德是一位男爵,於1853年11月20日誕生於德國普斯德姆,年輕時學過中文,做過德國駐粵領事的翻譯官,1888年因在粵護僑有功,曾獲德皇威廉第一頒給獎章,1896年擔任德國駐墨西哥公使,後來調來中國,他的太太是美國人。

    這時東交民巷使館區內已有戒備,聽說清軍和義和團即將前來攻擊,乃把留在北京的各國僑民全部集中在英國使館內,各使館聯合武裝抗衛,同時以重金派遣專差到天津求援。此後在北京各街市上,中西軍士便展開激戰,使館區被圍攻,意大利、奧地利、比利時、葡萄牙和俄國使館均被焚,海關、教堂和各傳教士所寓的房屋,亦悉遭焚燒。各國公使、外交人員及僑民既然受困於東交民巷,求救的信函均由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負責遣派專差遞送至天津。每次送信的專差可得銀一百兩至五百兩,由此可知當時投送函件之困難。而每封信內都是說:「……情形十分危急,請火速發兵營救。」

    武衛左軍統帥直隸提督聶士成在天津戰死,是拳變後首先殉國死難的大將。死難經過情形甚為曲折,他是由於兩面作戰,一方面抵禦洋兵,一方面又和義和團作戰,終於在六月十三日戰死於天津八里台。

    拳變時聶土成統武衛左軍駐蘆台,直隸總督裕祿乃調聶軍二營至涿州,一營防守津京路。五月初八日義和團焚楊村鐵路,聶軍派一支隊往救,被拳民擊傷數十人,聶軍乃痛剿義和團,自此聶軍和義和團成仇。慈禧聞訊乃令總統武衛全軍的榮祿致書聶士成,勸勿和義和團作對,聶復書說:「團匪害民,士成守土有責,境內有匪,理宜肅清,事定之後,雖受大罰,靡所逃死。」於是聶軍專守楊村以阻義和團。

    五月十四日英提督西摩爾統各國兵入京,過楊村,聶軍不讓路,洋人見寡不敵眾所以折回。清廷以為乃義和團大功,特予賞賜,卻不及聶軍。到了五月廿日聶奉命攻擊天津租界,劇戰八日,這是清軍唯一和洋人真正戰鬥的一幕,如果沒有聶軍的苦戰,則洋軍早已攻進北京了。到了五月廿八日各國大軍馳援天津,聶軍因為久戰無援,勢始不支,但仍退守天津附近。

    當聶軍進攻天津租界後,義和團才出陣助戰。聶士成對義和團極為不滿,尤其認為倡議滅洋釀禍開釁的是義和團,可是在正式和洋兵開戰時,真正抗洋的則是聶軍,因此聶士成非常衝動,有一日和洋兵惡戰後歸營,忽然下令說:「今晚全力進攻團匪,明日再戰洋人。」於是聶軍四出,擊殺義和團千餘人,雙方更成死敵。第二天聶軍正和洋軍苦戰時,義和團出動了數十人馳赴聶寓,把聶士成家屬全部擄走。

    這時聶士成的處境實在困難極了,因為洋兵大舉增援,聶軍正和洋軍苦戰,甫告休戰,忽聽到自己家中老少被義和團劫走,於是引兵前往追尋。聶軍移動時義和團乃狂呼說「聶軍反了!」在聶軍後防的清軍竟發槍向聶軍阻擊,聶軍因之腹背受敵,進退失據。

    六月初四日武衛前軍馬玉昆來津增援,聶軍和馬軍協同作戰,又苦戰了十天。

    六月十三日晨直隸總督裕祿召見聶士成,聶應召赴制台衙門。裕祿未開中門,聶心知有異,及入督署,裕祿在書衙房內立候,臉色非常難看,手持一份電報,見聶後即將電報付聶。電報上是上諭:聶士成新法練軍,擅殺愛國分子,著即正法。聶讀畢即跪下。裕祿這時安慰聶說,上諭如此,其幕後原因不知。囑聶再出戰,如果戰勝,裕祿即可力保。聶士成辭出後,穿朝衣補褂馳赴前線督軍奮戰,在八里台苦戰一晝夜,沒有飯吃,又沒有睡眠,士兵死傷無算。洋兵用望遠鏡遙看,見清軍中有人著補褂,知為大官,遂用炮轟,聶遂以身殉國,腹裂腸出。其部將統領周玉如、姚良才,營官徐照德、宋得勝都血戰陣亡。聶屍入殮時僅清兵廿餘人系白帶送喪,天津文武官無一人臨唁。直到袁世凱出任直隸總督時,聶的冤枉才告大白。

