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七章 文 / 姚雪垠
第七章
第七章
如今以釣魚台和玉淵潭為中。東以三里河西岸為界,向南去也以小河的北岸為界,在大約方圓三四里內,都成了大順皇上駐蹕的禁地,將許多居民強行趕往別處,實在無處可去的人都不許隨便出門,還必須用黃紙寫「順民」二字貼在門額上。倘若是居住在大路旁邊的人家,還得在門口擺一張方桌,桌上供一個黃紙牌位,上寫「永昌皇帝萬歲」。牌位前放著香爐。御營有三千騎兵,跟隨御營一起的一部分大順朝中央各衙門的文武官員(一部分留在長安),以及眾多的親兵。奴僕和廝役之類,步騎合計約有五千人之眾。釣魚台和玉淵潭一帶的房屋遠不夠用,所以李強和吳汝義率前隊騎兵和騾馱子來到以後,除立刻派將士們佔領公私房舍,驅趕居民和閒人,進行清掃之外,又在較空曠的地方搭起了許多軍帳,清掃和整治了通往行宮的道路。凡是要緊的路口和「行宮」的周圍,都派了兵士警戒。一座最大的宅子,算作大順皇帝的行宮,其餘一處較好的宅子,作為牛丞相和丞相府官員們的駐地。另外,在三里河河岸上有一處叫做李皇親花園的地方,作為正副軍師和軍師府官員們的駐地。
李自成來到了釣魚台「駐蹕」的地方,吳汝義同李強跪在道旁恭迎。然後,大順朝中央各衙門的官員們都由吳汝義派人分別帶到各自駐地休息,只留下劉宗敏。牛金星、宋獻策、李巖護送李自成進入行宮。這地方在金朝是皇帝常來遊玩釣魚的地方,金亡後此地荒廢。到了元朝中葉,被一姓丁的達官買去,重加修繕,增加了許多亭台樓閣,曲徑迴廊,假山池塘,水榭船塢,成為有名的丁家花園,所以又名花園村。明朝兩百多年中,此地幾次更換主人,丁家花園的舊名依然保存。經過兩進院落,到了第三進院落,正中坐北朝南有五間大廳,前有卷棚,左右各有五間東廡和西廡,大廳正中安設有臨時御座,是一張雕花檀木太師椅,上蒙黃緞繡花椅披。前有一張八仙桌,掛黃緞圍幛。稍前一點,左右擺著兩行較小的太師椅,帶有藍緞繡花椅墊和椅披,以備文武重臣在御前會議時使用。因為按「五德終始」學說,大順是「水德王」,色尚藍,所以除黃色為皇家專用服色之外,官民應該以藍色為上。
李自成在御座上坐下以後,牛金星等正要叩頭行禮,被他用手勢攔住。他命大家坐下,隨即向吳汝義問道:
「杜勳在哪裡?」
吳汝義躬身回答:「臣為他準備了五座軍帳,在會城門1那個方向,離此不過三里多路,旁邊有一小街,還有一片松林可以繫馬,也可避風。文諭院諸臣也暫時在那兒宿營。」
1會城門--金朝遷都北京,改稱中都。金主亮擴大城垣,周75里,大部分在元、明、清北京的西南。會城門是金中都三座北門之一,今留下一個街道名稱,位於復興門外大街西面。
「速命人前去,叫杜勳趕快休息用膳,等候孤召見他有話要問!」
「遵旨!」
李自成又望著牛金星等人說:「諸位今日整日鞍馬勞累,風塵滿身,現在各回駐地休息。既然杜勳願意進城去勸說崇禎讓位,孤認為這是一件大事,不妨一試。你們先回駐地,等候孤在一更後傳諭你們前來,商議大事。」
牛金星等行禮退出以後,李自成由隨駕奴僕替他打去身上塵土,濯洗梳頭,然後用膳。晚膳後,他在雙喜和一群親將的護衛下,在行宮大院中各處走走。他走上行宮西南角的釣魚台,向開闊的荒池1中望了一陣。月亮已在東邊冉冉地上升了,照在碧波蕩漾的水面上。這正是北京一帶青蛙出土後開始求偶繁殖的季節。不論是池中池邊,到處蛙鳴不斷,互相應答;不時還有魚在水面潑刺一跳,同時白光一閃。李自成命雙喜差幾個傳宣官分頭傳諭幾位重要大臣速來議事,同時也傳諭杜勳前來。對雙喜吩咐之後,他在心中興奮地說道:
