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文 / 中國通史
五、戰爭性質問題。在上述論著中主要涉及到李繼遷和李元昊時期對宋戰爭的性質問題。在評價李繼遷領導的長達22年的反宋戰爭時,有人認為這是一場反對民族壓迫的正義鬥爭,具有民族起義性質2。與此相反,有的看法是首先,宋初,對西北各民族實行恩撫羈縻政策,對黨項族及其首領尤甚,因而否認宋朝對黨項族實行民族歧視與民族壓迫政策。其次,李繼捧向宋朝獻銀、夏等五州,與宋太宗收復五州之地是與當時統一的大勢相吻合的,是歷史的進步,對黨項族的發展與中華民族的統一都是一件好事。李繼遷的反宋戰爭,代表了頑固堅持割據的黨項貴族階層的利益,戰爭給雙方人民都沒有帶來半點福音,而是痛苦、災難和死亡。因此李繼遷發動的反宋戰爭是一場不義之戰3。關於元昊對宋戰爭的性質,多數的意見認為,元昊在十餘年中同宋朝進行過40多次大小戰爭,主要是侵略性的掠奪戰爭。戰爭不僅破壞了被侵犯地區宋朝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對夏國包括黨項族在內的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與經濟發展也起了破壞作用4。也有人認為,宋夏之間的戰爭包括元昊與宋朝的戰爭,「兩者的戰爭之端大都是宋方挑起的」,因此強加給西夏的「叛宋」、「寇邊」、「擄掠」的種種罪名,應予推翻(張翼之《宋夏關係略論》)。
六、關於西夏後裔問題。西夏的主體民族黨項族是歷史上已經消亡的民族。元滅西夏,元代稱西夏人為唐兀氏,列為色目人,他們多在原居地,或被派往南北各地做官,也有相當數量的唐兀軍被派到各地戍守或屯田。這些人後來的下落如何,史料記載是不足的,近年來許多新的發現與實地調查,使這個問題逐步明晰與充實起來。如甘肅酒泉發現的《大元肅州路也可達魯花赤世襲之碑》(漢、回鶻文合璧),記述一個黨項家族自西夏滅亡至元末繼遷》,《文史知識》982年第3期;吳光躍《為李繼遷辨》,《寧夏社會科學》983年第建麗《元昊》,甘肅師範大學《歷史教學與研究》983年第3期;吳光躍《趙元昊》,《歷史教學》983年第4期;白濱《元昊傳》,吉林教育出版社988年版。
羅矛昆《西夏仁宗李仁孝》,《西北民族文叢》984年第期。
2吳天墀《西夏史稿》;吳光躍《為李繼遷辨》;張翼之《宋夏關係略論》,《民族研究》982年第5期。
3湯開建《李繼遷領導的反宋戰爭是一場反對民族壓迫的正義鬥爭嗎?》,《西北民族文叢》984年第2期。
4湯開建《西夏元昊反宋戰爭性質探討》,《青海民族學院學報》985年第2期。見《元史》中有關唐兀氏人物傳及屠寄《蒙兀兒史記》、柯劭忞《新元史》之《氏族表》。參見湯開建《元代西夏人物表》,《甘肅民族研究》98年第期。
相延六世的職官、世系及活動2。又如河南濮陽市郊柳屯鄉楊十八郎村發現的《大元贈敦武校尉軍民萬戶府百夫長唐兀公碑銘》及楊氏族譜,證明了當地十餘個自然村中的楊姓居民3500餘人均為西夏遺民後裔3。對元末殉職的唐兀氏余闕家鄉廬州(今安徽合肥)的調查,並從《余氏宗譜》得知,余闕之後代延27世至今仍生活在安徽4;據記載還有王氏一族的西夏後裔居住在安徽5。河北保定韓莊西什寺遺址新出土的西夏文經幢石刻,記錄了明中葉有近百名黨項人在此的活動,這個發現也把西夏文字使用的下限延長到明代中期2。關於西夏滅亡後有一部分西夏遺民南徙四川木雅(屬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地區建立小邦的問題,早在949年以前就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注意,作過實地考察3。近年來國內也有人作過調查4,有的論著從種族、語言、地名等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論證(吳天墀《西夏史稿》)。
除上述問題外,由於新的資料發現與研究的深入,近年來不少文章還對諸如西夏國名,監軍司的數量與駐所,錢幣的鑄造與使用,佛經的翻譯與刻印,西夏與宋、遼、金的關係等問題進行了探討,並有新的進展5。
國外研究簡況國外對西夏史的研究以日本和原蘇聯為主,時間長,成績也比較突出。
