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李自成

第四卷 第二十八章 文 / 姚雪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八章

    回到軍師府,宋獻策和李巖知道在他們進宮時間沒有什麼軍情大事,便屏退左右,坐下略事休息。宋獻策先輕輕歎一口氣,神色愁悶,向李巖說道:

    「林泉,弟自從崇禎十三年向陛下獻讖記,幸蒙陛下置之帳下,待如心腹,於今數年,從未如今日憂心無計,深愧空居軍師之位!」

    「仁兄心情,弟何嘗沒有同感?無奈皇上從馬上得天下,篤信武功,一意東征。他真正依靠的是捷軒等陝西武將!」

    宋獻策趕快使眼色,又搖搖下巴。側耳聽小院中空無一人,然後說道:

    「無論如何,我們只能盡力臣之道。國運興衰,付之天命!」停了片刻,他又歎日氣,接著說道:「我們都認為崇禎亡國,天下之勢已非從前,此時應該暫捨吳三桂,速調保定之兵,固守近畿,以待滿洲強虜進犯,迎頭一擊……仁兄借『亢龍有悔』之卦,反覆苦諫,未能挽回聖心。倘若東證失利而滿洲人乘機而至,我朝根基未因,前途難料!」

    李巖點頭說:「弟也有同樣擔心。幸而兄隨後以遁卦進言,似蒙聖上與首總將軍重視,也算是亡羊補牢之計。」

    「不然。大軍鏖戰,兵馬混亂,往往想退出戰場,全師而歸,十分困難。我軍最好不去山海,但我們已無力阻止了!」

    忽然中軍進來稟報:首總將軍府來人,請兩位軍師速去議事。宋獻策和李巖立即起身,懷著沉重的心情走出轅門,策馬而去。

    李自成已經決定四月十二日率六萬人東征吳三桂,一切準備工作都要在短短的幾天內就緒,不僅首總將軍府、丞相府、軍師府以及各營的權將軍和制將軍,連他們下屬的大小頭目,無人不緊張起來。雖然李自成如今是皇帝身份。下有文武百官各司其事,但畢竟是國家草創時候,又加御駕親征是非常之舉,他也不能不投身於準備東征的繁忙之中。與往年臨近大戰前的情況不同,他不是心情振奮和激動,而是懷著憂慮,心思沉重。他心中煩悶的是,這是出他意料之外的一次戰爭,原來他根本沒有料到。不但在西安時候,而且在前來北京的路上,直到進入北京之初,他都在勝利的愉快中,只想著如何在北京舉行登極大典,傳檄江南,不再進行大的戰爭而統一全國,建立萬世基業,正如許多文臣們所說的,後人將稱他功邁湯武,德比堯舜。沒料到不但一個關寧將領吳三桂膽敢抗拒投降,連滿韃子也要趁機南犯!早知如此,他會多帶一二十萬人馬前來,使吳三掛不敢不降,滿洲人也不敢輕舉妄動。

    昨夜,同劉宗敏等決定了御駕親征的大計之後,又召見了牛金星和喻上猷,密商了丞相和六政府大臣們留守的事,已經將近四更大了。御膳房端來了點心。他在王瑞芬等如花似玉般的宮女們的服侍下,無情無緒地用了消夜點心之後,離開文華殿,像平日一樣,由宮女們前後跟隨,真所謂珠圍翠繞,七八盞宮燈飄光,回到了寢宮仁智殿的西暖閣。

    竇妃居於專寵地位,一直等待著皇上返回寢宮。儘管她早已十分瞌睡,但是不奉旨不敢自己在東暖閻鳳榻就寢。她在椅子上打了幾次盹兒。忽然,一個貼身宮女在耳旁柔聲稟報:

    「娘娘,皇爺離開文華殿回寢宮來了。」

    竇美儀猛然睜開眼睛,起初不免愣怔一下,隨即完全醒來,望望面前的宮女,知道不是偶然做夢,是皇爺確實快回宮了。她又是喜悅,又是擔憂。喜悅的是,皇上就要回宮;擔心的是,她覺察出今日朝廷上出了大事,非常大的事。從下午到夜晚,連著召集文武大臣到文華殿開御前會議,密商大計。到底為了什麼事,因為嚴禁宮女們在近處侍候,不能夠竊聽半句,所以她絲毫不能知道。但是她猜想到,必定是出了可怕的軍國大事,說不定是吳三桂不肯投降,稱兵犯順,皇上決定打仗了。她巴不得大順朝皇統永固,國泰民安,再也沒有戰亂……想到這裡,不覺在心中歎了口氣。