1荒池--釣魚台和玉淵潭地萬,到清朝乾隆年間才受到皇家重視,利用它的水源充足,將港汊紛亂的荒池浚為小湖,增加了建築。
「到北京城下『駐蹕』在這個好地方,果然是『水德』應運,並非偶然!」
將到二更時候,李自成知道劉宗敏、牛金星、宋獻策和李巖已經來到,正在行宮前院的東廡等候召見,他吩咐雙喜派人宣召社勳前來,隨即回到行宮大廳(此時稱為行宮正殿),在正中御座上坐下。劉宗敏等魚貫進殿,向他行叩頭禮。他命他們在旁邊椅子上坐下。劉宗敏直接往一張椅子上一坐,但牛、宋和李巖三人卻恭敬地躬身謝座之後,才敢落座。李自成問道:
「杜勳說他願意進城勸崇禎……」
李自成的話未說完,忽然從阜成門附近的城頭上傳來一連三響大炮聲音。大家不覺詫異,側耳諦聽一陣,卻又寂然。宋獻策笑著說道:
「這是三響空炮,只裝火藥,不裝炮彈。」
李自成問道:「城上知道孤的御營在此,放空炮是何意思?」
宋獻策正要起身回答,忽然劉宗敏向簾外叫道:「來人!」立刻有一將領掀簾而人,到他的面前垂手肅立,等候吩咐。劉宗敏說:
「速去三里河東岸,向我軍炮兵傳令:要回敬城上三炮,著實地打,叫守城的太監和百姓嘗一嘗我們的炮兵厲害!」
「遵令!」
李自成重新向軍師問道:「獻策,城上放空炮是何意思?」
宋獻策恭敬地起身回答:「必是守城太監看見有大官奉旨來阜成門一帶巡城,太監們故意施放三響空炮,以為敷衍,並非實意守城,也不敢與我為敵,惟恐傷了城外義軍。」
牛金星也站起來說:「古人說,國家存亡,視乎民心。崇禎到了今日,不僅民心失盡,連他豢養的家奴1也變心了。自從我義師過了大同,沿途重鎮的守將2和監軍太監無不望風迎降。方才守城太監放空炮三響,實是守城太監已經變心,有了獻城之兆。」
1家奴--明朝皇帝和藩王都有太監,視太監為家奴。
2鎮--明代的軍事名詞,駐重兵防守的地方叫做鎮,略如現代的所謂軍區。一鎮的軍事長官一般是總兵或副總兵(又稱副將),稱為鎮將。
李自成笑著說:「原來也想到北伐幽燕,必會馬到成功,卻沒有料到奪取北京竟是如此容易!」
牛金星說:「此所謂天命攸歸。倘不戰而克北京,聲威所及,江南定可傳檄而定。」
李自成點頭說:「你說的是。據孤看來,破了北京之後,江南定可傳檄而定,雖有戰爭,但可以不煩血戰。」他停一停,忽然問道:「杜勳進宮去向崇禎勸降,倘若所謀不成,會遭殺身之禍,連他一家人也將被斬。他為何要冒這樣大險?」
牛金星回答說:「也許他算計崇禎不會殺他。」
說話之間,架設在三里河東岸的大炮響了。大家諦聽,每隔片刻一炮,連續放了三炮,不但聲震大地,而且炮彈聲在天空隆隆地向遠處響去。
宋獻策笑著說:「這才是真正放大炮,炮彈越過城頭,落入城內很遠,足以震懾敵膽。」
李雙喜進來,跪下向皇上稟奏:「杜勳已經來到,等候召見。」李自成點點頭,輕聲吩咐:
「傳他立刻進殿!」
李雙喜到門口對侍衛吩咐一句,隨即有兩個傳宣官齊聲高呼:「傳社勳進殿!」過了片刻,杜勳小心翼翼地躬身進殿,在李自成的面前跪下,叩了三個頭,尖聲說道:
「奴婢臣杜勳叩見皇上!」
明朝太監在皇帝面前本來都是自稱奴婢,但今天杜勳對李自成自稱「奴婢臣」,加了一個「臣」字,事前在心中費了一些斟酌。他依恃自己在宣府重鎮的監軍身份迎降,又寫信勸居庸關鎮守太監杜之秩出關迎降,對新朝是立了大功之人,將來理應受新朝重用,所以在「奴婢」後加以「臣」字,如果大順皇上默然同意,以後就會使大太監們在皇上面前的地位提高一步。李自成對杜勳的這種細微用心完全不懂,但是在一個要緊問題上他並不含糊。他沒有叫杜勳平身,也沒有叫他坐下,更沒有親切地稱他一個「卿」字。他問道:
「杜勳,孤剛才聽牛丞相說,你願意進宮去面勸崇禎讓位,可是真的?」
「是的,皇爺。如若崇禎願意讓位,一則皇爺有揖讓而得天下之美名,二則京師臣民可以免遭戰火之苦。」
「你看崇禎願意讓位麼?如他情願讓位,孤不惟將保其不死,還將優禮相待,仍然世世富貴。你想他能夠讓位麼?」
「如今崇禎困守空城,孤立無援,朝野上下無一可用之人,不讓位則有亡國滅族之禍,讓位則雖然亡國,卻能使一家性命保全,安享富貴。奴婢臣原是崇禎皇帝的親信內臣,只要能夠進宮,面見舊主,痛陳利害,流涕苦勸,使崇禎皇爺知陛下神武寬仁,四海歸心。他能聽勸說很好,如不聽從,也不誤陛下攻城。而且奴婢臣進城一趟,還可以對守城太監說知情況,動之以禍福,勸他們開門獻城,迎接陛下。」
李自成心裡想道:「這廝真會說話!」隨即又望著杜勳問道:
「孤聽說崇禎平生剛愎自用,性情暴烈,隨意誅戮大臣。你去勸他讓位,不害怕他會殺你?」
「奴婢臣有弟弟和侄兒全家在京居住。崇禎皇爺一怒之下,不僅會將奴婢臣殺死,而且會殺奴婢臣全家十口。不過古人有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奴婢臣一心要為陛下效犬馬之勞,成陛下得天下於揖讓之美名,甘冒粉身碎骨與全家誅戮之禍,在所不辭。」
「你打算何時進城?」
「明日上午巳時進宮,不論勸說結果如何,下午一定回來。倘若明日下午奴婢臣沒有消息,必是被崇禎皇爺殺了,請陛下大舉攻城。」
「好吧,你進城去吧。明日下午,孤等候你的回話。」
杜勳叩頭退出以後,李自成對杜勳為何如此甘冒殺身之禍,心中終覺納罕,便向牛、宋等人問道:
「明月杜勳進宮去勸說崇禎讓位,有幾分成功希望?」
宋獻策回答說:「以微臣看來,崇禎不是個軟弱之人,倘不能逃出北京,便無路恢復江山,他必會以自盡身殉社稷,斷無怕死讓位之理。」
李自成又問:「崇禎的秉性脾氣,杜勳完全知道。他獻出冒死入宮勸降之計,用意何在?」
宋獻策沒有回答,李巖也沒有做聲。牛金星恭敬地起身說道:
「杜勳為何甘冒殺身之禍,臣亦不得其解。然我軍一二日內必克北京,杜勳入宮不成,無礙大計,我們明日只準備好進城諸事可矣。」
李自成又說:「捷軒,北京無人肯替崇禎守城,眾心已散,破城後應行諸事,你可準備好了?如何先破外城,再破內城,進城後各營分駐何處,都得事先決定,免得臨時紛擾。還有,如何逮捕明朝六品以上官員,嚴厲追贓,你也得準備好啊!」
劉宗敏還不習慣在李自成面前每次說話都趕快起立,躬身垂手。他坐在椅子上大聲說道:
「請皇上放心。臣已經與軍師準備好啦,明日是三月十八,先破外城,三月十九日再破內城。幾個月前我軍已有許多細作進入外城,扮做各色江湖中人,小商小販,小手藝的,釘盤子釘碗的,骨路鍋的1」,他們同城內的窮苦百姓多有暗中接頭,同住在廣寧門2內的回回也有串連,原來已經說就,只等大軍圍城,住在廣寧門內的窮人們就打開城門,放我們大軍入城。先破外城,內城人人膽寒,守城的太監們也會獻出城門。杜勳願意去勸說崇禎讓位,讓他去吧,其實,這好比大年初一逮兔子,有它過年,無它也過年。「
1骨路鍋的--專業補鐵鍋的手藝人。用焊接法補鍋。在豫陝一帶叫做骨路鍋。宋時的江南一帶也有這個詞兒,(見陸游的《老學庵筆記》)大概是從中原傳去的。」骨路「作為兩個音素,反切就是」錮「字。
2廣寧門--北京的外城修建於明代中葉,西門稱廣寧門。清代中葉後,改名廣安門。