日本的著名學者白鳥庫吉、中島敏、宮崎市定、長部和雄、小林照道等人,都發表過有關西夏歷史與文化的文章。較早專門從事西夏語文研究的石濱純2白濱、史金波《大元肅州路也可達魯花赤世襲之碑考釋》,《民族研究》979年第期。3任崇岳、穆朝慶《略談河南省的西夏遺民》,《寧夏社會科學》98年第金波、吳峰雲《西夏後裔在安徽》,《安徽大學學報》983年第期;《元代黨項人余氏及其後裔》,《寧夏大學學報》985年第2期。
5馬明達《也談安徽的西夏後裔》,《寧夏社會科學》984年第4期。鄭紹宗、王靜如《保定出土明代西夏文石幢》;史金波、白濱《明代西夏文經卷和石幢初探》,載《考古學報》977年第期。
2過去所知最晚的西夏文字資料是元代至正八年(348)莫高窟所建速來蠻西寧王六字真言碑中的西夏字。保定經幢刻於明朝弘治十五年(502),比原來下限延長50年,西夏文字從創製後到使用有40多年歷史。
3鄧少琴《西康木雅鄉西吳王考》,中國學典館單行本945年。國外學者考察後所發表的文章有巴波爾中國內地的旅行與考察》,882年等。
4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孫宏開、寧夏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李範文等曾親赴調查。李範文有《西夏遺民調查記》一文,收入其所著《西夏研究論集》一書中。
5主要文章有吳天墀《論黨項拓跋氏族屬及西夏國名》,《西北史地》98年第期;陳炳應《西夏監軍司的數量和駐地考》,《西北師院學報增刊·敦煌學研究》98年第5期;牛達生《從出土西夏窖藏錢幣看西夏貨幣經濟》,《寧夏社會科學》98年第2期。史金波《lt西夏譯經圖gt解》,《文獻》979年第期;《西夏文lt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gt發願文譯證》、《西夏文lt金光明最勝王經gt序跋考》,分別載《世界宗教研究》98年第期、983年第3期。張翼之《宋夏關係略論》。李範文《論西夏與宋的關係》,收入其《西夏研究論集》中。白濱《論西夏與遼的關係》,《民族史論叢》,988年。劉建麗、湯開建《金夏關係述評》,《西北師範學院學報》98年第2期。白鳥庫吉《契丹、女真、西夏文字考》,《史學雜誌》第9編,—2號,898年。中島敏《關於西夏銅鐵錢的鑄造》,《東洋學報》(東京)第7冊,935年;《西夏政局的變遷與文化的推進》,《東太郎及其後繼者西田龍雄、橋本萬太郎等語言學家,在其西夏語文的專著中也多涉及西夏歷史問題2。日本主要從事西夏史研究的首推岡崎精郎,從947年發表《唐代黨項的發展》一文起,以後又陸續發表了一系列有關西夏史的研究文章。972年,他綜合自己近三十年的研究成果,以已發表的一系列單篇論文為基礎,撰作《黨項古代史研究》(《東洋史研究叢刊》第27)一書。是書論述從唐、五代到宋初西夏建國前李繼遷與李德明時代黨項歷史及黨項與河西回鶻關係等,並附論西夏的民族信仰、西夏習慣法及法典等問題。史料豐富,考釋詳盡,是一部有份量的西夏古代史著作。50年代以後,日本的一些學者,如前田正名、田村實造、山本澄子、長澤和俊、松田政一等,也都發表有關西夏歷史研究的論文。94年出版的前田正名著《河西曆史地理的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出版)一書,在第五、六兩章中,比較詳細地研究0至世紀河西曆史地理問題,即探討這個時期西夏對河西的統治、軍鎮配置以及有關戰爭問題。日本後起的青年學者松澤博(野村博),從事西夏文字文獻的研究,近年來發表了多種西夏文佛經、文書等的研究文章,對西夏歷史的研究很有價值2。
從20世紀初至70年代末,蘇聯的「西夏學」一直處於重要地位,這是由於蘇聯擁有柯茲洛夫於我國黑水城遺址所獲(珍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的大批西夏文書3。在「十月革命」以前,俄國研究這批西夏文書的有伊鳳閣、鄂登堡。自20年代起,又有龍果夫、聶歷山、弗魯格、祖柏爾、科切托娃等人4。成績昭著者為聶歷山,蘇聯90年出版的兩卷本《西夏語文學》(莫斯科東方文獻出版社),是他編著的西夏文字典遺稿,卷首收集了他在西夏語文、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文章。
