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世界上下五千年

近代卷 捷克胡司戰爭 文 / 佚名

    捷克在中古時期又稱為波西米亞,10世紀時已形成國家。這裡的土地開發得較早,生活比較富裕。但是統治階級內部不和,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1056—1106年)時,由於他本人遠征意大利的需要,得到了捷克王公的支持。德國皇帝以一統歐洲之主的名義,授予捷克之主弗拉提斯拉夫二世(1061—1092年)捷克國王的稱號,但王位不得世襲。於是捷克得到了正式的冊封,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此後在1156年又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1152—1190年)准予世襲。到13世紀,捷克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七大選候之一。但是捷克實際上仍然保持很大的獨立性。

    德國人在12世紀以後開始大批向捷克移民。首先移入捷克的是德國的僧侶和高級教士,這些人成為捷克的主教和修道院長;隨後而來的是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很快佔據了捷克將近三分之一的土地和礦山。此外,德國人根據捷克與神聖羅馬帝國的關係,在捷克享有很多特權。他們在捷克可以按自己的法律行事,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形成特殊的集團。他們控制著城市,收取大量地租和什一稅。捷克錢財大量流入了德國人的錢袋。

    14世紀初,捷克王統中斷,封建貴族爭奪王位,結果,王位於1310年落入了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七世之子盧森堡王子約翰之手,從此開始了盧森堡王朝在捷克的統治。在盧森堡王朝統治時期,捷克的經濟發展很快,捷克國王成為當時歐洲最富有的國王之一。1347年,捷克國王盧森堡王朝的查理一世(1346—1378年)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為皇帝查理四世。他在捷克推行獎勵商業,努力發展經濟的政策。但是經濟的發展卻帶來了人們對德國人的更大不滿。人們的反抗鬥爭首先是對著教會的。在捷克,教會是被德國人把持的,而且擁有大量地產。在反對教會壓搾的鬥爭中,湧現出了以胡司為代表的一批領袖。約翰-胡司(1369—1415年)出生在捷克南部胡西尼茨村的一個貧苦家庭。他畢業於布拉格大學,1396年獲碩士學位,1398年開始在布拉格大學任教。此後他進入神學院學習。1402年當選為布拉格大學的校長,並擔任伯利恆教堂的神甫。1403年成為捷克王后索菲亞的解罪神甫。

    他目睹了天主教會在捷克的腐敗行為,決心在宗教方面進行改革。他的思想受英國宗教改革家威克裡夫的影響。他主張把天主教會在捷克的教產收歸國有,認為教會佔有土地是產生一切罪惡的根源,只有沒收教會的地產才能清除教界的愚昧、貪婪和放蕩。才能恢復真正的基督教。胡司不承認教皇的最高權威,斥責教皇兜售贖罪券的行為,認為教會應當服從世俗政權。他反對教會的特權,當時神職人員可以在聖餐禮儀中使用聖盃,而一般的教徒只能領取象徵基督肉體的麵包,胡司主張一般教徒也可以用聖盃領取聖餐。這個主張是胡司教派的一條基本綱領。他基本上否認了教會的中介作用,指出一個教徒不向神甫懺悔照樣可以贖罪。聖經是最高的權威。

    胡司努力宣傳自己的宗教改革思想。他的活動最初得到了捷克國王溫西司拉斯四世的支持,因為國王想利用胡司派的活動來提高捷克人民的愛國熱情。溫西司拉斯四世甚至在1409年頒布了法令,取消外國人在布拉格大學的特殊地位,規定捷克教師在大學會議和其它的機構中佔有三個席位,而德國教師只准佔有一席。這對於德國人是個沉重的打擊,使他們不得不離開布拉格,大學的管理權回到了捷克人的手中。恰在這時,羅馬教皇約翰二十三世派人到捷克販賣贖罪券,聲稱購買它之後,罪人的靈魂死後也可以升入天堂。胡司大膽揭露這種欺騙行為。他在大學的辯論會上論證買賣贖罪券是不能容忍的欺騙。胡司的宗教改革主張激起了天主教會的仇恨。1411年胡司被開除教籍,1412年10月,胡司被迫離開布拉格前往捷克南部的農村。但他繼續傳播自己的宗教主張,並寫了大量的論文來反駁敵人的攻擊,大膽地揭露教會和教皇的欺詐行為。

    1414年,教會在康斯坦茨召開宗教大會,要求胡司前去參加。德皇西吉斯孟德(1410—1437年)出面保證胡斯的人身安全,並發給他人身保護文書。胡司不顧危險前往參加。1414年11月3日,胡司在當地群眾的歡呼聲中到達了康斯坦茨。但是宗教會議根本不許他發言,就把他逮捕下獄。胡司在法庭上堅持自己的主張,對教會強加的種種罪名予以駁斥,但法庭根本不聽他的申辯。1415年7月6日,法庭宣佈胡司是異端,決定將他處以火刑。臨刑前,胡司作了他最後的一次講演,重申自己是無罪的。教會為了滅跡,把胡司的骨灰拋入萊茵河。