    她對著銅鏡,將略微蓬鬆的鬢髮整理一下,又在臉頰上輕輕地敷點香粉,忽有宮女來稟:皇爺已經進武英門了。她一陣心跳,趕快在宮女們的陪侍下,走出仁智殿,站在涼風習習的廊簷下,等候接駕。過了片刻,她聽見了一陣腳步聲,看見了一隊宮燈,聽見了走在前邊的一個宮女的通報聲:「皇上駕到!」但聞環珮輕輕響動,竇美儀趕快率宮女們走下白玉台階,在丹墀上跪下接駕。李自成大步走進仁智殿的西暖閣,十分疲倦,在龍椅上頹然坐下。竇妃率領王瑞芬等兩個宮女隨著進來,侍立一旁。她躬身說道:

    「天色不早了,請皇爺安歇吧!」

    「快四更了,你怎麼還不早睡?」

    「國家草創,皇上日夜辛勞,臣妾自應在後宮秉燭等待,方好隨時侍候,不奉旨不敢獨自就寢。」

    「你沒事,快去你的寢宮睡吧。」

    竇美儀忽然感到空虛,正要退出,李自成向她問道:

    「孤已經決定為費珍娥賜婚,你可知道?」

    竇美儀本來已經聽了王瑞芬在武英殿窗外竊聽後的密稟,但是她佯裝不知,故作吃驚神氣,望著皇帝回答:

    「臣妾一點不知。皇爺為她擇婿,一定十分合宜。不知是哪位功臣?」

    「是孤的一員愛將,名叫羅虎,屢立戰功,明日即敕封為潼關伯,他的母親也將封為誥命夫人。」

    「這位羅將軍有多大年紀?」

    「他今年只有二十一歲,相貌十分英俊,智勇兼備,治軍有方。」李自成轉向王瑞芬叫了一聲:「王瑞芬聽旨!」

    王瑞芬趕快跪下。

    李自成說道:「你明天早膳以後,去壽寧宮向費宮人傳旨:孤為她擇一佳婿,潼關伯羅虎將軍,即於四月九日成親。此系賜婚,男女兩邊一應婚嫁所需,均由宮內大臣吳汝義與禮政府會商,遵旨籌備。」

    「奴婢領旨!」王瑞芬叩頭起身。

    李自成又對竇妃說道:「你是娘娘,應該給費珍娥一些陪嫁之物,如綾羅綢緞。金銀珠寶首飾之類。民間叫做添箱,在你就叫做賞賜。你想賞賜什麼,命王瑞芬告訴傳宣官,吩咐宮內大臣吳汝義,他就替你辦了。孤心中明白,你很關心費宮人的婚事,理應賞賜從優!」

    「領旨!」

    竇美儀回到東暖問,心情有好一陣不能平靜。雖然事情已經證實了皇上使費珍娥同羅將軍婚配,使她不必再擔心有一位十分美貌的才女日後在大順的後宮中會同她爭寵,但是皇上處置這件婚事如此急迫,必是又出了什麼軍情大事,等不到登極之後。她一則掛心國事,二則她正是青春年華,不料又遇上獨眠之夜!她沒情沒給地在牛角宮燈旁坐了一陣,然後由貼身宮女服侍她卸了晚妝,上了鳳榻,而玄武門恰巧傳來了四更的鼓聲。

    她知道皇上在西暖閣並未就寢,有時坐在龍椅上納悶,有時在暖閣中走來走去。她知道這是皇上進北京以來第一次有這樣不眠之夜。在一刻之前,她在風榻上為今夜的獨宿懷著難以排遣的悵惘情緒,但現在想著國家出了大事,十分擔憂,那種獨宿的悵惘情緒一掃而光。她小聲囑咐值夜的宮女:務要在皇上身邊小心服侍,有什麼動靜要立刻來向她稟報。

    過了一陣,她剛要-朧入睡,忽然從武英殿右邊、通向仁智殿宮院的轉角處,傳來了三聲雲板。竇美儀猛然醒來,睜開眼睛,隨即聽見一個宮女匆匆向仁智殿走來。她知道明朝的宮中規矩,倘若夜間有十分緊急的軍情文書,必須趕快啟奏皇上,司禮監夜間值班的秉筆太監不敢耽誤,走到乾清宮正殿通往養德齋的轉角處敲響雲板,由一位值夜的宮女接了火急文書,送到養德齋的門外邊,交給在養德齋外間值夜的宮女,叫醒崇禎,在御榻前跪呈文書。李自成初到北京,對明朝留下的太監不敢使用,令李雙喜住在武英門,既擔負保駕重任,也掌管接收呈奏皇上的重要文書。儘管他是李自成的養子,平時不奉特旨宣召,也不能進入仁智殿寢宮。對他不存在防備行刺問題,而是遵照儒家的內外有別的傳統禮法,任何男人不得進入後宮。為著可能夜間有緊急軍情文書必須火速呈到御前,或有緊要大事必須啟奏皇上,所以仿照前朝辦法,特在從武英殿通往仁智殿宮院的轉角處懸一銅製雲板,由李雙喜將雲板輕敲兩下,驚醒在廊房中值夜的宮女,由她們通報進去。還特別規定,雲板只能輕敲兩下,以免驚擾聖駕。只有特別緊急情況,才允許連敲三下。可是剛才,竇美儀聽見雲板竟然是連敲三下。