從50年代以後,蘇聯從事「西夏學」研究的有克恰諾夫、索夫洛諾夫、格列克、卡津、孟什科夫、捷倫捷也夫·卡坦斯基、柯萍、科洛科洛夫、魯勃·列斯尼欽科等人。與此同時,研究重點也從研究語言文字為主,轉向全面探討西夏歷史、文化各方面的專題研究,已發表的論文、專著已達上百種方學報》第冊,93年。宮崎市定《西夏的興起與青白鹽問題》,《東亞經濟研究》,8︰2,934年。長部和雄《西夏紀年考》,《史林》8卷3—4號,933年。小林照道《關於西夏佛教研究》,《支那佛史》2—3,938年。
2石濱純太郎《西夏學小記》,《中國學》—3,920年;3—2,92夏國名考補正》,《龍谷大學論叢》3—5,933年。西田龍雄《關於西夏的佛教》,《南部佛教》22卷,9夏王國的性格與文化》,《巖波講座·世界歷史》9卷,970年。
前田正名《西夏時代避離河西的交通路線》,《史林》第42卷第號,959年。田村實造《遼與西夏的政治關係史》,《東亞學》第9冊,944年。山本澄子《關於唐代黨項的移居》,《史觀》第2、27期;《五代宋初的黨項民族及其與西夏建國的關係》,《東洋學報》第33卷第號,950年。長澤和俊《西夏的進入河西與東西交通》,《東方學》第2冊,93年。松田政一《關於西夏黑水城的調查》,《東方學》第9冊,950年。
2《西夏語譯經史研究》,《佛教史研究》第9卷2號,977年;《西夏文土地買賣文書書式()(2)》,《東洋史苑》4、5號,979年;《西夏文穀物借貸文書》,《龍谷史壇》第77號,979年。3
戈爾芭切娃、克恰諾夫《西夏文寫本與刊本》,莫斯科東方文獻出版社93年版。譯文見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歷史室資料組編《民族史譯文集》第3輯。
4聶歷山《西夏語研究小史》,《北平圖書館館刊》4卷3號,932年;黃振華《評蘇聯近三十年的西夏學研究》,《社會科學戰線》978年第2期。
(參見黃振華《評蘇聯近三十年的西夏學研究》)。其中以研究西夏歷史著稱的學者是克恰諾夫,90年月以《西夏國(982—227)》為題的學位論文獲歷史學副博士學位。94年曾在北京大學學習。970先天傳奇小說5200年獲史學博士學位。從959年起他參加了蘇聯科學院亞洲民族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整理西夏文書檔案工作,同時開始學習西夏語文,近三十年來發表以西夏史研究為主的論文著作40餘種,曾多次在國際學術會上宣讀關於西夏史的學術論文。其代表作為98年出版的《西夏史綱》(莫斯科科學出版社),共分九章,分別敘述黨項的興起、發展,西夏國家的建立及其制度,元昊、諒祚、秉常、乾順、仁孝時期的政治與戰爭形勢,發生的起義,文化事業,西夏的滅亡。本書採用了大量的漢文史料與西夏文史料,其重大價值在於首次大量引用了世人罕見的珍貴的西夏文史料,不足之處則在於對漢文史料以及西夏文史料譯讀的錯誤所造成的對史事的錯誤評斷。作者研究西夏歷史的方法及觀點,如對西夏歷史地位與作用的估價也都是符合歷史實際的。近年來,克恰諾夫主要從事西夏文法典以及格言、諺語、詩歌的研究,發表了許多有價值的論文(參見黃振華《評蘇聯近三十年的西夏學研究》),對深入研究西夏史十分重要。
國外研究西夏史的學者還有法國的史泰安,美國的陸寬田、r·丹尼爾,匈牙利的瑪利亞·范凌思,韓國的申采湜等,他們都發表過有關西夏史的研究論著。
黃振華《評蘇聯近三十年的西夏學研究》,《社會科學戰線》978年第寬登編《西夏學論文目錄》。鄧如萍瑪利亞·范凌思《中國史學所見的西夏國家構成》等。其餘著作可參見吳天墀《西夏史稿》、李範文《西夏研究論集》所附之文獻目錄。
第五節金史研究概況元、明、清三代對金史的研究金滅之後,元、明、清三代對金史的研究有一定成就。文學家元好問晚年為撰寫金史曾搜集了大量的資料,並編有《中州集》。雖然他未能實現其志願,但卻有利於後來的編寫工作。與元好問編《中州集》的同時,另有馮青搜集金代文章數百卷。王鶚為寫金史也搜集採訪和整理了不少史料。明楊循吉撰《金小史》。