李自成哈哈大笑,幾位大臣也陪著他綻開笑顏,但是除劉宗敏外,大臣們都沒有敢笑出聲來。劉宗敏突然說道:」皇上,今天下午我一到阜成門外軍營,就聽將領們稟報,廣寧門的守城軍民前兩天已經同我們的細作接頭,有意等大軍圍城之後開門迎降。「
李自成問:」何時開門迎降?「」只說十八日開門迎降,時間未定。昨天城門已閉,內外不通,沒有繼續接頭。「
李自成沉吟說:」獻策原來佔了一卦,十八日如有微雨,外城可破;破了外城之後,十九日黎明可破內城。要設法催促守城軍民早點開門迎降才好,獻策,有辦法麼?「
宋獻策回答說:」數月以來我軍進入北京的各色各樣細作,均由劉體純親自派遣,有的就住在廣寧門內,早已同居民混在一起,那回回中也有我們的人,以賣羊肉串兒為幌子,已經有半年多了。只因滿洲和山海關兩方面情況不明,使臣與林泉放心不下,已經命劉體純率他小劉營前往通州,刺探滿洲和山海關消息。臣馬上差飛騎迫劉體純回來,*他連夜商量,必須想辦法與城內互通聲氣,催促廣寧門守城軍民,務必在明日打開城門,放我大軍進城。「
劉宗敏忽然大聲說:」有了!有了!不用叫二虎回來,我有辦法叫廣寧門的守城軍民人心瓦解,趕快開門迎降,不勞我軍攻城。「
李自成心中一喜:」捷軒你有何辦法?「」我自然有辦法,暫不說出。「劉宗敏轉望兩位軍師,說道:」獻策、林果,走,跟我到廣寧門外看看!……陛下,你安心休息。我同兩位軍師到廣寧門外看過之後,連夜準備,明天一早進宮向你稟奏!「
宋獻策吃驚地問道:」捷軒,你有好計,先在御前說出來,商量一下不好麼?「」眼下快三更了,我們到廣寧門外看了地勢,連夜火速準備,片刻也不能耽誤。快走,把李強和吳汝義都帶去!「
劉宗敏不容遲疑,叫宋獻策和李巖隨著離開行宮。李自成心中奇怪,望著劉宗敏的背影微微一笑,然後對群臣們說:」捷軒這個人,明軍只知他作戰勇猛,所向無敵。其實,在緊急時候,他很能拿出智謀,確有大將之才。他此去廣寧門外察看地勢和城上守禦情況,一定又有了新鮮主意!「
牛金星說道:」汝侯一定有令人意料不到的好主意,請皇上等候佳音。「
李自成點頭,隨即命群臣各回駐地休息。當大家行禮退出以後,李自成走到院裡,向城上望了一陣,但見城頭上燈光稀疏,不打一炮,也沒有守城人們的吆喝聲,只從幾處傳來孤孤單單的梆子聲。他想著汝侯今夜必有良策,破北京就在眼前,登極也在眼前,臉上露出笑容,在心中輕輕地說:」大順萬世江山從此定了!「
三月十八日。
雖然連日來李自成十分勞累,但今日很早就起來了。五更以前,他已經醒來,將養子雙喜叫到榻前,詢問昨夜劉宗敏和兩位軍師到廣寧門外察看後商定了什麼計謀,夜間如何準備。雙喜將昨夜的事情詳細奏明。李自成明白之後,點頭微笑,輕聲說:」此計可行!「
等他在奴僕們服侍下梳洗之後,宋獻策進宮來了。他詳細向他奏明一夜的準備工作,今日上午請皇上駕臨彰義門外,坐在御帳前,曉諭守城軍民速降。李自成問道:」不是廣寧門?怎麼又成了彰義門1了?「
1彰義門--北京在金朝稱為中都,城周七十五平。中都西城有三門,中間一門名彰義,大體上在廣寧門正西,相距約十里,明朝習慣上沿襲金朝稱廣寧門為彰義門。