    竇美儀十分吃驚,一陣心跳,迅速起床。一個在外間值夜的宮女聽見竇妃從鳳榻起身,趕快進來,小聲問道:

    「娘娘,如今還不到四更三刻,怎麼就起床了?」

    竇妃說:「皇爺為國事通宵未眠,我怎麼能安然就寢?快拿熱水,侍候我梳洗打扮。」

    又一個宮女進未。兩個宮女趕快侍候竇美儀梳洗、打扮,穿戴整齊。竇妃儘管心思很亂,對國事胡亂猜測,十分擔憂,但在打扮之後,還是仔細對著銅鏡看了看,親手將一朵絹制紅玫瑰花插在鬢邊。忽然她吃驚地對身邊的宮女們說:

    「聽,皇爺啟駕離了寢宮!」

    一陣腳步聲,李自成在幾個宮女的前後簇擁中走出仁智殿,向武英殿去了。竇妃在心中納罕:自從皇上駐蹕紫禁城中以來,還沒有這樣情況。到底是為了何事?

    服侍竇妃梳洗打扮的兩個宮女不曾到皇上身邊,對雲板三響後在西暖閣所發生的一切都不清楚,而在西暖閣侍候皇上的幾個宮女,包括管家婆王瑞芬在內,都隨駕去武英殿了,使竇妃無從打聽消息。她不敢卸妝,不敢重新就寢,只好坐下去等候消息。她想著,王瑞芬一旦有了時機,一定會來向她稟報消息。

    果然,過了一陣,通宵未眠的管家婆王瑞芬進來了。由於過於疲勞和瞌睡,她平時臉頰上的紅潤沒有了,一雙大眼睛也不再光彩照人了,而眼角出現了一些血絲。還由於沒有時間梳洗打扮,兩鬢邊略嫌蓬鬆,一點憂鬱的神色堆在眉梢。竇妃趕快使眼色命兩個宮女退出,然後小聲說道:

    「瑞芬,你累了。我這寢宮中沒有旁人,你不妨坐下說話。」

    王瑞芬躬身小聲說:「奴婢自幼入宮,在宮中長大,不敢壞了皇家規矩。娘娘,好像朝廷上出了大事,很大的事!」

    「到底是什麼大事?」

    王瑞芬將黃緞門簾揭開一個縫兒,向外看看,見沒有宮女竊聽,又回到竇妃的身邊,悄悄說道:

    「整整一天,皇上不斷地召見文武大臣,好像都是商量吳三桂的事。剛才過了四更,皇上仍不肯就寢,在寢宮坐一陣,彷惶一陣。忽然雲板三響,是李雙喜將軍遞進一件密封的火急文書。皇上打開文書一看,登時臉色一寒,不由得在金磚上將腳一跺。又過了一陣,他將這封緊急文書往懷中一揣,就啟駕往武英殿去了。」

    「到武英殿做什麼?」

    「皇爺在武英殿的西暖閣一坐下,立刻命人將雙喜將軍叫來。雙喜將軍好像料到皇爺會很快召見他,所以衣帽整齊,坐在武英門的值房中恭候,一聞傳宣,立刻進來。」

    「皇上問了他什麼話?」

    「皇上命宮女們立刻退下,也不許站立在窗外近處,所以問的什麼話奴婢不知。奴婢走在最後,離開窗外時只聽見皇上的口中說到了吳三桂,又說到滿洲。」

    竇美儀的心頭上猛一沉重,感到大事不妙。她雖然生長於深宮之中,服侍在年輕守寡的懿安皇后身邊。但近幾年來滿洲的兵力日強,成為明朝的一大禍患,她也知道。聽了王瑞芬的不明不白的稟報,竇妃瞠目望著瑞芬,一時無言;過了片刻,揮手說道:

    「你趕快休息去吧。能夠和衣睡一陣也好,說不定皇上什麼時候又要呼喚哩。」

    「奴婢這就去,隨便歪在枕頭上-朧片刻,不敢睡著。皇上更辛苦,白天和通宵都在為國事操勞,不曾有一刻上御榻休息!」

    竇美儀沒再說話,又揮手命王瑞芬快去休息。瑞芬退出後,隨即有兩個宮女進來,說天色尚早,請娘娘且到鳳榻上休息。竇妃在宮女們的服侍下卸了妝,靠在枕上休息,同時也揮退了兩個宮女。可是她想來想去,越想越沒有睡意,睜開眼睛,望著宮燈,在心中問道:

    「難道是吳三桂投降了滿洲?難道是吳三桂勾結滿洲人同時來犯?難道是滿洲人又進了長城?……」

    一陣風從樹梢吹過,仁智殿屋簷上鐵馬叮咚。竇美儀翻身下床,重新坐在椅上,無言地注視著羊角宮燈,在心中說道:

    「但願皇天保佑,大順朝逢凶化吉!」

    今天是四月初五,離決定御駕親征吳三桂的日子只隔七天了。昨日上午巳時前後,大順朝的文武百官還處在一片勝利的喜悅之中,齊集皇極門前的丹墀上,依照鴻臚寺官的高聲鳴贊,演習皇上的登極典禮。丹墀下排列著兩行儀仗,又稱鹵簿,從丹墀下直排到內金水橋邊。而午門外站立著六隻高大的馴象,由綵衣象奴牽引,每一闕門兩隻,相向守門,紋絲不動,穩若泰山。皇極門丹墀上的高大銅仙鶴和銅香爐,全都口吐裊裊輕煙,香氣氤氳,散滿演禮場中。在丹墀兩邊,鐘鼓司的樂工們隨演禮進程,不斷按照鴻臚的贊禮聲奏樂。樂聲優雅、雍容,不僅氣氛肅穆,更顯出太平景象。但是演禮尚未終場,唐通和張若麒在文華殿叩見了李自成,呈上了吳三桂給吳襄的家書,局面便突然變了。

    昨天上午,唐、張二人退出之後,李自成立刻同幾位重臣開御前會議。昨日下午和晚上又繼續御前會議。宋獻策、李巖原來都不同意對吳三桂急於用兵,擔心一旦東征受挫,東虜乘機南犯,大局將陷於不可收拾。隨著李自成在革命功業上的步步勝利,尤其是從崇禎十五年李自成在中原各地連獲重大軍事勝利以來,他們之間最初的「袍澤」之情步步疏遠,變化為君臣關係;到了西安以後,中央政權確立,百官職掌和品級釐定,當年「袍澤」之情就所剩無幾了。所以關於皇上要往山海衛御駕親征的大事,兩位軍師雖然當面苦口諫阻,無奈皇上不聽。隨後他們被劉宗敏請到首總將軍府討論如何出兵的具體問題,完全是奉命行事,諫阻東征的話不再提了。

    他們正在舊皇親田宏遇宅中商議出兵的各種具體問題時,劉體純從通州派飛騎送來的十萬火急軍情探報到軍師府了。軍師的夜間值班中軍副將不敢拆封,立刻派人飛騎送到宋獻策手中。宋獻策拆開一看,臉色一變,不覺在心中驚叫:「果然不出所料!」他立刻轉給李巖。李巖匆匆一看,心中想道:「在西安時我就擔心會有今日,果然不幸言中!」他順手將劉體純的探報轉給劉宗敏。劉宗敏看過之後,又交給宋獻策,說道:

    「兵貴神速,可見御前所定大計很是,必須趕快打敗吳三桂,消除此一支禍患,再騰出拳頭來對付滿洲!各營如何出兵的事,由我一一下令。你們二位速回軍師府,將這一軍情探報連夜送進宮中,呈給御覽。說不定明日一早,皇上會召見我們。你們趕快回去休息去吧!」

    宋獻策和李巖迅速辭出,策馬奔回軍師府,將劉體純的軍情密報附了一頁簡單的說明,讓皇上知道他們同劉宗敏都看過了,「特呈御覽。敬候聖裁」。這一簡單附頁,不是正式奏疏,在當時叫做「揭帖」,清朝稱為「附片」。宋獻策在外邊加了個封套,寫好封好,封口加印,立即叫人騎馬送交東華門值班官員,所以在四更時候,雲板敲響,李自成就看見了這一令他大吃一驚的軍情稟報。但在劉宗敏面前議事的眾多權將軍和制將軍,大家還坐在悶葫蘆裡,照舊商議出兵的事。他們都知道出了大事,必是關於滿洲人和吳三桂的動靜,但因劉宗敏的令嚴,沒人敢打聽一句。

    李巖被邀到宋獻策的簽押房中,屏退左右,繼續談了一陣。他們的心情都非常沉重,只恨他們自己出身文人,又不是陝西籍,同劉宗敏比起來究竟是遠了一層,遇到目前局勢,如何可以使國家趨吉避凶,化險為夷,他們徒然在心中清清楚楚,卻無力挽救大局。他們因知道明日早飯以後,皇上必然召他們進宮議事,而此刻已經四更多天了,所以他們胡亂吃點東西,悶悶不樂,準備各回自己房中休息。在分手時候,李巖歎道:

    「近幾個月來,弟常後悔不隱居山林,而今晚矣!」

    「皇上是有為之主,吾兄何出此言?」

    「皇上當然是有為之主,但弟自恨有心報主,無力回天,不知稅駕1何處!」

    1稅駕--意即脫身。

    宋獻策的心中一動,感到這是一句不吉利的話,但他也有一些同感。他想了想,感慨地說:

    「弟讀《孫子兵法》,很注意《勢篇》中所講的一個道理。如今你我可以回想,皇上不顧你我多方諫言,佔領河南、湖廣之後,接著又到了西安,一直不肯在各地設官理民,使國家可攻可守,處於不敗之地。朝廷不作此根本大計,一意馬不停蹄,北伐幽燕,這不是一二人的意思,而是一個『勢』字。皇上如今不顧你我苦諫,決意東征,也是一個『勢』字。這個『勢』宇,就是杜預所說的『形勢』二字。孫子講究用兵任勢,是取勝之道。我從『勢』字悟出,遭致失敗,往往也是一個『勢』字。目前你我無能為力,也是因為形勢已成,非你我可以為力,徒喚奈何!」

    李巖輕歎一聲,回自己在軍師府內住的一座小院中去了。

    到了巳時過後,宋獻策和李巖被皇上召到文華殿了。

    李自成在五更拜天之後,早膳以前,先將李雙喜和吳汝義叫到武英殿的西暖閣,明白告訴他們,已經決定於十二日己巳,御駕親率六萬大軍東征,一舉打敗吳三桂,迫其投降,然後騰出拳頭,迎戰滿洲來犯之敵。他還告訴他們:雙喜將隨御駕東征,不離左右,而吳汝義留在宮中,協助李公子鎮守北京。對於局勢的突然變化,他們根據種種跡象判斷,已經心中有數,而現在是完全明白了。同時他們也恍然大悟,怪道皇上急於要擇吉於初九日丙寅為羅虎成親,並且要在初九日以前敕封羅虎為伯爵,原來都是為鼓勵他在戰場上死力效忠!

    吳汝義向皇上稟奏:羅虎的公館已經安排好了,房屋和一切陳設都可以說富麗堂皇,符合大順朝伯爵身份。男女奴僕都是從高門大戶中挑選來的,限令在今日一早全到羅虎公館,有遲誤不報到的唯原主人是問。他還稟奏:

    「昨日陛下對臣面諭之後,臣立即向禮政府大臣們傳下聖旨,敕封羅虎為潼關伯的敕書銅印,都將連夜趕辦,今日上午將敕書送進宮來用璽,接著在羅虎的伯爵府頒賜羅虎。羅虎受封之後,立刻進宮,叩謝聖恩。估計羅虎進宮謝恩,將在近午時光景。他謝恩後騎馬奔回公館,文武官員為他賀喜,少不了舉行酒宴。這些必備之事,臣已吩咐下去,務須一切操辦妥貼,風光,方合乎御賜婚配體統。」

    李自成點點頭,又問:「你打算請什麼人為他主婚?」

    「羅戴恩是他的堂叔父,本來由他主婚最為合宜,可是他奉旨押運金銀去西安,明日一早就要動身。大臣之中,陛下以為誰為合宜?」

    李自成略想一下,含笑說道:「這費宮人在明朝宮中是有名的美人,又是一位才女,小羅虎擔心她眼眶太大,輕視他出身微賤,說得難聽是一個流賊,說得好聽也不過是草莽英雄,所以羅虎怕費宮人不能在婆母前行孝,原不想成這門親事。孤為此才趕在羅虎成親前敕封他為潼關伯,封他母親為誥命夫人。你再去找牛丞相傳諭孤的旨意,請他做羅虎的主婚人吧。」

    「如此最好。臣當遵旨而行,包管這一對新人十分滿意。」

    李自成說:「初九日黃昏新人花轎到潼關伯公館,拜天地,送入洞房,接著就是幾十席盛宴。事前樣樣都得準備好,可來得及麼?」

    「請陛下不必操心,臣已作了安排。此系皇上御賜婚配,咱大順朝開國以來第一樁欽定佳偶,使英雄與美人喜結良緣,臣豈能不盡力辦好。數百張大紅龍鳳請帖,今日即可備辦停當,按照開好的名單送出。鼓樂、花轎、各色執事,該由什麼衙門、什麼官員操辦,臣已吩咐下去,不會誤事。還由京城中……」

    「不是京城,是行在。」

    「是,是。請恕臣一時錯言。臣已命人由幽州行在的全城中徵集一批有名廚師,明日就到潼關伯府,備辦宴席。」

    李自成頻頻點頭,在心中稱讚吳汝義很會辦事,不愧是宮內大臣。他又在心中暗想,到了初九下午,一部分重要武將已經出征或者移營通州一帶了,只有一部分將領尚在幽州城內。但是不管怎樣,要使尚未啟程的將領們在羅虎的喜宴上快活快活!但是,這只是他的心裡話,並未出口,輕輕揮手,使吳汝義和李雙喜叩頭退出了。