    天津之戰劇烈進行時,清廷已調李鴻章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並派宋慶為幫辦北洋軍務大臣,可是李鴻章到了上海不肯北來,而天津已難抗守了。

    六月十八日,經過了三天血戰,日兵首先攻入城門,天津遂告陷落,裕祿自殺。

    洋兵佔領天津後,軍紀甚壞,燒殺搶掠無所不為,尤以俄、法兩國兵最殘暴不通情理,德國兵亦甚橫行,比較來說英、美、日三國士兵沒有什麼大滋擾。最惡作劇的是在街上專拉斯文人,令其拉人力車,洋兵則坐車上,有時還要拉車人戴了紅頂花翎帽子。

    六月廿三日,聯軍集合於天津,準備向清朝首都北京進發,聯軍人數約3.4萬餘人,內有俄軍1萬人,日軍9000人,英軍6000人,法軍2600人,美軍2500人,德國4000人,奧意軍各150人。

    洋兵由天津出發,第一站遭遇的清軍陣地是北倉和楊村。在這一帶清朝有重兵據守,由慈禧欽派李秉衡前來督師。當六月上旬,都城中一片沉重空氣,李秉衡奉詔趕入宮中謁見太后,太后要他統領大兵,他亦欣然應允,慷慨誓師,這時天津已失陷,他於是馳至楊村部署一切。

    攻佔北倉是以日軍為主,接著乘勝向楊村進擊。聯軍分為三路,俄、法兩軍攻左面,美軍攻右面,英軍攻中部,日軍則在右後方應援。清軍在楊村不若在北倉那樣頑抗,因此聯軍只花費了半天時間就把楊村攻克。

    清軍唯一阻遏洋兵由天津進向北京的一條防線崩潰,李秉衡自殺殉國。

    在北中國,這是個炎夏季節,洋兵雖然得心應手,攻佔了大沽、天津、北倉、楊村,但也感到非常疲憊。不過,兵貴神速,七月二日聯軍各將領在楊村舉行了一次會議,認為清兵銳氣已墜,敗不成軍,必須疾馳前進,否則援軍趕來,則攻佔北京實非易事,而如果不能攻佔北京,則戰爭就不能夠勝利結束。於是疲憊的洋兵僅休息了一日,第二天就馬不停蹄地向北京前進。

    八國聯軍向清朝首都進迫,東南各省督撫便聯合起來倡議自保自全,這一觀念見於行動始自袁世凱。袁受任山東巡撫時,山東本是義和團崛起的發源地,又歷經前面兩任巡撫李秉衡和毓賢的鼓勵,可是袁在山東不動聲色地就把拳民趕出山東,因此整個拳變期間山東全境沒有戰爭,也沒有洋人洋教士被殺的事。袁世凱在東南各省總督巡撫的眼中雖是後輩,但他的才識和遠見已經令到那些前輩刮目相看了。

    東南各省督撫自拳變以來,就以電報往還,協商如何保境安民,同時亦敦促政府,希望補救。光緒廿六年(1900年)五月廿四日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李秉衡、鹿傅霖、王之春、松壽、於蔭森、俞廉三等聯名致電榮祿,這封電報分遞兩處,一呈總署,一呈榮祿。榮祿曾把這電奏呈慈禧,但太后沒有採納。後來李秉衡入京受命統軍時,慈禧曾問起他為何列名在這封電報上,他則否認,並說是劉坤一等冒加他名,他未同意雲。這封電報如下:

    「各國洋電皆以拳匪妄殺開釁,我不速剿,致動眾怒,日本電謂,若肯剿匪,尚有轉機,京城危急,北望焦灼。查拳匪符咒惑人,傳教煽動,實不能避槍炮,嘉慶十三年久經諭禁,若真系直隸義民,何以陝西人李來中為首,是為邪教,應剿一也。不遵詔旨解散,京外亂殺,華洋均受其害,且挾欽使,擅殺新城、淶水兩知縣,目無法紀,是為亂民,應剿二也。旗書扶清滅洋,乃各省會匪故套,若助朝廷,何以抗旨。北自京城,東至天津,西至保定,南至河間,周圍千餘里均被滋擾,勒派供糧,其中不儘教民,亦濫焚殺,畿輔災旱,民不聊生,是為土匪,應剿三也。毀壞國家所設電線鐵路,值數百萬,阻詔奏,誤軍行,又焚燬京外洋房民房無算,是為劫盜,應剿四也。即不與各國開釁亦應痛剿,況無故戕害洋人洋房,殺日本參贊。今海口已被佔奪,都城滿佈洋兵,增兵增艦,日來日多,禍在眉睫,直不忍言,從古無國內亂民橫行慘殺而可以治國者,亦未聞一國無故與六七國一同開釁而可以自全者,即英俄強國,亦斷不能受各國併力之攻,況官兵彈藥有限,鏖戰日久,我無接濟之械,彼增數倍之兵,江海各口俱封,各國分路攻擾,全局糜爛,如何支持。拳匪無械無紀,在東在直皆不能敵官兵,近日在落垡被洋兵擊斃無數,在東交民巷又被洋兵擊敗,未見其能避槍炮,若謂烏合亂匪能與大隊洋兵抗戰,斷無此事。仰懇皇太后聖斷,念宗社之重,速持定見,勿信妄言,明降諭旨,力剿邪匪,嚴禁暴軍,不准滋事。速安慰各使館,力言決無失和之意,告以已召李鴻章,李到當與各國妥商辦法。聞美國在大沽並未開炮,先托美使調停,勸令停兵息戰,我方好專力剿匪,並請速發電旨,述皇太后皇上之意,飭駐各國使臣,令向外部道歉,日本被戕參贊優加撫恤,力任以後保護。明諭各省洋商教士,眾怒稍平,庶可徐商挽救。宗社安危所關,間不容髮,再過數日,大決裂,悔無及矣。焦急惶悚,秉衡等意見相同,謹合詞籲請聖鑒,請代奏。」

    此電拍發時,各督撫尚不知德國公使克林德已在先一日被戕於北京。

    上海《申報》於光緒廿六年(1900年)六月初八日曾有一則譯自《字林西報》的消息:「目下東南督撫大員,無不以聯絡邦交、剿匪安民為宗旨,曾備文照會各國駐滬領事,略謂:本部堂、本部院今已議定,無論北省有何舉動,總當按照和約,力保各國官商,不使土匪橫行,有傷各國旅人身家性命。惟各國須遣兵北上剿匪,不得調動大軍至東南各省,致百姓騷擾,匪人伺隙滋生事端雲。」

    各省督撫和美英日等國首先接觸的,是兩湖總督張之洞,接著是兩江總督劉坤一,而李鴻章則已奉調再度接任直隸總督,離開廣東,到了上海。張之洞在五月廿六日曾有急電拍發給清廷駐美公使伍廷芳、駐英公使羅豐祿、駐日公使李盛鐸,請他們分別譯轉各國政府。電文曰:「北方拳匪違旨滋事,各國人口物業致遭損害,京內京外數百里,華商華民財產焚燬億萬。至戕殺日本使館隨員乃各官辦理不善之故,實非朝廷意料所及。現在我皇太后皇上已電召李鴻章來京,必使與各國妥商辦理,免致失和。惟李中堂抵津,尚須半月,而各國日內進兵不已,設或再有戰事,將來更難轉圜,徒令各匪乘機肆惡,良民多遭慘害。今各省督撫並未奉有開戰諭旨,可見朝廷並無失和之意,務望婉勸各國政府,迅電天津各兵官,力勸各國,暫行按兵停戰,俟李中堂到京請旨開議,必當妥為了結,不啟戰禍,官兵方能專力剿匪。目下長江沿海一帶,各督力任保護之責,諸國洋人均可無庸顧慮。若天津再有戰事,則南方必將牽動,事機危迫,務祈迅飭施行,各省督撫意見相同,亦即有電達各國各部矣。」

    美國國務院於1900年6月22日(即光緒廿六年五月廿六日)有一個備忘錄給美國政府,備忘錄說:「中國公使今早來訪,把適才收到的兩湖總督張之洞電文的大意,通知了國務卿,這和昨天收到的劉坤一電文大意相似。他說東南諸省現在平靜,他和劉坤一是完全能而且決定要維持和平,並且在他統轄下的五省內,制止對於外人任何的危害。他請求美國方面要電示美司令官在這些省份內,當和平尚未破裂的時候,不要派遣任何軍隊或海軍進入揚子江,並且要我們和其他各國開會,請求採取同樣的步驟。伍廷芳先生希望美國在此點上的決定,盡可能的趕快通知他」。同一天美國務卿海約翰給清公使伍廷芳一函:「您給我的張之洞、劉坤一兩總督的電報我已經呈給了總統。他對於電報內所提的保證,就是這些出色的封疆大吏們,決定而且相信他們的力量能夠維持他們省份內的秩序,以及保護在他們管轄下的外人生命與權利的幾點,很是高興。他授權給我來對您保證,在做到這種情形時,他就無意派遣任何陸海軍到不需要他們的地方。我高興地通知您,我已經把總督們的保證,連同我對您的覆文,通知了我們駐倫敦、巴黎、聖彼得堡及日本的代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