宋獻策說:」雖然北京外城的西門名叫廣寧門,可北京人習慣上叫它彰義門,往往在公私文件中也是如此。臣往年賣卜京師,住在宣武門外,距廣寧門較近,所以也叫慣彰義門了。「」御帳距城多遠?「」遠了城上人看不清楚,所以御帳距城門只有一里多路,好使守城軍民得瞻皇上風采與御營軍容。「」離城門只有一里遠,不擔心城上打炮?「」昨夜捷軒在彰義門看了地勢,說出這一建議時,臣與林泉也擔心城上打炮。但我們仔細研究,連夜作了部署,認為守城軍民瞻望聖駕,必將更加奪氣,決不敢向御營開放一炮。昨日下午,聖駕過西直門南來,離城不過二里,儀仗黃傘前導,百官扈從,御營部伍整齊,按轡雍容徐行。有一次陛下中途駐馬,東望北京城頭,西望西山王氣,揚鞭指點,何其從容!此時城上軍民,偷偷觀望,寂然無聲,竟無人敢放一炮,也無人敢高聲叫罵,足證人心離散,不敢與我為敵。昨日情況已經如此,何況從昨夜以來,內外城完全合圍,攻城準備就緒,守城軍民更加解體,但求各保性命,誰肯惹事生非?再說,經過臣等連夜部署,使守城軍民更加膽戰心驚。所以汝侯出的這個主意,乍然看好似一著險棋,實際毫無險情,只是借陛下神威,但使城上城內百姓從速開門投降耳。「
李自成笑著問道:」孤將幾時前去?「」以臣推算,定於辰時二刻自行宮啟駕最吉,過橋後繞白雲觀大門前向東,已時一刻聖駕至彰義門外,在御帳升入御座,明朝秦晉二王1坐於左右地上,扈駕大臣侍立御座兩側。隨後有一聲間洪亮武將對城上軍民宣示皇上欽諭,曉以大義,促其從速開門投降,迎接大軍進城,秋毫無犯。陛下只在彰義門外停留兩刻,啟駕返回行宮。「
1秦晉二王--明朝宗室,封在西安的秦王、封在太原的晉王。
李自成問道:」杜勳何時進宮去勸說崇禎讓出江山?「」皇上駕幸彰義門時,杜勳恃立一側,使守城軍民看見。俟陛下啟駕返回行宮,杜勳就可以從彰義門縋進城去。「
李自成對宋獻策的陳奏點頭同意,隨即命軍師回駐地休息,又命傳宣官分頭傳諭劉宗敏、牛金星和中央各衙門大臣,以及投降太監杜勳等,務於卯時三刻前來行宮早朝,扈駕去彰義門外。
早朝以後,按照宋獻策推算的吉利時刻,李自成由雙喜率領的兩百名御營親軍嚴密保護,從釣魚台行宮啟駕,黃傘前導,一部分文武大臣扈從。李強指揮眾多御營親軍除在彰義門外保衛御帳之外,還有一部分沿路警蹕,嚴禁閒雜人闖入御道。李自成一隊人馬在人聲肅靜中出釣魚台向南行走大約兩里,在曠野的大路上轉向東行,又走了兩里之遙,從一座石橋上過了小河,向南走一陣又轉向東行,不久便進入一片茂盛的松柏林,走到一座道觀的山門前邊。白鬚垂胸的方丈事先得到通知,率領全體兩百多老少道眾,面帶驚恐之色,跪在山門外邊迎接,伏地叩頭,然後抬起頭來說道:」白雲觀全體道眾,恭迎永昌皇爺聖駕!「
李自成向方丈輕輕點頭,隨即將眼光轉向山門,看見山門上邊有一青石匾額,上刻」敕建白雲觀「五個大字,不覺面露微笑,在心中說道:」聽說這是北京有名的一座道觀,從前邱處機1在此修煉!「
1邱處機--元時山東棲霞人,宇通密,號長春子,金元時道教北派首領,曾被成吉思汗派人迎至西域軍中,後放還,居白雲觀以終。
一過白雲觀,便看見了彰義門和離城濠一里多遠、連夜搭好的一座很大的黃色氈帳,上有黃銅寶頂,閃著金光。這一在西安為他特別製作的軍帳,稱為行軍御帳,也稱帳殿。御帳東南角樹一根三丈高的旗桿,上懸繡龍藍旗,中有用紅絨縫上的」大順「二字;御帳前,面向城門,設有御座,上有繡龍黃緞椅披。御帳左右,各築成兩座炮台,各炮台相距十丈,共是四尊紅衣大炮。另外,還有四尊普通攻城大炮,也是相隔十丈一尊,架設在紅衣大炮左右,每一尊大炮的紅綢炮衣都已卸掉,並且有掌炮軍官在每一尊大炮前焚了香表,每一尊大炮的後邊站立十名炮手,穿著藍色的過膝-襠,前後心上各縫有一塊圓形白布,上寫一個」炮「字。
城頭上的守城軍民,以為大順軍馬上要開炮攻城,一個個驚慌得心頭狂跳,兩腿癱軟,臉無血色,向天叩頭。有的人準備滾下城去逃命……