    今早,李自成不讓竇妃陪侍,獨自在武英殿暖閣中用膳。因為他不斷地思慮著東征的事,他的臉色特別沉重。王瑞芬只在五更時朦朧片刻,掙扎精神起來,趕快梳洗打扮,像往日一樣花枝招展,率領四個宮女,小心翼翼地侍候皇上早膳,同時受竇妃暗中囑咐,在御前偷偷地察言觀色,只要能得到一點朝中情況,便向竇妃稟報。一則因為她是一個最為細心的人;二則她同竇美儀差不多,一心一意維護大順,把自己的一生命運寄托在大順的皇權永固;三則她站立的地方靠近皇上,所以她與其他宮女不同,獨能看見李自成的右眼皮不住跳動。這本來是由於李自成從昨天來缺少睡眠,眼皮的末梢神經過於疲倦,然而當時在民間卻有一種迷信,有一句俗話說:「左眼跳財,右眼跳崖(讀ai)」。宮女和太監中間,也有這種迷信。王瑞芬認為皇上的右眼皮不住跳動是一個不吉之兆,心中一寒。但是她知道竇娘娘如何為國事憂愁,決定不向娘娘稟報。

    早膳以後,李自成命傳宣官傳旨,辰時三刻,在文華殿召見牛金星。宋獻策、李巖、喻上猷、顧君恩等幾位帷幕重臣。他沒有召見劉宗敏和李過,只是因為,劉宗敏是他起義後的生死夥伴,遇事果決,他相信此時必已陸續下令諸將,部署出征,而李過是他的親侄,性情有點像他,既不必多詢問李過的意見,也無須再有何叮囑。倒是牛金星等幾位被他重用的文臣,今日同他們既是君臣之分,也有朋友之誼,處此重大決策時候,他不能不再聽聽他們到底還有些什麼謀劃,可以採納。

    在他向傳宣官下了口諭以後,他坐在御案前沉思,首先想到了宋獻策昨日所卜的「亢龍有悔」的卦,雖然他已經拒絕了兩位軍師的諫阻,同意劉宗敏的意見,在東虜南犯前趕快出兵東征,但是他心裡並不踏實。要他完全不相信宋獻策的卜筮是不可能的,不相信從文王、周公、孔子傳下來的《易經》,也是不可能的。但他同劉宗敏都有十分豐富的打仗經驗從為必須在滿洲人南犯之前先動手打敗吳三桂方是上策。昨夜接到劉體純的十萬火急的軍情密報,更增加了他先打敗吳三桂的決心。然而他也明白自己手中的兵力不足,也顧慮離關中太遠,緩急之時不能得到人馬增援。想到這裡,他不覺在心中歎了口氣。

    他討厭右眼皮不住地跳動,將右眼皮揉了一陣,然後在心中對自己說:

    「按既定東征方略去行,切不可亂了章法!」

    雖然他剛剛在心中告誡說「不可亂了章法」,卻馬上傳旨宣召正在忙碌著的吳汝義重新進宮。當吳汝義在他的面前跪下叩頭以後,他揮退在身邊侍候的宮女,低聲問道:

    「孤聽說正陽門甕城內的關帝廟十分靈驗,香火很盛,你知道麼?」

    「臣知道。北京正陽門關帝廟雖然不是很大,但是天下聞名。」

    李自成點頭說:「關帝爺是蒲州人,同陝北僅一道黃河之隔。自來秦晉一家,我朝龍興西北,艱難定邦,必有關帝爺暗中護佑。你須置備供物,代孤前去上香,默祝我朝……」他稍微停頓一下,不說出心中最關心的是東征勝利這件事,而要吳汝義祝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吳汝義明白皇上的真正用心,趕快說道:「臣要祝禱,請關帝爺在天默佑,此次皇上御駕東征,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好,你快去吧。」

    吳汝義退出以後,李自成在武英殿的西暖閣中又悶悶地想了一陣,又揉了揉右眼皮,打個哈欠,便啟駕往文華殿去了。

    往日,如果崇禎皇帝從乾清宮往文華殿去,一定要乘步輦,有大批太監跟隨。然而李自成在紫禁城中不管去什麼地方,一動身也稱為「啟駕」,實際卻全是步行,由李雙喜率領二十名護駕將校跟隨,另外有四名從西安帶來的傳宣官,還有挑選到武英殿宮院中侍候的四名宮女。明朝皇帝的所謂「啟駕」的許多陳規和排場,全不用了。

    李自成到文華殿東暖閣坐下片刻,被召見的幾位重臣,都來到文華門了。這樣的召見,不是開御前會議,而是沿用明朝的舊稱,叫做「召對」,所以禮儀比較簡單。護駕的將校送皇上進入文華殿以後先退往文華門侍候,不奉呼喚不許再走上丹墀。宮女們向御案上獻茶以後,即退到丹墀上,同宣傳官都站在遠處。

    李自成的右眼皮已經不再跳了,只是他的心思沉重,臉色陰暗,與他進北京以來的神態大不相同。他剛坐下,端起茶杯潤一潤發乾的喉嚨,李雙喜進來了。聽雙喜稟奏牛丞相等幾位大臣已經到了文華門候旨,他輕輕說道:

    「叫他們進來!」

    隨即,雙喜退出。過了片刻,傳宣官引著大臣們走進文華殿,來到御前,向李自成叩頭。賜座以後,李自成由於心中焦急,一反往日習慣,首先說道:

    「孤今日召對諸位先生,是為了東征大計。我大順朝經過十餘年的苦戰,獲得天下,國基未固,人心未服。孤本想早日舉行登極大典之後,一面招降江南,一面治理百姓,使黎民早享太平之福。不斷打仗,使百姓繼續受戰亂之苦,實非孤的本心。可是吳三桂不識天命,竟敢據山海衛彈丸之地,不肯投降,還要稱兵犯順,妄圖為崇禎復仇,恢復明朝江山。如不將吳三桂趕快剿滅,勢必影響各地,互相傚尤,國無寧日。再說,滿洲韃子野心勃勃,與我中國為敵。從前因明朝國勢衰弱,東虜幾次南犯,深入畿輔、山東。今趁我朝在幽燕立腳未穩,又要來犯。如其等待吳三桂與東虜勾結,聯兵對我,何如我先將吳三桂一舉擊敗,騰出手再擊東虜。孤思慮再三,決定採納捷軒等大將意見,剋日東征。大計已定,不可更改。如今我軍一部分士氣和軍紀已經不如從前,又加上謠言紛紛,禁止不住。所以東征大計,不能猶豫。稍有猶豫,便會動搖軍心。可是,從目前情況看來,我軍自長安來此,立腳未穩,兵將不多,精兵號稱二十萬,實際來到幽州的只有六萬之眾,所以東征吳三桂是一件極大的事,也是不得已之舉。昨日獻策和林泉都苦口諫阻,孤不聽從。孤明知是一著險棋,可是這著棋不能不走。舉棋不定,反招後患。好在這六萬精兵多是延安府人,也是孤帶出來的,到艱難時能夠得其死力。孤親自臨陣,與將士們同冒矢石,將士們必會以一當十,拚死殺敵。聽說有的大臣在暗中議論,想建議孤坐鎮北京,控馭萬方,由捷軒率兵去山海衛即可。大家不知,正因為我朝兵力不足,孤非去親征不可。孤今日叫你們來,想在此安危所繫的時候,再聽聽你們的意見。只要有好意見,只管直言!」

    李自成有一個內向型的性格,平日與部下會議大事,他總是不多說話,讓大家各抒所見,他用心細聽,最後揀合他心意的意見採納。像今日他自己說這麼多的話,實不多見,被召對的幾位大臣都不能不心中感動。但是既然東征的大計已定,不許再有諫阻的話,宋獻策和李巖縱然還有諫阻之心,也因為事已無可挽回,只得沉默,只想著倘若在皇上東征受挫時有什麼補救辦法。牛金星高居宰相之位,與別人不同,見皇上用眼神示意要先聽他的建言,他欠身問道:

    「剛才在文華門恭候召對時候,臣聽宋軍師言道,昨夜接到探報,吳三桂已經差人去瀋陽向滿洲借兵,不知是否確實?」

    「劉二虎幾次探報都很實,這次又送來探報,料已證實。孤認為,既然吳三桂已經往瀋陽借兵,我大軍更應該星夜東征,搶在東虜南犯之前一舉將吳三桂打敗。只要在山海衛打個勝仗,就可鎮住東虜氣焰,使東虜不敢南犯,這叫做敲山震虎。」李自成又掃一眼宋獻策,加了一句:「要是前幾天出兵東征,那就好了!啟東,你是宰相,有何好的應變方略?」

    牛金星、喻上猷和顧君恩聽說劉體純在夜間來的探報,一個個心中大驚。但他們在吃驚之餘,各人的想法不同。顧君恩原是主張討伐吳三桂,也贊成御駕親征,所以他在心中暗想:悔不早作建議;此時出兵,可能已經遲了!喻上猷原在明朝做過兵科給事中,瞭解邊情,對戰事頗為憂慮,只想著未必能穩操勝券,後果難料。但是李自成最重視的是宰相牛金星,他見牛金星沉吟不語,便催問道:

    「啟東,你有何高明之見?」

    牛金星欠身回答:「時局突變,為臣始料不及,深愧輔弼之職。臣竊思,目前陛下將親率大軍東征,行在重地,兵力空虛,十分可憂。目前應一面出兵東征,一面安定行在人心,收拾天下輿情。」