對金史研究最有成就的還是清代。清代由於考據之學風行,很重視史料的整理工作。清代對金代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主要表現在以下各方面的工作上遺書鈔錄清乾隆三十七年(772)詔開四庫全書館,諸儒臣輯《永樂大典》散見之書,金人編的《大金吊伐錄》及王寂的《拙軒集》、《遼東行部志》、《鴨江行部志》皆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經過整理,諸書得以流傳。
遺文輯錄主要是將金代的文章、詩詞、碑刻等整理彙集成書。
《全金詩》74卷,郭元釬康熙五十七年(78)奉旨編輯。此書是在元好問《中州集》的基礎上增補而成,所收詩約000首,作者近500人。有康熙刻本和乾隆西爽閣重修本。
《金源紀事詩》,湯運泰編輯,清嘉慶十八年(83)刊本。
《金文雅》卷,莊仲方編輯。此書是從文集、正史、《元文類》、《玉堂嘉話》和幾種地方志中所輯出的金人詩文,按賦、詩、詔令等文體進行分類編排。輯錄不廣。有光緒十七年(89)江蘇書局刊本。
《金文最》20卷,張金吾編輯。此書只收文不收詩。除採集自《金史》、《大金集禮》、《大金吊伐錄》、《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諸書之外,凡山經地誌、金石碑版以及醫書、譜錄、雜家小說,旁及外國史書,無不甄錄,併合之《拙軒集》等五文集,分類編次。此書搜羅至廣,因多有難以查到者,便於初學金史者翻閱,是一部頗有實用價值的史料叢編。有光緒七年廣雅書局本。通行者為光緒二十一年江蘇書局0卷本,刪去了《金文雅》已著錄諸篇。
諸書輯錄其要者有石蓮盦彙刊之九《金人集》,吳重熹輯,有清光緒中海豐吳氏刊本。內輯《拙軒集》卷,《補遺》卷,金王寂撰,光緒二十年信陽刊;《閒閒老人滏水文集》20卷,附札記2卷、附錄卷,金趙秉文撰,札記、附錄為吳重熹所撰,光緒二十九年湖北刊;《滹南遺老王先生集》45卷,續卷,金王若虛撰,光緒十六年開封刊;《元遺山先生集》40卷,附錄卷,補載卷,金元好問撰,清張穆校,光緒三十年靈山楊氏刊,載有施國祁、凌廷堪、翁方綱撰《元遺山先生年譜》;《新樂府》5卷,補遺卷,金元好問撰,光緒三十一年江寧刊;《續夷堅志》4卷,元好問撰;《蕭閒老人明秀集注》卷(原缺卷4—卷),補遺卷,金蔡松年撰,金魏明道注,光緒三十年江寧刊;《二妙集》8卷,逸文卷,金段成己、段克己撰,光緒三十二年江寧刊;《天籟集》2卷,摭遺卷,元白樸撰,光緒三十一年江寧刊。
《金史》補遺清時做了不少史料的補遺工作,其中包括對史書、文集、書目的補遺。杭世駿仿厲鶚《遼史拾遺》例,編《金史補遺》,全書擬為百卷而未能完成,只有南京國學圖書館藏傳鈔本5卷,收入《滿蒙叢書》第2卷。錢大昕有《遼金元三史拾遺》5卷,清廣雅書局刊。盧文弨有《金史禮志補脫》、《補遼金元藝文志》,收入《廿五史補編》第六冊。金門詔《補三史藝文志》卷,收入《昭代叢書庚集》。
校勘註釋清代對史料考異、校勘、註釋極為重視。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其中有關於《金史》部分。《續資治通鑒》、《金史紀事本末》皆附考異,可資對史事鑒別。繆荃孫《大金集禮校勘記》,見光緒二十一年廣雅書局《大金集禮》附錄。
對《金史》進行校勘、註釋而取得卓著成績的是施國祁的《金史詳校》0卷。施國祁原是布店掌櫃,他用二十餘年功夫讀《金史》十餘遍,寫成此書。《金史詳校》根據《金史》各種版本互校,同時也用其他書校勘《金史》,訂正了不少版本及史實方面的訛誤,校注齊備,是讀《金史》所必備的參考書。有光緒八年會稽章氏刻本。
除上述的史料整理外,清代學者如萬斯同、錢大昕、趙翼等對金史都有所研究,李有棠撰《金史紀事本末》52卷,雖無新資料,但備一體。
元、明、清三代對金史的研究雖很薄弱,但仍是留至今日的一份珍貴的遺產。
近代以來對金史的整理與研究從辛亥革命至今八十餘年間,金史的研究經過的歷程,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9年到93年20年間,是金史研究的第一時期,開始脫離了清代研究的老路子,把對金史的研究向現代史學的研究推進了一大步。王國維把考據學的方法運用到金史的研究上來,寫過《遼金時蒙古考》、《金界壕考》等重要著作,開史學研究的新生面。此間,對金史研究還有吳廷燮的《金方鎮年表》。