當李自成尚未走到白雲觀山門前時,有一位年輕將領,騎著一匹白馬,疾馳而來,背後跟隨著十幾個騎馬的隨從,他們一直到城濠岸邊勒馬,向城頭上放一響箭,然後用自然合韻的語言向城頭高聲曉諭:
守城的軍民人等聽清!我大順軍兵將如雲,大炮千尊,已經將京城團團圍定,水洩不通。進城之後,只殺貪官,不傷百姓,平買平賣,四民1安生。我永昌萬歲爺馬上駕到,觀看外城。明朝的秦晉二王,已經投降,左右陪從。爾等不許放箭,不許打炮,不許出聲。倘若放箭打炮,驚動聖駕,我城下眾炮齊鳴,必將爾等嚴懲,決不寬容!
1四民--明、清時代,人們習慣於將社會人群分為士、農、工、商四類,稱為四民。這種分類方法一直延續到民國年間。
當立馬於城濠邊的大順將領向城上高聲曉諭的時候,守城的太監和百姓紛紛地從城垛間站起來,向城下觀看。他們的恐慌心情略微好了一點,相誡千萬不要向城下放箭打炮。當城下的大順將領向城頭高聲曉諭之後,守城的太監和百姓們的眼光被白雲觀山門前的景象吸引去了。人們紛紛地向白雲觀的山門外指著,驚奇地小聲說:」看!看!那是幹什麼的?「」看!有兩個道士在山門前擺了香案!「」方丈帶著全觀中的老少道士都出來了!都出來了!「」啊,啊,來了!來了!「
人們看見,李自成是一位魁梧大漢,由一柄黃傘前導,騎在一匹黃轡頭、黃鞍韉的深灰色馬上,氈笠,縹衣1,氣宇不凡。事前人們已經將御座移於帳前,並在御座前三尺外左右地上擺好兩個矮凳,上有紅色坐墊。李自成來到以後,在小松林外下馬,由官員照料,大踏步來到御帳前邊,昂然在御座坐下,舉目向城頭觀看。秦、晉二王在御座左右稍前的矮凳上坐下。劉宗敏、牛金星、宋獻策、李巖、六政府尚書和左右侍郎、文諭院學士等一批新朝重臣,分立御座左右。侍郎以下官員也立在左右的後排。杜勳也站在後排。吳汝義和李雙喜因為要隨時聽皇上呼喚,站在御座背後。李強率領五百神箭手,站在城濠外邊,對城頭控弦引矢。倘若城頭上有打算向御帳放炮的可疑動作或發出叫罵惡言,只要李強一聲令下,這五百神箭手在瞬息之間,將連續向城上射出利箭,使守城的人們沒法抬頭,而站在一處土丘上的張鼐手中的紅旗一揮,所有的北從西便門南到天寧寺的、對準城頭的各種大炮將都跟著一齊點燃藥線,頃刻之間將使城樓和雉堞多處崩塌。當時各種大炮尤其是紅衣大炮的威力,北京人是知道的。所以不惟李自成的出現在彰義門外,秦、晉二王坐於李自成腳下這件事使守城軍民十分驚駭,而且大順軍在夜間突然用沙包堆成了許多炮台,架好了攻城大炮,更使守城的太監和軍民望之心跳腿軟,面如土色。此時,城上太監中已經有人認出來杜勳站立在李自成右邊第二排,但不敢用手指點,只敢悄悄地互相告訴。杜勳的出現,使守城太監們的精神更加瓦解。
1縹衣--縹(iǎo)是淡青色,即藍色。按照五行思想,大順是水德王,服色尚藍,所以李自成稱帝后,不穿黃袍,但用黃個表示他的皇位。
宋獻策按照昨夜與劉宗敏等商定的計劃,抬頭向東南望一望藏在微雲中的太陽,躬身向李自成道:」陛下,此時大概有已時二刻,可以向城上宣佈汝侯劉爺的奉旨曉諭了。「
李自成點點頭。
一切都準備得十分周密。隨即那位騎自馬的將領又來到城濠邊上,先向城頭上空放一響箭,然後收弓在臂,雙手捧著劉宗敏的一張文告,用濃重的關中口音,一字一字地高聲念道:
大順倡義提營首總將軍汝侯劉諭:
謹奉永昌皇帝聖旨,曉諭城上軍民與內臣。明朝氣數已盡,爾等均我臣民。義師進入北京,定在今日黃昏。只聽炮聲一響,爾等速開城門。大軍弔民代罪,紀律一向嚴明。入城之後,百業照舊,市井無驚;布新除舊,共享太平。倘敢閉門抗拒,不肯立即獻城,定遭屠戮,以示嚴懲。切切此諭,務須凜遵!