    胡司死後,捷克人多次在布拉格舉行集會,抗議教皇的暴行和皇帝的失信。甚至捷克的貴族會議也向康斯坦茨宗教大會提出了抗議。人們自發地掀起了反抗教會的鬥爭,拒絕交納什一稅,驅逐德國的教士。終於在1419年7月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起義的矛頭指向德國人控制的教會,所以具有爭取民族解放和反對外來壓迫的性質。

    起義發生在兩個不同的地區,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派別。其中以南方的塔波爾城為中心的一派被稱為塔波爾派,他們比較激進,參加者和領導者是下層勞動者。這支起義軍成為胡司戰爭的主力。1419年7月22日,大約有4萬多捷克各地的農民來到了塔波爾城,他們把帶來的多餘財物放在街道上的大木桶中,大家可以隨意取用。但是塔波爾派起義者沒有一個明確的統一綱領。他們只是反對一切不合理的事物,要求廢除等級制度,廢除國王,取消繁重的封建義務。他們要求沒收土地分給農民,建立一個美好的共和國。在他們內部,分為兩個公社,一個是內部生產公社,負責戰時的生產供應,另一個是作戰公社,負責保衛他們建立的社會。塔波爾派的主要首領是瓦茨拉夫-科蘭達。

    另一個派別是以布拉格為中心的聖盃派,他們是胡司起義的溫和派,其成員大多是中產階級和中小貴族。這一派在教士約翰-哲裡夫的領導下,於1419年7月30日在布拉格市發動起義,奪取了城市的管理權。他們有具體的管理綱領,於1420年擬定了布拉格四條款。他們要求沒收教會財產,捷克宗教獨立,禁止外國人擔任捷克官吏。他們在宗教問題上要求每個人都可以用聖盃領取聖餐,所以被稱為聖盃派。他們的要求還包括傳教自由,可以用任何語言傳教,廢除僧侶對世俗財富的佔有,僧侶犯罪也應像平民一樣論處等。

    胡司起義爆發以後,捷克國王受驚嚇而死。德國皇帝西吉斯孟德兼任捷克國王。由德國皇帝兼任捷克國王的作法遭到人們更強烈的反對。西吉斯孟德從1420年4月到1431年8月共組織了5次十字軍來鎮壓起義。兩派起義軍團結在傑出的指揮官約翰-傑式卡(1378—1424年)周圍,英勇抗戰,其中主要的抵抗力量是塔波爾起義軍。

    傑式卡出身於一個破落的騎士家庭,曾在軍隊中服役,有豐富的作戰經驗,起義爆發後他立即參加了起義軍,並被推舉為起義軍的首領。傑式卡採用了「戰車堡壘」戰術。他把戰車用鐵鏈子聯結起來,圍在步兵的外面,抵禦敵人騎兵的衝擊。同時躲在裡面的步兵可以通過空隙用撓鉤把敵人拉下馬來。這種方法在戰鬥中起了很大作用,多次打退敵人的進攻。致使敵人一聽到塔波爾戰車的隆隆聲和塔波爾戰士的軍歌聲就膽戰心驚,聞聲而逃。1421年7月,傑式卡在一次戰鬥中負了重傷,僅有的一隻好眼睛被箭射中,從此雙目失明。但他仍然繼續指揮戰鬥。1424年10月11日因病去世。他死後起義軍在大普羅可比和小普羅可比的指揮下繼續戰鬥。起義軍在得到初步勝利之後,曾發起反擊,一直打到德國境內。但是在一片勝利聲中,起義軍內部發生了分裂。這是因為聖盃派已經達到了他們的目的。他們中的富有者已獲得了一些城市的管理權,取代了德國貴族在捷克的地位。他們害怕起義軍繼續發展壯大,希望結束戰爭。1433年,德國封建主和聖盃派在布拉格簽署協定,根據這個協定,宗教會議承認一般教徒可以用聖盃領取聖餐,同時聖盃派已經得到的財產不必歸還。於是聖盃派背叛了起義,和德國人勾結起來共同鎮壓塔波爾派軍隊。

    1434年5月30日,塔波爾派軍隊和聖盃派軍隊發生激戰,塔波爾派中被對方收買的一些人在戰鬥中突然叛變,投向聖盃派,塔波爾派大敗,大普羅可比陣亡,1萬多名塔波爾派戰俘被殺害,許多家屬也在戰後被殺。但塔波爾派餘部一直堅持到1452年。

    胡司戰爭作為一場農民反抗封建主的鬥爭是失敗了,但作為一次民族獨立運動還是取得了很大成功,對捷克的歷史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