從93年至949年的近20年間,是金史研究進入開拓時期,有向廣深發展的趨向。金毓黻從黃侃治音韻訓詁學,他繼承王國維的治學方法,並接受近代史學研究給予他的影響,重視考古資料和國外研究成果的運用,寫了《東北通史》和《宋遼金史》。隨著對金史研究的開展,研究的範圍越來越廣,包括經濟、政治、軍事、史地、文學藝術、宗教、女真族及其文字、金宋關係、民族關係、人物及考古等各方面。此間有陳述的《金史氏族序例》、《金史氏族表例言》、《金史氏族表初稿》、《契丹、女真姓氏考》等。羅福頤對女真國書碑刻發表了一系列文章。朱希祖《金開國前三世與高麗和戰年表》等。曾資生對金代經濟、科舉、鄉里、舉薦等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姚從吾探討了全真教的民族思想和救世思想。毛汶將已發表文章輯成《遼金國事史論文集》(開封,商務印書館935年版)。
從949年到978年,是金史研究發生了重大變化時期。949年以來,對金史研究的特點,是更廣泛地吸引了各相關的學科參加,歷史學、民族學、歷史地理學、文學、民族文字學、考古學、醫學、科學等,都有人就本專業進行研究。這個時期,出版了陳述的《金史拾補五種》,是對金史研究的一個新轉折的開端。
979年以後,對金史的研究轉向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這個轉變應以蔡美彪主編《中國通史》第六冊以《金朝的建立和封建制度的發展》為開端,第一次以金朝的斷代史規範出現在通史之中。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遼金史論文集》,是949年以來研究成果的總匯。金啟孮先後出版其所著《女真語言文字研究》和《女真辭典》。考古界出版了金代壁畫和官印的專集。張博泉先後出版《金代經濟史略》、《金史簡編》、《金史論稿》第卷。對女真先世渤海的研究也出現嶄新的情況,出版王承禮《渤海簡史》和朱國忱、魏國忠的《渤海史稿》。中國遼金契丹女真史學會成立後推動了對遼金史的研究,已編輯出版《遼金史論集》多期。有的雜誌專為渤海史、金史研究開闢專欄。《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及《中國歷史大辭典·遼、夏、金、元史卷》皆有諸多條目敘述金史,它們的出版推動了金史研究的進一步開展。我國台灣省對金史的研究也成果顯著,出版多種專著。
此外,對金史的史料整理,也有不少成就。繼清人之後,今人對金代史料的整理工作,有孫德讓的《全金詞》,南京圖書館藏稿本。孫德讓還輯有《金源七家文集補遺》一書。朱希祖有《偽齊錄校補》一冊,獨立出版社944年刊。鄭文焯編《金史補藝文志》卷稿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陳述為金史補《氏族志》,還輯有《遼金聞見匯錄》。羅福頤是對女真文字研究最有貢獻者之一,輯有《滿洲金石志》3卷,其中有不少金代金石資料。
陳述著《金史拾遺五種》,科學出版社90年版。此書包括總序、《金史氏族表》卷、《女真漢姓考》2卷、《金賜姓表》2卷、《金史同姓名表》卷、《金史異名表》卷,附錄索引、徵引書目略。《金史氏族表》,系搜集遼、金、元史和當時碑誌詩文中有關金代氏族的史料,按族系譜;《女真漢姓考》、《金賜姓表》,具體表明金代各族融合的史實;《金史同姓名表》、《金史異名表》,可助讀《金史》者識別有關人物。本書不僅是讀《金史》也是治民族史所必備的參考書。
中華書局975年出版的新點校本《金史》,以商務印書館百衲本(93年據元至正初刻本,配補元覆刻本影印)為底本,並與北監本、殿本參校,擇善而從,多有新意,還參考《大金國志》等書以及殘存的《永樂大典》有關部分加以訂正,附有校勘記,充分地吸收了前人校勘所取得的成果,加以標點和分段,是最適於應用的嶄新的標點本。
唐圭璋編《全金元詞》,分上下兩冊,中華書局979年版。共收錄金元兩代282位詞家作品7293首。詳錄《道藏》中金、元道士詞,以供研究詞樂、詞律、詞韻以及詞典演變的參考。徵引書達200餘種,其中金代詞人70人,詞3572首。此書所錄都以善本、足本為據,加以標點、校勘、考訂,仿《中州集》例,作者皆有小傳,體例乃從《全宋詞》。