劉宗敏的這一通文告,由聲音洪亮的將領重複宣讀三遍,城頭上鴉雀無聲。
李自成起身,在群臣的扈從下離開御帳,仍從白雲觀山門前返回行宮。到白雲觀山門外時,李自成下旨劉宗敏同文武官員們都回駐地休息,他一時高興,留下牛金星、宋獻策和李巖同他進白雲觀中看看。下馬以後,李自成環顧不見了杜勳,想起了杜勳要進宮去勸崇禎讓位的事,向宋獻策問道:」杜勳哪兒去了?「
宋獻策躬身回答:」剛才杜勳請微臣轉奏陛下,他已經往平則門1去,想從平則門縋上城,進宮去勸說崇禎。「
1平則門--阜成門在元朝叫平則門,明朝人習稱它的舊名。」為什麼他不叫守彰義門的太監縋他上城?「」他怕宣武和正陽門都已關閉,內外城已經不通,所以決定從平則門縋上城去。「」崇禎不是一般亡國之君,秉性剛烈,動輒誅戮大臣,何況太監是他的家奴!你說,杜勳能夠活著回來麼?「」臣不敢逆料,等下午看吧。「
白雲觀是全國聞名的道觀,所以李自成回頭經過白雲觀時,叫御林親軍停留在山門以外,只讓丞相、軍師、李巖三位大臣跟隨,由方文引路,進到觀內,各處看看。本來吳汝義和李雙喜按照定制,請他暫緩入內,要率領二百御營親軍先進入觀中警蹕,但被李自成阻止,對他們笑著說:」不用那樣。吳汝義你留在山門外等候,雙喜帶幾名親兵跟著侍候就行啦。「
這座道觀,創建於金朝,元朝改稱太極宮,後來改名長春宮,經過重建,又改名白雲觀。雖然經過兩次較大火災,兩次重建殿宇,但有些古樹都是金元舊物,所以進入院內,但見許多蒼松翠柏,虯枝相接,綠蔭森森。大順君臣剛走到」玉歷長春「殿前,忽然落了零星微雨。李自成抬頭一望,烏雲不重,雨點落在臉上,頗覺清涼。他高興地望一望牛、宋等人說:」好,好,果然下了小雨!「
牛金星笑著說:」已應吉兆,可喜可賀!「
李巖接著說:」果然可賀,軍師卜卦如神!「
老方文看見李自成君臣為大降微雨竟然如此高興,趕快躬身說道;」皇上見幾點微雨即喜形於色,君臣盛稱可賀,足見陛下關心民瘼,真乃少有的堯舜之君。「
李自成正在想如何破城的事,隨便問道:」北京一帶旱情如何?「
方丈說道:」回奏萬歲,一冬少雪,今春又是久旱,此時正是麥苗要雨時候,如無甘霖普降,必將夏糧無望,餓殍載道。「
李自成繼續想著杜勳入宮的結果和即將破城之事,心不在焉地向方丈望了一眼,並未做聲。方丈見李自成面有笑容,趕快跪下,接著說道:」方外臣今日得遇聖主,願冒死為民請命。懇皇上於底定幽燕之後,早日駕幸白雲觀為萬民祈雨,或於白雲觀敕建普天大醮,必有春雨沛降,利國福民。「
牛金星明白皇上急於回行宮商量大事,無心再聽方丈說話,便向宋獻策使個眼色。宋獻策向李自成躬身說道:」請陛下駕返行宮,與群臣商議入城大事要緊。「」好,回行宮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