    「這話說得很好。要緊的是如何去做,你可想好了麼?」

    「臣竊思,雖然皇上東征在即,兵事倥傯,然臣為皇上收攬天下人心,使北京士民咸知陛下雖然出身草莽,龍興西北,卻是個尊聖右文之主。陛下初到長安,即舉行科舉考試,選拔人才,頗收關中士子之心。目前在行在舉行科舉考試,事前沒有準備,出征前已經來不及了。臣謹作兩項建議,第一,陛下在出征之前,不妨親臨孔廟,舉行祭孔之禮。臣的第二個建議是大赦天下,廢除『三餉』,以示與民更始。原擬在陛下登極詔書中宣佈大赦天下,廢除『三餉』,不妨目前就此宣佈,以收天下人心。」

    大家都覺詫異,沒想到牛丞相在此戎馬紛亂之際,竟會建議此不急之務。李自成雖然神情如常,心中卻也納罕。他向別的幾位大臣掃了一眼,都不說話,知道牛金星事前沒有同他們任何人商量過。他從在商洛山中同牛金星見面開始,對金星就有特殊尊重,禮遇優渥,超過旁人,所以他沒有說牛金墾的建議是不急之務,而是口氣平靜地含笑問道:

    「祭孔當然是一件好事。可是此時祭孔,有何題目?」

    「題目是現成的。皇上祭孔是行的釋菜之禮,又稱丁祭,名正言順。」

    李自成說道:「可是每年丁祭是在二月和八月,如今已到四月了。」

    「這是特殊情況,從天啟到崇禎年間,因為朝政紛亂,皇帝很少舉行了祭。目前我皇上初到北京,二月已經早過,在百忙中初行丁祭,更可見陛下是右文之主,立國聖慮深遠,天下臣民必將刮目相看。」

    李自成不願意人們因襲成見,對他仍然以流賊相看,聽了牛金星的建議不覺心動,問道:

    「已決定十二日出師東征,還有祭孔的時間麼?」

    「有,有。今年四月上旬的丁卯日是在初十,可以於初十日上午聖駕去文廟行釋菜禮1,不會誤了十二日出師東征。」

    1釋菜禮:古代讀書人人學時以蘋蘩之屬祭祀先聖先師的一種典禮。

    「如今準備還來得及麼?」

    「在勝朝每逢皇上行釋菜禮,必須全部鹵簿,黃沙鋪路,百官陪祭。如今兵馬倥傯,可以用一半向簿,也不必黃沙鋪路,百官不必全去。只要皇上親臨,行在土民就會額手稱慶。」

    李自成略一思忖,說道:「你同禮政府大臣們商量著辦吧。至於大赦天下,廢除『三餉』等事,還是放在登極詔書中宣示天下。你們把登極沼書準備好,等孤打敗吳三桂回來再說吧。」他望望喻上猷和顧君恩問道:「你們還有何話說?」

    喻上猷說道:「臣忝任聖朝本兵,時間未久,尚無絲毫微績。陛下東征之後,丞相留守幽州。臣誓以忠勤,協助丞相,保幽州萬無一失,以待陛下凱旋。」

    李自成轉向顧君恩,用眼神催他說話。

    顧君恩說道:「陛下原定於四月初六登極,後改為初八日登極,如今又以御駕東征之故,必須改期舉行。」

    「是啊,只好再改期了。」

    「臣建議,今日由禮政府通諭臣民:陛下登極大典,改為四月十五日舉行。」

    李自成:「啊?那時孤已經啟程三天了。」

    「臣當然知道。請陛下俯納臣的建議,今日由禮政府通告行在臣民,皇上改在十五日舉行登極,此事必有吳三桂的細作,星夜報到山海,迷惑敵人,此系古人所說的『兵不厭詐』。」

    李自成略一遲疑,隨即點頭說道:「你同牛丞相約同禮部大臣們商量著辦吧。還有何話要奏?」

    李巖心中認為這是欺騙全城臣民,正要說話,見宋獻策向他使個眼色,便隱忍不言了。

    顧君恩又說道:「陛下親率三軍,先聲奪人,東征必可馬到成功。至於探報說吳三桂派人去瀋陽向滿洲借兵,此事可以不用擔憂。以臣愚見,東虜決不會很快南犯。」

    李自成趕快問:「何故東虜不會很快入犯?」

    顧君恩說:「去年八月,虜酋皇太極突然在夜間無疾而終。虜酋原未立嗣,為著爭奪皇位,努爾哈赤諸子幾乎互動刀兵。多爾袞也是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之異母弟,號稱九王。他本來也想攘奪皇位,因恐皇室中自相殘殺,數敗俱傷,釀成東晉的八王之亂,所以他臨時懸崖勒馬,擁戴皇太極之六歲幼子名叫福臨者登極,而自為攝政王,無篡位之名而有掌握大權之實。皇太極本有長子,名叫豪格,也是一旗之主。自古國主死去,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多爾袞廢嫡廢長,妄立幼君,以遂其專權擅政之私,滿洲皇室中如何能服?八旗各旗主如何能服?所以依臣看來,多爾袞在此時候,必不敢興兵南犯。請陛下迅速東征,不必有所顧慮。」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